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3张PPT。第四单元十六年前的回忆走进作者 1911年11月21日,李星华出生于河北省乐亭县大黑坨村。1920年夏,随全家到北京定居。辍学在家照顾母亲和妹妹。是李大钊的女儿。
1927年4月6日,奉系军阀张作霖下令逮捕了李大钊,李星华娘儿仨一同被捕,其兄李葆华当时不在家,逃过一劫。1931年,李星华复学。1937年在中法大学毕业,1940年与妹妹一起赴延安市。 1979年11月27日逝世于协和医院。
主要作品有《回忆我的父亲李大钊》《白族民间故事集》《十六年前的回忆》,其中《回忆我的父亲李大钊》在她去世后不久就出版,为读者们留下了珍贵的精神财富。相关人物 赵纫兰,李大钊妻子,一位有高尚道德和伟大品行的女性,为中国革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中共河北省委于1936年6月追认她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李大钊,字守常,河北乐亭人。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 ,1913年毕业后东渡日本,入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学习。 李大钊同志是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不仅是我党早期卓越的领导人,而且是学识渊博、勇于开拓的著名学者,在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事业中,占有崇高的历史地位。? 1927年4月,在反动军阀的白色恐怖中,李大钊同志在北京被捕入狱。他受尽各种严刑拷问,始终坚贞不屈、大义凛然,惨遭反动军阀杀害,牺牲时年仅38岁。 阎振三是我党北方革命指挥机关的交通联络员,是李大钊的工友,也是创建共产党的人之一。于1927年4月4日上街买菜时被捕,被捕后,被人用尽酷刑,始终没有招出来一个字。28日和李大钊等20多人一起被执行绞刑。他忠于组织,不泄漏党的秘密,不出卖革命同志。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前后呼应的写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3.从人物神态、语言等细节描写探寻人物内心世界,通过朗读感受人物形象。学习目标课前导入十六年前,那是一个怎样的时代?军阀在逮捕大学生社会动荡,军阀混乱 1927年,军阀张作霖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率兵进关,占领河北、山东等地,以武力威胁国民革命军,还下令通缉在北京坚持革命斗争的共产党领导人李大钊同志。但李大钊同志毫不畏惧,在极端危险的情况下仍然留在北京从事革命工作。1927年4月9日李大钊被张作霖逮捕,受尽酷刑,始终坚贞不屈,在狱中继续领导党的工作,4月28日被绞死。张作霖李大钊就义幼稚 避免 严峻 啪 瞪眼 僻静
瞅 皮靴 魔鬼 苦刑 哼 绑架
啃窝窝头 棉袍 执行 学习字词 1.自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你能按照时间顺序,说说写了哪几件事情吗?试划分段落,并用小标题概括。 这是一篇回忆录,是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同志在1943年写的,正值李大钊同志遇难十六周年,所以题目为《十六年前的回忆》,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文章的主要内容(2~7段) 被捕前从容工作(8~l8段)被捕时处变不惊(19~29段)法庭上沉着镇定(30~33段)遇难后全家悲痛 默读课文,想一想,你觉得文章在对父亲李大钊的细节描写中,哪些描写最为精彩,最能反映他当时的内心世界? 待了一会儿,父亲才回答:“不要了就烧掉。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 父亲希望他这样危险的工作不要让我们知道,以免给家人带来危险。“父亲”在那段时间对子女的态度有什么变化?为什么有这种变化? 从这段文字中,你从李大钊的身上品味到什么?带着这样的理解,朗读课文2~5自然段。 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这几个问号说明了什么?能改成陈述句吗?为什么? 不能,反问句加强了语气,说明李大钊的态度非常坚决。 在严重的局势下,虽然朋友和亲人都劝父亲离开北京,但他坚决不肯。当时父亲是北京党组织的负责人,他把革命工作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他完全明白形势的险恶、处境的危险,但绝不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这表现了他对革命高度负责的精神。不慌不忙:不慌张,不忙乱,形容态度镇定,或办事稳重、踏实。 父亲不慌不忙地向外走去。我紧跟在他身后,走出院子,暂时躲在一间僻静的小屋里。 “不慌不忙”写出了父亲面对险境时的从容不迫,非常镇定。写出了“我”当时紧张、恐惧的心情。 一会儿,外面传来一阵沉重的皮鞋声。我的心剧烈地跳动起来,用恐惧的眼光瞅了瞅父亲。我:紧张、恐惧父亲:沉着、平和对比,更加衬托出父亲的大无畏精神。小练笔 我和父亲在一起,我抬起头,在我眼中父亲是什么样的呢?我当时又会怎么想呢?发挥你的想象,写一写。 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对敌人的蔑视,无道理可讲。 从两处神态描写,你看到了一位什么样的李大钊?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 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从两处外貌描写,你看到了一位什么样的李大钊? 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李大钊虽受敌人的折磨,但依旧沉着、慈祥。“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说明敌人对父亲施了重刑,“平静”说明父亲经历残酷的折磨后依旧坚强,“慈祥”充分体现了李大钊对亲人的爱。李大钊在狱中的生活 李大钊从被捕到就义,在狱中共22天。为了逼迫李大钊招供,敌人对他施用了多种酷刑,百般折磨。电椅、老虎凳、用竹签插手指……最后竟残忍地拔去了他双手的指甲。李大钊就义的绞刑架李大钊《狱中自述》 看完这些,你们心里一定有很多感触。此时此刻的你,想对李大钊说些什么?李大钊就义前遗照 不幸的日子还是来了,李大钊为了共产主义从容就义。在得知消息之后,全家人是如何度过的? 作者为什么开头写父亲的被难日,结尾也写到呢? 首尾呼应,更突出我对父亲的难以忘怀。 其实,在文章中这样前后呼应的句子还有很多,请你从文中找出来,读一读。
学习了这一篇回忆的文章,你发现回忆类的文章有什么特点?有条理、细节清鲁迅《朝花夕拾》散文集。 这部散文集都是回忆类的文章,我们也来读一读,体会这类文章的写作特点。推荐阅读谢谢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