第八单元
单元初步感知
授 课
提 要
课 时
21 杨氏之子
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九岁男孩风趣幽默、机智巧妙地应客人的故事。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充分显示出杨氏九岁孩子的聪明机智和超强的应对能力。
2
22 手指
文章开门见山指出每个人都有十根手指,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接着以风趣幽默的语言具体描写五根手指不同的姿态和性格;最后阐明了一个道理:“五根手指如果能一致团结,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2
23* 童年的发现
本文讲的是作者童年时的一个发现,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的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
1
口语交际:我们
都来讲笑话
由同学们爱听的笑话引入,然后通过“笑话大会”激发学生的兴趣,并要求把笑话讲给家人听,拓展到课外。
1
习作:漫画的启示
仔细观察漫画,体会画家的用意,可从不同的角度联系生活实际去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想法。展开合理的想象,把所看、所想、所感具体、有序地表达出来。
2
语文园地
感受课文风趣的语言,感悟语言的魅力;引导学生体会比喻句的表达效果,体会排比的表达效果;欣赏颜真卿的楷书代表作;积累名人名言。
1
教法与学法
本单元有两篇精读课文,一篇略读课文。单元的训练点是感受课文风趣的语言。在学习课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文中风趣的语言,去体会语言的艺术。
授 课
方法探究
21 杨氏之子
引导学生看注释、联系上下文、查阅工具书理解古文的意思,然后抓住句子“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体会“杨氏子”语言的婉转,风趣机智。
22 手指
这篇课文语言通俗易懂,教师可从重点段突破,再用层层引导的方法,让学生自主地学习,通过读读、画画、议议、说说等学习方法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中蕴含的道理。
23* 童年的发现
引导学生理解探究过程,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领悟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
21 杨 氏 之 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会认2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过程与方法: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杨氏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
2.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教学难点】
体会杨氏之子的“聪惠”。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
1.出示罗斯福的故事。
故事:罗斯福在当选美国总统之前,曾在海军中担任要职。有一次,他的一个朋友问他关于在加勒比海的小岛上建立潜艇基地的计划。罗斯福小声问他的朋友:“你能保密吗?”他的朋友回答:“能保密。”罗斯福接着说:“我也能。”
2.生默读故事。
3.看懂了吗?罗斯福把建立潜艇基地的计划告诉朋友了吗?你从哪儿知道的?
4.对,罗斯福拒绝了朋友,但是他并没有从正面拒绝,而是采用了一种委婉的方法,这里就体现了罗斯福语言的艺术。本单元我们学习的主题就是“语言的艺术”。像这样体现语言艺术的经典故事,古今流传的很多。刚才大家读的故事是白话文,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古文,也叫文言文,齐读课题——杨氏之子。
5.引入课题,解题。
姓杨的人家的儿子。
6.简介《世说新语言·言语》:《杨氏之子》选自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言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
设计意图:
故事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自然引入对本文的学习。
二、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1.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那我们就先来读读吧,把每一个字音读正确。自由小声初读课文。
2.出示字词,检查学习情况。
甚至 聪惠 家禽 造诣 梁国 应声答曰 为设果
3.读准节奏、读出韵味。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4.师范读。
5.指名读课文。(老师的朗读和他们有什么不同?)
理解文意后相信大家就能知道老师为什么要这样停顿了。
设计意图:
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引导学生正确地读通古文,读出节奏。
三、理解古文大意。
1.学习文言文有什么方法?
(1)看注释;(2)查字典;(3)联系上下文理解。
2.用这些方法,理解这篇文言文的意思,随后可小组交流。
3.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4.教师重点点拨以下句子。
(1)为设果。
设:设置,摆放。( )为( )设果?你怎么知道的?你们是运用哪种方法读懂这句的?(联系上文)
(2)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示:给……看。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水果。”
(3)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①理解:“家禽”和现在我们所说的“家禽”的意思一样吗?说说你的看法。
②什么样的人才能被称为“夫子”?对有学问的成年男子的称呼,和“君”一样属尊称。孔君平能称夫子吗?为什么?(孔君平官至廷尉,相当于现在的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所以能称为“夫子”。)
5.请学生完整地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
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他非常聪明。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的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6.带着理解朗读课文。
有了自己的理解,你再来读课文,一定能把它的韵味读得更好,来试试。
7.齐读课文。(读出节奏)
8.背诵。
设计意图:
教给学生理解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了解古文的意思。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古文的意思,下节课我们将深入学习,感悟杨氏之子语言的巧妙。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体会杨氏之子语言的巧妙之处。
2.体会杨氏之子的“聪惠”。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1课《杨氏之子》,这个故事主要讲的是谁和谁之间的什么事?
设计意图:
复习巩固,使学生很快走入文本。
二、体会杨氏之子应答的巧妙之处。
1.现在杨氏之子在你眼中是个怎样的孩子?(板书:甚聪慧)
2、出示自学提示: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孩子甚聪惠?为什么说他聪惠?(先读读句子,并画一画,然后小组交流,体会语言的巧妙)
3.全班交流。
重点点拨:
(1)孔君平指着杨梅对杨氏之子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孔君平由杨梅而联想到杨家小儿的姓,就给杨家小儿开了一个玩笑,语言很风趣幽默。(板书:杨梅)
(2)杨家小儿听出了孔君平的话外之意,并立刻做出反应,知道客人在拿自己的姓开玩笑,所以马上由孔君平的姓联想到孔雀,所以以孔雀来回应他的玩笑。(板书:孔雀)
(3)品味杨氏之子的话外之音。
①如果你认为杨梅是我家的水果,那孔雀就是你家的鸟啰!
杨家小儿的回答妙在他听出了孔君平的言外之意,他的意思是说,杨梅不是我家的水果,孔雀不是您家的鸟,他间接否定了孔君平的说法。
杨家小儿的意思是说,如果您认为杨梅是我家的水果,那孔雀就是您家的鸟。
②比较:孔雀不是夫子家禽。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体会孩子语言的婉转。
4.如果来的不是孔君平,而是下面这些姓氏的人,杨氏子可能会怎么回答?
李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李子是您家果。”
梅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梅花是您家花。”
柳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柳树是您家树。”
马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马蜂是您家蜂。”
5.设想:孔君平听了杨家小儿的回答会怎么想?神情、动作是怎样的?会怎么说?
预设:“耳闻杨氏之子甚聪惠,今日一谈,果然名不虚传啊!真是可喜可贺!”
6.揭示中心词“聪惠”。
7.除了聪惠,你还想到杨氏之子的哪些品质?好客,待人有礼貌,思维敏捷、灵敏、机智,反应快等。
8.总结。
正如大家说的那样,这杨家小儿真是不简单啊,思维之敏捷,言语之巧妙,让人回味无穷!其实,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说话要讲究艺术。同样的意思,用不同的方式讲,会达到不同的效果。
设计意图:
让学生围绕“杨氏之子的语言到底妙在何处?”这一中心问题,感受语言的魅力,体会故事中孩子的机智、风趣及应对语言的巧妙。
三、熟读成诵。
1.孩子们的体会很深刻,如果现在朗读课文,相信你能够把自己的体会带进朗读中,你可以尽情地感受古文的韵味,请一个同学读。
2.师:学到这里,相信你已能熟练地背下来了。
3.全班背诵。
四、拓展延伸。
1.给你家小区花园的“严禁践踏草坪”换一种说法,体现语言的艺术。
小草要睡觉,请你别打扰!
草儿青青,何忍踏之!
花草美,爱花护花人更美!
多么温馨的提示,充满了人文关怀和对生命的尊重,相信这样的提示语更有说服力。
2.现在把你搜集的最能打动人的语言分享给大家。
贴在车上的标语“别吻我,我怕羞”中“羞”字一语双关,幽默又善意地提醒大家,一定要注意交通安全。
设计意图:
本单元的训练目标是感悟语言的艺术,适时拓展,让学生感受语言的巧妙。
五、课堂小结。
语言的艺术可以给我们的生活增添许多乐趣。同样的意思,不同的表达方式,表达效果也会大相径庭。学生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不仅能够感受到语言魅力所散发出来的光彩,而且能够学会运用语言的艺术。就让语言的艺术伴随我们继续学习语文吧!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