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23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1-20 20:58: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宣扬国威和到西洋“取宝”
1405——1433年
明成祖、郑和
刘家港
先后七次
友好往来
华侨
经济交流
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
非洲东海岸
红海沿岸
一、郑和下西洋







中队辅导员工作计划汇报例文
计划工作是管理活动的桥梁,是组织、领导和控制等管理活动的基础。这篇关于的文章,是,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一】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中共海口市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少年儿童和少先队工作的实施意见》,培养少先队员的爱国情操、文明意识、良好的卫生习惯,大胆创新,开拓进取,全面提高少年儿童的综合素质,强化少先队组织的自身建设,以昂扬的斗志投入新学年的学习与工作中,全面推进我校的少先队工作,开创我们少先队工作的新局面。
二、本学期工作重点
:常规教育
1、充分利用班队会的时间学习《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并在日常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知道什么行为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如:见师长热情问好,上下楼梯学会礼让。教给学生待人接物的基本礼仪。
2、充分发挥各项活动中的教育阵地的作用,增强学生的荣誉感,使学生心中有他人,有集体。比如:可以利用品德课对学生进行思想行为教育,通过各种方式进一步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
:班级纪律
1、课堂纪律
利用自习和班队会等时

刘家港
非洲东海岸
红海沿岸
占城
暹罗
锡兰
渤尼
越南
泰国
文莱北部
斯里兰卡
麦加
路线:从刘家港出发,到达亚非三十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
郑和大号宝船长151.8米,宽61.6米,其甲板面积大约相当于4个篮球场的面积,或一个标准足球场。
郑和每到一处,赠送礼物,表达友好平等交易。受到当地人民的欢迎。
郑和下西洋与欧洲航海家之比较表
大船长151.8米,宽61.6米
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共200余艘
2.7~2.8 万人
特点:时间早、规模大、到达范围广。
地位: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郑和 哥伦布 达·伽马
时间 1405--1433 1492--1504 1497--1498
次数 7 4 1
人数 1000~1500人 160人
船数 17艘 4艘
船只大小 旗舰长24.5米,宽6米 长34米,宽8米
拥有设备 航海图,罗盘针 罗盘针 罗盘针
到达范围 美洲 印度
动脑时间
郑和为什么能够成功完成远航?
客观条件:
(1)明朝前期国力强盛;
(2)造船水平的高超;
(3)指南针的发明并使用于航海事业、
天文、历史知识的积累等。
(1)郑和是下西洋的合适人选;
(2)统治者的支持。
主观条件:
郑和的远航,连接了从中国到东非的航路。
郑和的远航,加强了明朝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
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拓展:郑和精神
2005年是郑和下西洋600周年,我国在全球举行了纪念活动。
郑和下西洋表现出来的民族精神被称为“郑和精神”,即敬业奉献、忠心报国、敢为人先、科学探索、百折不挠、奋勇拼搏、崇尚和平、敦信修睦。
我们都应该弘扬“郑和精神”,为自己的人生写上精神的一笔!
戚继光
戚继光:汉族,山东蓬莱人(一说祖籍安徽定远,生于山东济宁微山县鲁桥镇)。明朝抗倭名将,杰出的军事家、书法家、诗人、民族英雄(在反抗外来侵略过程中,做出重大贡献,甚至牺牲的人。)。
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十余年,扫平了多年为虐沿海的倭患, 戚继光又是一位杰出的兵器专家和军事工程家,他改造、发明了各种火攻武器;他建造的大小战船、战车,使明军水路装备优于敌人;他富有创造性的在长城上修建空心敌台,进可攻退可守,是极具特色的军事工程 。
1.背景(什么是倭寇?)
中国古代称日本为倭寇。元未明初,日本的一些武士和奸商,组成海盗武装集团,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走私贸易和抢劫,被时人称为“倭寇”。
二、戚继光抗倭
1.背景(倭患)
明朝中期,随着日本国内社会动荡加剧,特别是由于明朝国力减弱,海防松弛(倭患形成原因)。
倭寇与中国海盗、奸商等相互勾结,对中国沿海的武装抢劫日益猖獗。所到之处,他们杀居民,劫财货,无恶不作,沿海各地遭到重大破坏,时称“倭患”。

“倭患”是戚继光
抗倭的原因。
日本武士是大封建主的侍卫。当时有很多失去军职的武士成为强盗。
2.抗倭经过(戚家军)
在东南倭寇最猖獗的时候,明王朝派年轻将领戚继光到东南沿海抗倭。戚继光临危受命,南下浙江抗倭,多次击退倭寇的侵犯。
戚家军
目的:为了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彻底打败倭寇。
措施:大力整顿军队,并招募农民和矿工10 000多人,进行严格训练,操练新阵法。
结果:军队训练有素,纪律严明,能征善战,被人们誉为“戚家军”。
相关史事
鸳鸯阵
戚继光针对倭寇的作战特点和江南的地理情况,创造了“鸳鸯阵”,以12人为一作战小组,长短兵器结合,协同作战,攻防两便,战斗力大为增强。
《凯歌》

万人一心兮泰山可撼,
惟忠与义兮气冲斗牛。 主将亲我兮胜如父母, 干犯军法兮身不自由。 号令明兮赏罚信。 赴水火兮敢迟留? 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 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
—《戚少保年谱耆[qí]编》




想一想,这首军歌表现了怎样的战斗意志?
答:意志:它可视为戚家军的战歌,它彰显万众一心,忠肝义胆的精神,宣示戚继光的治军原则;主将爱兵,军法森严,号令分明,赏罚必信等,表达了保国救民,建功立业,杀尽倭寇的坚定决心。
材料研读
3.平定倭寇过程及结果
结果: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抗倭取得胜利。
过程:1561年,戚继光率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又率军进入福建、广东地区,与其他抗倭将领一起带领广大军民与倭寇激战,先后消灭了两地的倭寇。
4.意义
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和爱国主义者。
小提示:民族英雄是指维护国家领土、领海、领空主权完整,保障国家安全,维护人民利益及民族尊严,在历次反侵略战争中,献出宝贵生命和作出杰出贡献的仁人志士。
戚继光
为什么说抗倭战争是反侵略战争?
问题思考
明中期海防松懈,倭寇勾结中国海盗,奸商经常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走私贸易和抢劫,他们杀居民,劫财货,无恶不作,严重威胁了沿海居民正常生产和生活秩序。因此,戚继光领导的抗倭
战争,其性质是
一场反抗外来侵
略的战争,是正
义民族自卫战争。

1.在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有一些地名、庙宇是以“三宝”命名的,如泰国有“三宝塔寺”“三宝城”,马来西亚有“三宝镇”,马六甲有“三宝庙”,爪哇有“三宝庙”“三宝井”“三宝洞”,新加坡有“三宝山”。想一想,为什么用“三宝”命名呢?其中含有怎样的历史信息?
课后活动
答:1431年,明宣宗封郑和为“三宝太监”,上述地方都是郑和船队到过的地方,用“三宝”来命名是为了纪念郑和。从1405年到1433年,郑和曾率船队7次下西洋,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今天的印度尼西亚、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郑和的船队都曾访问过。所到之处,郑和及随从人员都要访问当地的首领,赠送物品,表达通好的意愿,同时与当地居民进行交易,受到当地居民热烈欢迎。

2.戚继光不仅是著名的军事家,还是一位诗人,他的诗文集《止止堂集》中有200多篇诗作。下面是其中的一些诗句:
“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
“一片丹心风浪里,心怀击楫敢忘忧!”
“遥知百国微茫外,未敢忘危负岁华。”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说一说,这些诗句抒发了戚继光怎样的情怀和抱负?

答:反映了戚继光保国为民的理想,立志荡平倭寇的决心,表达了戚继光为抗倭保卫家园,维护祖国领土主权而不顾个人名利地位的伟大抱负和高尚品格。戚继光能在国家危难之时,立下远大志向,挺身而出,时刻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高尚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课后活动
基础巩固
1.明成祖时期,七下西洋的是( )
A.蔡伦 B.毕升 C.郑和 D.郑成功
2.下列人物中,曾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促进了我国和亚非各国友好往来的是( )
A.郑和 B.戚继光 C.李时珍 D.宋应星
3.在今天,印度尼西亚有个港口城市叫“三宝垄”,马来西亚有座“三宝山”,这些名称的由来与下列哪些历史事件有关?( )
A.郑成功收复台湾 B.郑和下西洋
C.镇南关大捷 D.戚继光抗击倭寇
4.“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荡平倭寇,实现“海波平”的英雄人物是( )
A.岳飞 B.郑成功 C.戚继光 D.邓世昌
C
B
A
C
2.读史料:
材料一:



材料二:继光为将号令严,赏罚信,士无敢不用命。与大奠均为名将。操行不如,而果毅过之。大猷老将务持重,继光则飚发电举,屡摧大寇,名更出大猷上。戚继光用兵,威名震寰宇。然当张居正、谭纶任国事则成,厥后张鼎思、张希皋等居言路则废。任将之道,亦可知矣。
1.根据材料和教材,说一说戚继光平息倭寇的情况。
答: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随后,戚继光又平息福建、广东地区的倭患,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2.请对戚继光的正确评价。
答: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 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英雄和爱国主义者。
答:1.这是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2.戚家军纪律严明,作战英勇;3.获得明朝政府的大力支持。4.戚继光卓越的领导才能和治军严明。5.得到沿海一带爱国军民的支持。
3. 请分析一下戚继光取得胜利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