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课件(共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课件(共25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1-21 18:55: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前 言
我们党的国家领导人在访问亚非各国时指出,要发扬双方的传统友谊,推进双方的互利合作,特别强调要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下,坚持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处理与他国的关系。如何理解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怎样提出的?
独 立 自 主 的 外 交 方 针

1

和 平 共 处 五 项 原 则 的 提 出

2
步 入 世 界 外 交 舞 台

3




学习目录
第一章

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新中国的外交方针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

① 新 中 国 的 外 交 方 针
二战后世界局势发生了哪些深刻的变化?

5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严重削弱,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除美国外都遭战争重伤



社会主义形成了世界体系,欧亚人民民主国家和苏联形成社会主义阵营


5

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日益高涨,许多国家摆脱了殖民枷锁,赢得了独立



中国革命冲破了帝国主义战线,鼓舞了世界人民反帝斗争和民主革命


小问思考
二战后,因为整个世界日益形成“两大阵营”的格局,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个阵营的对立和激烈斗争成为二战后初期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最主要的成就是中国革命冲破了帝国主义战线建立勒新中国。

这一时期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最主要的成就是什么?
"任何外国政府,只要它愿意断绝对于中国反动派的关系,不再勾结和援助中国反动派,并向人民的中国采取真正的而不是虚伪的友好态度,我们就愿意同它在平等、互利和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的原则的基础之上,谈判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 "


毛泽东同志在1949年6月召开的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上发布的世界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和原则是,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毛泽东与共同纲领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采取了哪些外交工作的基本方针呢?

“另起炉灶”: 不承认旧的屈辱外交关系,而在新的基础上另建新的平等外交关系 使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

1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先消除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和一切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奠定了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外交关系的基础.

2

“一边倒”: 坚定不移的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在国际交往中不致孤立

3

在这一外交方针的指导下,建国初期外交工作取得了哪些成就?

5

同苏联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另有英国、荷兰等8个国家承认了新中国



1950年初,中苏双方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打破了帝国主义的孤立和封锁的政策

第二章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意义
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怎样提出的?
其内容是什么?
各项原则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


















































1.周总理1953年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1954年6月下旬,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和缅甸,又分别与印度总理尼赫鲁、缅甸总理吴努发表联合声明,双方一致同意以上述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并共同倡议将它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


互相尊重领土主权


互 不 侵 犯


互不干涉内政


平 等 互 惠


和 平 共 处

重点记忆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必备条件和基础,它构成了核心部分;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是贯彻五项基本原则的保证;平等互利是实现共处的条件;和平共处则是出发点和必然结果。

他 们 之 间 的 关 系 是 什 么?





五项原则的提出有什么重大意义?
为什么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唯有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的国家关系最可靠,最有生命力,最能促进国际局势的稳定与健康发展。遵循这些原则,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也能和睦相处,违背这些原则,社会制度相同的国家也会发生尖锐对抗。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自首倡至今,经过几十年的国际风云变化的考验,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成为当今公认的现代国际法和处理现代国际关系的共同准则,是处理国与国关系的最好方式,也是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基础。
第三章

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

前 言
“亚非的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起都曾经受过,并且现在仍然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这是我们大家都承认的。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掩护和对立。”
--周恩来总理在亚非会议上的讲话

前 言
“中国代表团是要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我们共产党人从来不讳言,我们相信共产主义和认为社会主义制度是好的,但是在这个会议上用不着宣传个人思想意识和各国的政治制度,虽然这种不同在我们中间显然存在。”“我们的会议应该是求同而存异,同时,会议应该将这些共同愿望和要求肯定下来,这是我们中间的主要问题。”
--周恩来在亚非会议上的讲话





1.周恩来在亚非会议上针对什么情况而讲了这番话?
2.周恩来总理谈判的“求同存异”中的“同”和“异”各是什么?
3.如何做到求同存异?



在亚非会议上,有些国家代表当着中国代表而攻击共产主义,甚至诬蔑中国对邻国搞“颠覆活动”,针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和各国间的矛盾和分歧,周恩来总理作了上述发言,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求同存异”的“异”是指社会发展阶段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政治体制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同”是指共同的遭遇即殖民灾难和命运,共同的任务即反对新老殖民主义,反对国家封建势力发展民族经济;都要求加强团结和合作;维护世界和平,反对侵略和战争。

意 义
周恩来的发言受到各国代表的热烈赞扬,会议通过了《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亚非会议获得了圆满成功,实际上成为和平共处原则的体现和引申。中国代表团的杰出工作,被国际舆论认为"在促进友好谅解的决议方面起了巨大的作用".亚非会议的成功,加强了我国同亚非国家的联系,促进了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往来.

本课小结
新中国在建国初期,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克服重重困难,取得一系列外交工作新成就,开拓出中国外交的新局面,新中国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国际舞台,加强了我国同亚非国家的联系,促进了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往来。








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