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第二章 探索生命 全章教案(苏教版七年级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生物:第二章 探索生命 全章教案(苏教版七年级上)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09-08-16 09:49: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一单元 探索生命的奥秘
第二章探索生命
第一节 探索生命的器具(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说出显微镜的基本结构和作用。
2.识别几种常用的探究器具,并说出其用途。
3.尝试使用显微镜。
4.对学生进行爱护实验器材的教育,使学生养成科学实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识别显微镜的结构与作用,尝试使用显微镜。
教学难点
1.规范使用显微镜。
2.安全使用常用的探究器具。
课前准备
l学生准备
预习本实验操作内容。
2.教师准备
(1)课前准备好足量的显微镜及其他探究器材,并逐一检查,确保能够使用。
(2)编排实验小组。
(3)对学生进行爱护实验器材教育。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丰富多彩的生物界蕴藏着无限奥秘,这些奥秘等待着我们去探索,要进行科学探索就离不开一些器具。
(一)认识显微镜 教师出示显微镜,对其进行简要介绍。显微镜是常用的探究器具,能帮助我们观察肉眼无法观察到的细微结构。
1.让学生按课本中图2—1的说明来观察实验桌上的显微镜各部分结构,了解各部分作用。
2.各小组内的同学互相提问问题,互相解答。
3.教师根据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
(1)教师示范取镜:一手握镜壁,一手托住镜座,学生练习取镜。
(2)指导学生辨认显微镜上目镜和物镜上的放大倍数,目镜与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就是物像的放大倍数。
(3)教师演示转动粗细准焦螺旋,让学生观察镜筒升降情况,学生练习使用准焦螺旋。
(4)观察反光镜,识别平面镜、凹面镜,外界光线强时,用平面镜,弱时用凹面镜。
(5)观察遮光器上不同光圈。外界光线强时,用较小光圈,较弱用较大光圈。
4.检查学生掌握情况。
(1)区分目镜和物镜。
(2)识别反光镜的凹面和平面。
(3)识别粗细准焦螺旋。
(二)使用显微镜
1.教师边讲解边操作。
(1)对光
①选择目镜,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②把较大光圈对准通光孔。
③转动反光镜,从目镜可看到一白亮视野。
(2)观察
①取一薄纸写上“6”字放在载玻片中央。
②将载玻片放到载物台上通光孔中央。
③转动粗准焦螺旋,将物镜靠近载玻片,眼睛要看着物镜,以免损坏镜头。
④再调节粗准焦螺旋,直到看清物像为止,最后用细准焦螺旋使像更清晰(应注意显微镜下看到的像是倒像,如果要将周围的物像移至视野中央,则应将标本向物像相反的方向移动。)
2.学生按图2—2进行练习,教师巡视学生实验进行情况,对不规范操作及时纠正。
3.学生提出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同学互解,教师补充归纳。
4.实验完毕,准确收放显微镜。
(三)其他常用探究器具
学生辨认图2—3中器具,教师加以补充归类,实验结束后,及时做好清理。
二、课堂小结
让学生想一想本节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重要内容;认识显微镜使用显微镜及其他常用的探究器具。
三、达标测试题

第一单元 探索生命的奥秘
第二章探索生命
第一节 探索生命的器具(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尝试制作临时玻片标本。
2.使用显微镜观察玻片标本
3.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尝试制作临时玻片标本。
教学难点
防止玻片内出现气泡。
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
预习本实验内容。
2.教师准备
准备好制临时玻片标本所用器材,如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滴管、干净纱布、叶片、自来水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回顾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方法,让学生完成以下操作:
(1)指出目镜,物镜,反光镜,粗、细准焦螺旋。
(2)对光。
(3)观察印有“6”字的薄纸片。
2.检查预习情况:
(1)教师演示操作过程,并对各步进行归纳。
①用洁净的纱布把载玻片、盖玻片擦拭干净——净。
②用滴管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自来水——滴。
③用镊子夹取叶的下表皮——取。
④把材料浸入玻片中央的水滴中——浸。
⑤展平材料——展。
⑥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轻轻盖在生物材料上——盖。
⑦把一滴碘液滴在盖玻片一侧,用吸水纸从另一侧吸引,使染液浸润标本全部——染。
(2)学生按照实验步骤练习,教师巡视学生实验情况,对不规范操作及时纠正,并解决学生操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①取材厚而不透明,光线无法透过,视野里看到的物像漆黑,无法看清,因此取材要薄而透明。
②盖盖玻片时产生气泡。要求学生严格按正确操作方法盖盖玻片,帮助学生区分气泡和细胞。
③视野中出现污点,帮助学生判断污点的位置。
(3)实验完毕,整理实验台。
二、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回顾本实验的主要内容。
三、达标测试题

课后反思
本实验课井然有序,学生的实验能力有所提高。
第二节 探索生命的方法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
举例说出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并体验其过程。
2、能力目标:
认同认真观察记录的重要性,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情目标:
体会在探究过程中与同学合作、交流的乐趣。
教学重点:举例说出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并体验其过程。
教学难点:尝试确定实验变量,设计对照实验。
课前准备:1、学生准备:
(1) 预习本节课内容;
(2) 学生分组,确定组长及各成员任务。
2、教师准备:
备好实验“蚯蚓在什么样的物体表面爬得快”的材料用具:蚯蚓、硬纸板、玻璃板、自来水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激疑,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上一节很有趣的课:“探索生命的方法”。请看我手中的这幅图:(腐烂的肉中正在蠕动的蛆),看到这些,你最想知道什么?
二、引入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1、 提出问题:
“蛆是从哪儿来的”?
引导做大胆的猜想:从而过度到第二步骤。
2、 做出假设:
(1) 学生自由发言;
(2) 教师引导
假设是对问题的一种可能的解释,虽然不是事实,也不是毫无根据的猜想,假设有可能正确,也有可能是错误的。
3、 实验:
(1) 学生自主设计:
(2) 教师引导:
将两块大小相同的猪肉分别放在两个同样大小的玻璃碗里,其中一个碗口覆盖着纱布,另一个碗口敞开。
(3) 讨论:你认为实验成功还要做些什么工作? 观察、记录、调查、搜集证据、排除其他因素干扰
(4) 小结:
A、 实验是验证假设的基本途径,主要包括制定计划、实施计划等方面。
B、 所有实验都有变化的因素,即变量,如水、光、温度、时间、体积等都可能是变量。
C、 实验中要控制变量,最好的方法是设计对照实验,除了实验变量不同外,其他因素都相同。
4、 得出结论
结论可能支持假设,也可能不支持假设。
5、 表达交流
三、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实验:蚯蚓在什么样的物体表面爬得快
1、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2、 讨论:
(1) 你能说出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吗?
(2) 你觉得实验要成功应该注意些什么问题?
设计对照实验,控制变量,细心观察,认真记录等
(3) 为什么活动结束后要把蚯蚓放归大自然?
3、 小结:
在科学探究中,提出问题和做出假设是基础;观察、实验、调查等是获得事实和证据的多种途径;推理、判断是得出结论的重要过程;此外还要善于与他人合作,这些都是成功的关键。
四、情感教育:
通过这次活动,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五、思维拓展:
菊花一般在秋天开放,某生物小组的同学在讨论影响菊花开放生态因素时,有的认为菊花的开放是受温度的影响,有的认为是受日照长短的影响。请你就此问题设计一个实验,探究影响菊花开放的生态因素。
六、总结。
课后反思:本节重在引导学生感受体验探究的方法和过程,尝试确定实验变量,设计对照实验,让学生在思中学,做中学,交流中学,感悟中学,课堂气氛活跃,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