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海燕 教学案(实用)

文档属性

名称 4海燕 教学案(实用)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1-22 17:19: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海燕》教学设计
第一部分、基本情况分析:
1、教材分析
在多情的作家笔下,寻常植物,风雨雷电,浪花海燕……这些壮阔而美丽的形象,都能化成充满激情的文字,深深的打动我们的心。《海燕》安排在这一单元是因为它的文体特点(散文诗)适于单元要求:强调朗读,注重联想与想象,了解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的表达方式,学习抒情性语言。自然这也是顺应新课程标准“阅读”部分的要求。
《海燕》是首著名的散文诗,本文写于1901年,那时正是俄国1905年革命前夕最黑暗的年代,俄国工人运动不断高涨,动摇着沙皇统治的根基。来自社会底层、深谙人民疾苦的高尔基,触摸到刚刚开始跳动的新时代的脉搏,以敏锐的艺术感悟力创造出了“海燕”的艺术形象,来欢呼即将来临的革命风暴,为无产阶级唱出了一曲充满战斗激情的颂歌。据此,我以感悟“海燕”形象的精神内涵为切入口,激发学生兴趣,迅速深入文章内容。
2、学生分析
学生对于散文的学习并不陌生,海燕的形象理解也并不困难,比较难于理解的是本文的象征意义,因此介绍写作背景非常必要。
3.学习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课文内容的需要,特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探究海燕等形象的象征意义;了解比喻、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训练各种形式的朗读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以富有创意的活动为载体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学习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勇敢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培养学生勇敢面对生活中的暴风雨的乐观、战斗精神。
4、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有感情朗读课文来感知课文,理解海燕这一艺术形象的典型意义。
教学难点:了解象征、烘托等表现手法在本文中的运用及其作用。
说明:朗读是散文诗教学的重要手段,朗读能加深学生对海燕形象的理解,是学好这一课的重点。象征、烘托手法比较难以掌握,是本节课的难点,拟运用教师点拨,学生合作探究的方法突破。
第二部分、预习学案
预习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通过了解时代背景,了解象征、烘托等表现手法在本文中的运用及其作用;了解比喻、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朗读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激发热爱生活的情感,培养勇敢面对生活中的暴风雨的乐观、战斗精神。
预习重点
通过有感情朗读课文来感知课文,理解海燕这一艺术形象的典型意义。
预习任务:
一、预习要求:
1、读准字音,初步学会有感情地朗读本诗。
2理解海燕这一艺术形象的典型意义,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预习活动
(一)、积累基础知识
1、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01年,那时正是俄国一九0五年第一次大革命前夕最黑暗的年代,,当时人民群众的革命运动风起云涌,沙皇反动政府加紧了对人民的镇压,正是革命与反革命激烈搏斗的时候。高尔基当时在彼得堡,亲身感受到了工人运动、学生运动的磅礴气势,目睹了沙皇政府镇压学生运动的残暴罪行。他为了热情地歌颂无产阶级革命先驱,揭露沙皇反动政府,抨击机会主义者、资产阶级自由派的丑恶嘴脸,就写下了《海燕》这篇散文诗。
2、关于作者 高尔基(1868—1936),苏联作家,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生在木工家庭,当过学徒、码头工、面包师傅等,曾流浪俄国各地,经历丰富。1892年开始发表作品,早期作品多半是描写沙皇统治下的人民的痛苦以及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1905年和列宁会面,思想上受了很大影响,1906年发表了长篇小说《母亲》,反映了俄国工人阶级的革命斗争,被列宁称为是“一本很及时的好书”。高尔基的小说有《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剧本有《底层》等。
说明:本文是外国作品,介绍必要的背景便于学生快速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效果。
3、整理本课字词,注音解释。


4、朗读课文三遍。
提示:《海燕》既是一首色彩鲜明的抒情诗,又是一幅富有音乐的节律和流动感的油画。文笔粗犷,气势磅礴,感情激越,给人以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朗读时候要注意体会,朗读语速不可太快,要有激情。
说明:整理字词、朗读课文等基础知识技能放手交给学生,久而久之就能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理解课文内容,探究下列问题:
1、课文三次描写海燕的英姿,海燕的叫喊,请找出有关的语句并有感情地朗读。
2、作者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描写海燕的?


(三)、预习结论:
读完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这是一只怎样的海燕?
预习诊断
1、为下列加横线字注音。
?高傲( )????呻吟( )????翡翠( )?????掠起( )????困乏( )????蜿蜒( )?
2.解释下列词语。?
? ?高傲:
? 呻吟:?
?? 震怒:?
? ?困乏:?
?? 蜿蜒:
预习质疑:我的疑问
说明: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要训练学生的质疑能力。通过学生的问题,老师也便于了解学情,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第三部分、课堂实施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有一篇佳作,是无产阶级文学的开山之作,是具有永久生命力的光辉诗篇。它有如春天的旋律,时代的前奏,革命的宣言书。它就是——俄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
二、检查预习,落实双基。
1、师:昨天已布置了预习任务,下面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今天我们来开展一个活动——“书法比赛”。不仅要求把字写准确,而且还要写美观。下面请三位同学上台比赛!
高傲????呻吟????翡翠???掠起???困乏???蜿蜒
说明:用“书法比赛”这种富于挑战性、竞争性的方式来代替听写,易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从更高标准上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2、 师:下面请大家交流课外所搜集的有关资料,内容应包括作者简介、写作背景、体裁特点等……
说明:不动笔墨不读书,引导学生将探究活动向课外延伸,阅读文学名著,开发了更广阔的语文课程资源。
3、读完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这是一只怎样的海燕?
勇敢、高傲、自信、顽强
三、精讲点拨
(一)整体感知
1、听课文,想象画面。老师播放课文配乐朗读录音,学生想象文中所写画面。本听文以大海为背景,请大家注意暴风雨到来前海面景象的变化,考虑一下,大致可分为几个画面?从暴风雨和海燕的表现两方面来概括。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1)暴风雨来临之前,海燕高傲地飞翔,渴望着暴风雨的到来。(1—6)节。
(2)暴风雨逼近之时,海燕搏风击浪,迎接暴风雨。(7—11)节。
(3)暴风雨就要来临,海燕以胜利的预言家姿态呼唤暴风雨的到来。12-16节。
说明:联想与想象是写作的重要方法,也是阅读的重要方法,配乐朗读具有很强的形象性,充分发挥学生音乐旋律智能,在音乐的伴随中感受情境,想象情景,整体把握文本的内容,整体感知文本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奠定本文的朗读基调——赞扬而激烈,营造出一种激昂热烈的课堂气氛。
(二)读课文,欣赏海燕
1、指定学生朗读第一部分,思考:在暴风雨到来前,周围的环境怎样?海燕有什么表现?标注重点词语,找到相关修辞方法。
指名回答,教师明确,相机分析重点字词及修辞方法: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说明一场暴风雨正在孕育。就在这样特定的环境中,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乌云和大海之间高傲地飞翔,表现了海燕勇敢无畏的矫健姿态。用 “闪电”既可以写出海燕的矫健姿态,又可以在乌云密布、大海苍茫的背景上出现一点亮光,使人们在沉闷的空气中从海燕身上看到光明,看到希望。这里的“高傲”,不是通常所说的自以为了不起,而是褒义词,有意气风发的意思,形容海燕藐视恶劣环境的英勇气概。
2、指定学生朗读第二部分,思考:暴风雨逼近时,在险恶的环境中,海燕的表现又是怎样?标注重点词语,找到相关修辞方法。
指名回答,教师明确,相机分析重点字词及修辞方法:海燕不畏强暴,它飞舞着,箭一般地穿过乌云,翅膀掠起波浪的飞沫,它面对猖狂的反动势力充满信心地大笑,还大声号叫,它为暴风雨的迫近而欢乐,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革命是必胜的。 连用“抱”“甩”“摔”几个动词,还有“恶狠狠”,赋予狂风人的性格和行为,写出了风的猖狂的气焰。“敏感的精灵”,“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显示了海燕的勇敢和智慧,说明无产阶级革命者的高度的预见性和敏锐的洞察力。“乌云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的!”运用反复,语气肯定,表达了坚定不移的必胜信念。
3、指定学生朗读第三部分,思考:暴风雨就要来临,作者怎样描写海燕?标注重点词语,找到相关修辞方法。
指名回答,教师明确,相机分析重点字词及修辞方法:作者让我们先闻其声,后见其形,最后再闻其声。这里着重写了海燕的叫喊,三次出现“暴风雨”,一是说明暴风雨即将来临,海燕以胜利的预言家的姿态号召人民要迎接暴风雨,敢于斗争,敢于胜利。二是表明了海燕对暴风雨的渴望。表现了人民对沙皇反动政府的强烈仇恨,迫切地要求推翻沙皇政府。三是加强了文章的气势,表明人民群众一旦起来以后,其势如急风暴雨,锐不可当,从而热情地歌颂了人民的力量。齐读最后一句三遍。
师:海浪与狂风生死搏斗的激战场面,正是以壮阔背景来烘托海燕的战斗雄姿。第三部分写风、云、雷、电一齐出动,以此背景来烘托海燕那战斗豪迈的精神,振奋人心。
说明:体会海燕英勇无畏、愈战愈勇的英姿,把握环境逐次变化对烘托海燕形象的作用。
4、指定学生朗读(4—6)节。把描写海鸥、海鸭、企鹅的词语划出来。这些词语表现了这三种海鸟怎样的共性?作者对它们持有一种怎样的态度?
明确:呻吟、飞窜、恐惧、掩藏;呻吟、吓坏;胆怯、躲藏。
想象一下,海燕在展翅飞翔时,会有怎样的想法,它会对海鸥、海鸭、企鹅说些什么呢?请模仿海燕,用饱含激情的语言,表达出它当时的心理。
生表演,师总结:海鸥、海鸭、企鹅的呻吟、飞窜、恐惧、躲藏,与海燕那高傲地飞翔、欢乐地叫喊,恰成鲜明的对比,其目的主要是为了突出海燕的英勇、乐观。
说明:比较海燕与海鸥、海鸭、企鹅面对暴风雨的不同表现,挖掘海燕形象设置的典型意义,进一步理解文章的主题。
(三)质疑互辩:
1.高尔基写海燕的目的是什么?
渴望革命风暴的到来,赞颂无产阶级革命的先驱。
2.本诗中借海燕形象赞美无产阶级革命的先驱者,这种是什么手法?(象征)
3.文中还有许多事物,也具有象征意义,试找出来?
大海———象征革命高潮时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
    暴风雨——象征着席卷一切的革命高潮;
    海燕———象征英勇善战的无产阶级革命的先驱者;
    海鸥、海鸭、企鹅等——象征形形色色害怕革命的假革命和不革命者;
    狂风、乌云、雷声等————象征着腐朽、黑暗的反动势力。
4.请给文章加一个副标题,应该怎样加?
(勇敢的斗士,革命的先驱,胜利的预言家,无畏的革命者等)
生讨论,师点拨:象征义是人们赋予那个象征体的,而且象征的表达方法多是体现在一段或一篇之中,如上述用大海象征人民群众的力量,用暴风雨象征革命形势等等,如果孤立的从一句话来看,是不容易看出它的象征义的。因此,作品的象征义是什么,要联系写作的时代背景和深入分析文中所描绘的情景和艺术构思才好理解。
说明:体会本文象征手法的内涵,突破教学重点。
(四)、诵课文,品味语言:
请你从文章中找出你最喜欢的语句或语段,自己设计重音、停顿、语气语调,有感情地读一读,小组间展开朗诵比赛。
师配乐,生展示,师生点评。
说明:表情朗读,营造教学高潮,加深课文理解。
四、拓展延伸:由海燕你能联想到哪些人?哪些事?
五、小结:学习了这篇文章你有哪些收获(知识、思想方面)?
师:斗转星移,逝者如水。转瞬间,一百多年过去了,俄国革命的风暴早已降临,又早已过去。但是,高尔基笔下的海燕形象仍有不朽的生命力。我们也应该与时俱进,让海燕积极、勇敢、顽强、乐观的精神在我们和平时代发挥作用,我们应勇敢地迎接生活中的暴风雨。
说明:结合学生实际,运用发散思维,是学生把握海燕精神的现实意义,培养学生勇敢、顽强、乐观、自信的品质和积极地人生态度,完成教学难点。
第四部分:达标测试 得分率
1、下列句中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C)。2分
A.在仓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    B.海鸥伸吟着,在大海上飞撺
C.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D.把这些大块的霏翠摔成尘雾和粹沫
2.文中把海燕比喻为“黑色的闪电”,意在突出海燕的( A)。2分
 A.勇敢、高傲 B.热情、乐观    C.敏感、聪慧 D.敏捷、矫健
3.“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这句话说明海燕所象征的无产阶级革命者具有(D )。2分
A.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    B.乐观的态度和战斗的激情
C.夺取胜利的百倍信心    D.高度的预见性和敏锐的洞察力
4、“高傲”这个词的本义是什么?它在散文诗中出现了几次?说说它在散文诗中的含义。反复用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高傲”原指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他人,极其傲慢的样子,带有贬意。它在本文中出现三次,用来描述海燕的神态,表明它的品格和精神,显示出它超人的胆识、勇气和力量。这个词的反复运用,表达了作者对海燕的赞颂之情。
5、这篇散文诗所要歌颂的是海燕的形象。歌颂海燕勇敢乐观的战斗风貌,那么为什么还要写海鸥、海鸭、企鹅等形象,这与写海燕是什么关系?2分
   在鲜明对比中,使海燕的形象更突出、更高大。
说明:紧扣目标,巩固新知。
第五部分:其他说明
1、课文录音,朗读配乐。
2、板书设计:
自信      暴    海鸥
          勇敢 海燕   风    海鸭 恐惧
          乐观      雨    企鹅
(革命先驱)  (革命风暴) (不革命者)
说明:板书简洁,重点突出,体现了课文内容,写作手法。
第六部分:教学反思
我努力贯彻新课程理念,贯穿创新精神,突出个性化,在每个环节安排和细节处理上都作了精心设计,因而取得了成功,总结起来有三条——
其一,以活动为载体推进探究过程,这是本课最主要的设计宗旨。
给学生一个舞台,学生自然知道去尽情表演。基于这一认识,本课一连串的设计了几个活动。即:格调高雅的“书法比赛”,独具一格的“朗诵训练”,别出心裁的“模仿表演”,还有贴近生活的“口头作文”……这些活动将听、说、读、写融为一体,把学生的探究热情充分调动起来,把学生的探究潜力充分挖掘出来。这些活动,环环相扣,不断深入,使理解课文深刻含义,理解象征手法及其运用这样复杂枯燥的教学任务变得简单而又充满了趣味,于是在不知不觉中就完成了探究任务。
其二,优化朗读教学,加深课文理解
朗读是学生与课文直接对话的主要形式,是学生积极参与阅读实践的个性化行为,是学生用自己的声音把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表达出来的一个过程,是学生获得语文能力和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新《课标》对朗读提出了十分明确的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强调“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这节课我优化了朗读教学,设计了听读、自由读、齐读、配乐读等形式,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了充分提高。
其三,课堂评价以激励为主。
在整个教学流程中,教者牢牢把握住一点:自己只是一个平等的对话者,热心的促进者,机智的引导者。因而处处循循善诱,凡对学生稍有创意之探究即予以热情鼓励,课堂上掌声不绝于耳。能将自己当作学生中一员,处处为学生着想,经常与学生同读、同练、同议;在学生可能遭遇困难之处,充分预测后率先示范而不包办代替……
总之,课堂教学的成功,缘于对每一个环节的精心设计和每一个细节的精雕细刻。本课最成功之处在于以精心设计的活动为载体来完成探究活动。在这个过程中,以活动为载体来促进探究可以算是一种成功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