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传 统 节 日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传、统、贴”等15个生字,会写“贴、街、舟”等9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每个传统节日不同的纪念与庆祝的形式,激发我们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
1.背诵课文。
2.了解每个传统节日不同的纪念与庆祝的形式,激发我们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准备】
1.生字词卡片、图片。
2.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本课“传、统、贴”等15个生字,会写“贴、街、舟”等9个生字。
2.背诵课文,了解传统节日的特点。
3.激发我们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
师:时间飞快,上节课我们过完了春节、元宵节和清明节,今天我们迎来了端午节,让我们一起感受传统节日的快乐。
二、朗读课文,识字写字。
(一)学习课文中的第四句话。
1.出示“过端午,赛龙舟,粽子艾香满堂飘。”
2.自由读。
3.认识“舟、艾、堂”,让学生组词巩固。
4.书写“舟、艾”。引导学生观察字的结构以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舟:独体字,中间一横要写得长一些,写在横中线上。
艾:上下结构,要写得上小下大。最后一笔要写得舒展。
5.过端午节,人们用什么活动来庆祝?
(赛龙舟、吃粽子、把艾草挂在门前。)
6.讲解端午节的来历。
7.你还知道端午节的哪些活动?
(喝雄黄酒)
8.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二)自主学习“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
1.总结上几个节日的学法。
读(读3遍课文)
圈(圈生字)
写(观察写法,练写两遍)
标(用“?”标出不明白的地方)
背(背诵积累)
2.学生根据学法进行自学。
3.展示交流,老师补充《牛郎织女》的故事。
4.让学生了解中秋节是全家团圆的节日。
5.了解“重阳节”也叫“老人节”。
(三)背诵积累。
1.指名读,齐读、拍手读。(将过节时的心情读出来)
2.填空积累。
三、拓展延伸。
1.我国很多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你知道有哪些吗?
2.学生展示搜集的资料。
【板书设计】
2 传 统 节 日
端午节:赛龙舟
七夕节:乞巧
中秋节:吃月饼
重阳节:登高
【教学反思】
对于传统节日,学生并不陌生,在让学生感受快乐节日的同时进行识字、写字、朗读等语文教学,学生兴趣盎然。又通过富有童趣的识字游戏,在结合儿童的生活经验下,调动了学生的识字积极性,他们通过自主识字,同桌交流,全班交流,识字水平进一步提高。尤其采用了随文识字、写字的方法,学生学得牢固,在分享节日快乐的同时就掌握了本课的生字词。为了让学生背诵课文,积累语言,我也采用了多种形式,这样使得学生在朗读中学习语言、积累语言,提高了语文素养。
【拓展延伸】
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端阳节”。此外,端午节还称“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等。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为古代百越地区(长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带)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战国时期的楚国(今湖北)诗人屈原在该日抱石跳汨罗江自尽,统治者为树立忠君爱国标签将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
2 传 统 节 日
一、认识本课15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1.会认字。
chuán tǒnɡ tiē xiāo xiànɡ jì zhōu ài tánɡ qǐ qiǎo lánɡ bǐnɡ shǎnɡ jú
传 统 贴 宵 巷 祭 舟 艾 堂 乞 巧 郎 饼 赏 菊
2.会写字。
3.读音提示。
(1)“巷”读xiànɡ不要读成ɡǎnɡ。
(2)“传(chuán)、舟(zhōu)、赏(shǎnɡ)”的声母是翘舌音。“统(tǒnɡ)、堂(tánɡ)、郎(lánɡ)、饼(bǐnɡ)、赏(shǎnɡ)”的韵母是后鼻音。
4.书写指导。
二、读一读下面的词语。
传统 贴窗花 元宵 大街小巷 赛龙舟 艾香 乞巧 牛郎 月饼
赏菊 团圆 热闹 转眼
三、按照时间顺序排列下面的节日,再选一两个说说你是怎样过节的。
端午节 清明节 元宵节 春节 重阳节 中秋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根据课文连线。
春节到 元宵节 清明节 过端午 七月七 过中秋 重阳节
看花灯 放鞭炮 赛龙舟 来乞巧 去登高 去祭扫 吃月饼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传、统、贴”等15个生字,会写“贴、街、舟”等9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每个传统节日不同的纪念与庆祝的形式,激发我们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
1.背诵课文。
2.了解每个传统节日不同的纪念与庆祝的形式,激发我们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准备】
1.生字词卡片、图片。
2.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本课“传、统、贴”等15个生字,会写“贴、街、舟”等9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每个传统节日不同的纪念与庆祝的形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1.图片再现过节情景。
师:喜欢过节吗?你看,每次过节大家多开心啊(出示课件),你知道都是什么节日吗?
2.端午节、清明节、元宵节等这些都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感受快乐的节日气氛,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
二、初读课文,趣味识字。
1.学生自由读文: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注意字音读准确,遇到难读的字和不认识的字可问老师或同学。
2.同桌之间读课文,认生字,互相交流识字好方法。
3.交流识字。
(1)生字朋友排好队来迎接我们了,我们来说说它们的名字。(指名读,齐读这些加点的字)
传统 贴窗花 元宵 大街小巷 祭扫 赛龙舟 艾香 课堂 乞巧
牛郎 月饼 赏菊
(2)说说你记住了哪些字,怎么记的。
三、朗读指导,巩固识字。
(一)学习课文中的第一句话。
1.看,春节到了。你看到什么?(过春节的课件)
2.文中是怎样描写的?你会读吗?
3.学生自由练读第一句。
4.指名读,集体正音。
5.书写“贴”字。
“贴”字既是需要认识的字,也是要求会写的字,观察一下它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要写得左右差不多宽。“贝”的最后一笔是点,不是捺。组词:贴窗花。
6.学生练写两个,教师评价、反馈。
7.过春节除了贴窗花、放鞭炮,你还知道哪些活动?试着用三个字描述一下。
8.师生创作:春节到,人欢笑,贴春联,包水饺。
9.读一读第一句话,要读出欢乐的气氛。
(二)学习课文中的第二句话。
1.指名读。
2.理解“大街小巷”指的是各个角落。“巷”读xiànɡ,不要读成ɡǎnɡ。
3.书写“街”,引导学生观察字的结构以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注意左中右结构要写得紧凑些。
4.理解“人如潮”的意思。形容人很多,在角角落落都挤满了看灯的人。
5.你知道元宵节人们还干什么吗?(吃元宵、猜灯谜等。)
6.多么热闹呀,快乐地读一读。
7.多种形式读,读出大家过节时快乐的心情。
(三)学习课文中的第三句话。
师: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1.指名读,分排读,齐读。
2.出示杜牧的《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3.清明时节,小雨纷纷,人们都去先人墓地祭扫,寄托哀思。所以读时要读出沉痛的语气。
4.生练读。
5.男生女生合作读,齐读。
四、小结:这节课,我们贴窗花、放鞭炮、看花灯,去先人墓前祭扫。了解三个传统节日的特点,课下我们继续感受我国的传统节日。
【板书设计】
2 传 统 节 日
春节:贴 贴窗花
元宵节:街 大街小巷 人如潮
清明节:杜牧 《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