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2张PPT)
柳永词两首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宋词的常识,掌握诗词的诵读技巧。
2、了解作者。
3、学习诗中铺陈的表现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
反复吟咏,感受词的音律美;运用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意境美。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词的魅力,正确评价作者的写作目的.
词的有关知识:
1、词的起源:兴起于____,盛行于____,并在宋代发展到高峰。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所以又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词牌和标题:词牌是一首词的词调的名称,词的标题是词的主要内容的集中体现。
3、词的分类:
按字数可分为_______(58字以内)、_______(59—90字)______(91字以上)
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词的段落叫:阕或片)
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_____和______派(豪放派的主要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的主要作家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等)
隋唐
宋
长短句
诗余
曲子词
歌词
小令
中调
长调
豪放 婉约
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排行第七,又称柳七,柳七郎。北宋时代大量制作慢词的第一人,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业词人。其作词雅俗兼擅,以俗为主,他继承和发展了民间词的传统,开创了文人俚词一路。创作慢词,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尤其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其词在当时流传甚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有《乐章集》。
作者生平:
柳永大约在公元1?0?1?7?年,宋真宗天禧元年时到京城赶考。以自己的才华他有充分的信心金榜题名,而且幻想着有一番大作为。谁知第一次考试没有考上,他不在乎,轻轻一笑,填词道:“富贵岂由人,时会高志须酬。”等了5?年,第二次开科又没有考上,这回他忍不住要发牢骚了,便写了那首著名的《鹤冲天》:
鹤冲天 柳永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 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依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黄金榜上没有我的大名,偶然丧失了当状元的希望。圣明的朝代暂时遗落贤才,我怎么疗治心灵的创伤?既不能大显才华实现风云志向,那就一任自己纵情放荡。更何况管它得与丧!我本才子词人,自应是白衣卿相。
就在那烟花巷陌中,隐现艳丽雅致的丹青屏障。幸有知己知音的意中佳人,最值得我寻访。姑且这样偎红依翠,此种风流韵事,足令我平生舒畅。美好的青春那么短促,不过一瞬时光。还是忍着辛酸,把金榜虚名换成及时行乐的小饮清唱!
柳永这首牢骚歌不胫而走,传到了宫里,宋仁宗一听大为恼火,并记在心里。柳永在京城又挨了三年,参加了下一次考试,这次好不容易通过了,但临到皇帝圈点放榜时,宋仁宗说:“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又把他给勾掉了。这次打击实在太大,柳永就更深地扎到市民堆里去写他的歌词,并且不无解嘲地说自己是:“奉旨填词柳三变” 。
到了中年,在仕途上毫无进展的柳永回到汴京应试,终于在仁宗景祐元年考中进士,虽然年老及第,柳永仍十分开心。他到任后很快就显示出他的干练和勤政,关心人民疾苦,写下《煮盐歌》表达对盐民苦难生活的同情。曾几何时在绮罗丛中、笙歌筵上流连的柳永,于今也这样深切的关心民生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宋代知识分子政治正直的精神境界。
柳永一生仕途坎坷,进士及第后一直沉沦下僚。才子柳永常常为词所累。仁宗景祐年间又因《醉蓬莱》得罪皇上,不得改官进用。迫不得已,柳永总结多次失利的教训,常常是由于填词给当权者留下不好的印象,于是将本名三变改为永,试图将以歌词著称的柳三变与他本人隔离。这一招果然有效,不久他被磨勘转为京官,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
柳永终客死襄阳,家无余财,群伎合金葬之南门外。????
醉蓬莱
渐亭皋叶下,陇首云飞,素秋新霁。华阙中天,锁葱葱佳气。嫩菊黄深,拒霜红浅,近宝阶香砌。玉宇无尘,金茎有露,碧天如水。
正值升平,万几多暇,夜色澄鲜,漏声迢递。南极星中,有老人呈瑞。此际宸游,凤辇何处,度管弦清脆。太液波翻,披香帘卷,月明风细。
柳永对北宋词的发展有重要贡献和影响:
他制作了大量慢词长调,使词从以小令为主过渡到慢词占优势的地位,从而为词容纳更多的内容提供了相应表现方式。
他发展了词的表现手法,善于铺叙,善于运用白描,写景抒情密切结合,语言通俗易懂,音律和谐优美。
柳永的词对秦观等人都有影响,对后来的说唱文学和戏曲作家在曲辞创作上也有影响。柳词在宋元时期流传最广,相传当时“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有词集《乐章集》。
《望海潮》
下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参(cēn)差 罗绮(qǐ) 天堑(zàn)
B.珠玑(jī) 重湖(chóng) 童叟(sǒu)
C.羌管(qiāng) 菱歌(líng) 嬉笑( xǐ)
D.千骑(jì) 笙箫(sù) 河堤(dī)
(qiàn)
(xī)
(xiāo)
B
预习检测
下列词语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钱塘 翠幕 珠几
风帘 罗绮 竟毫奢
海潮 怒涛 箫鼓
参差 钓叟 清佳
C
玑
竞豪
嘉
整体感知
1这首词描写的是杭州,通读全词,请试概括杭州的特点。
美丽、富庶、安定、祥和
2 请 结合文本概括上下片的主要内容。
上片:写杭州美丽的环境和
繁荣的经济。
下片:写西湖美景和黎民安居乐业
分析鉴赏
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的,抒发了他怎样的感情?
环境美丽、经济繁荣、生活安定的都市生活图景
1、从地理位置上看
2、从历史传统上看
3、从自然景观上看
4、从市井面貌上看
5、从百姓生活上看
惊叹
赞美
艳羡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交代地理位置空间浩瀚、面积广大,给人以开阔之感,“钱塘自古繁华”,“自古”突出了杭州历史悠久,繁华富庶。
“形胜”、“繁华”四字为点睛之笔,概括全词。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词人如数家珍般细数杭州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远望去,垂柳含烟,薄雾如纱,虹桥似画,写街巷河桥的美丽。各式建筑,各抱地势,鳞次栉比,写住宅雅致;近看,微风过处,千门万户帘幕轻摆,写都会人多富庶。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视线从城内转到钱塘江边,来写“形胜”
“绕”字尽显古树成行,长堤迤逦之态。
“怒”字写出钱塘潮的盛世之况。
“卷”字又状狂涛汹涌,波浪滔滔之势。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由郊外转入街市。 “列”、“盈”、“竞”写出杭州的经济繁荣、人民生活富庶奢华。 “珠玑” “罗绮”皆妇女服用之物,暗示杭城声色之盛.
平湖秋月
断桥残雪
雷峰夕照
三潭映月
曲院风荷
双峰插云
柳浪闻莺
苏堤春晓
重湖叠 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湖外有湖,山外有山,西湖的锦山秀水实在是清丽可嘉;更美的是“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三秋”意指桂花花期长,馥郁芬芳,长久不散;“十里”是说湖中广植荷花,逢到花期真可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重湖叠 清嘉
三秋桂子
十里荷花
相传金主完颜亮听唱“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以后便对杭州垂涎三尺,因而更加膨胀了他侵吞南宋的野心。宋谢驿有一首诗写道:“莫把杭州曲子讴,荷花十里桂三秋。岂知草木无情物,牵动长江万里愁。”这虽然是传说,但杭州的优美迷人和柳永的深厚功力由此可见一斑。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两句为互文,即羌管弄晴、泛夜,菱歌泛夜、弄晴。意谓笛声歌声昼夜不停,在晴空中飘扬,在月夜下荡漾。“弄”使得吹笛人和采菱女的潇洒欢快之情陡增;“泛”说明人们是在湖中吹笛演唱,笛声歌声似乎随着湖水荡漾开来,轻盈愉悦之貌全出。“嬉嬉钓叟莲娃”,湖边钓鱼的老翁怡然自得,湖中采莲的孩童喧闹嬉戏。一句话就给我们展开了一幅太平盛世下的百姓安乐图。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至此,才彰显了写作目的是拜谒孙何。“异日”“归去凤池”是对孙何宦途前景的美好祝愿,而这“好景”足以向朝廷中人“夸”,又使这祝愿归结到了对壮美秀丽的杭州的赞美上。虽然投赠之词恭维、夸张在所难免,但西湖的山水人家已经为自己作了明证,不信就请到杭州来眼见为实吧!
这首词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
A、工于铺叙,一句一景
B、写景富有层次感
铺陈:又叫“铺排”,多见于古体诗中,它运用叠句的手法,使句式反复、对称而又富于变化,在诗歌中主要起渲染烘托气氛的作用
乐府民歌《陌上桑》、《木兰辞》中: “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能力提升
1,一切景语皆情语,请谈一谈写西湖之美和人民生活之乐之间的联系,并说一说作者为什么要按这样的顺序写呢?
先突出西湖的美,再以美丽的西湖为背景写杭州人民安乐祥和的生活。在这里,作者以美景映衬了安乐的生活,是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突出表达效果。
2,若把上片中的“卷”改为“推”好不好?
不好。“霜雪”比喻浪花,“怒涛卷霜雪”表现了钱塘江潮来时波滚浪翻、排山倒海的气势,用“推”则显得平板生硬,力度、气势都没有“卷”强,对浪花飞溅的情态描写也不如“卷”形象逼真。
拓展深究
怎样看待最后一句?
这是写给地方长官的,其中暗含着对长官日后飞黄腾达、不断高升的美好祝愿。它点明了全词的主题和写作目的,但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整首词的艺术性。对此,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浓妆淡抹总相宜。
忆江南(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忆江南
白居易
江南忆,
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
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
忆江南(白居易)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
吴酒一杯春竹叶, 吴娃双舞醉芙蓉。 早晚得相逢!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连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雨霖铃
柳永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江淹《别赋》)
词牌介绍
《雨霖铃》本是唐代教坊大曲,相传唐玄宗入蜀,到斜口时,淋雨连日,他经过秦岭栈道,耳闻铃声,勾起往事,于是创作此曲,悼念杨贵妃寄托哀思。大家可以想见本词调悲怆低下、凄楚欲绝的情味。当时柳永仕途失意,心情压抑,决定离开汴京到外地,但一想到从此不能与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爱的慰藉,更是觉得痛苦万分。这首词就反映了他当时的心情。
整体感知
1,说说本词主要概括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概括上下阕大意。
这首词描写了作者要离开汴京(开封)去外地漂泊时和心爱的人依依惜别的痛苦心情。
上阕主要是写临别时难分难舍的情景。
下阕主要是写别后的孤寂凄清的情景。
2,这首词是围绕哪个词来构思?可以把词分几层?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离别
离别前,勾勒环境;
离别时,描写情态;
离别后,刻画心理。
分析鉴赏
1.诗人在上片和下片中各选取了哪些意象?勾勒了一幅怎样的意境?采用了什么手法?
词中描写的景物
意象 意境
寒蝉、长亭、骤雨兰舟
凄切悲 凉
烟波、暮霭、楚天
苍茫落寞
杨柳、晓风、残月 酒
凄清孤寂
虚实相生 情景交融
上片
下片
实写
虚写
感情基调:凄凉哀婉
上片意象的分析:
寒蝉:
长亭:
都门:
兰舟:
烟波:
暮霭:
楚天:
“寒”仿佛别离时词人心中的凄寒
古时人们送别之处,加重别情
已出京城外,正是分别时
别离的小船催促启程,别离在即
前途迷茫,突出词人心中惆怅难舍
傍晚的浓雾如同此刻词人沉重的心情
南方天空广阔,但何处是我家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下片意象分析(名句赏析):
主要原因是词人集中了许多触动离愁的东西来表现他的愁怀.
“酒醒”——离人饮酒是为了麻醉离愁,“酒醒”即“愁醒”,经过麻醉再醒过来的愁就更令人难以忍受,再见到眼前触动离愁的景象,岸上杨柳低垂,晓风吹拂,残月微明,顿成凄凉意境,淋漓尽致的抒发了伤别离的悲凉情怀.
“杨柳岸晓风残月”
“杨柳岸”:古人有折柳送行的风俗。折柳赠人是希望对方留下来。离别的人一见杨柳,就会想起离别时依依不舍的场面,心中就会涌起一缕缕离愁。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晓风”:不是暖风或微风,而是深秋的早晨天还未亮时吹来的风,凄厉寒冷,难以忍受,与作者的心境相吻合.古代经常在这个时候远程动身和送别.
秋风带来的是凉意和凄凉。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 杜甫《登高》
“残月”:为什么不是圆月,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月是离合的象征,何况是破镜一样的残月,最易引起词人的愁思。
残月多表离愁别恨,寂寞凄凉。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 —— 杜牧《寄扬州判官》
2、作者用什么样的抒情方式将凄凉哀婉的感情表现出来的?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写景)
请划出直接抒情的句子,领会其感情。
上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下片: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极写饯别时的心情,委婉曲折。两情依依,难舍难分之际,客船却不断催促。心理矛盾,欲饮无绪,欲留不得。
“执手”、“相看”、“无语”这些细节更使人伤心失魄,用以极写留恋之情。
叹息从古到今离别之可哀――点明词的主旨――又推进一层,冷落清秋时节更添离愁,令人不堪忍受!
推想别后长久的寂寞,虚度美好年华。
从上两句的遭遇,深入下去,叹后会难期,风情无人诉说,艺术地把离别之情推向高潮,真是“余恨无穷,余味不尽”。
请划出写景的句子,领会其艺术效果。
上片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下片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不仅交代离别的节令、时间、地点、气候,也不仅烘托悲苦凄凉气氛,更是表达作者内心的痛苦。寒蝉、长亭、骤雨、苍茫暮色都使本已伤离别之人倍添愁苦。
借沉沉暮霭来表现黯淡的离愁。浩渺的烟波之上是辽阔无边的楚天,邈远之景,衬托出情人相见无期,自己前途茫茫的惆怅。
酒醒后只见岸边的杨柳枝在晓风中徐徐飘拂,加上一弯残月映衬,越发增添了凄清、伤感的情调。表现了分别后孤独、无助、迷茫的精神状态。
小 结
1.“一切景语皆情语”,柳永以清秋萧瑟之景,写离别凄恻之情,借景抒情,融情入景,达到了情景交融天衣无缝的境界。
2.临别时难分难舍的情景(实写)与设想别后孤寂凄清的情景相结合,虚实相生.
能力提升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实 虚
李商隐《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虚写
实写
点染: 是画家作画的手法,有的地方点,有的地方染。借用到古典诗歌中来,指的是作者在有些地方正面点明旨意,有些地方侧面渲染。这在写景抒情诗中较常见,“点”指的是点明情感的内涵;“染”指的是用景物来渲染烘托所点明的情感。渲染是为了突出旨意,旨意引导渲染,相互依存,和谐统一。如柳永的《雨霖铃》:“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其中的“念去去”是点;再用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空阔来“染”,渲染远别的苦情。
练 习
1、选出解释错误的一项( )
A、骤雨:急雨 歇: 停
B、都门:京城门外 帐: 通“畅”痛快地喝
C、无绪:没有心思 执手:手拉着手
D、沉沉:深沉 经年:一年
2、对这首词理解有误的一项( )
A、起首三句写离别之时,点明了时间、地点、环境
B、“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虚实结合,刻画了人物
的语言和动作。
C、“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千秋了”意思是说伤离
惜别自古这样更可况是在这冷落凄清秋季
D、“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想象今晚旅途
中的情景。一舟临岸,酒醒梦回,习习凉风吹拂杨
残月高挂柳梢。
B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