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时 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1)
教材第2、4页例3、例4和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第3~5题。
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初步理解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培养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习惯。
理解“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会用等式的这一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多媒体课件。
一、复习回顾
1.下面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
6+x=14 36-7=29 60+23=70
8+x 50÷2=2 55y=40
2.什么是方程?等式和方程有什么联系?
二、探究新知
1.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等式和方程,今天这节课,将继续学习与等式、方程有关的知识。(板书课题)
2.出示第一组天平图
提问:你能根据图示写一个等式吗?(50=50)追问:现在的天平是平衡的,如果在天平的两边都加上一个10克的砝码,天平还平衡吗?(平衡),你能再用一个等式表示现在天平两边物体质量的关系吗?(50+10=50+10)
3.出示第二组天平图
提问:你能用等式表示图中两边物体质量的变化情况,再列出一个等式吗?(50+a=50+a)
启发:比较50+10=50+10和50+a=50+a这两个等式,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
学生讨论后明确:等式两边同时加上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设计意图:通过“用等式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的活动,引出两个等式,观察比较两个等式得出等式两边同时加上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4.出示第三组天平图
启发猜想:如果等式两边同时减去一个相同的数,结果会怎样。你能将空补充完整吗?
学生活动后组织交流,并板书相应的等式:
x+a=50+a,x+a-a=50+a-a
通过这一组等式,你有什么发现?
小结:等式两边同时减去同一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提问:通过观察天平图,得出两个结论,能把这两个结论用同一句话合起来说一说吗?
学生交流后归纳: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5.做第3页试一试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指名说说填空的依据。
(设计意图:有了第一次的猜想,学生不难联想到“等式两边同时减去同一个数,结果仍然是等式”。学生探索后观察、比较,使学生对相关等式性质进一步感知。学生通过填空练习,进一步巩固了知识。)
三、教学例4
1.出示例4的天平图,提出要求:你能根据天平两边物体质量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x+10=50
启发:怎样才能求出方程中的未知数x的值呢?你有什么办法?把你的办法在小组内讨论一下。
学生活动后,组织交流。
2.谁能根据等式的性质使方程的左边只剩下x?在小组中说说你的想法。
汇报方法:
讲解:(1)求方程中未知数x的值时,要先写“解:”表示下面的过程是求未知数x的过程。
(2)在方程的两边都减去10,求出方程中未知数x的值,写出这一过程时,要注意把等号对齐。
x+10=50
解:x+10-10 =50-10
x =40
根据等式的性质
追问:x=40是不是正确的答案?可以怎样检验呢?说说你的方法?如果方程的左右两边都相等,说明什么?如果不相等呢?
学生集体进行检验。
小结:像x=40这样,能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解方程。而求方程的解得过程,叫做解方程。
(设计意图:学生看图列出方程后,鼓励他们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探究求未知数的方法,再重点介绍用等式性质解方程的步骤和方法,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四、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第1~2题。
2.做练习一第3~5题。
学生先独立解答再集体订正,解方程时注意提醒学生规范书写解方程的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有层次、有针对性的练习,是学生进一步体会“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概念。)
五、课后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1)
50+10=50+10 50+a=50+a
等式两边同时加上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x+a=50+a x+a-a=50+a-a
等式两边同时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等式的性质: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x+10=50
解:x+10-10 =50-10
x =40
解方程是学生刚接触的新知识,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与生活经验不足,因此教学中老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引导学生经历将现实生活问题加以数学化,引导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分析和比较,由具体的知识渗透到抽象的去理解等式的性质,并应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应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这是为学生后续学习方程打下较扎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