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 饮食与营养教案(苏科版七年级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节 饮食与营养教案(苏科版七年级上)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2.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科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09-08-12 22:15: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2单元 生物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
第3章 人体的物质和能量来源于食物
第1节 饮食与营养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说出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实验、资料分析、交流表达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同人类生活所需的营养物质主要来自生物圈的其他生物。
教学重点
了解人体需要的重要营养物质。
教学难点
对“鉴定食物的主要营养成分”的实验现象进行分析。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馒头,载玻片,碘酒,蛋清,开水,烧杯,花生,白纸
学生准备:
食品包装袋
教学过程
引入:(多媒体展示一幅美食图片)在这张图片中展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吃的一些食物,你知道这些食物是由什么东西做成的吗?
学生:………
教师:我们每天到了一定的时间就要吃饭,这已经成了一种习惯,可是你想过没有,人为什么要吃饭呢?挑食的习惯好不好?
学生:………
教师:很多同学每天都是吃家长准备好的饭,假如今天由你当家,你会选择哪些食物,安排好全家的三餐饮食?你可以从下面的图中选择需要的食物,将它们拉到圆环中。
(课件中展示Flash动画,请一些同学选择自己需要的食物拉到圆环中,其他同学每人发一张白纸,把选择的食物写在纸上)
教师:请你向全班同学介绍你选择的三餐食物,以及选择搭配的理由。
学生:………
教师:我们每天吃饭并不仅仅是为了填饱肚子,特别是现在这个社会,在吃东西的时候大多数人都会考虑“我可以从食物中获得什么?”,人的生长和生活离不开食物,我们一日三餐就是为了从食物中获得营养物质和能量。食物中含有哪些营养物质呢?我们通过实验来回答这个问题。
(阅读课本45页提示的内容)
实验:鉴定食物的主要成分。仔细的观察实验的过程。请你说出实验的现象。
实验材料及过程见课本44页。
实验一:鉴定馒头的主要成分
(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老师多媒体展示问题:实验的现象是什么?这说明馒头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学生:实验现象:滴加碘酒后,馒头屑变成蓝色。
教师: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结论:馒头的主要成分是淀粉。
实验二:鉴定蛋清的主要成分
(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老师多媒体展示问题:实验的现象是什么?这说明蛋清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学生:实验现象:加热水后蛋清凝固成白色的固体。
学生:分析得出结论:蛋清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
实验三:鉴定花生的主要成分
(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老师多媒体展示问题:实验的现象是什么?这说明花生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学生:实验现象:花生挤压以后在纸上留下透明的“油斑”。
学生:分析得出结论:花生的主要成分是脂肪。
教师:除蛋白质、脂肪和糖类以外,我们从食物中还能得到什么呢?
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食品包装袋,请一些同学说一下在你的包装袋的成分表中都有什么?
学生:………
教师:综合上面的知识:我们从食物中除了获得糖类(淀粉)、蛋白质、脂肪三种物质以外,还可以获得水、无机盐和维生素,它们都是人体所必需的。我们把食物中对人体有用的物质称做营养物质。
每一种食物中都有多种营养物质,但是每种营养物质的含量也是不同的,在食品包装袋的成分表中也反映出了这一点。
(多媒体课件展示表格)
这个表格中列出了常见食物中所含的主要营养成分和能量。比较每种食物中各种营养物质的含量。
(学生分析比较)
学生:………
教师:根据食物中所含营养物质的多少,我们把食物进行分类,食物可以分为:主食、蔬菜、水果、蛋豆鱼肉、奶五类。
教师:在平时的饮食中我们要注意各种营养物质的合理搭配,这样才能保证全面的营养,我们才会健康。
知道了食物中含有的营养物质量的不同,现在请你把前面选择的三餐食谱修订的更合理。修改后的食谱写也在白纸上。
教师:在学习完营养物质以后,你有没有想过人类的食物是从哪来的呢?
学生:来自于动、植物。
教师:对了。我们的食物来自动、植物,更确切的说是来自于生物圈中的生物,蔬菜水果等来自于植物,肉类及其制品来自于动物。由此可见人类的生存离不开生物圈,生物圈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基本的条件,所以我们应该保护生物圈,这也是在保护人类自己。
板书
第1节 饮食与营养
1. 选购三餐食物
2. 鉴定食物的主要成分
教学后记:
动手操作体验让学生由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必要手段。活动中,我没有用讲的方法去直接告诉学生怎样去做,而是让学生自己根据所学的知识动手操作,在操作中自我体验,寻找发现问题,通过交流、体验,找到缺陷再达到完善,这样比教师讲更有效。了解学生,精心设计是成功的关键。
第2节 营养物质的作用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人体对糖类、蛋白质、脂肪的利用
2、能力目标:在观察小肠绒毛的实验中,培养学生有序的观察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观察实验,体验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重点:营养物质的利用
教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难点:营养物质的利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过程:
  <引入>:
  问题:1、食物经过消化最终形成哪些物质?
     2、真正需要这些营养的是什么?
  这些在消化道中的营养成分怎样才能到达需要它们的每个细胞呢?细胞又如何利用它们呢?这就是我们要在第三节学习的内容--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
  营养物质只有进入循环系统,才能被运送到机体各部分需要它们的细胞处,这一过程就是"吸收"。注意我们前一章学过的循环系统,包括了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两部分。
  哪些物质能进入循环系统被吸收呢?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和糖类在消化管内消化成小分子后被吸收,而食物中的水、无机盐和维生素,不经过消化,在消化道内直接被吸收。
  在消化道的哪些部分营养成分可以进入循环系统呢?那些部位得具备什么特点呢?先由学会讨论,再总结。(学生应该能想到:面积大,结构薄,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人体的各段消化道的吸收能力是不同的。口腔和食道几乎无吸收养分的能力,胃粘膜仅可吸收酒精和少量的水。这也就是喝酒伤胃的原因。大肠则可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和部分维生素,因此营养物质主要是依靠小肠来吸收的。
  小肠为什么能完成这一主要功能呢?与其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知道小肠是消化道中最长的部分,其内表面有皱襞,因此具有相对大的表面积,其实小肠的表面积决不只是我们看到的那么大。环行皱壁的存在使小肠面积增大了三倍,而皱壁里还有些更微小的结构呢!
  实验:观察小肠绒毛或用录像取代。
  观察到小肠绒毛后,讨论小肠绒毛的存在对小肠的吸收功能有何意义?
  由于小肠绒毛的存在,使吸收面积增大了三十借。在小肠绒毛的柱状上皮细胞的向肠腔一侧,还有一些指状突起,叫微绒毛。由于微绒毛的存在,使面积比5~6米长的圆柱体面积增大了六百倍。小肠的表面积为200平方米,相当于一个排球场这一特点决定着小肠吸收的快,吸收量也多。
  此外,(利用挂图或书上的图)小肠绒毛中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绒毛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都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营养物质可渗入内部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并经循环输送至全身各处的细胞,用于全身的生命活动。
  营养物质的吸收途径是不同的,脂肪酸和甘油要进入毛细淋巴管。而其余营养成分进入毛细血管。
  这些营养成分被运输到身体各部分的细胞后,主要有哪些用途呢?请同学们先看书,在来讨论归纳。第一、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第二、为构建人体提供原材料;第三、作为储备的能源物质。
  思考:营养物质是不是摄入的越多越好呢?为什么有些人过分肥胖?有些人过分瘦小?怎样衡量自己的营养是不是合理呢?
板书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
第2节 营养物质的利用
 1、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2、为构建人体提供原材料;
 3、作为储备的能源物质。
教学反思:
过多地重视了传授知识,最大的问题是对教材的处理值得商榷,受老教材、老教法的影响较重,没能很好地体现新课改的理念与要求。教师还应加强学习,促进自己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
课堂的引入联系了实际,但教师没有以此为突破口,引导学生探究人体是如何从外界环境中获取食物,从食物中获得物质。
第3节 合理的膳食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①说出合理膳食的意义;
②关注并学会评价自身的营养状况;
③学习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体验调查研究的过程;
④尝试设计一份营养合理的食谱。
2、能力目标:
①初步训练学生尝试并参与调查研究的整个过程;
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③培养学生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教育学生学会用科学知识指导健康的生活,提高生活质量。
教学重点:
①合理膳食的意义;
②评价自身营养状况的方法;
③学习调查研究的方法;体验调查研究的过程;
④尝试设计一份合理的食谱。
教学难点:
①设计调查问卷;
②设计合理的食谱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交流总结法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师:上课前先请同学们看一些图片。你们喜不喜欢美食?都喜欢吃些什么美食?食物种类丰富,因为我们的选择不同,所以我们所得到的营养也各不相同,那么你想知道当今青少年的营养状况如何吗?怎样才能使自己吃得更好,身体更棒呢?这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内容。
展示活动一:我来评:营养状况我来评
师:课前已经布置大家回去计算并评价自身的营养状况,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说说你们的统计结果?(请学生绘制扇形统计图或矩形统计图统计全班营养状况。)由此图请同学们谈谈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展示:活动二:我以为
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营养状况呢?
大家都利用课余时间设计了调查问卷,并进行了调查,下面就请一些小组上台展示一下调查问卷,并说说你们小组调查问卷的得意之处在哪里?为什么?
根据调查,当前同学们在饮食结构和饮食习惯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针对这些问题你组提出的合理化建议是什么?
展示活动三:我推荐:设计食谱、爱心拼盘大放送
师:我们的饮食结构和饮食习惯的确存在问题,那么什么才是合理的膳食方式呢?我们先来看一下科学家们给我们的建议。
请你们以小组的名义给你任何一个朋友或家人设计一份食谱,并给这份食谱设计一段精彩的广告词,向大家推销你的食谱,然后选择其中一餐拼成一份爱心拼盘,把你做的拼盘送给这位朋友。
归纳总结:请学生谈收获
师:看来大家收获还真不少。希望同学们能把我们今天所学运用到生活实际,以科学的知识引导我们健康的生活,使我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吃得更好,身体更棒!
板书
第3节 合理的膳食
1. 反思你的一日食谱
2. 设计食谱
3. 合理的膳食
教学反思:
课堂的引入联系了实际,但教师没有以此为突破口,引导学生探究人体是如何从外界环境中获取食物,从食物中获得物质和能量的。
第4节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吸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
2.说出小肠的结构特点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实验的观察、操作能力。
2.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为主要方式,培养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小肠结构的观察活动,理解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认同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2.培养学生关爱牙齿,养成良好的习惯,为今后工作和学习拥有良好的身体打下基础。
3.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体会在活动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1.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
2.说出小肠的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说出小肠的结构特点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CAI:有关食物的录像片
提问:他们在干什么?为什么要吃?食物进入人体后将发生怎样的变化呢?导入新课——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吸收
一、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
[小故事]:姗姗小朋友吃苹果时不小心将种子咽下去了。这粒种子在姗姗的消化道内经历了一天的历险。他先遇到了像轧钢似的上下坚硬的怪物,差点被压得粉身碎骨;然后咯噔一下掉进了万丈深渊;刚躲过一劫又遇到酸雨;后来又钻进了一条又长又窄的迷宫;走出迷宫又钻进死胡同,幸亏及时改变方向;后来又与很臭的东西混在一起;最后在姗姗上厕所时离开了姗姗。
[出示]:消化系统模式图,请同学们描述消化系统的器官组成。
[讲述]:刚才同学们按照食物的经过路线描述的消化系统的组成,我们把食物经过的通道称之为消化道。但大分子的营养物质要在消化道内被分解成简单的溶于水的物质才能被人体细胞吸收,而起关键作用的则是消化腺。
[提问]:你知道消化道周围有哪些消化腺吗?它们分泌什么消化液?你能在自己身体上指出它们的部位吗?
[小结]:消化系统组成:
消化道——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唾液腺——分泌唾液
肝脏——分泌胆汁
消化腺 胰腺——分泌胰液
胃腺——分泌胃液
肠腺——分泌肠液
教师活动
[讲述]:口腔是消化道的起始端。口腔中有哪些器官呢?它们对食物的消化起什么作用?
[出示]:牙齿的模型。牙齿是人体最坚硬的器官,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牙齿。
[自学]:书9-7图,了解牙齿的基本结构。
[讲述]:构成牙齿的基本物质是牙本质,牙冠的牙本质外有牙釉质,白色,是最坚硬的部分,因此牙齿是最坚硬的器官。牙齿的中央有牙髓腔,内充满着牙髓,并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我们常感到牙疼等是触及了牙神经。
[讲述]:如果我们不注意口腔卫生,就可能患龋齿。
[调查]:请同学们汇报在课前调查的同组同学中患龋齿的人数,我们一起来计算全班同学的龋齿发生率。
患龋齿的人数
调查人数
龋齿发生率
[讨论]:龋齿发生的可能原因。
[提问]:你能说说龋齿形成的过程吗?
[播放FLASH]:龋齿的形成。
[小结]:口腔内的细菌能够将糖类变成酸液,酸液会慢慢腐蚀牙齿表层的牙釉质。牙釉质受到腐蚀会逐渐变软、变色,当腐蚀到牙釉质发展到牙本质时,会逐渐
教师活动
形成龋洞,最后龋洞深入到牙髓腔,引起牙痛。
[讨论]:防止龋齿进一步恶化的方案。
[介绍]:胃的相关知识。胃是消化道最膨大的部分,可以暂贮存食物,对食物进行初步的消化。胃壁有四层结构,从外向内依次是:浆膜(结缔组织膜)、肌肉层、粘膜和粘膜下层。
[提问]: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有哪些?
[讲述]:这些营养物质中,有些分子小,不需要经过消化就可以直接被吸收,如水、无机盐、维生素,但蛋白质、淀粉、脂肪等大分子物质不能直接被消化道吸收,它们必须经过消化,由大分子物质变成易吸收的小分子物质,才能被消化道吸收。
[提问]:食物在消化道中被消化,必需要什么物质参与?
[讲述]:更确切的说,食物的消化与消化液中的酶有重要关系。
[出示]:消化酶的作用示图。
[讲解]: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能力的一类有机物,也称为生物催化剂。它必要在一定的条件下(如适宜的酸碱度、温度)工作。
二、消化道各器官的功能
[提问]:什么叫消化?
[讲述]:消化包括两种形式,刚才我们提到的消化液中的消化酶参与的消化过程,大分子物质被分解成为小分子物质是一种化学性消化。另一种则是物理性消化,如口腔内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胃的蠕动使食物与胃液充分混合等。
[提问]:你能说出化学性消化与物理性消化有什么本质区别吗?
[小结]:消化的概念及形式。
[品尝]:请一位同学品尝馒头,并说出自己的感觉。
[想一想]:
1. 细细咀嚼馒头(主要成分是淀粉),味觉是否发生了变化?有新物质产生吗?
2. 是什么原因使淀粉变成了有甜味的糖?
A. 是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
B. 唾液的作用。
[提问]:食物中的蛋白质、淀粉、脂肪在消化道内是如何消化道的呢?
[播放FLASH]: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及主要消化腺的作用。
[思考题]:
1.消化道的哪些器官可以进行消化作用?
2.淀粉、蛋白质和脂肪初步消化的部位分别是什么?
3.口腔、胃、小肠内分别有哪些消化液?
4.消化和吸收的最主要场所是哪里?
[阅读]:书P30的相关内容及图9-10,复述三大类有机物在消化道内的消化过程。
教师活动
[小结]:
蛋白质→氨基酸
淀粉→葡萄糖
脂肪→脂肪酸、甘油
[补充讲解]:在所有的消化液中,只有胆汁是不具有消化作用的,因为不含消化酶,其作用是使脂肪乳化成脂肪微粒,增加脂肪和脂肪的接触面积,有助于脂肪的消化。
[讲述]:食物被消化后的营养成分将通过消化道壁进入人体的循环系统,这个过程就叫吸收。
三、探究小肠适于消化吸收的结构特点
[出示]:消化道各器官及吸收的主要物质图示。
[提问]:从图示中你能总结出消化道的哪些器官具有吸收功能吗?它们分别吸收什么物质?吸收的最主要器官是什么?
[提出问题]:小肠为什么是吸收的主要器官,这与小肠的结构是否有关?
[观察]:鸡小肠的结构。将剪开的鸡小肠,用水洗净,把小肠放入盛有清水的培养皿中,内表面向上。
[出示]:小肠结构示意图。
[自学]:书P31第一段,观察图9-11,说出小肠的结构。
[出示]:小肠皱壁、小肠绒毛、小肠绒毛细胞示微绒毛的图片,请学生填图。
教师活动
[讨论]:小肠的皱襞、
绒毛等结构与小肠的消化和吸收功能的关系。
[小结]:小肠全长5-7米,小肠的皱襞、小肠绒毛和每个小肠绒细胞游离面上的1000-3000根微绒毛,使小肠的总吸收面积可达200m2。小肠的巨大吸收面积有利于提高吸收效率。
[小制作]:采用简易的材料,设计并制作小肠的结构模型,充分说明小肠的结构特点是和功能相统一的。
建议:制作模型时,采用纸、泡沫塑料、布等常见材料。
板书:
第4节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吸收
一、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
二、消化道各器官的功能
三、探究小肠适于消化吸收的结构特点
教学反思:
1.过多地重视了传授知识,最大的问题是对教材的处理值得商榷,受老教材、老教法的影响较重,没能很好地体现新课改的理念与要求。教师还应加强学习,促进自己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
2.观察活动没有深入下去,对观察小肠的活动缺少必要的指导,没有突出观察活动的必要性与实效性。
3.安排的游戏过于简单,请学生猜的关于一个汉堡包的所谓“谜语”,并不能称为“谜语”,教学安排与语言上存在一定的随意性。
4.课堂的引入联系了实际,但教师没有以此为突破口,引导学生探究人体是如何从外界环境中获取食物,从食物中获得物质和能量的

作者:nico
苏科初中生物网 http://www.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