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五下 9《古诗三首》课时测评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五下 9《古诗三首》课时测评卷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1-21 19:50: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9 古诗三首
课时测评方案
字词模块
一、根据语境,看拼音,写汉字。
西yuè(   )华山有千rèn(   )高。山中有许多古代的mó(   )崖石刻,是非常宝贵的历史文化yí(   )产。
二、选字填空。(填序号)
①韧  ②仞  ③纫
缝(  )  坚(  )  万(  )高山
①磨  ②魔  ③摩
打(  )  (  )天  (  )鬼
三、给加点的字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1.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
A.快要天亮。 B.将要知道。 C.快要告知。
2.却看妻子愁何在(  )
A.男子的正式配偶。  B.妻子和孩子。
3.青春作伴好还乡(  )
A.年龄。   B.青年时代。   C.指春天。
句子模块
四、读句子,完成下面的练习。
1.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战士们戍边时间的漫长,战事的频繁和战斗的艰苦、激烈。在这样的环境下,战士们却说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的坚定誓言,抒发了对祖国深沉的热爱和豪情。
(2)请用恰当的关联词语将这两句诗改写成一句话。
(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2.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情。
读写模块
五、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1.“三万里河”指的是__________,“五千仞岳”指的是__________。这里的“三万里”和“五千仞”都是虚指,分别形容很________和很________。
2.“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运用了(   )的修辞方法。(多选)
A.比喻  B.夸张  C.拟人  D.对偶
3.对前两句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这两句诗意境阔大深沉,对仗十分工整。
B.山本来是不动的,由于用了“摩”字,不但使人感到了山的雄伟,而且富有生气。
C.诗中极力描写河山的奇伟壮丽,是为了突出祖国的可爱,表明朝廷收复失地的决心。
D.这样的大好河山,却陷于敌手,更加使人感到无比愤慨。
4.后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一)书愤①
[宋]陆游
早岁②那知世事艰③?中原北望④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⑤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注释:①书愤:书写自己的愤恨之情。书:写。②早岁:早年,年轻时。③世事艰:指抗金大业屡遭破坏。④中原北望:“北望中原”的倒文。⑤《出师》一表:蜀汉后主建兴五年(227)三月,诸葛亮出兵伐魏前曾写了一篇《出师表》,表达了自己“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决心。
1.“中原北望气如山”中“气”解释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一句,暗写诗人晚年已知世事艰难并流露出愤激不平之意,感叹自己早年不懂得世事的艰难。
3.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塑造了诗人早年的自我形象,那时他有满腔的爱国热忱,却不懂得世道的艰难,遥望着北方被金人占领的中原地带,胸中的愤恨郁积如山。
B.颔联只用六个名词组接,勾勒出两幅气壮山河的和平图画,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
C.尾联叙事抒情,写了诸葛亮(古人)在《出师表》中曾说过“北定中原”“兴复汉室”。
D.本诗围绕“愤”字展开,抒发了诗人无私报国但抑郁不得志的强烈愤慨。
(二)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烽火”在诗中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家书抵万金”中“书”的意思是__________。从这句诗中可以体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题中的“望”字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方面是看到了“______________”的惨景,另一方面是对于__________________的期盼。
4.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意脉贯通,情景兼具,内容丰富,感情强烈,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
B.在颔联中,诗人移情于物,通过花、鸟的情态表达了自己感时伤世的内心情感。
C.诗人得不到家信,是因为战乱引发了长安城内一场持续了三个月之久的大火。
D.“深”字形象地描写了战乱中长安城草木丛生、满目凄凉的景象,流露出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5.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指出诗句所蕴含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岳 仞 摩 遗
二、③ ① ② ① ③ ②
三、1.A 2.B 3.C
四、1.(1)百战 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2)虽然 但是 2.即刻从巴峡穿过巫峡,到达襄阳后就直奔洛阳 归心似箭
五、1.黄河 华山 长 高 2.BD 3.C 4.表达了作者对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百姓的同情和渴望收复失地的爱国之情。
六、(一)1.志气,气概 2.早岁那知世事艰 3.B
(二)1.战争 2.信 战争使人民亲人分离,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 3.国破山河在 亲人团聚 4.C 5.示例:诗人眼望京城的颓败景象,思念远在他乡的妻子儿女,心中的痛苦无法排解,只好用手搔头。白发越来越少,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上了。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