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环境的察觉
一、选择题
1. 2017年5月7日,第十届黄河口(东营)国际金标马拉松大赛在市政府广场鸣枪开赛。比赛中运动奋力向前、汗流浃背、满脸通红。上述现象体现了皮肤的哪些功能?(?? )
①保护 ②排汗 ③调节体温 ④感受外界刺激
①②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2.人的感觉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如人感冒时,对气味就没有健康时灵敏。这是因为(?? ? ) ?
A.?味觉细胞暂时失去感觉功能???????
B.?嗅觉细胞收集到的信息无法传递到大脑
C.?产生嗅觉不敏感?????????????????
D.?感冒影响了嗅觉细胞接受气味刺激的灵敏度
3.(陕西中考)物理老师自制了“探究真空是否可以传声”的简易装置如图所示,实验时将正在发声的音乐卡芯固定在拔罐器内,用抽气枪逐步抽出罐内空气,关于该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音乐卡芯发出的声音不是由振动产生的
B.音乐卡芯发出的声音尖锐刺耳,说明其声音响度大
C.抽气时听到的声音越来越小是由于音调变低的缘故
D.由实验可推理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4.下列关于耳的各个部分功能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耳廓的功能是收集空气中的声波
B.鼓膜的振动是为了产生声波,使声波撞击鼓室内的听小骨振动
C.听小骨的振动把声音放大后再传入耳蜗
D.声波传入内耳,使耳蜗内的液体也产生振动,听觉感受器把这种信息沿神经传到脑部
5.(盐城中考)如图所示,小明同学在课外按如图所示的装置做小孔成像实验,初步得出像的特点是倒立的等大的像。现他想在半透明纸上看到一个放大的烛焰像,正确的做法是( )
/
A.保持其他条件不变,换一根烛焰更大的蜡烛
B.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将小孔扩大至直径约3cm
C.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将小孔由三角形改成圆形
D.保持其他条件不变,适当缩短烛焰到小孔的距离
6.小明在学习“光的传播”时,看到老师的一个演示实验,过程如下:
/
①用激光笔射向水中,观察到光线是一条直线(如图所示);
②在A点处用漏斗向水中慢慢注入海波溶液,观察到光线发生了弯曲;
③经搅拌后,观察到光线又变直。小明根据上述现象得出的结论,正确的( )
A.光的传播需要介质
B.光只有在水中才沿直线传播
C.光在海波溶液里不能沿直线传播
D.光在同一种均匀物质中才沿直线传播
7.小敏穿了一件白衬衫、蓝裤子和一双黑皮鞋,走进一间只亮着红灯的房子里,别人看到他所穿服装的颜色分别是( )
A.红衬衫、黑裤子和黑皮鞋 B.红衬衫、蓝裤子和黑皮鞋
C.白衬衫、蓝裤子和黑皮鞋 D.白衬衫、红裤子和红皮鞋
8.冬天,在商店购买的红外线烤火炉,看起来它发出淡红色的光,这是因为( )
A.红外线本身就是一种淡红色的光
B.烤火炉的电热丝发出红外线的同时还发出少量红光
C.红外线中有一部分是看得见的,有一部分是看不见的
D.以上说法都是错误的
9.(海宁中考)在探究树荫下光斑的综合实践活动中,为了研究孔的大小对光斑形状的影响,小明设计了开有菱形状孔(边长约为5厘米)的卡片甲,并用另一张卡片乙紧贴在甲上,如图所示。接着,从图示位置沿箭头方向水平移动乙,甲不动。观察光斑形状的变化情况。下列实验记录正确的是( )
/
A.始终菱形 B.从菱形到三角形
C.从菱形到三角形最后圆形 D.始终圆形10.野外生存训练班在夜晚急行军时,小丁带领大家迎着月光前进。在某处,他们避开“暗地”而选择“亮地”,结果跑在前面的同学纷纷掉进水坑。造成“亮地”的原因是(??? ) A.?光在地面发生漫反射??????????????????????/B.?光在地面发生镜面反射 C.?光在水面发生漫反射??????????????????????/D.?光在水面发生镜面反射11.如图为“七仙女”的神奇玻璃酒杯,空杯时什么也看不见,斟上酒,杯底立即显现出栩栩如生的仙女图。下列对仙女图形成原因的探讨,正确的是(?? )
/
A.可能是酒具有化学显影作用
B.可能是酒的液面反射,在酒中出现放大的像
C.可能是图片在杯底凸透镜焦点处成放大的像
D.可能是斟酒后杯底凸透镜焦距变大,使图片在一倍焦距以内成放大的虚像
12.如图所示,小宇同学正在用“自拍神器”摄影留念。与用手直接拿手机自拍相比,利用自拍杆可以(? ? )
/
A.增大物距,减小像的大小,从而增大取景范围????
B.减小物距,减小像的大小,从而减小取景范围
C.增大物距,增大像的大小,从而减小取景范围????
D.减小物距,增大像的大小,从而增大取景范围
13.如图,手机扫描二维码,相当于给二维码拍了一张照片,手机摄像头相当于凸透镜,影像传感器相当于光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
A.物体上的二维码是光源
B.扫码时二维码要位于摄像头二倍焦距以外
C.要使屏幕上二堆码的像变小,只需将二维码靠近凸透镜
D.影像传感器上成的是正立的实像
14.在凸透镜的主光轴上放一根粗细均匀的木棒,a端在2倍焦距之外,b端在1倍焦距与2倍焦距之间,如图所示,那么木棒在光屏上的像是( ? ?)
/
A.a端变细,b端变细? B.a端变粗,b端变粗?
C.a端变细,b端变? D.a端变粗,b端变细
15.一天,小聪告诉小亮,放大镜不仅能把物体“放大”,还能把物体“缩小”!有些惊讶的小亮立刻找来一个放大镜做起了实验。他把放大镜放到花朵前某一位置时,看到了如图所示的花朵的正立放大虚像。接着他按小聪的提示进行了操作,终于看到了“缩小”的花朵。关于小亮看到“放大”花朵后的操作及他看到的“缩小”花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小亮向靠近花朵的方向移动放大镜,看到的是花朵的正立缩小虚像,像的位置在放大镜与花朵之间
B.?小亮向靠近花朵的方向移动放大镜,看到的是花朵的倒立缩小实像,像的位置在放大镜与小亮眼睛之间 C.?小亮向远离花朵的方向移动放大镜,看到的是花朵的正立缩小虚像,像的位置在放大镜与花朵之间 D.?小亮向远离花朵的方向移动放大镜,看到的是花朵的倒立缩小实像,像的位置在放大镜与小亮眼睛之间
二 作图题
1.在图18中做出人看到球的光路图。
/
2.在图9中,A是平面镜,B是镜前人眼位置,C是人眼睛在平面镜前看到的烛焰像上的一点。
(1)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作出像点C对应的物点D。
(2)完成眼睛看到C的光路图(画一条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即可)。
/
3.如图,发光点S射向平面镜的光线中有两条光线的反射光线是AB和CD,请在图中画出平面镜的位置.
/
填空题
1.气温影响空气密度,气温高,空气密度小,则声速大,因而声速与气温有关,由此产生的声音不一定由声源沿直线传播。晴天的中午,地表迅速升温,地表附近的气温较上层的气温高,声音在地表附近的传播较上层快,于是在地面上的声源发出的声音向四周传播时是向上拐弯的。
(1)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时,爱走温度________、密度________的路径。
(2)赤日炎炎,在沙漠或戈壁滩,即使相距不太远的人也难以听清对方的大声叫喊,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声音在传播时向________(填“上”或“下”)拐弯了。
(3)“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说的是:在清冷的深夜,姑苏城外寒山寺的钟声因传播的途径向________(填“上”或“下”)拐弯而传到几里外的枫桥边。
(4)1921年5月9日,莫斯科近郊发生一次大爆炸,距爆炸点70千米范围内,清楚地听到爆炸声,70~160千米的范围内听不到,但160~300千米的范围内又能听到。分析原因是因为70~160千米范围内靠近地面的空气温度________。
2.下面为耳的结构图,请回答:
/
(1)某同学乘船到大连,可是他乘船不久就感到头晕、目眩、恶心,这是因为内耳中的[5]________和[7]________的感受器受到刺激而导致的。这两种结构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晨同学首次乘飞机。在飞机升空过程中,前一段时间他没有嚼口香糖(做吞咽动作),由于气压降低,致使鼓室内压相对增大,[3]________向________鼓出,他感到耳疼、耳鸣,此时,乘务员叫他嚼口香糖,使[8]______张开,从而使[3]________内外的气压保持平衡,耳疼、耳鸣则消失。
(3)挖“耳屎”是不良的习惯,易将图中的________损伤。听觉感受器位于图中的________所指的结构。听觉形成的部位在图中的________(填数字)。
(4)老年人耳聋眼花,耳聋一般是传导性耳聋,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受损不能发挥其正常作用。
(5)小明感冒了,先是鼻咽部发炎,后又引起中耳炎,这是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面的探究:
(1)华华家是做玻璃切割安装生意的,华华上午在学校刚学过平面镜成像规律,中午回家利用有利条件进一步体会物距、像距关系及物像方位关系(如图),他将软尺拉直铺在地面上,将镜子架在尺上,举起右手并做鬼脸,沿尺靠镜两步,再横行两步./①镜子最好选用________(填“透明玻璃”或“不透光水银镜”).②镜面最好与地面成________(填“45°”“60°”或“90°”).③华华朝着镜子走两步,再横行两步(平行镜面),则横行过程中人像间距________。
(2)如图亮亮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情况,A、B、C、分别是燃烧的蜡烛、凸透镜、光屏,它们都竖立在光具座上,此时屏上出现清晰的像,A、B、C所处位置对应的标尺刻度如图.①图示的实验现象可以说明________的成像特点.(填“照相机”“幻灯机”或“放大镜”)②亮亮通过上网检阅科技资料发现,凸透镜成像规律符合公式1/u+1/v=1/f(u为物距,v为像矩,f为焦距),请你据此计算出该凸透镜的焦距f=________cm.③取下该凸透镜,将它作为放大镜用来观察墙上地图的细微处,则该凸透镜与墙壁的距离应________;④若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把烛焰和光屏的位置对调一下,可到的________像。
4.(大连中考)小明在探究“物距和物高一定时,物体经小孔所成像的高度和像距的关系”时,所用的实验器材有:用发光二极管做成的物体、有小孔的方纸板、用半透明塑料膜做成的屏、量程为0~30cm的直尺。实验装置的示意图如图所示。
/
(1)该实验应该在较________(填“亮”或“暗”)的环境下进行。
(2)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请在方格纸上画出像高与像距的关系图像。
实验次数
1
2
3
4
5
6
物距u/cm
相同
物高h1/cm
相同
像距v/cm
4.0
8.0
12.0
16.0
20.0
24.0
像高h2/cm
2.0
4.1
6.0
8.0
9.9
12.0
//
(3)根据图像,得出的探究结论是 。
(4)另一名同学在做实验时,更换了部分实验器材,其实验装置的示意图如图所示。外筒(足够长)用不透明的材料制成,左端开有小孔;内筒(内径约14cm)的筒壁用不透明的材料制成,左端用半透明塑料膜做屏,并可以在外筒中自由地拉出或推入,其他器材不变。和小明使用的装置相比较,请说出该同学用这样的装置做实验的好处和不足(各写一条即可)。
好处: ;
不足: 。
/
对环境的察觉
一、选择题
1. 2017年5月7日,第十届黄河口(东营)国际金标马拉松大赛在市政府广场鸣枪开赛。比赛中运动奋力向前、汗流浃背、满脸通红。上述现象体现了皮肤的哪些功能?(??B )
①保护 ②排汗 ③调节体温 ④感受外界刺激
①②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2.人的感觉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如人感冒时,对气味就没有健康时灵敏。这是因为(??D? ) ?
A.?味觉细胞暂时失去感觉功能???????
B.?嗅觉细胞收集到的信息无法传递到大脑
C.?产生嗅觉不敏感?????????????????
D.?感冒影响了嗅觉细胞接受气味刺激的灵敏度
3.(陕西中考)物理老师自制了“探究真空是否可以传声”的简易装置如图所示,实验时将正在发声的音乐卡芯固定在拔罐器内,用抽气枪逐步抽出罐内空气,关于该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
A.音乐卡芯发出的声音不是由振动产生的
B.音乐卡芯发出的声音尖锐刺耳,说明其声音响度大
C.抽气时听到的声音越来越小是由于音调变低的缘故
D.由实验可推理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4.下列关于耳的各个部分功能的说法错误的是( B )
A.耳廓的功能是收集空气中的声波
B.鼓膜的振动是为了产生声波,使声波撞击鼓室内的听小骨振动
C.听小骨的振动把声音放大后再传入耳蜗
D.声波传入内耳,使耳蜗内的液体也产生振动,听觉感受器把这种信息沿神经传到脑部
5.(盐城中考)如图所示,小明同学在课外按如图所示的装置做小孔成像实验,初步得出像的特点是倒立的等大的像。现他想在半透明纸上看到一个放大的烛焰像,正确的做法是( D )
/
A.保持其他条件不变,换一根烛焰更大的蜡烛
B.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将小孔扩大至直径约3cm
C.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将小孔由三角形改成圆形
D.保持其他条件不变,适当缩短烛焰到小孔的距离
6.小明在学习“光的传播”时,看到老师的一个演示实验,过程如下:
/
①用激光笔射向水中,观察到光线是一条直线(如图所示);
②在A点处用漏斗向水中慢慢注入海波溶液,观察到光线发生了弯曲;
③经搅拌后,观察到光线又变直。小明根据上述现象得出的结论,正确的(D)
A.光的传播需要介质
B.光只有在水中才沿直线传播
C.光在海波溶液里不能沿直线传播
D.光在同一种均匀物质中才沿直线传播
7.小敏穿了一件白衬衫、蓝裤子和一双黑皮鞋,走进一间只亮着红灯的房子里,别人看到他所穿服装的颜色分别是( A )
A.红衬衫、黑裤子和黑皮鞋 B.红衬衫、蓝裤子和黑皮鞋
C.白衬衫、蓝裤子和黑皮鞋 D.白衬衫、红裤子和红皮鞋
8.冬天,在商店购买的红外线烤火炉,看起来它发出淡红色的光,这是因为( B )
A.红外线本身就是一种淡红色的光
B.烤火炉的电热丝发出红外线的同时还发出少量红光
C.红外线中有一部分是看得见的,有一部分是看不见的
D.以上说法都是错误的
9.(海宁中考)在探究树荫下光斑的综合实践活动中,为了研究孔的大小对光斑形状的影响,小明设计了开有菱形状孔(边长约为5厘米)的卡片甲,并用另一张卡片乙紧贴在甲上,如图所示。接着,从图示位置沿箭头方向水平移动乙,甲不动。观察光斑形状的变化情况。下列实验记录正确的是( C )
/
A.始终菱形 B.从菱形到三角形
C.从菱形到三角形最后圆形 D.始终圆形10.野外生存训练班在夜晚急行军时,小丁带领大家迎着月光前进。在某处,他们避开“暗地”而选择“亮地”,结果跑在前面的同学纷纷掉进水坑。造成“亮地”的原因是(?D?? ) A.?光在地面发生漫反射??????????????????????/B.?光在地面发生镜面反射 C.?光在水面发生漫反射??????????????????????/D.?光在水面发生镜面反射11.如图为“七仙女”的神奇玻璃酒杯,空杯时什么也看不见,斟上酒,杯底立即显现出栩栩如生的仙女图。下列对仙女图形成原因的探讨,正确的是(?D? )
/
A.可能是酒具有化学显影作用
B.可能是酒的液面反射,在酒中出现放大的像
C.可能是图片在杯底凸透镜焦点处成放大的像
D.可能是斟酒后杯底凸透镜焦距变大,使图片在一倍焦距以内成放大的虚像
12.如图所示,小宇同学正在用“自拍神器”摄影留念。与用手直接拿手机自拍相比,利用自拍杆可以(?A ? )
/
A.增大物距,减小像的大小,从而增大取景范围????/
B.减小物距,减小像的大小,从而减小取景范围
C.增大物距,增大像的大小,从而减小取景范围????/
D.减小物距,增大像的大小,从而增大取景范围
13.如图,手机扫描二维码,相当于给二维码拍了一张照片,手机摄像头相当于凸透镜,影像传感器相当于光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 ? )
/
A.物体上的二维码是光源
B.扫码时二维码要位于摄像头二倍焦距以外
C.要使屏幕上二堆码的像变小,只需将二维码靠近凸透镜
D.影像传感器上成的是正立的实像
14.在凸透镜的主光轴上放一根粗细均匀的木棒,a端在2倍焦距之外,b端在1倍焦距与2倍焦距之间,如图所示,那么木棒在光屏上的像是( ?C ?)
/
A.a端变细,b端变细? B.a端变粗,b端变粗?
C.a端变细,b端变? D.a端变粗,b端变细
15.一天,小聪告诉小亮,放大镜不仅能把物体“放大”,还能把物体“缩小”!有些惊讶的小亮立刻找来一个放大镜做起了实验。他把放大镜放到花朵前某一位置时,看到了如图所示的花朵的正立放大虚像。接着他按小聪的提示进行了操作,终于看到了“缩小”的花朵。关于小亮看到“放大”花朵后的操作及他看到的“缩小”花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
/
?小亮向靠近花朵的方向移动放大镜,看到的是花朵的正立缩小虚像,像的位置在放大镜与花朵之间
B.?小亮向靠近花朵的方向移动放大镜,看到的是花朵的倒立缩小实像,像的位置在放大镜与小亮眼睛之间 C.?小亮向远离花朵的方向移动放大镜,看到的是花朵的正立缩小虚像,像的位置在放大镜与花朵之间 D.?小亮向远离花朵的方向移动放大镜,看到的是花朵的倒立缩小实像,像的位置在放大镜与小亮眼睛之间
二 作图题
1.在图18中做出人看到球的光路图。
/
2.在图9中,A是平面镜,B是镜前人眼位置,C是人眼睛在平面镜前看到的烛焰像上的一点。
(1)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作出像点C对应的物点D。
(2)完成眼睛看到C的光路图(画一条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即可)。
/
3.如图,发光点S射向平面镜的光线中有两条光线的反射光线是AB和CD,请在图中画出平面镜的位置.
/
填空题
1.气温影响空气密度,气温高,空气密度小,则声速大,因而声速与气温有关,由此产生的声音不一定由声源沿直线传播。晴天的中午,地表迅速升温,地表附近的气温较上层的气温高,声音在地表附近的传播较上层快,于是在地面上的声源发出的声音向四周传播时是向上拐弯的。
(1)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时,爱走温度________、密度________的路径。
(2)赤日炎炎,在沙漠或戈壁滩,即使相距不太远的人也难以听清对方的大声叫喊,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声音在传播时向________(填“上”或“下”)拐弯了。
(3)“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说的是:在清冷的深夜,姑苏城外寒山寺的钟声因传播的途径向________(填“上”或“下”)拐弯而传到几里外的枫桥边。
(4)1921年5月9日,莫斯科近郊发生一次大爆炸,距爆炸点70千米范围内,清楚地听到爆炸声,70~160千米的范围内听不到,但160~300千米的范围内又能听到。分析原因是因为70~160千米范围内靠近地面的空气温度________。
(1)低 大 (2)上 (3)下 (4)高
2.下面为耳的结构图,请回答:
/
(1)某同学乘船到大连,可是他乘船不久就感到头晕、目眩、恶心,这是因为内耳中的[5]________和[7]________的感受器受到刺激而导致的。这两种结构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晨同学首次乘飞机。在飞机升空过程中,前一段时间他没有嚼口香糖(做吞咽动作),由于气压降低,致使鼓室内压相对增大,[3]________向________鼓出,他感到耳疼、耳鸣,此时,乘务员叫他嚼口香糖,使[8]______张开,从而使[3]________内外的气压保持平衡,耳疼、耳鸣则消失。
(3)挖“耳屎”是不良的习惯,易将图中的________损伤。听觉感受器位于图中的________所指的结构。听觉形成的部位在图中的________(填数字)。
(4)老年人耳聋眼花,耳聋一般是传导性耳聋,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受损不能发挥其正常作用。
(5)小明感冒了,先是鼻咽部发炎,后又引起中耳炎,这是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1)半规管 前庭 能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情况,与维持身体平衡有关 (2)鼓膜 外 咽鼓管 鼓膜 (3)2或3 6 9 (4)鼓膜或听小骨 (5)咽鼓管由鼓室通向咽,鼻咽部的病菌可沿咽鼓管进入鼓室,引起中耳炎
3.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面的探究:
(1)华华家是做玻璃切割安装生意的,华华上午在学校刚学过平面镜成像规律,中午回家利用有利条件进一步体会物距、像距关系及物像方位关系(如图),他将软尺拉直铺在地面上,将镜子架在尺上,举起右手并做鬼脸,沿尺靠镜两步,再横行两步./①镜子最好选用________(填“透明玻璃”或“不透光水银镜”).②镜面最好与地面成________(填“45°”“60°”或“90°”).③华华朝着镜子走两步,再横行两步(平行镜面),则横行过程中人像间距________。
(2)如图亮亮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情况,A、B、C、分别是燃烧的蜡烛、凸透镜、光屏,它们都竖立在光具座上,此时屏上出现清晰的像,A、B、C所处位置对应的标尺刻度如图.①图示的实验现象可以说明________的成像特点.(填“照相机”“幻灯机”或“放大镜”)②亮亮通过上网检阅科技资料发现,凸透镜成像规律符合公式1/u+1/v=1/f(u为物距,v为像矩,f为焦距),请你据此计算出该凸透镜的焦距f=________cm.③取下该凸透镜,将它作为放大镜用来观察墙上地图的细微处,则该凸透镜与墙壁的距离应________;④若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把烛焰和光屏的位置对调一下,可到的________像。
31.【答案】(1)透明玻璃;90;不变(2)幻灯机;20cm;小于20cm;倒立缩小实
4.(大连中考)小明在探究“物距和物高一定时,物体经小孔所成像的高度和像距的关系”时,所用的实验器材有:用发光二极管做成的物体、有小孔的方纸板、用半透明塑料膜做成的屏、量程为0~30cm的直尺。实验装置的示意图如图所示。
/
(1)该实验应该在较________(填“亮”或“暗”)的环境下进行。
(2)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请在方格纸上画出像高与像距的关系图像。
实验次数
1
2
3
4
5
6
物距u/cm
相同
物高h1/cm
相同
像距v/cm
4.0
8.0
12.0
16.0
20.0
24.0
像高h2/cm
2.0
4.1
6.0
8.0
9.9
12.0
//
(3)根据图像,得出的探究结论是 。
(4)另一名同学在做实验时,更换了部分实验器材,其实验装置的示意图如图所示。外筒(足够长)用不透明的材料制成,左端开有小孔;内筒(内径约14cm)的筒壁用不透明的材料制成,左端用半透明塑料膜做屏,并可以在外筒中自由地拉出或推入,其他器材不变。和小明使用的装置相比较,请说出该同学用这样的装置做实验的好处和不足(各写一条即可)。
好处: ;
不足: 。
18.(1)暗 (2)如图
/
物距和物高一定时,物体经小孔所成的像的高度与像距成正比 (4)方便改变像距 像高不方便测量
/
对环境的察觉 综合篇
第一节 感觉世界
1、人有各种感觉:听觉、视觉、触觉、嗅觉、痛觉、冷觉、热觉等
各种感觉形成过程:
信息经神经传送到大脑
刺激 感觉器官 大脑(形成感觉)
感受环境中的刺激,并发出信息
2.皮肤有触觉、痛觉、冷热觉等感觉功能。 手指的指尖触觉最敏感(盲人阅读盲文),手背上对热比较敏感。 3. 嗅觉的形成:气味通过鼻腔,刺激嗅觉神经末梢,嗅神经将气味传到大脑的嗅觉神经中枢,从而形成嗅觉。 4、舌头表面布满味蕾,味蕾内有味觉细胞,对液态物质特别敏感。
味觉的形成:食物→味觉细胞→味觉神经→大脑味觉中枢→味觉。
人具有的四种基本味觉:酸、甜、苦、咸、鲜味(注意:不是辣)。如果它们同时出现,会产生混合的味道。麻、辣、涩等为多种刺激后的综合感觉。
第二节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发
2、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声,固体>液体>气体,真空不能传声。
15℃时,空气中传播速度为340米/秒。声音的传播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升高1℃,每秒传播距离增加0.6米。
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称为声波。
第三节 耳和听觉
耳可分为:外耳(耳廓、外耳道),中耳(听小骨、鼓膜、鼓室、咽鼓管),内耳(前庭、耳蜗、半规管)。其中,前庭和半规管是位觉感受器,保持身体平衡;耳蜗为听觉感受器。 听觉的形成:声波经过耳廓→外耳道→鼓膜(振动)→听小骨(放大声音)→耳蜗(产生兴奋)→听神经→大脑听觉神经中枢,最后在脑部形成听觉。
声音的三要素:音调、响度、音色。
音调:声音的高低。频率:物体在一秒内振动的次数。单位:赫兹(Hz)
音调与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大;频率越小,音调越低。 响度:声音的强弱响度与距离、振动幅度、不同的人有关:振幅越大、距离越近,响度越大;(声音大小的单位:分贝 dB) 振幅越小、距离越远,响度越小。不同的人对声音的感觉是不同的。 音色:受发声体的性质、形状、发声的方法等的影响。 3、 防止噪音的途径:防止噪音的产生、阻断传播途径、防止进入耳朵。 第四节 光和颜色
光源:自身能发光的物体。
太阳、电灯、萤火虫、水母是光源;宝石、月亮不是光源2、光在同一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
光线(光通过的路线和方向):带箭头的直线表示
日食、月食、排直队、瞄准、激光准直、影子、小孔成象(实象)等;
3、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3×105千米/秒。光年(距离单位)表示光在一年里传播的距离。
4、太阳光(白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可见光)等单色光组成的复色光,还有红外线(遥控器)、紫外线(杀菌)为不可见光。复色光分解为单色光的现象称光的色散。5、物体的颜色:由物体表面反射(不透明物质)或透射(透明物质)的色光来决定。 判断依据:白色能够反射所有色光,物体反射与它相同的色光,吸收与它不相同的色光,若物体不反射任一色光,则物体呈黑色——注意:物体的颜色在不同的光线下颜色不同!第五节 光的反射和折射
1、光的反射:光照射到物体表面上时,有一部分光会被物体表面反射回来的现象。 2、光的反射定律:光发生反射时,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注意:入射角增大,反射角也增大,所以,应该说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入射角、反射角指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光路是可逆的。3、反射有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它们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4、平面镜成像特点:虚象(虚线表示);像和物体大小相等;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左右相反。——以镜面为对称。5、平面镜的应用:可以成虚像;改变光的传播方向(潜望镜)。6、区别:凸面镜(发散)和凹面镜(会聚)。
光的反射事例:平面镜成象、看见不发光物体、物体反光等;
7、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到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的现象。
光的折射定律:光发生折射时,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空气中角度大) 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玻璃)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当光从水(玻璃)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光的折射事例:
水中的物体比实际浅、海市蜃楼、透过玻璃砖看物体、透镜成象等。第六节 透镜和视觉1、凸透镜对光具有会聚作用,有两个焦点,焦点到透镜中心距离叫焦距(f);2、凹透镜对光具有发散作用。3、 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距U: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像距V:像到凸透镜的距离)
物距(u)
像距(v)
倒、正
大、小
虚、实
应用
u>2f
f倒立
缩小
实像
照相机
u=2f
v=2f
倒立
等大
实像
/
fv>2f
倒立
放大
实像
投影仪;幻灯机
u/
正立
放大
虚像
放大镜
4、 眼球由眼球壁(角膜、巩膜、虹膜、睫状体、脉络膜、视网膜)和内容物(房水、晶状体、玻璃体)组成—P31。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构成眼的折光系统(相当于凸透镜)。虹膜中央的瞳孔可调节进入眼球光线的多少。 5、 视觉的形成:物体反射的光经折光系统,在视网膜上形成像,经视神经传入大脑,形成视觉。 6、 眼疾:
近视:眼球的前后径过长或晶状体曲度过大,使来自远处物体的光线聚焦在视网膜前使物像模糊不清。(戴凹透镜矫正)
远视:眼球的前后径过短或晶状体弹性变小,使来自近处物体的光线聚焦在视网膜的后面。(戴凸透镜矫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