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第1章第2节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 精品教案2(北师大版七年级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生物:第1章第2节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 精品教案2(北师大版七年级上)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09-08-12 17:19: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
  举例说明生态因素、非生物因素、生物因素的概念;
  2.能力:
  (1)通过活动“探究温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初步尝试探究的一般过程。
 (2)通过设计实验方案,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不断深入思考问题的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小组讨论、交流,认同团结协作精神;
 (2)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进一步养成认真、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以活动“探究温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为核心,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探究的一般过程,所以需要教师精心引导学生进入探究角色。难点是如何让学生理解“对照实验”和“单一变量”。具体设计如下:1 贝瓷杞萄 情景,引出知识概念:生态因素、非生物因素、生物因素。2 泵魅诽骄磕勘辏 激发探究欲望。3 蔽 绕教学重点,设置梯度问题,实现师生间互动交流,了解探究的一般过程。4 币允道 为媒介,归纳总结探究的一般步骤。
  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因为这是学生的第一次探究活动,所以课前应事先组织分好小组,要求每四人一组,安排好组长、记录员等角色分工,以便于课上讨论及课下实验的合作完成。
  2.教师要事先利用食品培养霉菌。
  3.为扩展学生知识,寻找有关“霉菌”的图文资料。
〖学情分析及教学设计意图〗
  我校是一所位于县城的乡镇中学,大部分学生来自于农村,学生的学习程度参差不齐,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较差,同时小学传统的教学方法缺乏对学生探究能力方面的训练和培养。鉴于这种情况,在深入研究教材内容之后,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实例引导学生了解探究的一般过程,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科学的思维方式,而对实验的实践则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课下独立完成,出现的问题再反馈到课堂中来,通过共同的分析讨论实现再认识。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农田中小麦的生长呢?
  生:(踊跃发言)有阳光、水分、温度、土壤,还有空气。
  师:回答得很好,但还不全面。考虑一下小麦周围环境中还有哪些因素?比如某些生物也会影响到小麦的生长,谁来补充?
  生:(各抒己见)那么农田中的杂草,土壤中的蚯蚓,小麦植株上的害虫,与小麦套种的玉米都能影响小麦的生长啦!
  师:对。我们知道每一种生物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生物的生存要受到环境的影响,同时生物也能适应、影响和改变环境,那么从本节课开始,我们将认识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板书课题)
  首先,我们来了解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刚才我们分析了影响小麦生长的因素很多,我们把环境中影响生物形态、生理分布的因素称为生态因素。生态因素又分为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边讲解边板书:生态因素--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
  谁能说说在影响小麦生长的因素中,哪些是生物因素?哪些是非生物因素?
  生:非生物因素有阳光、空气、水分、土壤、温度等。生物因素有蚯蚓、蚜虫、杂草、玉米、野兔……
  师:说得不错!今天这节课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一下非生物因素(强调性的)对生物的影响。
  (二)引导探究
  师:大家知道,自然界中生物种类繁多,为了具有可操作性,我们选取“霉菌”作为研究对象。什么是霉菌呢?大家请看这块原本酥软可口的月饼,它是我在一个遗忘了的月饼盒中发现的。它现在变成了什么样子?
  生:(笑)长满绿毛,发霉了!
  师:谁还在其他物品上见过?
  生:我见过长在橘子皮上的绿毛毛,长在馒头上的黑毛毛,没有晒晾的皮鞋上也会长出一层绿毛毛……
  师:“霉菌”到底是一种什么生物呢?下面我们通过一些资料来了解一下。(多媒体放映:“霉菌”的图文资料包括种类、形态结构及用途)
  生:(认真观看、聆听)
  师:现在我们对霉菌已有所了解,知道了那些不同颜色的“毛毛”就是霉菌。谁能告诉我,我的月饼为什么长出了霉菌?
  生:(抢答)存放的地方温度高,月饼又潮湿造成的。
  师:结合生活经验讨论一下影响霉菌生活的非生物因素有哪些?并把它们列出来,简单地说一说理由。
  生:(小组讨论后,小组代表发言)夏天的食品比冬天的食品容易发霉,潮湿的物品比干燥的物品容易发霉,空气流通较好的环境中物品不易发霉……所以影响霉菌生活的非生物因素有温度、湿度(水分)、空气、阳光等。
  师:同学们考虑得比较全面。影响霉菌生活的非生物因素很多,但是为了便于实验操作,我们今天只探究温度(顿一顿)对霉菌生活的影响(板书:探究温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有影响吗?不妨根据生活经验作出假设。
  生:根据生活经验,假设温度影响霉菌的生活。
  师:大家注意,不能随意无依据地对问题作出假设,应该在查阅相关资料、利用已有知识分析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作出假设。如假设“温度影响霉菌的生活”,下面就需要通过做实验来验证这个假设是否正确。动手操作之前,需要先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方案包括哪些内容?请大家自学第15页第三段内容,然后根据提示,各小组进行讨论。
  生:认真看书学习后,各小组进行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师:大家讨论得热火朝天,非常好。你们打算选用什么材料来作实验?(提示)哪些物品容易长出霉菌?
  生:(小组代表发言)月饼、馒头、橘子、梨、油菜、西红柿……
  师:营养丰富的蔬菜、水果,湿润的主食都可以。假如用馒头作材料,该怎么处理?用几个(或几块)馒头?把它们放在什么环境中?
  (学生思考)
  师:(提示)由于时间关系,这次实验我们要探究的因素是“温度”,妈观察温度的变化对霉菌生活的影响。谁来说一说?
  生:将一个馒头放在低温下,另一个馒头放在高温下。
  师:为什么要用“两个”馒头?
  生:把“两个”馒头分别处于不同的温度下,才能比较出温度变化对霉菌的影响。
  师:说得棒极了!考虑实际情况,怎么创造“低温环境”和“高温环境”?
  生:(讨论)将馒头放在冰箱的保鲜层里,就是低温环境。
  师:想到利用冰箱非常好。实际上将另一个馒头放在正常室温下就可以了,不需高温,因为低温和室温就能形成一组对照,比较这组对照下的实验结果就能反映温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这种实验方法叫做“对照实验”(板书:对照实验)。设置对照实验是探究实验中的重要步骤。
  (学生思考、领悟)
  师:刚才提到影响霉菌生活的非生物因素很多,现在“两个馒头”处于不相同的温度下,想一想光照、空气、水分等其他因素对这“两个馒头”的影响程度相同吗?举个例子说一说。
  生:不相同。比如室温下的馒头受空气干扰大一些。
  师:既然不相同,实验结果就不能真实反映“温度”这一个因素对霉菌生活的影响。因此,还需对材料进行进一步的处理,最好是把两个馒头“封闭”起来,使其他因素对“两个馒头”的干扰尽可能相同,想一个可行的办法。
  生:可以把馒头分别置于塑料袋中,结扎袋口。
  生:可以把馒头分别装在透明的可乐瓶中,盖上瓶盖。
  师:同学们想的办法都不错。我们把这种处理方法叫做“单一变量法”。(板书:单一变量)在实验中一般只设一个变量因素,这个变量因素要设置对照,而对其他因素要控制使它们对实验的影响减少到最低。
  下面观察我的操作处理有无不妥之处。(师把两个大小不同的馒头分别装入体积不同的塑料袋中……)
  生:两个馒头大小不同,两个塑料袋大小不同,一个扎袋口,另一个未扎袋口,都将影响实验效果。
  师:看来大家理解了“单一变量法”,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探究实验中,认真观察,勤于思考。谁能预测一下实验结果?
  生:放在温暖潮湿处的馒头容易长出霉菌,放在低温潮湿处的馒头不易长出霉菌。
  师:如果实验结果正如这位同学所说,那么实验结论是什么呢?
  生:温度影响霉菌的生活。
  师:说明结论与假设一致。如果不一致,该怎么办?是假设错误了,还是实验结果不真实,这时就需要我们认真地分析原因了。一般地需要重复实验,实验结论才具有可靠性。
  下面大家看书第15页第六段的提示,讨论一下本组将怎样做好观察记录。你见过哪些形式的实验记录,可介绍给大家。
  生:(小组讨论)可设计表格,还可绘图、拍照、录像。
  师:想法不错。观察记录贵在认真、坚持、实事求是。
  (三)归纳总结
  师:现在我们来总结探究的一般步骤,回顾本堂课开始……(师生共同总结,师指出重点,多媒体动画显示探究的步骤,即: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实施实验并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探究的一般步骤,学会了科学的思维方式,课下就该实践所学的知识了。各实验小组可以以“温度”为变量,也可以以其他因素为变量,探究对霉菌生活的影响。
  希望小组成员团结协作,完成一份科学、有价值的实验报告。以前大家都觉得科学家是伟大的,神秘莫测的。其实只要我们尊重科学事实,无畏于失败,勇于探索,我们就是未来的科学家!
〖教学反思〗
  本节课经过教学实践,比较成功。不论在哪个班上课,课堂气氛都非常活跃,就连“差生”都争着回答问题,说明教学设计科学合理,能够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调动学生学习兴趣,通过精心设计提问,启发学生思维,才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不足之处是教学时间略显紧张,在“设置对照”“单一变量”两个难点的理解上,个别学生感到迷惑不解,教师处理得较为仓促,教学机智还得提高。
〖教学点评〗
  本节课在教师的精心设计下,引领学生进行了一次理论探究,其教学特色为:
  1.教学伊始,接连创设两个教学情境,如让学生举例影响小麦生长的因素和情景演示发霉的月饼,分别引出相关概念和探究问题,非常自然,注重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2.整个教学过程中,体现了教师“关注学生”的理念,如问题设置循序渐进,与学生对话亲密无间,善于鼓励学生发表见解,创造了一个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
  3.从本课时来看,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有效地渗透了科学研究活动的方法――“单一变量”的研究方法;有效地进行了科学素养的培养;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
  4.存在的不足之处是:①如果在课前让学生进行几个小组的实验,在课堂上进行现场展示,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能发现学生在具体操作中出现的问题。在课下鼓励学生在其他因素方面进行探究或用其他材料进行探究。②在具体操作中,由于学生刚从小学升入初中,各方面的能力还有待于培养、锻炼,所以从课堂情况来看,老师对学生能力的估计有点高。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