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寓言四则-《杞人忧天》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2课寓言四则-《杞人忧天》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五四学制)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1-22 20:21: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杞人忧天》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杞人忧天》是部编版教材七年级上册中的课文,选编在第六单元。本单元课文有童话、诗歌、神话和寓言等,都富于想象力,引人遐思。本单元学习的重点是感受文学的奇思妙想,体验虚构与想象的力量,扩大自身的视野;学习快速阅读,通过寻找关键词语等方法提高阅读速度;调动自己的体验,发挥联想和想象,深入理解课文。?
《杞人忧天》是《列子·天瑞》中的一则寓言。寓言是带有讽喻或讽刺意味的故事,篇幅短小却意味深长,集中体现了古人的智慧,对今人也有很好的启迪作用。选文采用对话的形式,详细描写杞人“忧天”、晓之者“解忧”的过程。阅读课文,可以联系以往的阅读经验,体会寓言这种文体的特点。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理解文意,积累“忧”“亡”“若”“舍然”等文言词汇,把握“奈何忧崩坠乎”“奈何忧其坏”等文言句式。?
2.?理清文章围绕“忧”字展开的故事情节,揣摩人物的对话,了解人物的心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3.了解古人对自然的看法,从不同角度体会寓意,培养思辨意识。?
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积累“忧”“亡”“若”“舍然”等文言词汇,把握“奈何忧崩坠乎”“奈何忧其坏”文言句式。揣摩人物的对话,了解人物的心理。
2. 教学难点:从多个角度体会寓意。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说文解字,导入课题?
由字形演变猜字,引出杞人忧天的“忧”字,导出课题。?
?
【媒体应用说明:导入自制flash,通过“忧”字的汉字演变,让学生了解造字的一些方法,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渗透了“文化的传承”这一理念。】?
二、最美朗读,初步感知?
1.自读课文后,分享需注意的读音、节奏,全班齐读。?需注意的读音、节奏?
杞(qǐ)人????????身亡(wú)所寄????????????日月星宿(xiù)?中(zhòng)伤?????躇(chú)步跐(cǐ)蹈????舍(shì)然?????又有?忧?彼之所忧者?
2.?寻找最美朗读者?
利用转盘动画挑选三组同学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朗读形式可以是小组齐读、分角色朗读、个人朗读等。学生读完后反馈评价,然后评选出最美朗读者。?
【媒体应用说明:设置触发键动画、插入视频功能,利用白板的优势设置转盘动画抽选朗读的小组,激发学生兴趣,反馈、评价学生的朗读效果。这一环节力求体现“创设情境,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中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的理念。】
?三、字斟句酌,理解文本?
(一)观看《杞人忧天》视频,思考视频与文章的不同之处,在文中做上标记。视频还可以在学生的平板资料库中反复观看。?
(二)学生交流分享自己的发现。?
(三)师生共同梳理文章情节。?
1.?文中写了几个人物??明确:杞人???晓之者????????
?2.①杞人为何而忧?忧成何状??
明确:“天地崩坏,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亡:无,没有?????废:停止?
②晓之者解释了天不会崩塌后,杞人又产生了何忧??
明确:“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积气:聚积的气体?
③晓之者进一步解释后,杞人对“天”坠的担忧从心中解除了,又产生了什么疑问??
明确:“奈地坏何?”???奈……何:……怎么办?
④你认为杞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小结: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可以看到杞人面对自己的疑虑能够不断追问直到解决,他身上具有的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3.①杞人的忧谁来解??
明确:“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因:于是;???晓:告知、开导
?②面对杞人的第一个问题,他是怎么回答的?他的答案解答完整了吗??明确:“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耳:而已,罢了??????若:你????行止:行动,活动??????奈何:为何,为什么?
奈何忧崩坠乎?反问语气,晓之者认为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劝导杞人不用将这种小问题放在心上。?
晓之者的第一次解答只回答了天不会坠,没有消除杞人的忧虑,甚至杞人还开始担心“日月星宿坠”。?
③杞人开始忧“日月星宿坠”时,他是怎么开导的??
明确:“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只使:即使????中伤:伤害?晓之者再次耐心劝导。?
④晓之者两次的解答并没有消除杞人的忧虑,当杞人对“地坏”产生疑问后,他又是怎么开导的??
明确:“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躇:踌躇,犹豫,徘徊之意;步:行走;跐、蹈:踩、踏的意思。晓之者用这四个字来告诉杞人,不管你是犹犹豫豫地走,还是正常行走,或者是大踏步走,地都不会陷。?
晓之者面对杞人的“忧”总是能够非常耐心的劝导。?
⑤晓之者最终帮助杞人解决了他的“忧”吗??明确: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舍然:消除疑虑的样子。舍,同“释”,解除、消除?
小结:不管杞人如何忧,晓之者总是能够以非常轻松的心态来回答,在这短小的篇幅中,这两个人物形象跃然纸上,这就是寓言故事的特点——言简意深,片语传神。?
4.?展开想像的翅膀,想像人物在对话过程中的心理、神态、动作,并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或短语。?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媒体应用说明:学生可以反复观看平板提供的视频,寻找视频材料与课文的不同处,训练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解读文本时采用触发键、动画功能,力求通过师生、生生、人机等方式的对话,引导学生在文与言的有机统一下,理清文本内容,训练学生文言阅读和想象能力。】?
四、各抒己见,寓意思辨?
人们常用“杞人忧天”讽刺那些不必要的担忧,也有人认为其中传达出强烈的忧患意识。你同意哪一种理解呢??显示微信群聊中人们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1. 有人认为“杞人忧天”比喻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据的忧虑和担心;?
2.有人认为列子作为战国时期的道家代表人物,他主张的“清静无为”思想在原文最后得到了体现。列子说,天地的毁坏与不毁坏,是我们不可能知道的事情。既然都是不知道的事情,为什么要去担忧呢??
3.还有人认为看问题要与时俱进,当今社会还真要有"杞人"那样的忧患意识。?
学生思考,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课堂上没有机会展示自己观点的同学还可以登录教师的教育资源空间平台在相应的讨论区讨论。?
?【媒体应用说明:采用微信群聊功能展示一些人对于“杞人忧天”的观点,
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向。这一环节意在培养学生的思辨意识,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五、课堂小结,拓展迁移?
???不管你觉得杞人是值得忧,还是不必要忧,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看法。但杞人表现出的对问题锲而不舍的追问精神在当今社会是值得肯定的。这就如华罗庚所说的一句话:“如果说,科学上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学有素养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的人,而不会给懒汉。”?
6、读写结合,作业巩固?
1.(基础题)解释词语、翻译句子?
身亡.所寄:????????????????若.屈伸呼吸:???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其人舍然..大喜:???????奈何忧崩坠乎:???????????????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2.(基础题)阅读出自《列子》的其它寓言故事:《愚公移山》《夸父逐日》《两小儿辩日》?
3.(提高题)以《<杞人忧天>后传》为题,展开想象,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作文。?
七、板书设计



《杞人忧天》教学反思
《杞人忧天》是人教2011部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寓言四则》中的一篇文章。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7—9年级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旨在通过对它们的学习,让学生逐步接触、了解我国古代的优秀文化,引起学生学习古代散文和诗歌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古代文学作品的美,初步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取得的辉煌成就。感受古代诗文的美;激起学生学习古代诗文的兴趣。本文在第六个单元,学生通过前几个单元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词汇的积累,掌握了简单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杞人忧天》是《列子·天瑞》中的一则寓言。寓言是带有讽喻或讽刺意味的故事,篇幅短小却意味深长,集中体现了古人的智慧,对今人也有很好的启迪作用。选文采用对话的形式,详细描写杞人“忧天”、晓之者“解忧”的过程,通过了解古人对自然的看法,从不同角度体会寓意,培养思辨意识。所以对这篇文章的教学目标的确定为让学生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要想有效培养这种能力,我从以下几点进行教学: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课堂应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所以在教法的设计上我主要以学生自读、自悟、讨论为主。我将大部分的时间都给了学生。如在教学第二环节“最美朗读,初步感知”中,利用转盘动画挑选三组同学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朗读形式可以是小组齐读、分角色朗读、个人朗读等,形式多样。学生读完后用手中的反馈器进行反馈评价,然后评选出最美朗读者。这一环节力求体现“创设情境,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中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的理念。这样一来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挖掘了他们的创造潜能,激发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内驱力。
重视朗读,体现古文教学特点
朗读是学习文言文极为有效的办法。在朗读中疏通文言知识,既不枯燥,又能培养语感,同时朗读还应与联想想象有效结合,既有助于理解,又有助于背诵。在《杞人忧天》这则寓言中,详细描写杞人“忧天”、晓之者“解忧”的过程。在这短小的篇幅中,这两个人物形象跃然纸上,文章言简意深,片语传神。可以通过对文本的朗诵,让同学们深入感受祖国语言之美,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教师的带读、学生的自读、小组之间的PK朗读等多种形式,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中感悟,读中生疑,读中答疑。并且每次朗读都带有明确的目的。通过这几次不同形式的朗读,让学生从中自我感悟、自我认识,培养了学生的评价能力,同时纠正了自身的不足,有效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和欣赏能力。
以动画和文本的对比为契机,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在课堂上,通过观看《杞人忧天》视频,让学生思考视频与文章的不同之处,并在文中做上标记。学生可以反复观看平板提供的视频,寻找视频材料与课文的不同处,训练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在文与言的有机统一下,理清文本内容,训练学生文言阅读和想象能力。
迁移运用,不断升华
学完课文后,采用微信群聊功能展示一些人对于“杞人忧天”的观点,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向,展开对寓言寓义的思辨。这一环节意在培养学生的思辨意识,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结束《杞人忧天》这篇文章的教学后,自己经过反思并做如下总结:
一、成功之处
第一、我注重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自主讨论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师生共同去解决问题,这样就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更加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二、课堂设计流畅、得体、注重语文能力的渗透。整堂课的诵读安排,既有教师的范读,又有学生的齐读;既有全篇、整段的齐声朗读,又有个别句子甚至词语朗读。这些朗读使得学生的语感更加强烈,对文章更加熟悉,对文章的理解也更加深刻。
第三、本堂课的追问起到了激发学生思考,提升思维广度和深度的良好效果。引导学生理解句意并能领会古人的智慧。
二、不足之处
当然,这堂课也有不足之处。首先,拓展环节稍显急促,学生更多精彩的所思所感没有得到充分的展示和交流。在今后的课堂中,我会更加注意这一点。其次,梳理文章的流畅性还有待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