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11~20各数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计数单位“十”,知道10个一是1个十,初步感受十进制计数法;学会正确地数出11~20各数,了解这些数的数值,能正确地读数,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
2、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习估计物品的数量,培养初步的数感。
教学重点:
认识计数单位“十”,能正确地数出11~20各数,并正确地读数。
教学难点:
初步建立计数单位“十”的概念,知道10个一是1个十。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原始计数
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数?读一读(0、1、2、3、4、5、6、7、8、9、10)
远古时代人们是怎样表示物体的数量呢?让我们走进原始社会去看一看:
(1)猎人打猎用小石子计数:打了一只猎物就用一块小石子来表示;打了两只猎物就用两块小石子来表示;打了三只猎物就怎么样?……
(2)后来猎人觉得小石子实在是太多了,数着很麻烦,于是就想了个好办法:用1块大石子代替10块小石子。
(3)你知道这位猎人打到多少猎物吗?(1块大的+5块小的)你是怎么知道的?
(4)你觉得猎人聪明吗?为什么?
二、 认识计数单位“十”
1、谈话:在我们生活中,如果物体的个数比较少时,可以一个一个数;当物体的个数比较多时,一个一个数就比较麻烦。我们可以像猎人这样,把10个分散的小物体换成1个大的整体,这样数起来就更加简单、方便了。
2、 师生共同数小棒:接下来我们用小棒代替小石子,也来数一数、换一换。
介绍:在数学上,这样的一根小棒可以表示“1个一”。
一边摆一边说“1个一、2个一、……”
一根一根地数,数到10根,再用橡皮筋捆起来。(指出:10个一是1个十)
(3)齐读:“10个一是1个十”(并板书)
(4)反过来说一说:1个十里有几个一?
3、学生交流: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也是经常10个、10个放在一起的。
追问:你觉得10个10个放有什么好处?(数起来简单、拿起来方便)
三、 认识11~20各数
摆12根小棒
(1)你能在桌上很快摆出12根小棒吗?怎样摆能让人一眼看出是12根?请你先想一想,再动手摆一摆。
(2)反馈:选取有代表性的摆法,拍照并展示
(3)集体交流:你最喜欢哪种摆法,为什么?
2、按老师的要求摆小棒
摆11根小棒
①谈话:你能很快摆出11根小棒吗?怎样摆能清楚地看出是11根?
学生摆小棒,教师巡视。
②展示学生的摆法,并交流是怎样摆的。
③小结:我们摆11根小棒的时候,可以先摆1捆,再摆1根。也就是先摆1个十,再摆1个一,1个十和1个一合起来是11。
④强调:11里的两个1一样吗?左边的1表示?右边的1呢?
(2)、你能在11根小棒的基础上摆出13根小棒吗?
①学生活动后,反馈:你是怎样摆的?几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是13?
②拓展:13这个数除了可以表示这里的13根小棒,还可以表示13个什么?
(3)、谈话:你还能像这样摆出十几根小棒吗?自己摆一摆,再和同桌说一说你是怎样摆的。
反馈:说说怎么摆的?几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是多少?
(4)、认识20
①反馈到19时,提问:19根小棒再添上1根是多少根?(是20根)
怎样摆一眼就能看出是20根小棒?(学生把旁边的10根小棒捆成一捆)
②指着两捆小棒,提问:2捆就是几个十?2个十是多少?(板书:2个十是20)
3、揭示课题:仔细观察今天认识的数字,和我们以前认识的数字有什么不同?今天我们认识的是比10大的11-20各数。(板书:认识11-20各数)
四、 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举例生活中见到过的11-20各数。
(1)谈话:我们今天认识的是11-20各数,你在哪儿还见过它们呢?
(2)出示(“想想做做”第5题)齐读数字。
2、读读直尺上的数:让学生轻声地读一读直线上的数,从0读到20。
提问:13前面的数是几?后面的数是几?15和17中间的一个数是几?17和20中间是哪两个数?18这个数是接近20,还是接近10?
你会提一个这样的问题考考你的同桌吗?
3、读一读,数一数:离开直尺你会读吗?
从7数到17;从11数到20。
4、估一估(“想想做做”第4题)老师还带来了草莓和雨伞:
(1)先不数,估一估一共有几个草莓?反馈学生的估计。
(2)怎样能很清楚地数出有几个草莓呢?又不能像小棒一样捆起来,怎么办?
(演示把10个草莓圈起来)
(3)照样子估一估雨伞的数量,再数出有多少把雨伞。(提示:把10把雨伞圈起来)
6、“想想做做”第6题:其实我们的数学书里还藏着今天所认识的数呢!
在数学书上数出10张纸,用手捏一捏,看看有多厚;再数出20张纸,用手捏一捏,看看有多厚。两次的感觉一样吗?有什么不同?
五、 全课总结
1、提问:这节课你认识了哪些数?学到了哪些本领?
2、(拓展)找数字游戏:同桌合作,用今天认识的11-20各数,一个人说翻到课本哪一页,另一个人在课本上很快找到相应的页码。
3、(延伸)生活中找数:用心留意生活中的数字,找一找11-20各数,下次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