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南市2020届高三期末学习质量评估历史试题(Word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济南市2020届高三期末学习质量评估历史试题(Word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3.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1-21 20:26: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绝密★启用并使用完毕前
山东省济南市2020届高三期末学习质量评估
历史试题
2020.1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座号填写在相应位置,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考生号和座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指定位置上。
2.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2B铅笔(按填涂样例)正确填涂;非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第Ⅰ卷(选择题 共4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战国时期,商鞅针对当时“法力不张,法度废弛”,特别是贵族高踞于法之上的横行给社会造成的动乱,提出“壹刑”的主张,特别提出“有功于前,有败于后,不为损刑”。其意在
A.以人人平等来维护法律的公正性 B.修正功过相抵所带来的系列弊端
C.限制贵族特权以实现法律的公平 D.加强对百姓的控制实现富国强兵
2.《孝经》只有388个不同的文字,所有的文字都平淡无奇,但它却成为汉代学者首先要掌握的经典,其所提倡的理念也成为行事正确的基本准则。这反映出
A.孝成为普遍接受的伦理道德 B.宗法观念根深蒂固
C.《孝经)的地位超过“五经” D.儒家思想成为正统
3.从隋至元“大运河线路的延长以及从人字形到南北贯通的一字型的改变,不仅从空间上拉近了中国南北的距离,更从国家成略格局上促进了传统经济格局和政治地缘格局的改变”,由此可知,大运河的发展
A.解决了南北发展不平衡问题 B.带动沿岸出现新的生产关系
C.影响了古代政治中心的转移 D.连接南北区域促进文化趋同
4.据载,在我国元代即出现了种水转大纺车并在一定地域内大量使用;四百年后的1769年在英国具有实用价值的阿克莱水力纺纱机才定型并得到推广。但前者在中国历史上只是昙花一现,而后者却开启了英国的大工业时代。这说明
A.元代科技水平领先世界 B.经济结构影响生产进步
C.政治制度决定科技创新 D.科技发展具有可传承性
5.1902年林纾编译的《伊索寓言》一经刊行便风行一时,但作为一部文学作品,译者的兴趣却不在于演绎故事,而是在每个篇目后以译者“识语”的形式,借助故事里动物世界的弱肉强食与尔虞我诈来点评晚清时局、抒发自己的思考。这表明林纾
A.开创自由个性的翻译风格 B.专注反帝爱国的政治运动
C.倡导维新救国的政治主张 D.利用进化论宣传革命思想
6.表1是中国近代早期的四大毛纺织厂创建时的资本来源状况(单位:万两)。据此可知
表1
兰州织呢厂
日辉织呢厂
溥利织呢厂
湖北毡呢厂
预定资本
20
50
100
60
实收资本
20
26
60
30
官府出资
20
35
16.7
官僚商绅出资
26
25
13.3
A.清政府改变了传统的抑商政策 B.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被政府实际控制
C.资金不足是民族工业最大困境 D.政府为实现自救积极创办近代工业
7.二十万年军(注:国民党军队)重人赣,风烟激滚来天半。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毛泽东创作这首充满豪迈气概的词反映出他
A.号召民众做好抗日持久战的准备 B.重视思想动员对革命保障的作用
C.确定将革命工作的重心放在农村 D.带领全党找到中国革命正确道路
8.1933年,国民政府实业部拟定四年实业计划,规定对保险、粮食、棉花、煤炭等重要产业实行国家通盘筹划;1934年,又陆续出台《运输动员与统制初步计划》、《粮食存储与统制计划》等一批有关物资 管制的计划、纲要。这些政策的出台主要是因为
A.苏联模式的影响 B.国际局势的恶化
C.经济危机的冲击 D.围剿红军的需要
9.改革开放之初,陈云强调指出要根据“鸟”(经济)的需要,设计“笼”(计划)的大小,并不断地调整“笼”的尺寸,使“鸟”既能在“笼”中充分地飞翔,又不被“笼”困死。“鸟笼经济”的提出意在
A.在计划指导下扩大市场调节 B.摆脱计划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解释计划与市场的辩证关系
10.苏格拉底在传道解感的时候分文不取,安提丰质疑苏格拉底的生活因此穷困潦倒。苏格拉底回答道:“我没有收取酬金的欲望,所以我会选择我讲授的对象,对于那些我不喜欢的人,我会选择不为他们服务。”这反映出苏格拉底
A.主张扩大受教育范围 B.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
C.重视人的素质和内涵 D.继承智者学派的教育理念
11.潘恩在1776年发表的《常识》中说:“在英国,一个国王所做的事情,往往不外乎是挑起战争和卖官鬻爵;直率地说,这使国家陷于贫穷和制造纷……”潘恩意在
A.批判英国世袭君主制度带来的弊端 B.抨击英国政府的劣行和现行的政体
C.揭露美英战争带来腐败和贫富不均 D.论证北美殖民地脱离英国的合理性
12.俄国学者米格拉尼扬说,在确定新社会发展道路的过程中,“在党和国家领导人中间,占优势的是这样一种观念:俄国应当走条不同于欧洲的现代化道路,以便在极短的时间内成为一个强盛的世界大国后解决肩负的救世任务”。由此可以推知,当时俄国
A.全面的工业国有化即将实施 B.广大农奴获得自由和土地
C.粮食税逐步取代余粮征集制 D.筹划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
13.右图是一幅二战时期的美国漫画,图中动物形象及其腿部所系重物分别标注“JAPAN”“CHIAN”,所举牌中文字是“美国佬,如果我能脱身,看我怎么收拾你!”。该漫画旨在
A.谴责日本发动罪恶的太平洋战争 B.肯定中国对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
C.号召美军在太平洋地区由守转攻 D.呼吁国际社会加大对中国的援助
14.“我不相信苏联希望战争,它所希望的是得到战争的果实,以及他们的权力和主义的无限扩张。因此趁现在还为时未晚,我们所应当考虑的是如何永久制止战争并尽快在一切国家为自由和民主创造条件的问题。”这段材料出自
A.《联合国家宣言》 B.丘吉尔的铁幕演说
C.马歇尔的援助计划 D.《北大西洋公约》
15.表2为二战后美国部分科研机构或职位设立时间表。
时间
名称
1946年8月
原子能委员会
1950年
国家科学基金会
1957年11月
总统科学技术特别助理
1958年
国家宇航局
1962年
科学技术办公室
该表格说明,二战后美国
A.国家干预继续推行 B.科技发展主要服务冷战
C.科技发展领先世界 D.推动了知识经济的诞生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5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6题16分,第17题12分,第18题15分,第19题12分,共55分。
16.(16分)武汉作为中国的中部重镇,见证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1904年商部开始劝办商会至1910年辛亥前夕,湖北省共设立商会24个。工商业者在拥护政府“振兴工商”政策的同时,强烈反对政府的害商行为,要求“速开国会”、分享政权。商会参与了收回利权抵制美货、地方自治、国会请愿等维护自身利益的民主运动,还出面维护公共利益,促进社会教育变革。
——摘编自王春雷《辛亥革命前夕武汉工商业的早期现代化》
材料二 在近代中国的大变局中,武汉成为世界聚焦的大都市。1926 年底,革命浪潮从珠江席卷到长江中游。轰动世界的大革命在这里进入高潮,继而大革命在这里彻底失败,继而土地革命又从这里开始。
——摘编自田子渝《武汉曾是赤都》
材料三 1957年10月 15日,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开辟了我国南北交通和桥梁建设的新历史。中国从来没有完全用自己的力量建设座规模巨大的铁路桥梁。 三年来,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得到国家大力支持,又得到苏联专家的无私援助,工程技术人员选择了最合理的线路和桥式。全部工程用自己的材料由自己的人力来建设,因此,这个工程也将是我国一座最好的桥梁建设学校,将为我国培养出一批桥梁建设人才。
——摘自《人民 日报》社论《努力修好武汉长江大桥》(1954年2月6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湖北商会建立的历史背景。(4 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轰动世界的大革命”能够在武汉进入“高潮”的历史条件。(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武汉长江大桥建成的有利因素并分析其历史意义。(6分)
17.(12 分)中国古代消费观念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中国古代浩如烟海的家训谱籍中,有关节节俭的内容引人注目。古人认为这不仅足节的一些提物,而且是关系到个人、家庭,乃至整个国家的问题。如诸葛亮在《诚于书》中提出“夫君于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曹魏大司农桓范在(政要论。节欲)中云:“修身治长久,处乱世尤以戒奢侈为要义。”国之要,莫大于节欲。”曾国藩则提出:“居家之道,惟崇俭可以长久,处乱世尤以戒奢侈为要义。”
——摘编自严文强《浅谈中国古代家训家法中的“节俭”思想》
材料二 明清时期,历史上传统的消费观受到质疑,新的消费思想应运而生。这集中体现在明代陆楫的思想上,他在其《蒹葭堂杂著摘抄·.禁奢辨》中指出:“自一人言之,一人俭则一人或可免于贫;自一家言之,一家俭则一家或可免于贫。致于统论天下之势则不然”“彼以梁肉奢,则耕者庖者分其利;彼以纨绮奢,则鬻者织者分其利”。
——摘编自吕晓萌《中国古代鼓励消费的经济思想辨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消费观念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消费观念的突出变化并分析其历史影响。(8分)
18.(15分)女性阅读的演变是社会历史变迁的一个侧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女教典籍是中国古代针对女子的教育 训诫读本,许多女性从习读女教典籍开始其阅读之旅。李唐王朝自“安史之乱”(755一763年)至唐代灭亡,一直处于藩镇割据、外族入侵的动荡之中,贞元年间(785一805年)宋若莘、宋若昭姐妹据前代女训作《女论语》,包括立身、学作、事舅姑、事夫、管家、守节等十二章,事无巨细地规范女子的言行举止和持家处世之理。如“事舅姑”章有“呼唤不来,饥寒不……天地不容,雷霆震怒。责罚加身,悔之无路”,“事夫”章有“女子出嫁,夫主为亲。前生缘分,今世婚姻”等。此书成为封建社会占有重要地位的女训书籍。
——据陈秀钦《唐代女性阅读活动浅析》等
材料二 中国第一批现代意义上的知识女性大多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仕宦之家,有的还曾留学海外。她们幼时有诸子经书与经典名著的根基阅读,少时又广泛接触各类新学报刊和自由平等、民主革命等新学说,以及西洋戏剧、小说名著,到20世纪20年代,步入青年、中年的地们许多开始登上广阔的历史舞台,成为作家、学者、医生、报人、科学家等,发掘出更多新的知识领域,其阅读和思考在新思潮的冲击下也越发纵深。
——摘编自李海燕《中 国新知识女性的阅读史分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女论语)出现的原因并简析其历史影响。(7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20世纪的中国女性阅读的特点并简析其历史背景。(8分)
19.(12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宗教改革对欧洲近代早期的历史演进产生了重要影响。马克斯.韦伯认为宗教改革后的新教信仰,尤其是加尔文派新教,促成了一种新的社会伦理,造就了“资本主义的精神”,进而认为新教“制造了近代民主”、“导致近代资本主义”、“是近代科学之父”。但此后几十年中许多学者对此提出了质疑,他们强调宗教改革有其深厚的中世纪根源,一开始并未与中世纪基督教断裂,它“主要是一场宗教运动……理论具有超现实与超自然的特点”,“关注的是从地狱中拯救灵魂,对他们来说,来世的事务更重要”,他们由此认为宗教改革不是近代之始,不是西方通向“现代性”的必然基石。
——摘编自刘城《马克斯·韦伯与二十世纪宗教改革史学》
评材料中关于宗教改革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 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12分)
山东省济南市2020届高三学习质量评估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45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C
D
C
D
C
D
B
B
A
C
D
A
B
B
A
二、非选择题(共55分)
16.(16 分)
(1)历史背景: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清末新政鼓励工商业发展(或:设立商埠,奖励工商);收回利权运动;实业救国思潮影响。(4 分)(每答出一点得 2 分,任答出其中两点即得 4 分)
(2)历史条件: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较为充分提供了物质条件;民族资产阶级注重反帝和民主斗争提供了政治基础;作为辛亥革命的首义之地(武昌起义发生地)革命基础较好;北伐胜利进军。(6 分)(每答出一点得 2 分,任答出其中三点即得 6 分)
(3)有利因素:“一五”计划的实施(或国家的大力支持);苏联的援助;技术人员因地制宜勘测设计。(3 分)(每答出一点得 1 分)
历史意义:促进南北交通,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培养更多专业人才;增强民族自信心,振奋民族精神。(3 分)(每答出一点得 1 分)
17.(12 分)
(1)特点:反对奢侈,崇尚节俭;将消费与个人修养和家国命运相结合。(2 分)(每答出一点得 1 分)
原因:小农经济占主导,整体生产力水平不高(或中下层民众相对贫困);儒家传统观念的影响。(2 分)(每答出一点得 1 分)
(2)变化:崇奢黜俭,鼓励消费。(2 分)
影响: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的思想观念;顺应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需要;但未成为当时的主流消费思想,对社会经济影响不大。(6 分)(每答出一点得 2 分)
18.(15 分)
(1)原因:适应重建社会秩序、恢复伦理纲常的需要(或:唐末社会动荡);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佛、道思想的广泛传播。(3分)(每答出一点得 1分)
历史影响:规范社会伦理秩序,有利于社会稳定;传统伦理观念桎梏女性的自由和才能。(4分)(每答出一点得2分)
(2)特点:承袭传统与选择新知兼而有之;体现明显的阶段性;阅读领域从封闭保守逐步走向自由多元(或:阅读领域日益纵深、广泛)。(4分)(每答出一点得2分,任答两点即得4分)
历史背景: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伴随列强侵略,西学在华广泛传播;清末民初新式教育的发展;资产阶级改良和革命运动的开展和推动;五四新文化运动思想解放潮流的影响。(4分)(每答出一点得1分,任答出其中四点即得4分)
19.(12 分)
评分标准:
分值
要求
10~12分
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5~9分
能够结合评论对象,观点较明确;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
0~4分
偏离评论对象,观点不明确;未引用史实;论证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示例一:仅从正面角度评价,0—8分
观点:宗教改革后的新教伦理导致了西方资本主义经济、民主和科技的产生。(或:我赞同马克斯·韦伯的观点)(2 分)
论证:宗教改革伴随欧洲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和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而兴起,其“因信称义” “信仰得救”的人文主义宗教观(内容层面:1 分)冲击了天主教会和教皇思想权威,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为科技、文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思想解放、科技发展层面:1 分);其“先定论”思想论证了世俗生活和个人奋斗的必要性和合理性,适应了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经济层面:1 分),为后来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依据(政治层面:1 分)。总之,宗教改革本质上是一场资产阶级社会政治运动,它在各个层面推动了欧洲向近代社会的转型。(总结:2 分)
示例二:仅从反面角度评价,0—8 分
观点:宗教改革只是中世纪基督教的自我革新(或:或赞同后一种观点)。(2 分)
论证:宗教改革后的新教派通过“信仰得救”“先定论”等主张否定天主教会和教皇的权威和神权统治,重新确立上帝和《圣经》的最高权威,这在本质上是对中世纪以来基督教根本教义延续(调动知识层面:2 分);宗教改革的着眼点主要局限于宗教领域,其理论更加关注灵魂救赎等超现实、超自然的问题,在当时对近代资本主义经济、民主和科技发展的贡献并不明显,其对近代西方社会的进步的推动作用是其在后世产生的客观效果(材料信息层面:2 分);且西方通向“现代性”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代议制民主确立、文艺复兴、近代科技进步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并不是宗教改革一场运动的结果。(总结:2 分)
示例三:从正反不同角度辩证评价,0—12 分
观点:宗教改革是在当时主要是基督教的自我革新,但客观上也为后世西方的社会进步,起到重要推动作用。(或:马的观点有一定道理,但是片面的;后一种观点有一定道理,但是片面的)(3 分)
论证:综合示例一(正面史实论证部分:内容、政治、经济、思想等层面各1分,共4分)和示例二(反面史实论证部分:知识、材料和总结等层面各1分,共3分)中两个不同角度的多方史实进行论述。总结部分2分。
评分说明:考生答案不必拘泥于参考答案的文字表述,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得分,总分不能超该题赋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