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2节 运输物质的器官
二、 心脏是“生命之泵”
教材分析
心脏是“生命之泵”是本节的重点内容,血液所以能在循环管道中不停地流动,就是依靠心脏有节律地舒缩活动,因此,心脏是运输物质的重要器官,也是循环的动力器官。本节重点内容是心脏的结构,心脏有四个腔,与四个腔分别相通的8条血管以及两组瓣膜和其作用。难点是心脏的舒缩与心瓣膜活动和血流的关系。
学生分析
由于初一学生没学过脊椎动物心脏的知识,也没有血液循环的初步知识,因此本节课的内容有一定难度,不太好理解,所以首先让学生理解心脏的结构特点,这是基础,心脏收缩和舒张时,房室瓣和动脉瓣如何动作以及如何控制血流的方向是难点,需要运用多种手段来突破,以便于学生掌握。
设计理念
在教学中,教会学生科学探究的方法比传授他们知识更为重要。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培养其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1.说明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2.理解心瓣膜的开关与血流方向的关系。
3.说出心脏的位置、心输出量的概念。
技能性目标
1.尝试解剖哺乳动物的心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2.运用心脏结构的基础知识,尝试分别向与心脏四腔连通的血管注水,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判断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本节课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懂得珍惜生命,关注心脏健康的道理。
课时安排
本节内容需要1课时完成。
课前准备
哺乳动物的新鲜心脏、解剖刀、镊子、水、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包括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提示和建议
引入:我校一位物理老师,因得风湿性心脏病,瓣膜关闭不全而施行心脏换瓣手术,但终因机体排异反应死去。我们知道心脏一旦停止工作就意味着死亡。据专家测定,心脏平均每昼夜向全身大小血管输送血液重达4吨,心脏为什么能够永不疲倦地工作呢?课题:二、心脏是“生命之泵” 用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心脏对人体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请同学们体验自己的心跳。 体验:用右手在自己胸部寻找心跳的位置并描述心脏的确切位置。 加深对心脏位置的了解。
讲解:请根据思考题观察哺乳动物心脏。思考:1.心脏的外形是什么样的?大小如何?2.如何分辨心脏的左右、前后、上下?3.找出和心脏相连的血管分别从各血管灌水,注意有什么现象发生?判断哪些是动脉?哪些是静脉? 学生观察哺乳动物羊或猪的心脏,结合书本上的图辨别心脏的前后、上下、左右;并向不同的血管内灌水,发现有的水能够灌入心脏,有的水不能灌入,推测能灌入水的可能是静脉,因为静脉血管的血是流向心脏的,不能灌入水的可能是动脉,因为动脉血管的血是从心脏向全身流的。 教给学生观察事物的方法:从前到后;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表及里。通过尝试从心脏的不同血管灌水,观察到不同的现象。让学生联系上一节课所讲内容,大胆推测哪些是动脉,哪些是静脉,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过渡:人的心脏有哪些结构,我们同学的推测是否正确呢?下面我们来解剖哺乳动物心脏。演示:心脏解剖的方法。思考题:1.心脏分为哪几个腔?各个腔之间的关系如何?2.不同的腔连通的是哪些血管?3.观察心房和心室之间以及剪开主动脉或肺动脉,你发现了什么结构?思考它们有什么生理功能? 学生观察、解剖学生边解剖边观察,结合心脏解剖示意图总结1.心脏的四腔 心房 左心房 右心房 相通心室 左心室 相通 右心室2.与心脏连通的血管:上下腔静脉 肺静脉 右心房 左心房右心室 左心室肺动脉 主动脉3.两组瓣膜 房室瓣动脉瓣 根据认识规律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由易到难地逐个掌握,从而使形成的概念清晰、具体,易于掌握。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各种直观教具可加深领会知识,同时学会利用掌握的知识进行新的观察。
过渡:血液为什么会按一定方向流动呢?(播放录象:心脏搏动、心房、心室变化) 学生观看录像并填表心室容积室内压力房室瓣动脉瓣血液流动方向心脏收缩关闭打开心室动脉心脏舒张打开关闭心房心室 设疑、释疑是人获取知识、增长才干的重要途径,适时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开动脑筋回答,有助于增强教学效果。
小结:静脉 心房 心室 动脉
过渡:心脏为什么会终生不停地跳动?播放录像:心动周期图解 学生观察并填表:收缩时间舒张时间心室0.3秒0.5秒心房0.1秒0.7秒结论:因为心脏舒张时间比收缩时间长,从而使心脏得到很好的休息,因此可以终生不停地跳动。 分析归纳是一种抽象思维能力,虽然初中生以形象思维为主,但培养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可为他们今后打下基础。
提问:本节课的学习就到这,谁能对本节课作以总结? 学生小节:本节课重点学习了心脏的位置、结构和作用。由于心脏的壁主要是由心肌构成,使其具有自动节律性,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心脏的两组瓣膜的活动,控制血液在血管中按照一定的方向流动。
练习:略。 结合本节知识解决生活实际中的问题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二章 爱护心脏 确保运输
第2节 运输物质的器官
一、血管的作用
教材分析
不论是营养物质的运输还是代谢废物的排出主要是由人体的血液循环来完成。血液主要是在血管和心脏中循环流动,因此,血管作为运输物质的主要器官之一,是学好后面知识的基础。让学生理解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的结构是怎样与其功能相适应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而在显微镜下辨认三种血管是本节课的难点。
学生分析
本节课是从观察“血液在血管内流动的现象”入手,以使学生获得对血管的感性认识。学生对实验有极大的兴趣,但往往停留于表面现象,不求甚解,不善于思考和总结,需要多加指导和点拨。
设计理念
体现以学生为本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想。从学生的感性知识入手,逐步上升到理性归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注意联系生活实际,促使学生用学到的生理知识指导自己的生活实践,增加了其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1. 说出血管的种类和结构特点。
2. 概述各种血管的功能及分布。
3.描述毛细血管的特点,解释其结构与它有利于物质交换的功能是相适应的。
技能性目标
尝试用显微镜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情况。
情感性目标
体验血液在血管中流动的现象,初步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课时安排
本节内容需要一小时完成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尾鳍色素少的活小鱼、显微镜、培养皿、棉花或纱布、盛有清水的烧杯、绷带、投影仪。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提示和建议
提问:前两天我校进行体检抽血化验,谁来模仿医生为我们同学抽血?并请观察实验前后臂上的青筋有什么变化。 一学生模仿医生给另一位较瘦的同学做抽血的准备工作,并观察、回答问题。 从生活事例入手,提高学生兴趣。
引入:手臂上的青筋是静脉血管,人体的血管有哪几种?各种血管又有什么特点和作用?为什么用绷带扎紧前臂绷带以下部位的静脉膨胀呢?
课题:第二节 运输物质的器官一、血管的作用
讲授:用显微镜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实验方法。
提问:本实验应注意哪些问题? 学生回答:1。必须用湿的纱布或棉花包住小鱼鳃部包住,并不时的往鳃部滴水。2.鱼尾鳍必须展平3。鱼用过后及时放回水中。 增高实验的成功率
思考题:在显微镜下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方向、速度和血管的粗细及分枝,试着对血管进行分类。循回指导学生实验 学生实验、观察 让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知识。
显微投影: 提问:请你说出投影上这条血管是什么血管?为什么? 动脉,管壁厚,弹性大,血流速度快,由粗血管向细血管分枝。静脉,管壁薄,管腔大,弹性小,血流速慢,由细血管向粗血管汇集。这是毛细血管,管壁极薄,血流速最慢,红细胞单行通过。 检验学生实验的效果并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高度。
提问:血管分为动脉、静脉、毛细血管三类,请你根据它们的特点,推测各自有什么功能?为什么? 学生讨论并得出结论:动脉是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达全身各处的血管。它管壁厚,弹性大,能承受心脏射血时产生的较大压力和快速血流,是与向全身输送血液的功能相适应。毛细血管壁极薄,血流速最慢,这与物质交换的功能相适应。 通过学生的猜测,使学生真正体会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播放多媒体、静脉瓣的作用。提问:请你观察血液在血管中流动的情况,思考它是哪种血管? 学生思考并回答是静脉血管,静脉是将血液从身体各部分送回心脏的血管。其内的静脉瓣,有防止血液倒流作用,保护血液能充分回到心脏。
小结:血液在血管内流动只有两个方向,即离开心脏和流回心脏、动脉和静脉就是根据血流方向来命名的,与血管内血液的性质无关。 学生填写: 加深对动脉、静脉概念的理解。
过渡:日常生活中常因为一些意外事故,引起血管出血,如何急救呢? 学生:动脉出血速度快,血色鲜红;静脉出血速度慢,血色暗红;毛细血管出血从伤面渗 出血的急救,首先第一步判断是哪种血管出血。
播放:录像提问:录像中这位同学给伤者急救时,是否有错误? 学生:看录像并发现错误,动脉出血时,应在伤口的近心端将动脉压住,静脉出血时,应在伤口的远心端将静脉压住,才会有疗效。学生间相互配合模拟练习止血包扎。 利用录像:使学生更深刻理解动、静脉血管血流方向不同。通过亲身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讲解:无论按压止血点或用止血带,时间过长,肢端都有坏死的危险。
小结: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的作用,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请同学们看课本中的“想一想” 学生回答:略
毛细血管
静脉
动脉
心脏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2节 运输物质的器官
三、运动与脉搏的关系
教材分析
本节在了解心脏和血管知识的基础上,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入手,提高学生了解生物知识的兴趣。通过探究体育运动和脉搏的关系,得出结论:心率与脉搏的关系以及体育运动对脉搏的影响,同时为后面学习物质运输的路线及心脏、血管的保护打下基础。
学生分析
通过前面学生对科学探究基本过程及方法的学习,学生们能对问题做出假设,关键在于如何引导学生制定并实施好这一探究计划。在探究过程中,学生会有浓厚的兴趣,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营造一个民主、活泼、合作的课堂氛围。
设计理念
这是一节典型的探究课。设计上以学生活动为主线,通过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形成,逐步培养学生民主、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1.概述心率与脉搏的关系及体育运动对脉搏的影响。
2.分析实验结果。
技能性目标
1.尝试科学探究的方法。
2.运用所学知识测量脉搏。
情感性目标
1.体验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
2.认同科学探究需要与人交流、合作,在交流、合作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3.确立严谨的科学探究的态度,形成愿与人合作、交流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养成。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课前将学生5-6人分为小组、每组一个秒表,投影片、实验记录表格、多媒体课件等;每组有部分学生课前不要做剧烈运动,一部分学生跳绳。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包括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提示和建议
课前有意安排一个同学迟到,等他跑步到教室后,请他谈此时身体的感觉。 学生描述:气喘吁吁、心跳加速、呼吸加速、脉搏加快等。 迟到时间可在10秒左右,不宜过长。
问:由此想到什么问题?老师定向:今天就来探究运动与脉搏的关系[板书] 答:运动和呼吸、运动和脉搏之间有关系。提出:运动与脉搏有什么关系? 从学生自身感受入手,对心脏跳动有一个感性认识。
根据自己日常生活经验及刚才迟到同学的描述,对运动与脉搏的关系,提出假设 讨论:小组活动提出假设:运动可使脉搏加快 时间很短。
提示:可参照“技能卡”和“小辞典”的内容。教师观察讨论情况并及时点拨 讨论:小组展开积极思考 时间稍长
教师及时修订并确定实验方案。 陈述、修改实验方案方案一:1.测某人安静状态下脉搏次数;2.此人连续做10个俯卧撑后再测脉搏次数;对比方案二:1. 测某人安静状态下脉搏次数;2. 此人连续做20次起蹲动作后;再测脉搏次数:对比方案三:1. 测某人安静状态下脉搏次数;2. 测半分钟连续跳绳后的脉搏次数;对比方案四:1. 测某人安静状态下脉搏次数;2. 测原地高抬腿1分钟后的脉搏次数;对比方案五:1. 测某人安静状态下脉搏次数;2. 测连续上下台阶50次后的脉搏。对比…… 提示:应明确安静状态、运动状态的准确含义;设计的运动方案要因地制宜、简便易行。实验方案中应设立对照实验建议教师演示脉搏的正确测量方法。对学生的回答应给予肯定的评价,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请同学按照各组的设计方案开始进行实验。 以小组为单位实施方案,并将实验结果填入实验记录表 建议:老师应演示秒表的正确使用方法。组内应有明确分工。
姓名 安静状态脉搏(次/分) 运动名称 运动状态脉搏(次/分)
平均值
汇报各组的实验进行情况,经过分析得出什么结论? 体育运动使脉搏加快。 采用分组发言的形式,但要注意个环节的有机结合,做到严谨有序,避免课堂松散
通过小组实验的比较,找出自己设计实验的优缺点?分析体育运动使脉搏加快的原因: 脉搏是由心脏的舒缩引起的,人的脉搏和心率是一致的。体育运动使心率加快(脉搏加快),从而增大心输出量,增大供血量。 建议:师生共同评出创意新颖、设计巧妙的实验方案,及有价值的分析报告进行展览、交流。
因为脉搏是由心脏的舒缩引起的,因此,心脏出现疾病,脉搏上会有所表现。学生举出日常生活中的事例。 学生举例:中医“切脉”等等。
“切脉”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我国传统医学上,用“望、闻、问、切”来对病情进行诊断,其中“切”就是指的“切脉”,有经验的医生通过“切脉”可以推知内脏器官的健康情况。 了解“望、闻、问、切”的含义 建议:老师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积极性。
资料片:①心脉发生病变时,会在脉搏上有所表现 ②了解有关心脏、血管的保健知识 ①了解我国传统医学的魅力 ②知道有关心脏及血管的保健知识 通过对传统中医学的了解,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师生共同小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脉搏恢复到静息速率所需时间和运动的剧烈程度有关吗? 建议:学生课下探究
分别测量熟悉人群中儿童与成年人脉搏,分测几组求平均值,解释原因。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