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 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 北宋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 他提倡古文运动,主张文章应该“有 补于世”、“以适用为本”,散文风 格简洁峻切、雄健峭拔,列为“唐宋 八大家”之一。他的诗词也颇有成就, 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篇章。王安石 主张改革政治,强调“权时之变”, 反对因循守旧,被列宁称为“中国十 一世纪的改革家”,自熙宁二年 (1069年)开始,在神宗的支持下, 主持声势浩大的“王安石变法”。
作者简介
元 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文体简介
游记是古代散文的一种类型,通过记事、记物、 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 物言志。
范仲淹《岳阳楼记》、欧阳修《醉翁亭记》、柳 宗元《小石潭记》;王羲之《兰亭集序》、苏轼《赤 壁赋》等。
第一段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 于其址,而卒 葬 之;以故其后名之曰 “褒禅”。今所 谓慧空禅院者,褒之 庐 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 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 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 “华”如“华 实”之“华”者,盖音 谬也。(翻译)
山之名
山之寺
山之洞
山之碑
第二段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 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 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 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 进愈难,而其见愈奇。(翻译)有 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遂与之俱出。
前洞(略): 平旷;
记游者甚众 (游着众)
后洞(详): 窈、寒、深,奇
第二段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 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 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 少矣。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
出
后洞(详): 窈、寒、深,奇; 记之者已少 (至者少)
半途而废
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 乐也。(翻译)
悔
(不得极夫 游之乐也)
记游(叙述)
不能十一
力尚足入, 火尚足明
第三段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 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往往有得,以其求 思之深 而 无 不 在也。(翻译)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 ,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翻
悔
叹
思 议论(详)
志
译)
志向
意志
第三段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 志 与 力 , 而 又 不 随 以 怠 , 至 于 幽 暗 昏 惑 而 无 物 以 相 之,亦不能至也。
思
想
深
刻
(
内
容
)
内在
外在
志
力
物
志向
主观
意志
大小
能力
侧重
物质条件
主客观
有无 客观
第三段
然 力 足 以 至 焉 ( 而 不 至 ) , 于 人 为 可 讥 , 而在己为有悔;
尽 吾 志 也 而 不 能 至 者 , 可 以 无 悔 矣 , 其 孰 能 讥 之 乎 ? 此 余 之 所 得也。
反面
论证
正面
论证
尽吾志也
而不能至
者,可以
无悔矣
第三段
1.承上启下(始)
游
悔
叹
思
逻
辑
严
密
(
结
构
)
2.摆事实,讲道理
3.论证(三个条件)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 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 、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 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力不足者不能至也; 无物相之不能至也。
4.进一步论证(正反两面) 5. 结句收尾(终)
正: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 反: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此余之所得也
(
明
第三段
记叙
前洞
后洞
平旷;记游者甚众(游着众)
窈、寒、深,奇;记之者已少(至者少)
技
巧 呼
高 应
)
议论
记叙
议论
记叙
议论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 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有志 矣, 不随 以 止也 ,然 力不 足 者 ,亦不 能至 也 。有 志与 力 , 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 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然 力 足 以 至 焉 , 于 人 为 可 讥 , 而 在 己 为 有 悔 ; 尽 吾 志 也 而 不 能 至
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尽吾“志”也
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尽吾“志”也
1.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子罕》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 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告子下》
3.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苏轼《晁错论》
4.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5.志存高远心难惑,腹有诗书气自华。
第四段
余 于 仆 碑 , 又 以 悲 夫 古 书 之 不 存 , 后 世 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此所 以学 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其文漫灭;音谬
悲 思
议论(略)
特指:碑文;命名
古文之不存;谬其传,莫能名 泛指:古文;治学
学者不可
以不深思
而慎取之
第一段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 址,而 卒 葬 之;以故其后名 之曰“褒禅”。今所 谓慧空 禅院者,褒之庐 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 名 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 ,独其为文犹 可识曰“花山”。今言 “华”如“华 实”之“ 华”者,盖音谬也。
山之名
山之寺
山之洞
山之碑
1.没有用,没必要——文风简洁峻切;
2.做铺垫,埋伏笔:
(1)写“名”和“寺”——本名引出仆碑,别名考证由来并补充证明; (2)写“洞”——华阳洞,为记游做铺垫,而记游又为议论做铺垫; (3)写“碑”——从仆碑看出本名,并指出谬误,为后文议论埋伏笔; 3.一开头便议论说理,营造理性思考的氛围。
第五段
四 人 者 : 庐 陵 萧 君 圭 君 玉 , 长 乐 王 回 深 父 , 余 弟 安 国 平 父 、 安 上 纯 父 。 至 和 元 年 七 月 某 日 , 临 川 王某记。
补叙记录人物、时间、作者, 形成完整的游记结构。
理清思路
结构关键句 “于是余有叹焉”
一(1、2):记叙——游山经过; 二(3、4):议论——游山心得; 三(5):记叙的结尾,补叙同游者。
内容中心句
1.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2.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课堂小结
本文把游 山和处事、治学两个不同的事 物联系起来。借游山的体验。说明了处 事 、 治 学都要“尽 吾 志”和“深思而慎取” 的道理。
作者通过游褒禅山的所见和所感,阐明 了无论是处事还是治学,都必须具有远 大 不凡的志向、百折不挠的意志和“ 深 思 而 慎取”的态度,以及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成 功的道理。
课后作业
1.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2.谈谈你的“志”(志向或意志)或者 你所熟知的励志故事?写下一段 300字左 右的文字,要求运用到本课所涉及的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