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3.1.1 圆柱的认识 -人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3.1.1 圆柱的认识 -人教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0-01-20 16:37: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圆柱侧面展开图》教学设计
【教材】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3单元《圆柱与圆锥》
【课时安排】第2课时
【教学对象】六年级
【教材分析】圆柱是一种常见的立体图形,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学生在上节课已经初步认识了圆柱的特征,本节课进一步研究圆柱与长方体、正方体最大不同——曲面(侧面)的特征。通过学生剪一剪、量一量、比一比等实践操作活动,在操作、验证、比较中,发现圆柱侧面展开图与圆柱的关系,实现平面与曲面之间的变换,进一步感受转化思想中的“化曲为直”。本节课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了圆柱的特征,同时,也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圆柱表面积计算打下基础。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不但提高学生主动研究、探索解决问题方法的能力,而且也使学生更深体会到转化思想在解决图形问题中的应用,利于今后进一步使用这一方面解决圆柱体积、圆锥体积等其它问题。
【学情分析】
【教学设计理念】
问题导向理念 
问题导向强调将学习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通过合作解决真实的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能力。
协作探究理念
协作探究学习实质是基于问题解决活动进行的协同性知识建构,以协作形式的活动为主线,通过猜想—协作探究—结论验证等环节来解决问题,提升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
可视化理念 
可视化是以一种直观的、更加容易感知的图示方式表征信息及其信息加工的过程。通过图解的方式将复杂的过程或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表示出来。
本节课以问题为导向,采用真实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通过协作探究来解决问题,完成知识建构,教学过程中融入可视化的理念,将抽象的思维过程和数据通过技术手段可视化,以培养学生图形和几何思维以及问题解决的能力。
【教学策略分析】
在教学中用问题引入,创设情境,提出课题。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进行猜想,再通过动手操作来验证自己的猜想。这样的“猜想—操作—验证”的活动分为两组,通过这两种的活动,使得学生不但促进了本节课四维目标的达成,而且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用画草图、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以及项目课程课后作业的形式,进行知识的巩固,体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通过智能课堂大数据诊断功能,教师收集数据,及时了解学情,进行课程进度调整及精准辅导,实现个性化学习与人人发展。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1. 认识圆柱侧面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
2. 理解圆柱侧面展开图与圆柱的关系。
3. 通过网络搜索、拍照分享、在线作业等活动,提升信息素养。
数学思考:1. 经历想像、动手操作、测量验证等数学活动过程,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和空间观念。
2. 通过观看视频、实践操作、讨论分享等活动,体会“化曲为直”的转化思想
问题解决:1. 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2. 通过弹幕、评价表等手段,初步形成问题解决过程中的评价与反思意识。
情感态度:1. 能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能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2. 通过阅读、质疑等活动,感受数学的严谨性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教学重点】理解圆柱侧面展开图与圆柱的关系,体会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
【教学难点及突破方式】从曲面到平面的转化中,发现圆柱侧面展开图与圆柱的关系。要突破这一难点,可以通过学生测量、比较、搜索网络信息、计算等多种方式来进行。通过大数据诊断分析、精准推送微课资源,进行个性化学习,实现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步骤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媒体资源
复习旧知
(1分钟)
通过网络自动批改诊断本节课的准备知识。
1.查看网络诊断结果
2.评价在线作业
3.重点讲解错误率较高的知识点。
1.了解网络评价结果
2.听教师讲解。
复习旧知,进行准备知识的查缺补漏
智能课堂网络平台
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2分钟)
找出圆柱与长方体、正方体特征最大区别:有一个侧面是曲面。
1.提问: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圆柱的特征是怎样的?它与长方体、正方体最大的不同在哪里?
1.回忆旧知:圆柱的特征。
2.思考:圆柱与长方体、正方体最大的不同在于侧面是一个曲面。
感受到圆柱侧面的特殊性,突出本节课知识的重要性与意义。
PPT
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生活中用纸巾芯做的漂亮笔筒等手工艺品。讨论工艺品的做法,由此引入并板书课题:圆柱的侧面展开图。
1.播放课件。
2.提问1:这些工艺品是什么做的?怎样做的?
3.提问2:如果老师想做一个这样的工艺品,要准备多大的包装纸?
4.出示课题。
1.观看课件。
2.回答问题,从问题解决方法中得出将圆柱侧面展开。
3.了解并明确所要学的知识。
创设情景,提出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感受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并从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 。
PPT
学习新知
(18分钟)
播放长方体、正方体侧面展开动画视频。
播放视频
观看视频
从旧知引发新知联想,加强新旧联系,初步感知三维到二维的空间变化。
智能课堂网络平台
从猜想到通过实践操作验证,初步认识圆柱侧面展开图的形状。
1.引发猜想:圆柱的侧面展开图形状是怎样的呢?
2.安排操作:剪纸筒芯。
3.组织展示:张贴剪纸筒芯形状。(验证学生自己的猜想。)
1.认真猜想。
2.按自己的猜想自由操作,得出侧面展开图的三种形状。
3.展示,张贴剪纸筒芯形状。
通过自主探索,完成由曲面到平面的转化,发展对三维图形到二维图形的空间想象能力与空间观念。
智能课网络平台
确定研究对象:最规则图形——长方形。
1.引导学生观察,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2.选择重点研究对象。(最规则图形——长方形)
1.观察不同的展开图,最终都可以转化为长方形,归纳总结。
2.确定观察对象。
通过剪切、拼接等活动,再次感受转化思想。
PPT
小组协作,深入探究侧面展开图与圆柱之间的关系。
1.探究问题:展开的长方形的长、宽与圆柱有什么关系?
2.组织小组测量、计算、交流讨论。
3.指导填写探究表格(圆柱直径、高;展开图的长和宽)。
4.引导学生将小组探究结果拍照上传至平台。
.思考探究问题,开展小组探究活动。
2.小组成员分工:测量、录数据、计算。各成员相互讨论、寻求关系规律。
3.完成探究表格的数据计算及录入。
4.拍照上传。
从不同途径进行探究,丰富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同时,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
PPT、智能课堂网络平台
通过小组汇报结果,探寻规律,得出结论。
1.抽取学生探究结果展示,组织汇报。
2.汇总各小组探究结果,比对各组数据值(侧面展开图的长、宽和圆柱的周长、高的关系)。
3.引导学生总结归纳侧面展开图与圆柱的关系。
1.小组代表汇报探究成果。
2.认真比对数据,探清规律。
3. 总结归纳侧面展开图与圆柱的关系。
通过操作活动,学生亲历知识发生的过程,加深理解。
先让学生猜测,再引导学生验证,突出了探索发现、逻辑思辨的过程。
PPT、智能课堂网络平台
回归教材,阅读课本,深入理解文字,深化规律。
1.引导学生看书P19(在电子白板上补充“沿着高”字样)
2.帮助探寻书本结论。
1.阅读自学课本第19页,用铅笔划出概念及关键字句。
2.对课本进行质疑。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理解文字的能力,培养科学精神。
书本、PPT
继续研究另两种展开图形。
1.提问:另两种展开的图形与圆柱的关系,还需研究吗?为什么?
2.引导学生比较三种侧面展开图的相同与不同点,指名作答。
1.观察并回答问题。(不用再研究,因为都可以转化为长方形)
2.认真回答问题。
1.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避免学生形成思维定势。
2.进一步感受转化的数学思想。
PPT
练习提升
(10分钟)
基础练习:完成书本P19(做一做2),P20(口答2、3)
引导并协助学生完成基础训练,并订正答案。
完成书本P19(做一做2),P20(口答2、3)
巩固新知,并通过简单计算加强认识,为后面学习圆柱的表面积计算作准备。
书本、PPT
拓展练习:画出练习纸上圆柱的草图
1.引导学生完成练习。
2.选择学生答案在网络平台进行展示,引导全班学生运用弹幕等进行即时评价、反馈。
1.完成练习。
2.在网络平台进行评价、反馈、质疑。
3.展示作品的学生进行答疑。
通过画草图,对“高是底面直径三倍多”形成表象,培养空间观念。
智能课堂网络平台
课堂测评
(5分钟)
在线分层测评
1.引导学生在网络平台完成测评。
2.查看大数据诊断结果,有针对性进行个别辅导。
1.按自已水平完成不同层次测评题。
2.查看网络自动批改结果,纠正错题。
3.对有疑问的题目,查看教师推送的对应微课资源,进行个体学习。或寻求教师帮助。
通过测评,进行本节课重点知识与技能的查缺补漏。利用网络平台,实现精准辅导与不同层次的发展。
智能课堂网络平台
课堂小结
(3分钟)
对本节课知识、技能与数学思想等进行课堂小结,归纳收获。
1.引导学生总结归纳自己的学习收获。
2.展示:直线变曲线,平面变曲面的过程动画。揭示本节课最重要的“转化”数学思想,并展示出其过去与未来的应用。
1.讲述自己学习收获,聆听他人收获。
2.观看动画,体会“转化”思想。
提升对“转化”这一数学思想的领悟,理解其应用。
PPT、智能课平台
布置作业
(1分钟)
布置项目课程作业,进行课后学习延伸。
1.引导解决课前抛出的问题:你会如何测量课上展示的不同工艺品侧面包装纸大小?
2、布置项目课程作业:做一个环保的笔架。
1.认真思考并提出自己的想法。(以后不用再剪开,只用测量底面直径与高即可)
2、课后认真完成作业。
应用新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
智能课堂网络平台
附1:
课堂前测
一、选择
1、一个圆柱有( )个面 C
A、1个 B、2个 C、三个
2、一个圆柱有( )条高 C
A、1条 B、2条 C、无数条
3、一个圆的半径是2厘米,它的周长是( )cm B
A、6.28 B、12.56 C、3.14
4、一个圆的直径是2厘米,它的周长是( )cm B
A、3.14 B、6.28 C、12.56
5、一个长方形长为3.14厘米,宽为2厘米,它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 A
A、6.28 B、12.56 C、
二、判断
1、啤酒瓶是圆柱体。 ( ) 错
2、同一个圆柱底面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 对
3、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任意一点的连线叫做圆锥的高。(??? ) 错
4、上下两个底面相同的物体一定是圆柱体。(??? ) 错
附2 课堂分层在线测评
A层;
1. 一个圆柱的侧面展开后得到一个长方形,长是12.56厘米,宽是3厘米。这个圆柱的底面周长是(???? )厘米,底面直径是(???? )厘米,高是(?? ) 厘米。
2. 圆柱的侧面是一个(?? )面,把它展开得到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 ),宽等于圆柱的(??? )。当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相等时,把它的侧面展开得到一个(??? )形。
3. 判断:圆柱的侧面沿着高展开后会得到一个长方形或者正方形。 ( )
B层
1. 一个圆柱的侧面展开正好是一个正方形,它的高是直径的( )倍。
2. 判断:一个圆柱,底面周长是12.56厘米,高是12.56厘米。这个圆柱的侧面沿着高展开,得到一个正方形( )。
3.选择:一个圆柱的侧面展开正好是一个正方形,这个圆柱的底面直径与高的比是( )
A.1:π B. π:1 C. 1:2π D. 2π:1
C层:
用一张长6.28cm,宽3.14cm的长方形纸片围成一个圆柱,这个圆柱的底面积是多少?

附3:
课堂评价表
A
B
C
自评
互评
师评
举手发言
经常举手
偶尔举手
很少举手
讨论问题
积极参与、并发表意见
认真参与,但很少发表意见
参与不够积极
听课情况
听课专心,注意力集中
听课比较专心,偶尔分散精神
注意力不很集中,经常分散精神
操作情况
能听清指令,成功完成操作
基本能按指令完成操作
需要别人的帮助才能完成操作
练习情况
独立完成,正确率高
独立完成,但有错误
基本独立完成,偶尔需要帮助
【板书设计】

圆柱的侧面展开图

【教学结构流程】
【课后反思】
1.本课充分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用做工艺品的实际问题为线索,通过学习,最终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了此问题,并将在课后进行实际应用。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提高其应用意识。
2.在本节课中学生有充分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开展了大量合作型的探究性活动,让学生在观察、实验、讨论、交流、合作学习中,理解新知识,使所有学生都能获得成功感,树立自信心,同时丰富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提高其动手实践能力与科学精神。
3.智能课堂网络平台的大数据诊断功能在本节课中起到重要的作用。首先,在课前,进行准备知识的学情诊断与反馈,帮助教师进行精准备课。课堂上,教师也能根据平台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节奏与内容,使课堂教学变得灵动。在课堂测评环节,大数据诊断功能帮助学生与教师更加了解学习情况,学生根据自己实际情况自行观看对应知识点或题目的帮助微课,按需辅导,使得个性化学习成为现实,使得每位学生都得到发展。
4.本节课还利用智能课堂的投屏、弹幕、分组抢答等功能,加强了课堂的互动性,使得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更加频繁,且参与面更广,参与度更深入,也使得评价的内容及形式更加丰富,增强评价的即时性与参与度,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反思与质疑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