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的结构 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种子的结构 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上)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5.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09-08-10 09:22: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种子的结构
贵阳市乌当区新天九年制学校 徐瑛
〖教学目标〗
  1.知识:
  (1) 描述大豆和玉米种子的结构;
  (2) 说出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种子结构的主要区别。
  2.能力:
  能用适当的方法解剖、观察和记录观察所见种子的形态结构特征,进一步提高实验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具有合作、交流的愿望和能力;
  (2)初步具有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4.教学思考及要解决的问题:
  教学中注意利用多种课程资源,调动所有学生参与学习的动力。此外,做好充分的实验准备,避免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由于过度兴奋而引起的混乱。
〖设计思路〗
  按照新的课程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的要求,根据本节课的数学目标,设计时,贯彻落实新课改的精神,努力达到目标要求。教学中特别注意教师的导向作用及培养学生自主式学习,把课堂真正交到学生手里。每一个教学内容都设计了教师及学生的活动,在师―生、生―师、生―生互动中完成教学任务。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位于城郊,学生来源较广,成分较复杂,有城市的、厂矿的,也有农村的,这是生物学教学上的一大优势。首先,城市学生有较多社会经验,善于交流合作;厂矿学生较单纯,有勤奋学习的良好习惯;农村学生则有较多的种植、养殖等实践经验。因此,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他们各自的特点,取长补短,有利于综合素质的提高。生物小组的分组就是按照三类组合及学生层次综合而分。其次,课程资源广阔,可充分培养学生从生活中获取生物资源的能力。学校近几年来对生物实验室投入较多资金,基本能满足实验需求。所以,本节课在设计时充分考虑以上因素,让所有学生通过活动使其生物学素养有所提高。
〖课堂实录〗
  ● 引入新课
  通过回忆第五章《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中植物每天的活动,引出植物通过这些生理活动体现出的生命现象,进一步引出植物的一生的经历――即生活史。
  师:上节课我们结束了第五章“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的学习,通过学习,我们基本了解了绿色开花植物每天的生理活动。现在,请大家回忆一下:绿色开花植物每天的生理活动有哪些?
  生1:光合作用,蒸腾作用。
  生2:还有根的吸收作用。
  生3:茎还要将营养物质进行运输。
  师:还有没有呢?
  生4:我知道了,还有植物全身都在进行的呼吸作用。
  师:非常正确,植物通过这些生理活动完成了每天的生命活动。那么,一棵幼小植物通过每天的生命活动又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学生积极地讨论。)
  ● 新知识学习
  (1) 植物的生活史:用多媒体课件的动画演示,达到3个目的。(1)增加课堂的凝聚力、吸引力、学生的注意力;(2)培养观察、思考及语言的组织能力;(3)通过学生积极交流、主动参与,使知识掌握更牢固。
  师:平时,一些同学一定亲自栽种过或者见过别人种植,积累了一些经验。下面,我们再通过仔细观看一部动画《绿色植物的生活史》,想一想:植物从种子到种子经历了哪些过程。(播放多媒体课件)
  (学生全神贯注地观看,随后迫不及待地举手)
  生1:经历了幼苗、开花、结果。
  生2:他说得不完整,幼苗还要长大,当有很多枝叶的时候才开花。
  生3:开花以后也没有立刻结果,我看见蝴蝶飞来飞去,花瓣掉下来后,才结果。所以,我认为:开花后还经历了传粉。
  师:大家观察都很仔细,尤其是第三位同学,回答非常精彩,科学就需要这样的精神,让我们为他们的回答鼓掌。
  (学生热烈鼓掌,课堂气氛高涨)
  师:以上同学们的回答综合起来就是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史。我们一起来阅读综合后的答案。(多媒体出示板书――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史)
  (2) 种子的结构:
  通过观察动画,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假设,再通过小组实验验证假设,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种子结构的知识点的印象,还强化了学生对科学探究实验的理解及学生的动手能力。再用填图、图的比较、列表等方式强化知识,同时进行了图表训练。
  师:植物生活史的第一阶段是什么?
  生:种子萌发形成幼苗。
  师:对,那么,大家想不想知道一粒种子怎么萌发成幼苗的?
  生:(异口同声)想。
  师:好,我们就一起来寻找种子萌发形成幼苗的奥秘。首先,想一想:种子能萌发成幼苗可能和种子的什么有关?
  生:内部结构。
  师:很好,那么,种子里可能有什么呢?我们先来观看一段关于种子萌发形成幼苗的动画,然后讨论一下:种子里可能有什么?(播放动画)
  (看完后,各小组积极地讨论,互不相让地举手)
  1组:种子萌发时,从种子里长出了根、茎、叶。所以,我们小组认为:种子里可能有幼根、幼茎、幼叶。
  3组:我们同意1组的观点。但我们看到:幼苗能渐渐长大,所以,种子里可能还有营养物质。
  师:同学们的推测很有道理,但是否正确呢?有什么办法可以判断吗?
  生:做实验。
  师:我很高兴。同学们都初步具备了学习生物学的素养,知道实验法是检验推测的最有力的证据。那好,各小组就按照书上的实验步骤把桌子上发给你们的菜豆和玉米种子解剖了。注意对照书上的图片,认清内部结构,检验你们的推测。
学生兴致勃勃地一起解剖、讨论。不时发出惊叹:里面果真有一个小芽!原来豆瓣叫子叶,玉米里有淀粉……
  (教师穿行于各小组之间,指导他们解剖,参与他们的讨论。)
  师:找到支持你们推测的证据了吗?
  2组:我们的推测是正确的,只是叫法不同而已。种子里确实有幼小的植物体,不过它叫胚。它由胚根、胚芽、胚轴和子叶构成。胚根、胚芽、胚轴就是我们推测的幼根、幼叶、幼茎。
  3组:种子里也确实有营养物质。菜豆的储存在子叶里,玉米的储存在胚乳里。
  生:老师,我有一个问题,为什么碘液滴在菜豆的子叶上,子叶不变蓝?不变蓝,又怎么说明子叶里有营养?
  师:很好。首先,我很高兴。这位同学大胆的创新,书上没有让把碘液滴在菜豆的子叶上,但他能根据玉米检测营养物质的方法做了尝试。此外,他还根据尝试结果提出了问题。我想问一下:有同学能回答他的问题吗?
  (课堂再次掀起高潮,学生踊跃发言。)
  生1:碘液只能用来检验淀粉,菜豆的子叶不变蓝,说明里面不含淀粉或含量太少。
  生2:豆类主要含的营养是蛋白质,当然不变蓝了。
  生3:我们应该检测一下菜豆的子叶里是否含有蛋白质,才更具说服力。
  师:我太高兴了,同学们不仅回答了他的问题,还很快设计了新的方案。我和你们的想法一样。那么,这个问题我们就一起课后查资料,找到检测方法后,再来完善,行吗?
  生:好。
  师:那么,我们回到刚才的主题上。萌发时,种子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5组:很显然,胚根、胚芽、胚轴吸收了种子的营养后,就渐渐萌发,先突破种皮,然后逐渐长大,发育成了根、叶、茎。
  师:还有没有其他观点?(学生不语)很好,推测很有道理。但是,科学家发现:胚轴只伸长一小段就不再伸长了,它只发育成茎和根的交接处。那么,茎是由什么发育成的呢?
  生:应该是胚芽,刚才我就在想:叶是长在茎上的,叶和茎应该是由同一种结构发育成的。(学生报以掌声)
  师:很好,大家对种子的结构已经探究得差不多了,现在,我们检验一下大家的学习成果。(出示多媒体课件上菜豆和玉米的图片,根据标识说出结构。)
  (学生回答后)
  师:现在,我把菜豆和玉米的图片放在一起,大家观察后讨论一下: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设计一个表格把它们归纳出来。(学生讨论、归纳、不时举手请老师指导,老师巡视、指导。)
  师:刚才,各组都认真进行了讨论,各组设计的表格也各有特色,其中7组的很完善,请他们展示他们的成果。(7组用投影仪边展示边讲解。)
  (3)单、双子叶植物的理解和区别:
  通过解剖自己带来的种子,再与菜豆、玉米的作比较,获得单、双子叶植物的概念及识别方法。
  师:大家都表现得非常好,下面,请把老师两天前布置的准备材料(两天前叫同学们在家里把能找到的种子找出来用水浸泡,今天带来。)拿出来,用今天解剖种子的方法验证一下,看看他们的结构与菜豆或玉米的结构是否相似。
  (学生兴奋地解剖,教师巡视。约2分钟后,纷纷举手。)
  学生证明了绿豆、黄豆、花生、板栗、蚕豆、葵花等都与菜豆一样。
  师:回答正确,那么它们的共同点在哪里?
  生:都有两片子叶,而且子叶储存营养。
  师:对,所以我们称它们为双子叶植物。那么,你们有没有找到与玉米一样的种子呢?
  生:没有,是不是这类植物的种类较少呢?
  师:问题提得非常好,这个问题就交给同学们自己回去查资料解决,下节课在课堂上交流。你们如果有水稻、小麦的种子,就会发现它们的结构与玉米一样。它们只有一片子叶,所以叫做单子叶植物。
  ● 小结
  由学生相互补充,通过自己小结,明确本堂课的学习内容。
  ● 知识延伸
  思考:一粒缺损的种子能否萌发成幼苗?
  (引导学生讨论、设计实验,同时为下节课埋下伏笔。)五、教学反思
  种子的结构这一课,课前我做了充分的准备。从分析教材、教学设计到课堂可能出现的种种状况,我都作出了精心设想,准备了应急的方法。
  总的来说,这堂课有许多亮点。首先,从设计上说,采取了多种手段,把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可以这样说,教材中的每一个知识点都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观察、实验、分析、讨论等多种科学研究的方法自己获得的。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他们在猜想中实验,在积极的教与学的氛围中发现知识,并在发现知识的过程中,更多地肯定了自己的能力,坚定了自己学习的信心,同时,激发了学习的兴趣。所以,这堂课的目标明确,教学贯彻了课改精神,是一堂成功的课。
当然,这堂课也有不足之处,就是没有考虑到单子叶植物种子的材料学生可能收集不到。教师应准备一些,以便用更多的事实说明单、双子叶植物种子的区别,而不是口头上的教学。
〖本实验区推荐的理由〗
  这是一堂贯穿课改理念的课。教师经过精心设计,利用多媒体、实验、讨论、交流等多种手段使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教师还构建了多个教学平台,给学生发挥想像的空间,让知识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真正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如“菜豆子叶为什么遇碘液不变蓝?缺损的种子能否发育成幼苗”等问题的探究。难能可贵的是:教师的设计还将一堂普通的实验课设计成具有一定探索性质的课,充分体现了课改中的倡导探究性学习这一理念。此外,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还无声无息地贯穿了合作、交流、创新意识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这堂课不足之处是教师没有考虑到学生准备实验材料的能力,结果由于实验材料的准备不充分,大部分学生没有更多实践的机会。建议在布置学生准备的基础上,教师应有更多的准备,以便所有学生都动起来。
〖教学点评〗
  把倡导探究性学习的课程理念融入课堂教学中
  《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把“倡导探究性学习”作为课程理念之一,其目的就是“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有机地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这对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徐瑛老师的《种子萌发成幼苗》,是一堂设计巧妙、组织有序的成功课例。首先,教师经过精心设计,使一堂普通的实验课转化成了探究课,充分体现了倡导探究性学习的课程理念:一方面教师先带领学生从植物每天的活动开始,引出植物的生活史,然后就“种子里可能有什么呢 ”这一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种子萌发成幼苗的动画,各小组经过讨论后进行假设,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究种子结构的兴趣。再通过实验验证假设,巧妙地使学生在学习种子结构的同时,体验和实践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另一方面是使探究活动从课内自然地延伸到课外:在探究种子结构的过程中,当有学生突然提出“为什么碘液滴在菜豆的子叶上,子叶不变蓝 不变蓝,又怎么说明子叶有营养 ”时,教师没有置之不理,而是在充分肯定学生勇于探究的精神后,师生共同探讨,限于时间又机智地把它安排在课外进行。在本节课即将结束时,提出“一粒缺损的种子能否萌发成幼苗 ”的问题,再次激起学生进行探究的欲望,吸引学生把探究活动延伸到了课外,同时还为下节课埋下伏笔。通过这样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加上运用多媒体、实验、讨论、交流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成为课堂的主人,使“倡导探究性学习”的课程理念“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地融入课堂教学中。其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还无声无息地贯穿了合作、交流、创新意识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整个课堂教师收放自如,活而不乱,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很强。
  当然,这堂课也有不足之处:一是教师没有考虑到学生准备的实验材料可能没有单子叶植物的种子,教师也未作准备。由于实验材料准备不充分,导致大部分学生没有更多实践的机会。二是在学生评价方面做得不够到位。其中知识反馈做得较好,但在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评价几乎没有,不能做到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价,忽视了日常评价中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评价对学生发展的巨大作用。
  建议教师在布置学生准备时,自己应有更多的考虑与准备,以便所有学生都动起来。另外,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价,促使学生多元智能中内省智能的发展,真正实现知识、能力、情感的三维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点评人:贵州省教育科学研究所 赖胜蓉)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