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第6章第三节 植物光合作用的实质(第3课时) 教案(苏教版七年级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生物:第6章第三节 植物光合作用的实质(第3课时) 教案(苏教版七年级上)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2.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09-08-10 08:11: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6.3 光合作用的实质(第三课时)
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一、 背景和意义分析
“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是植物光合作用实质的最后一部分内容(第三课时),此时学生通过前面的实验和学习,基本掌握了光合作用的实质、条件和产物,继续安排“绿叶在光下吸收二氧化碳”实验,让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分析,知道光合作用的原料,这对学生全面掌握光合作用概念、理解光合作用实质非常重要。
实验“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是本节教学重点之一,虽然学生已连续进行了多课探究实验,但要独立完成该实验仍有一定难度,所以教师仍需做好充分的实验前准备,概述光合作用的实质是另一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在实验完成后组织学生讨论、归纳光合作用的基本公式,使学生对光合作用过程有全面的认识。
二、学习与导学目标:
1、知识积累与疏导:设计实施“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实验,尝试设计对照实验的方法和操作过程,并能通过对现象的分析得出结论。
2、技能掌握与指导:分析归纳实验过程,说明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3、智能提高与训导:通过同学间讨论交流,培养合作精神,并提高交流表达能力及动手能力。
4、情意修炼与开导: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鼓励学生在自然现象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培养创新精神。
5、观念确认与引导:通过科学的实验方法,明确实验课的目的,确立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观点。

三、障碍与生成关注:
通过积极参与、动手、动脑,亲身经历,实施对照实验,进行有效探究。
四、学程与导程活动:
教具准备:试管、玻璃漏斗、大烧杯、碳酸氢钠溶液、自来水、金鱼藻或黑藻。
(一) 导入新课:
巩固提问: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主要是什么?
提出问题,引导探索:光合作用需要什么气体?才能产生氧气?
(二) 探究过程:
1、学生自行预习实验的操作步骤,并按教师所提出的问题积极思考,共同合作、分析、归纳
问题:①为什么在a烧杯中要加入碳酸氢钠溶液? ②试管中收集到的是什么物质? ③操作本实验时应特别注意什么? ④此实验说明了什么?
2、教师巡回指导,最后小结,强调注意事项。
3、实施探究方案:学生按照教科书中的操作步骤,对金鱼藻或黑藻实施实验方案。
①在a烧杯中加入碳酸氢钠溶液并放黑藻,反扣一只短颈漏斗上,在短颈漏斗上再反扣装满碳酸氢钠的试管。
②在b烧杯中装等体积的自来水并放黑藻,反扣一短颈漏斗,在短颈漏斗上再反扣装满自来水的试管。
③把两套装置一起放在光下照射。
④观察漏斗和试管中出现的变化。
⑤收集产生的气泡并比较收集到的气体的多少。
⑥这种气体若为氧气,该用什么方法检验?若为二氧化碳,应该用什么气体检验?
4、帮助学生解决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装有碳酸氢钠溶液的a烧杯中,进行实验产生的气体为什么比b烧杯中的多。
5、学生交流,共享实验心得,师生共讨得出结论: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6、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总结,要求学生写出光合作用的公式,并思考回答:植物光合作用原料是什么?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有哪些?光合作用在什么场所进行,光合作用的条件是什么?引导学生分析光合作用的实质:光合作用过程中物质是怎样变化的?能量是怎样变化的。
五、笔记与板书提纲:
(一) 实验步骤
(二) 实验思考问题
(三) 实验现象与结论
现象:a烧杯中的试管中产生氧气多
结论: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四)光合作用公式:二氧化碳 + 水 淀粉+氧气
原料 场所 产物
光合作用的实质: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淀粉并放出氧气
光能转化成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
六、练习与拓展选题
课后查找资料,能否通过实验探究光合作用还需要水。
七、个别与重点辅导。(略)
八、反思与点评记录。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