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复习试卷
相对原子质量:H-1;C-12;N-14;O-16;Al-27;S-32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题1分,共10分)
1、《某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自?2019?年?12?月?1?日起行,铝制易拉罐放入的垃圾桶上的图标应是( )
A、B、C、D、
2、2019年5月12日是我国第11个“防灾减灾日”,了解防灾减灾的相关知识,有利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下列关于火灾、灭火与逃生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严禁携带易燃、易爆物品乘坐火车
B.从火场中生时,应有序撤离着火区域
C.遭遇火灾,如果火势较大,立即拨打119电话报警
D.生活中用水来灭火,其原理是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3、为了探究燃烧的条件,某同学做了如图所示实验,火柴头先燃烧,说明燃烧需要的条件是( )
A.有可燃物
B.有助燃剂
C.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D.可燃物与火焰直接接触
4、如图使用打火机时,按下开关释放液态丁烷,电火花引燃丁烷气体;松开开关停止释放丁烷,火焰熄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按下开关,丁烷分子的体积变大
B.电火花引燃丁烷时,使丁烷的着火点升高
C.松开开关时,丁烷分子停止运动
D.火焰熄灭,是因为断绝了丁烷的来源
5、建立模型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有关模型正确的是( )
6、某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
A.图1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要达到着火点
B.图1铜片上的红磷不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要达到着火点
C.图2水中白磷通氧气前后的实验对比,说明可燃物燃烧要与氧气接触
D.图1实验就可以证明物质燃烧的条件: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与氧气接触
7、下列关于燃烧与灭火的解释,不合理的是( )
A.粮库失火用水浇灭--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B.扑灭森林火灾时开辟隔离带--清除和隔离了可燃物
C.用扇子扇煤炉,炉火越扇越旺--隔绝氧气
D.图书档案起火,用二氧化碳扑灭--隔绝氧气
8、家庭烧烤是目前很多家庭聚会时喜欢的节目。烧烤可用机制炭作燃料,引燃机制炭可以使用酒精,盖灭机制炭可以使用炭灰。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烧烤应该在空气流通的地方进行
B.炭灰可以隔绝空气而使机制炭熄灭
C.酒精的燃烧是为了升高温度,从而升高机制炭的着火点
D.机制炭做成空心可以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使燃烧更充分
9、煤、石油、天然气是重要的化石燃料,下列关于化石燃料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煤、石油、天然气的蕴藏量是无限的
B.化石燃料是由古代生物的遗骸经过复杂变化而形成的
C.化石燃料燃烧为人类提供能量,也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D.使用车用乙醇汽油能减少汽车尾气的污染,节约石油资源
10、依据如图进行实验(夹持仪器略去),实验过程:①通入N2,点燃酒精灯,一段时间后,a,b中均无明显现象:②改通O2片刻,熄灭酒精灯后,b中红磷燃烧。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对比①②两个实验过程b中的实验现象,可知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
B.实验过程②的a中无明显现象
C.实验过程①要先通入N2一段时间,再点燃酒精灯
D.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雾
二、填空题:(共26分)
11、能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是我们共同关注的问题。
(1)化石燃料主要包括煤、石油和 天然气。
(2)在汽车发动机里,汽油(含C8H18等)燃烧前常将其喷成雾状,目的是B 。
A.减少O2消耗量?????B.增大汽油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C.减少CO2生成量????D.使C8H18等分子变得更小
(3)在汽油中加入适量乙醇(C2H5OH)可作为汽车燃料(车用乙醇汽油)。乙醇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C2H5OH+3O2 2CO2+3H2O。
(4)随着人类对能源需求的增长,化石燃料面临枯竭的危险,为此,人们正在利用和开发新能源,请你列举出2种常见的新能源太阳能 、氢能 。
12、甲、乙、丙三个试管分别注入同体积不同温度的水,分别放入相同质量的白磷(着火点为40℃),如图所示:
问:(1)试管甲内白磷能否燃烧 不能,其原因是没有达到着火点 。
(2)试管乙内白磷能否燃烧不能 ,其原因是没有与氧气接触 。
(3)试管丙内白磷能否燃烧能 ,其原因是与氧气接触,并达到着火点 。
13、据报道,科学家研制一种太阳能反应器,利用新型催化剂二氧化铈,集中太阳的热量产生高温,将水和二氧化碳进行转化,产物可供燃烧发电。转化示意图如图:
(1)转化①的反应原理,可以表示为:CO2+H2OCO+H2+X,则?X?的化学式为O2 。
(2)在转化③中,体现了氢气和一氧化碳都具有 可燃性,所以可用作燃料。
(3)某同学设想利用铁、铜等常见金属从可溶性铈盐中置换出金属铈,用于制备二氧化铈。他在实验室利用金属与酸在相同条件下反应,记录现象如下:
金属 Ce(铈) Fe Cu
与稀盐酸反应 放出气泡速率很快 放出气泡速率较快 无明显现象
根据实验结果判断他的设想能否实现?并简要说明理由 不能实现,因为铜不如铈活泼,即铜不能从可溶性铈盐中置换出金属铈。
14、实验课上,战神班的同学们分成两组完成“燃烧的条件”的相关实验探究活动,请你加入他们!
【实验目的】加深对燃烧条件的认识,进一步了解灭火原理:
【实验设计】
(1)【甲组实验】
①如实验A所示,对于水和酒精来说,探究的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可燃物;
②生活中,生煤火炉时,可点燃木柴(劈柴)来引燃煤,据此推测,实验B中先燃烧的物质是木屑 (填“木屑”或“煤粉”);此实验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达到其着火点 ;
③若将B实验中的木屑换成与煤粉等质量的煤块,二者中(填“煤块”或“煤粉”)燃烧更加剧烈。
(2)【乙组实验】
①实验A中设计铜片上的白磷和红磷所探究的条件和甲组中B (填“A”或“B”)实验相同;
②本来在热水中不燃烧的白磷,在通入氧气后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氧气 。
(3)【交流合作】
①在两组同学所设计的实验中,控制变量 法的思想贯穿始终;
②为了加深对燃烧条件的认识,两组同学合作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冰提出:蜡烛然撒后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在一般情况下,二氧化碳不燃烧且不支持燃烧,且密度比空气大,所以蜡烛火焰应该由下至上熄灭。请你对他的说法进行评价说法不正确,蜡烛燃烧使烧杯内温度升高,气体膨胀,密度变小,二氧化碳气体向倒扣的烧杯顶端运动,会使蜡烛由上至下熄灭,所以不正确 ;由此实验,给你在火场逃生中的启示是应蹲下靠近地面或匍匐前进,跑离着火区域 。同学们经过上述探究与合作,体验了其中的乐趣,得到了老师的表扬。
15、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蜡烛的燃烧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究,请你参与并回答下列问题.
【发现问题1】点燃蜡烛,发现蜡烛火焰的明亮程度不一样,是什么原因所致呢?
[猜想与假设1】猜想①:蜡烛中可燃物成分不一样;
猜想②: 蜡烛烛心棉线长短不同.
【发现问题2】同学们用蜡烛代替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发现蜡烛熄灭后,回流到集气瓶中的水远小于瓶容积的五分之一.是什么原因所致呢?
【猜想与假设2】猜想①:蜡烛燃烧产生CO2气体;
猜想②: 装置漏气.
猜想③:没有冷却至室温 .
【实验验证】将蜡烛点燃后用氧气传感器定量测定瓶中的氧气含量,数据如图1.
【深入探究】蜡烛燃烧产生的CO2可能是影响蜡烛熄灭的主要原因.请你设计方案证明集气瓶中蜡烛燃烧生成的是CO2:向实验后的集气瓶中倒入澄清的石灰水,若石灰水变浑浊,表明产生二氧化碳
【拓展探究]某同学用氧气传感器定量测定密闭条件下足量红磷燃烧时氧气的含量变化,如图2,在110秒时氧气的含量有所上升,接着再慢慢下降最终维持在8.85%左右.你对氧气最终含量不是0%而是8.85%左右是怎么理解的?利用红磷燃烧不能将密闭容器内的氧气完全消耗完
对比蜡烛和红磷实验的结果,发现用红磷实验时密闭容器中最终氧气的含量更低,对此你有什么认识?
不同可燃物的燃烧对氧气含量的要求不同
三、计算题:(共4分)
16、新型碳材料--石墨烯(C)在电化学分析、电催化、超级电容器和化学电池等诸多方面有广泛应用。有一制备石墨烯的原理为:Al2S3+3CO Al2O3+3C+3S.若需要制备?72g?新型碳石墨烯,请计算需要消耗硫化铝(Al2S3)的质量。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题1分,共10分)
1、A 2、D 3、C 4、D 5、D 6、C 7、C 8、C 9、A 10、D
二、填空题:(共26分)
11、答案为:
(1)天然气;
(2)B;
(3)C2H5OH+3O2 2CO2+3H2O;
(4)太阳能;氢能;
12、解:根据物质燃烧的条件可知:
(1)甲中的白磷与氧气接触,但没有达到着火点,所以不能燃烧;
故答案为:不能;没有达到着火点。
(2)乙中的白磷虽然达到着火点,但没有与氧气接触,所以不能燃烧;
故答案为:不能;没有与氧气接触。
(3)丙中的白磷能够燃烧,是因为与氧气接触,并达到着火点。
故答案为:能;与氧气接触,并达到着火点。
13、解:(1)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与数目保持不变。反应前:1个碳原子、3个氧原子和2个氢原子;反应后:1个碳原子、1个氧原子和2个氢原子,所以X的化学式为O2;故填:O2;
(2)在转化③中,体现了氢气和一氧化碳都具有可燃性,所以可用作燃料。故填:可燃性;
(3)由实验现象可知,三种金属的活动性:Fe>Ce>Cu,所以可利用铁从可溶性铈盐中置换出金属铈,但是不能利用铜置换出金属铈;故填:不能实现,因为铜不如铈活泼,即铜不能从可溶性铈盐中置换出金属铈。
14、解:(1)【甲组实验】①如实验A所示,对于水和酒精来说,探究的燃烧的条件之一是:可燃物;②生活中,生煤火炉时,可点燃木柴(劈柴)来引燃煤,据此推测,实验B中先燃烧的物质是木屑;此实验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达到其着火点;③若将B实验中的木屑换成与煤粉等质量的煤块,二者中煤粉燃烧更加剧烈;故答案为:①可燃物;②木屑;着火点;③煤粉;
(2)【乙组实验】①实验A中设计铜片上的白磷和红磷所探究的条件和甲组中B实验相同;②本来在热水中不燃烧的白磷,在通入氧气后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氧气;故答案为:①B;②氧气;
(3)【交流合作】①在两组同学所设计的实验中,控制变量法的思想贯穿始终;②为了加深对燃烧条件的认识,对他的说法进行评价是:说法不正确,蜡烛燃烧使烧杯内温度升高,气体膨胀,密度变小,二氧化碳气体向倒扣的烧杯顶端运动,会使蜡烛由上至下熄灭,所以不正确;由此实验,给你在火场逃生中的启示是:应蹲下靠近地面或匍匐前进,跑离着火区域;故答案为:①控制变量;②说法不正确,蜡烛燃烧使烧杯内温度升高,气体膨胀,密度变小,二氧化碳气体向倒扣的烧杯顶端运动,会使蜡烛由上至下熄灭,所以不正确;应蹲下靠近地面或匍匐前进,跑离着火区域;
15、答案:
【猜想与假设1】蜡烛烛心棉线长短不同;
【猜想与假设2】②装置漏气;③没有冷却至室温;
【拓展研究】利用红磷燃烧不能将密闭容器内的氧气完全消耗完;不同可燃物的燃烧对氧气含量的要求不同.
三、计算题:(共4分)
16、答案: 300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