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第1课时 等式和方程 苏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第1课时 等式和方程 苏教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8.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0-01-20 16:49: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一 简易方程
本部分的主要内容包括:方程的含义、等式的性质、解简易方程、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紧扣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在学生已经完成整数、小数的认识及其四则运算的学习,积累了较多的数量关系的知识,并学会在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教材首先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学生认识等式和方程,了解等式与方程的关系,探索并了解等式的两个重要性质,初步学会根据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他们列方程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并在此过程中自主掌握一些稍复杂方程的解法,逐步提高解方程以及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已经掌握整数、小数的认识及其四则运算的学习,积累了较多的数量关系的知识,并学会了用字母表示数。老师在教学时,要让学生有效地参与学习和探索活动,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理解方程的含义。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比较,由具体到抽象理解等式的性质。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体会等式与方程的关系;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一些简易方程,初步学会列方程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观察、描述、分类、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等式与方程的过程,积累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经验。
3.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进一步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了解等式的性质,能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合理运用方程的特点列方程解答简单的实际问题。
多媒体课件,挂图等。
7课时
第1课时 等式和方程
教材第1、2页及练一练第1~2题。
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认识等式与方程的关系。
2.使学生在观察、描述、分类、抽象、概括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等式与方程的过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数学模型,发展抽象思维。
3.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感受探索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理解方程的意义,知道“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明确方程与等式的关系,理解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多媒体课件,天平,砝码,教学卡片等。
一、谈话导入
1.谈话:同学们,你们小时候玩过跷跷板吗?谁来说说玩跷跷板时的场景?
2.揭题:今天我们利用天平来学习一些数学知识。(板书课题)
二、创设情境,感知等式
1.教学例1。
师:谁愿意上来和老师一起试一试这个天平?
(1)请你在左边放两个50克的砝码,这时天平怎么样?(右边跷起来了)
(2)在右边再放一个100克的砝码,这时天平怎么样?(平衡了)出示课件例1。你能用一个式子来表示这时候的现象吗?(板书:50+50=100)
(3)追问:为什么用等号连接?你还能写出这样的等式吗?
(4)你感觉什么样的式子是等式呢?
根据学生回答进行评价。指出:像这样用等号连接的式子,就是等式,表示相等的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用等式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的活动,引出“50+50=100”的等式,激活学生已经积累的关于等式的感性经验。这样,以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通过自主的探索活动,初步理解等式的特征。)
2.教学例2。
(1)出示例2第一幅天平图。
提问:你能用语言描述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怎样用式子表示?(板书:x+50>100)
追问:x表示什么?
(2)依次出示例2第二、三幅天平图。
要求:先用语言描述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然后用式子表示。
学生口述,教师板书:x+50=150,
x+50<200。
(3)出示:x+x=200。
提问:根据这个式子,想一想天平两边的物体是怎样的?你能描述出来吗?
在学生描述的基础上,出示教材第1页例2的第四幅天平图。
(4)将式子分类,认识方程。
引导:我们来看刚才根据天平图所写的几个式子。在黑板上集中呈现5个式子的卡片:
50+50=100  x+50>100
x+50=150 x+50<200
x+x=200
谈话:你们能把这些式子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吗?
请大家独立思考,再在小组里先说一说。
学生的分类可能出现下面两种情况:
①将式子按照不同的连接方式(大于号、小于号或等号)分成两类。
引导:按照你的理解,你能找出哪些是等式吗?
学生口答,教师请学生根据他们的发言在黑板上移动式子卡片,将式子分类。
指出:根据大家的意见,我们可以把这些式子分成两类,一类是用等号连接的式子都是等式;还有一类是用大于号、小于号连接的,都不是等式。
教师对黑板上的卡片位置作如下调整:
50+50=100  x+50>100
x+50=150 x+50<200
x+x=200
②将式子按照是否含有字母x分成两类。
指出:这里用字母x表示未知数。
让学生在黑板上把另一套式子卡片分类排列,并指导学生按下面的方式排列:
50+50=100  是否含有未知数
x+50=150
x+50>100
x+50<200
x+x=200
在学生交流了两种分类方法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对照黑板上所分类的式子卡片思考:你能把两种分类方法综合起来对这些式子进行分类吗?
学生对黑板上的式子进行调整。
50+50=100 x+50=150
x+50>100 x+x=200 x+50<200
谈话:同学们通过思考、交流,把这些式子分成了三类。请观察这几类式子,说一说每组式子有什么特征。
学生描述后,教师指出:正如你们所描述的,像第二组x+50=150,x+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就是方程。(教师板书)
提问:你觉得这句话中哪两点比较重要?(强调:“含有未知数”“等式”关键词)
(设计意图:四幅天平图,让学生充分感知和交流,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通过展示图片,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概括能力。)
(5)探究方程与等式的关系。
提问:例1中的等式是方程吗?等式与方程有什么关系?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讨论。
教师小结:等式包含方程,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教师板书)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评议。
反馈时说一说其他式子为什么不是方程。结合学生的判断,教师指出:方程中的未知数,既可以用x表示,也可以用y表示,还可以用其他字母表示。
2.完成教材第2页练一练第2题。
提出要求:将用图形表示的未知数改写成字母,并读一读你改写的方程。
学生独立完成,并读一读。
四、课后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等式和方程
50+50=100 x+50=150 x+50>100
x+x=200 x+50<200
像x+50=150,x+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就是方程。
等式和方程的关系可以用下图表示:
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数学模型。本课教学设计,基于对教材编写意图的理解,强调从数学建模的角度开展方程的教学。以天平为形象支撑,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写出式子,再通过分类、比较式子的异同,在讨论和交流活动中,由具体到抽象,逐步感受、理解方程的含义。概念的构建过程,并不是由教师机械地传授甚至告诉学生,而是用数学符号提炼现实生活中特定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