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母 鸡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本单元以“喜爱的小动物”为主题,《母鸡》是老舍先生的一篇经典散文,在教材里是一篇精读课文,编排者意在将本文与前面的精读课文《猫》作比较。两篇文章的作者都是老舍,语言风格大体一致,但具体写法技巧又有不同,本文的写作特点是先抑后扬。语言口语化,直白自然,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读起来令人感到亲切舒服。阅读这篇课文,重点是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懂得“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的道理。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学习其写作方法,另外文中出现了大量的拟人、夸张、对比的修辞方法,值得学生借鉴。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搜集与作者相关的小故事。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观察母鸡乱叫时、下蛋后、带小鸡时、保护小鸡时的样子。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介绍作者
1.出示多幅母鸡图片:同学们,看一看,这是什么?(学生回答:母鸡)
导思:说一说你眼中的母鸡都是什么样子的。(可爱)从你们的描述中无不流露出对母鸡的喜爱。那在大文豪老舍先生眼里的母鸡又会是怎样的呢?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播放PPT,简介作者: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他是杰出的语言大师,被誉为“人民艺术家”。他一生创作了一千多篇(部)作品,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话剧《茶馆》等经典著作。
3.老舍先生笔下的母鸡与我们平常看到的母鸡有什么不同呢?让我们走进本文。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导入课题,让学生对课文的主角母鸡有了初步的认识,再介绍老舍,提出问题让学生猜测老舍先生笔下的母鸡和平常的母鸡有什么不同,从而产生好奇心,激发探究课文的兴趣。
二、初读感知,掌握生字
1.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好,现在请带着你们的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通语句。
2.师出示生字词卡片,指名读一读。读准生字读音:“疙”读ɡē,不读ɡā;“啄”是翘舌音。
3.出示课后的词语卡片,集体读一读。
指导书写:出示“孵”,先观看书写视频,再强调左边“卵”字写窄些,右边的“孚”的“子”的横要从竖中线写起,做到左右相当,写出的字才漂亮。
4.指名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疙瘩:皮肤上突起的或肌肉上结成的硬块。
颤颤巍巍:抖动摇晃的样子。
如怨如诉:好像很哀怨凄婉,又像在倾诉衷肠。形容声音悲切。
5.指名分段读课文,检查学生读课文的情况,再次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6.思考:老舍先生对母鸡前后的情感态度有什么样的变化?
7.屏显:
“我一向讨厌母鸡。”
“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8.引导学生读这两句话,读出老舍先生由“讨厌母鸡”到“不敢再讨厌母鸡”的情感变化。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本课的生字、生词比较多,学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引导学生从自由读、指名读、齐读到理解意思后再读。教师提出注意字音的要求,并在一遍一遍的朗读互评互练中,把词语读正确,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探究内涵,体会老舍先生对母鸡的先后的不同态度,引发学生读课文的兴趣。
三、细读课文,品评母鸡
1.导思:老舍先生为什么先前讨厌母鸡,后来却不敢讨厌母鸡了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找出相关的章节。 引导学生抓住一个关键问题,一步一步地去体会感悟课文。
2.指名反馈。(讨厌:第1~3自然段;不再讨厌:第5~9自然段)
3.边读边勾画出表现母鸡讨厌的词句,并说说自己的感悟。
4.指名反馈。
5.指导学生读出作者对母鸡的讨厌。
导思:是什么原因使作者讨厌母鸡呢?请你们在文中找一找。
(叫声讨厌、欺软怕硬、拼命炫耀)
6.教师小结:同学们,先前作者认为母鸡吵闹、烦躁、自大、爱炫耀,所以,很讨厌母鸡。
设计意图: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结合课文的矛盾冲突点,激发学生探究作者对母鸡的前后态度的转变,激发学习课文的兴趣,让他们在“找冲突—读课文—解疑惑”的趣味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和能力,并全面、充分地调动各类情感因素,形成最佳的情绪状态,从而积极、有效地投入学习。
四、课堂小结,引出新疑
导思:作者还在继续讨厌母鸡吗?
小结:他不敢再讨厌母鸡了。是什么原因使作者不再讨厌母鸡了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品读。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引导学生产生新的疑惑,引出下节课的关注点,让学生在课后继续学习。启发思维,让学生成为新知学习的探究者,从而潜移默化地培养思维力,本环节起到了非常好的引领作用。
五、课后巩固,夯实基础
1.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1~3自然段。
设计意图:这部分巩固内容是对基础知识的积累,必不可少,同时这种作业既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又在学习方法和习惯上对学生有了方向性的指引,对于巩固小学生的习惯来说是十分有益的。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探究主旨
上节课,大家通过认真学习、思考品读,看到了一只自大、烦躁、爱炫耀、自以为是的母鸡。所以老舍说一向讨厌母鸡。那又是什么让作者不敢讨厌母鸡了呢?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了解老舍爷爷不敢再讨厌母鸡的原因。
设计意图:俗话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提出的这个疑问是文章的主旨,解决这个问题,其实就是把课文读透的过程,也是“产生疑问——解决疑问——内化语言”的自我提升过程。
二、细读文本,体会情感
1.默读课文,思考是什么原因使作者改变了对母鸡的看法。请在文中找到能概括说明这一原因的句子,用“____”画下来。(学生汇报交流)
2.再读课文第5~8自然段,思考:从哪些描写中可以感受到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辛苦?边读边用笔做上批注。
3.全班交流、品评。
负责:不论是在院里,还是在院外,它总是挺着脖儿,表示出世界上并没有可怕的东西。一只鸟儿飞过,或是什么东西响了一声,它立刻警戒起来:歪着头听;挺着身儿预备作战;看看前,看看后,咕咕地警告鸡雏要马上集合到它身边来。
(1)指名读句子,说说你从带点的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
(关注重点词句:从“不论……还是……总是……”体会到母鸡对鸡雏的保护是时时刻刻的。从“歪着头”“挺着身儿”“看看前”“看看后”“咕咕地警告”中体会到母鸡的机警、负责。)
(2)师范读。指导朗读,边读边想象画面。
(3)再读句子,说说用上这些带点词语有什么好处。
慈爱:(1)你从哪些词语或句子感受到了母鸡的慈爱?
(2)交流感受。(重点关注词句:发现“一点儿”可吃的东西就“紧叫”;鸡雏的肚子像“汤圆儿似的”,自己却“消瘦”了许多;给鸡雏取暖;任凭鸡雏爬到它的背上调皮,“一声也不哼”。)
(3)指导朗读,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作者细致传神的描写。你还能找到类似的语句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交流汇报。
勇敢:(1)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了母鸡的勇敢?
(2)交流。(重点关注词句:“不论……总是……”“假若……一定……连……”)
辛苦:(1)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了母鸡的辛苦?
(2)交流。(重点关注词句:“立刻警戒”,理解“警戒”;消瘦;夜间睡不好……)
4.带着自己的感受再读第5~8自然段。
5.研读学习第9、10自然段。
出示:“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因为它有了一群鸡雏。它伟大,因为它是鸡母亲。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1)生自由读。
(2)师范读。
(3)生有感情地反复朗读。
(4)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自己的体会。
引导学生品读文字,用语言来表达自己对母鸡的看法,再联系实际,这样也就说出了自己对于“母爱”的理解。
(5)自由朗读第10段,联系上下文思考:“我”为什么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6.总结:岁月可以改变一切,但唯独不能改变的是母亲爱孩子的心,世界上最伟大的就是母亲,所以,老舍赞叹道: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让我们跟着由衷地赞叹: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设计意图:“不动笔墨不读书”,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是通过细细品读文本、积极动脑思考来完成的。语文课堂上的基础知识的积累是必不可少的,对学生自读课文完成阅读批注是非常有帮助的,既避免了学生的片面性,又在学习方法和习惯上有了方向性的指引,对于小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十分有益的。
三、拓展升华,感悟母爱
1.说说对“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的理解。
2.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自己对母爱的理解。老舍先生后来对母鸡敬佩有加,再听到母鸡的叫声,他还会觉得烦吗?
引导学生习得一定的写作手法,学会用
先抑后扬的手法来表现对事物的情感。
设计意图:这部分内容教学有点难度,是要学生在对母爱精神的理解的基础上来感悟“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的内涵。同样的鸡叫声,在人理解了母鸡所具有的精神后,就产生了不同的情感。
四、课堂小结,深化主题
教师小结:同学们,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和无私的爱,为了我们的健康成长,母亲默默地、不求回报地付出。我们应该珍惜、保护这份爱,用爱来回报母亲。
设计意图:用对母鸡的敬仰来激发读者对自己母亲的敬仰与感恩,是本篇文章的主题所在,本篇文章就是通过赞美母鸡的伟大而赞美母亲的伟大的。
五、课外拓展,能力提升
基础题:
1.积累文中词语8~10个。摘录精彩语句3~5句。
2.讨论:比较《猫》和《母鸡》,看看它们在表达和写作方面有什么不同。
3.作者在表达自己对母鸡的感情变化时,感彩也发生了变化,找一找、读一读、品一品,把欣赏的词句按褒贬两类摘抄下来。
选择题:
1.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母鸡?请从文中找出具体描写的语句加以说明。
2.在动物世界中,母爱随处可见。你了解哪种动物的母爱?请学着课文的写法,写一个片段。
3.你还可以摘抄一些赞美母亲的诗句等来制作阅读卡赠送他人,与人分享。
设计意图:这部分内容针对的是语文核心素养的训练,通过自选来减轻学生的思想负担,又在学习方法和习惯上进行了方向性的指引,通过选择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变教师“要你做”成“我要做”,对于巩固小学生的习惯来说是十分有益的。
板书设计
母 鸡
负责、慈爱
勇敢、辛苦
讨厌—————母鸡—————不敢讨厌
教学反思
老舍先生通过仔细观察,抓住母鸡在不同情况下的特点,以情感变化为线索行文,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半部分写了母鸡的无病呻吟、欺软怕硬和拼命炫耀,再现了一只浅薄、媚俗的母鸡,写出了“我”讨厌母鸡的原因;后半部分则描写了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和辛苦,塑造了一位“伟大的鸡母亲”的形象。“我”对母鸡的情感由“讨厌”转变为尊敬。因此,教学时主要围绕以下两方面展开。
一、仔细观察,抓住特点
本堂课重点引导学生品读课文,仔细观察动物的特征。只有深入细致观察,才能把动物的特点了解得一清二楚,才能进行准确具体的描写。
例子1:我一向讨厌母鸡。听吧,它由前院嘎嘎到后院,由后院再嘎嘎到前院,没完没了,并且没有什么理由,讨厌!
例子2:有的时候,它不这样乱叫,可是细声细气的,有什么心事似的,颤颤巍巍的,顺着墙根,或沿着田坝,那么扯长了声如怨如诉,使人心中立刻结起个小疙瘩来。
例子3:到下蛋的时候,它差不多是发了狂,恨不能让全世界都知道它这点儿成绩;就是聋人也会被它吵得受不了。
老舍先生观察母鸡十分细致,为了表现“我”一向讨厌母鸡,紧紧抓住了母鸡叫声的特点,写了三种不同情况下的母鸡的叫声,“没完没了”的叫声让人心烦;“如怨如诉”的叫声,让人心中结起了个小疙瘩;母鸡下蛋后“发了狂”的叫声让人受不了,三个例子处处表现出作者厌烦的情绪。
二、通过比较,表达感情
把母鸡在不同情况下的叫声进行对照,使母鸡的形象更鲜明,使作者的感情更强烈。
例子1:可是,现在我改变了心思,我看见一只孵出一群小雏鸡的母亲。不论是在院里,还是在院外,它总是挺着脖儿,表示出世界上并没有可怕的东西。一只鸟儿飞过,或是什么东西响了一声,它立刻警戒起来:歪着头听;挺着身儿预备作战;看看前,看看后,咕咕地警告鸡雏要马上集合到它身边来。
例子2:在夜间若有什么动静,它便放声啼叫,顶尖锐,顶凄惨,无论多么贪睡的人都得起来看看,是不是有了黄鼠狼。
“改变了心思”表现了作者开始有了感情上的转变。从“总是挺着脖儿”可以看出母鸡对鸡雏的保护是时时刻刻的,它不希望鸡雏受到一丁点儿的伤害。“咕咕地警告”“放声啼叫”则让我们体会到母鸡的勇敢、辛苦和负责,与前面写的几种“讨厌”的叫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者通过描写母鸡的伟大,表达了对母爱的赞颂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