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春沪科版七年级数学下册 第10章 《相交线、平行线和平移》同步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年春沪科版七年级数学下册 第10章 《相交线、平行线和平移》同步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科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0-01-21 20:58:51

文档简介

10.3 平行线的性质

1.经历探索直线平行的性质的过程,掌握平行线的三条性质,并能用它们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计算.
2.能结合具体内容进行说理,初步养成言之有据的习惯.

重点:探索并掌握平行线的性质,能用平行线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计算.
难点:能区分平行的性质和判定,正确利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有关问题.

一、情境引入
旧知回顾:
1.两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一共有哪几种?
答:判定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判定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判定3: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2.窗户的内窗的两条竖直的边是平行的,在推动过程中,两条竖直的边与窗户外框形成的两个角∠1,∠2有什么数量关系?
解:∠1=∠2.
二、新知探究
【探究一:平行线的性质】
阅读教材P129-130,完成下列问题:
平行线的性质有哪些?
答:性质1: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性质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
性质3: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

范例1.如图,AB∥CD,AD平分∠BAC,若∠BAD=70°,那么∠ACD的度数为(A)
A.40° B.35° C.50° D.45°
变式练习1.如图所示,AB∥CD,∠D=27°,∠E=36°,则∠ABE的度数是__63°__.
     
 (变式练习1图)      (变式练习2图)
变式练习2.(河南中考)如图直线a,b被直线c,d所截,若∠1=∠2,∠3=125°,则∠4的度数为(A)
A.55° B.60° C.70° D.75°
变式练习3.如图,直线l1∥l2,则∠α为(D)
A.150° B.140° C.130° D.120°
      
  (变式练习3图)     (变式练习4图)
变式练习4.如图,在△ABC中,∠C=90°,若BD∥AE,∠DBC=20°,则∠CAE的度数是(C)
A.40° B.60° C.70° D.80°
【探究二: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的综合应用】
范例
2.如图,在△ABC中,BD⊥AC于点D,FG⊥AC于点G,ED∥BC,试说明:∠1=∠2.
3.
解:∵BD⊥AC,FG⊥AC,
∴BD∥FG,
∴∠2=∠DBC,
∵ED∥BC,
∴∠1=∠DBC,
∴∠1=∠2.
变式练习5.
如图,点E为DF上的点,B为AC上的点,∠1=∠2,∠C=∠D,试说明:AC∥DF,并在每步后面批注依据.

解:∵∠1=∠2(已知),
∠4=∠2(对顶角相等),
∴∠4=∠1(等量代换),
∴DB∥CE(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C=∠ABD(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C=∠D(已知),
∴∠D=∠ABD(等量代换),
∴AC∥DF(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课堂练习:完成教材P130练习1~3题.
三、交流展示
1.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有序展示(表演、口述讲解或板书)学习成果,并将疑难问题展示在黑板上,小组之间就上述问题“释疑”或“兵教兵”.
2.教师肯定点拨或矫正学生自学成果.
四、评价与反思
1.今天学习了什么?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疑惑?有什么感受?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点评并板书:
(1)平行线的性质.
(2)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的综合应用.
2.分层作业:
(1)教材P131习题10.3第1~4题.
(2)完成“智慧学堂”相应训练.
五、教后反思
平行线的性质是几何证明的基础,教学中注意基本的推理格式的书写,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勇于尝试.在课堂上,力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动口、动于、动脑中学数学.



10.4 平移

1.通过实例了解平移的概念.
2.理解并掌握平移的性质,并能按要求作出平移.

重点:理解平移的概念与性质,并会根据平移性质作图.
难点:对平移的性质理解与应用.

一、情境引入
如图,高铁在笔直的铁轨上向前运行,它的形状和大小发生了变化吗?

解:高铁的形状、大小没有发生变化.
二、新知探究
【探究一:平移的概念】
阅读教材P133-134,完成下列问题:
什么是平移?
答:在平面内,一个图形沿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这种图形的变换叫做平移.平移时,原图形上的所有点都沿同一个方向移动相同的距离,原图形上一点A平移后成为点A′,这样的两点叫做对应点. 
范例1.有以下现象:①电梯的上下运动;②打气筒打气时,活塞的运动;③风扇叶的运动;④传送带上瓶装饮料的运动,其中属于平移的是__①②④__.(填序号)
变式练习1.将如图所示的图案通过平移后可以得到的图案是(A)
               


变式练习2.如图,②③④⑤⑥号中的第__⑥__号图案是通过第①号图案平移而得到的.

变式练习3.如图,图(2)是由图(1)平移得到的,它们分别有__3__对对应点,__3__对对应线段,其中点A对应点____D__,线段BC对应____EF__,∠BCA对应__∠EFD__.

变式练习4.平移方格纸中的图形(如图),使点A平移到A′处,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解:如图.
【探究二:平移的性质】
阅读教材P134,完成下列问题:
平移的性质是什么?
答:一个图形和它经过平移后所得的图形中,连接各组对应点的线段互相平行(或在同一条直线上)且相等,平移只改变图形的位置,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
范例2.如图,△A′B′C′是由△ABC沿射线AC方向平移2 cm得到,若AC=3 cm,则A′C=__1__cm__.

变式练习5.如图,四边形ABCD中,AD∥BC,且AD=4,△ABC的周长为14,将△ABC平移到△DEF的位置.
(1)指出平移的方向和平移的距离;
(2)求四边形ABFD的周长.

解:(1)平移的方向是沿AD(或者是沿BC)方向,平移的距离是4;
(2)根据平移的性质:
AD=CF=4,AC=DF,
∵C△ABC=AB+BC+AC=14,
∴C四边形ABFD=AB+BF+DF+AD
=AB+BC+CF+AC+AD
=C△ABC+CF+AD
=14+4+4
=22.
三、交流展示
1.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有序展示(表演、口述讲解或板书)学习成果,并将疑难问题展示在黑板上,小组之间就上述问题“释疑”或“兵教兵”.
2.教师肯定点拨或矫正学生自学成果.
四、评价与反思
1.今天学习了什么?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疑惑?有什么感受?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点评并板书:
(1)平移的概念.
(2)平移的性质.
2.分层作业:
(1)教材P138习题10.4第1~2题.
(2)完成“智慧学堂”相应训练.
五、教后反思
本节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平移的概念,在学习中,引导学生分析、观察、概括得出平移的性质,并通过例题和练习加深对平移性质的理解.让学生作图,自主探究.平移的作图是本节课的重点,应让学生加强训练,结合解题中的错误分析原因,举一反三.



10.2 平行线的判定
第1课时 平行线的概念、基本事实及三线八角

1.了解平行线的定义,理解平行公理及推论.
2.正确认识同位角、内错角及同旁内角.

重点:应用平行公理与推论解决问题,辨别同位角、内错角及同旁内角.
难点:应用平行公理及推论解决实际问题.

一、情境引入
1.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哪几种?
答: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为相交或平行.
2.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观察下面的图片,你发现了什么?

以上的图片中都有直线平行,这将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
二、新知探究
【探究一:平行线的概念及其基本事实】
阅读教材P123-124,完成下列问题:
什么是平行线?关于平行线的基本事实有哪些?
答: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关于平行线有如下基本事实:
1.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平行于这条直线.
2.如果两条直线和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范例1.在同一平面内(D)
A.不相交的两线段平行
B.不相交的两射线平行
C.线段与直线不平行就相交
D.不相交的两直线平行
变式练习1.三条直线a,b,c若a∥b,b∥c,则a__∥__c.
变式练习2.在同一平面内,不重合的3条直线的交点个数是(D)
A.1或3 B.0、1或3
C.0、2或3 D.0、1、2或3
【探究二: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1.阅读教材P124,完成下列问题:
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的特征是什么?

答:(1)同位角的特征是在两条被截直线的同侧,并且在截线的同旁.如图中∠1与∠2就是同位角;
(2)内错角的特征是在两条被截直线之内,并且在截线的两侧,如图中∠2和∠3就是内错角;
(3)同旁内角的特征是在两条被截直线之内,并且在截线的同侧,如图中∠2与∠4就是同旁内角.
2.应用:【例2】如图,直线AB,CD被DE所截,则∠1和__∠3__是同位角,∠1和__∠5__是内错角,∠1和__∠2__是同旁内角.
,(例2图))  ,(变式练习3图))
变式练习3.如图,图中各组角中判断错误的是(C)
A.∠1和∠2是同旁内角
B.∠3和∠4是内错角
C.∠5和∠6是同旁内角
D.∠5和∠8是同位角
变式练习4.如图,∠1和∠2是__同旁内角__.
,(变式练习4图))  ,(例3图))
【例3】如图所示,线段AD,BC,EF相交于点O.
(1)线段AB与CD被EF所截,∠OFD与∠AEF是__内错__角,∠CFO与∠BEO是__内错__角,∠OFD与∠BEO是__同旁内__角;
(2)线段AD与CD被EF所截,∠CFO与∠AOE是__同位__角,∠CFO与∠DOF是__内错__角.
3.课堂练习:完成教材P125练习1~3题.
三、交流展示
1.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有序展示(表演、口述讲解或板书)学习成果,并将疑难问题展示在黑板上,小组之间就上述问题“释疑”或“兵教兵”.
2.教师肯定点拨或矫正学生自学成果.
四、评价与反思
1.今天学习了什么?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疑惑?有什么感受?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点评并板书:
(1)平行线的概念和基本事实:
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平行于这条直线.
如果两条直线和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2)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的识别.
2.分层作业:
(1)教材P128习题10.2第1题.
(2)完成“智慧学堂”相应训练.
五、教后反思
本节课学习了两个内容:平行线的概念及基本事实和认识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教学中可让学生自己画平行线,结合图形说出平行线的基本事实.“三线八角”中的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识别是难点也是易错点,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纠错,不断进步.



第2课时 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教学目标】
1.复习并巩固同位角、内错角及同旁内角的概念及辨别方法.
2.通过画平行线,理解平行线判定1、判定2、判定3,并进行应用.

重点:对平行线判定1、判定2、判定3的理解及应用.
难点:对平行线判定1、判定2、判定3的应用.

一、情境引入
用实际操作或多媒体课件演示画平行线的过程,想一想,在这个过程中,∠1与∠2的大小关系怎样,∠1与∠2是什么关系的角?

如图2,如果∠2=∠3,能否得到a∥b;如果∠2+∠4=180°,能否得到a∥b?
学生讨论交流并展示.
二、新知探究
【探究一:两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1】
阅读教材P125-126,完成下列问题:
两直线平行的判定1是什么?
答: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即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范例1.如图,已知∠3=∠4,要得到AB∥CD,则需要的条件是(C)
A.∠1=∠4 B.∠2=∠3
C.∠1=∠2 D.∠1+∠2=180°
,(范例1图)   (变式练习1图)
变式练习1.如图,给出了过直线外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平行线的方法,其依据是(A)
A.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B.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C.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D.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探究二:两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2】
阅读教材P126-127,完成下列问题:
1.两直线平行的判定2内容是什么?如何推导?
答:判定2内容: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即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范例2.如图,能判定EB∥AC的条件是(D)
A.∠C=∠ABE B.∠A=∠EBD
C.∠C=∠ABC D.∠A=∠ABE

(范例2图)        (变式练习2图)
变式练习2.如图:(1)若∠1=∠2,则__AB__∥__EC__;
(2)若∠1=∠3,则__AC__∥__ED__.
【探究三:两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3】
阅读教材P126~127,完成下列问题:
1.两直线平行的判定3内容是什么?如何推导?
答:判定3内容: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即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2.如图,若∠3+∠4=180°,则a∥b吗?
解:∵∠3+∠4=180°,又∠1+∠3=180°,∴∠1=∠4,∴a∥b(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范例3.如图,已知∠1=70°,要使AB∥CD,则须具备的另一个条件是(C)
A.∠2=70° B.∠2=100°
C.∠2=110° D.∠3=110°
     
(范例3图)      (变式练习3图)
变式练习3.如图,直线ED,AF交于点C,∠ECF=138°,当∠A=__42°__时,ED∥AB.
变式练习4.如图,推理填空:

(1)∵∠A=∠__DEB__(已知).
∴AC∥ED(__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__);
(2)∵∠2=∠__DFC__(已知).
∴AC∥ED(__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__);
(3)∵∠A+∠__AFD__=180°(已知).
∴AE∥FD(__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__);
(4)∵∠2+∠__AFD__=180°(已知).
∴AC∥ED(__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__).
3.课堂练习:完成教材P126练习1~3题,P127练习1~3题.
三、交流展示

四、评价与反思
1.今天学习了什么?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疑惑?有什么感受?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点评并板书:
(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3)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2.分层作业:
(1)教材P128习题10.2第2~4题.
(2)完成“智慧学堂”相应训练.
五、教后反思
解决几何题时,重在分析,应结合图形熟识题目给出的已知条件.本节课的易错点是学生容易混淆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应着重强调:由角之间的关系得到平行,这是平行线的判定;由平行得到角之间的关系,这是平行线的性质.



第10章 相交线、平行线与平移
10.1 相交线
第1课时 对顶角及其性质

1.在具体情景中了解邻补角、对顶角,能找出图形中的一个角的邻补角和对顶角.
2.理解对顶角相等,并能运用它解决一些问题.

重点:对顶角性质及其应用.
难点:对顶角性质的理解及应用.

一、情境引入

如图,若把剪刀的两部分看成是两条相交的直线,那么形成的角中小于平角的角有几个,你能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吗?
今天我们先来学习相交线的有关知识.
二、新知探究
【探究一:对顶角的概念】
阅读教材P116,完成下列问题:

如图,直线AB与CD相交于点O,∠1和∠3有什么关系?构成什么角?
解:∠1和∠3有公共顶点O,并且它们的两边分别互为反向延长线,这样的两个角叫做对顶角.
范例1.下列图形中,∠1与∠2是对顶角的是(C)

 A     B     C     D
变式练习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D)
               

A.有公共顶点,且方向相反的两个角是对顶角
B.有公共顶点,且又相等的角是对顶角
C.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是对顶角
D.有公共顶点,且角的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的两个角是对顶角
变式练习2.如果三条直线AB,CD,EF相交于O点,图中∠COF的对顶角是__∠DOE__,∠COB的对顶角是__∠AOD__.

【探究二:对顶角的性质】
阅读教材P117,完成下列问题:
图中∠1和∠3的大小有什么关系?对顶角有什么性质?

解:由∠1+∠2=180°,∠3+∠2=180°,得∠1=∠3.由此可得对顶角的性质:对顶角相等.
范例2.如图,直线AB,CD相交于点O,∠AOD+∠BOC=240°,则∠AOD=__120°__.
  ,(变式练习1图)
变式练习1.如图,已知直线AB、CD相交于点O,OA平分∠EOC,∠EOC=100°,则∠BOD的度数是(C)
               

A.20° B.40° C.50° D.80°
变式练习2.图中对顶角的组数为(A)
A.6 B.8 C.10 D.12
,(变式练习2图)  ,(变式练习3图)
变式练习3.如图所示,直线AB、CD相交于点O.
(1)若∠1与∠2的差为20°,则∠AOC=__80°__;
(2)若∠1∶∠2=3∶2,则∠BOC=__108°__.

变式练习4.如图,直线AB,CD,EF相交于点O,∠AOE=40°,∠COF=95°,则∠BOF=__40°__,∠DOE=__95°__,∠AOC=__45°__;∠BOD=__45°__.
课堂练习:完成教材P117练习1~2题.
三、交流展示
1.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有序展示(表演、口述讲解或板书)学习成果,并将疑难问题展示在黑板上,小组之间就上述问题“释疑”或“兵教兵”.
2.教师肯定点拨或矫正学生自学成果.
四、评价与反思
1.今天学习了什么?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疑惑?有什么感受?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点评并板书:
(1)对顶角的概念:两条直线相交,有公共顶点且两边分别互为反向延长线的两个角是对顶角.
(2)对顶角的性质:对顶角相等.
2.分层作业:
(1)教材P121习题10.1第1~2题.
(2)完成“智慧学堂”相应训练.
五、教后反思
本节课学习了对顶角及其性质.教学中可让学生自己画这些角,结合图形说出对顶角的特征.对顶角识别是易错点,可以结合例题进行练习,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纠错,不断进步.



第2课时 垂线及其性质

1.垂线的定义与垂线两个性质的理解和应用.
2.能画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利用垂线性质解决实际生活的应用.

重点:对垂线画法及垂线性质的应用.
难点:垂线性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一、情境引入

将十字街口的两条道路看作两条直线,如图直线AB和CD相交于点O,形成4个角.如果∠AOC=90°,那么其他3个角各是多少?为什么?
解:其他3个角均为90°,由对顶角相等,得∠AOC=∠BOD=90°,∵∠AOC+∠AOD=180°,∴∠AOD=90°,∴∠BOC=∠AOD=90°.
二、新知探究
【探究一:垂线的有关概念】
阅读教材P118,完成下列问题:
什么是两条直线互相垂直?什么是垂线?
答:在两条直线AB和CD相交所成的4个角中,如果有一个角是直角,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记作“AB⊥CD”,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
范例1.

如图所示,已知OA⊥OC于点O,∠AOB=∠COD,试判断OB与OD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解:OB⊥OD,理由如下:因为OA⊥OC,所以∠AOC=90°,即∠AOB+∠BOC=90°.因为∠AOB=∠COD,所以∠COD+∠BOC=90°,所以∠BOD=90°,所以OB⊥OD.
变式练习

 如图,直线EO⊥CD,垂足为点O,AB平分∠EOD,则∠BOD的度数为(C)
               

A.120° B.130°
C.135° D.140°
【探究二:垂线的画法】
1.阅读教材P118“操作”.
2.应用:
范例2.如图,平面上有三点A,B,C.
(1)画直线AB,画射线BC(不写作法,下同);
(2)过点A画射线BC的垂线,垂足为G;过点A画直线AB的垂线,交射线BC于点H.

解析:根据垂线的画法“一落、二过、三画”画图即可.
解:如图所示.
方法归纳:“一落、二过、三画”:“一落”是指把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落在已知直线上;“二过”是指使三角板的另一条直角边过已知点;“三画”是指沿已知点所在的直角边画直线.
【探究三:垂线的性质和点到直线的距离】
1.阅读教材P119“观察”及P120,完成下列问题:
关于垂线的基本事实有哪些?什么叫点到直线的距离?
答:在同一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在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线段中,垂线段最短.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
2.应用:

范例3.如图所示,修一条路从A村到B村,再到公路MN,怎样修才能使所修的路最短?画出线路图,并说明理由.
解析:连接AB,过点B作BC⊥MN即可.
解:连接AB,作BC⊥MN,C是垂足,线段AB和BC就是符合题意的线路图.因为从A到B,线段AB最短,从B到MN,垂线段BC最短,所以AB+BC最短.
3.课堂练习:完成教材P120练习1~3题.
三、交流展示
1.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有序展示(表演、口述讲解或板书)学习成果,并将疑难问题展示在黑板上,小组之间就上述问题“释疑”或“兵教兵”.
2.教师肯定点拨或矫正学生自学成果.
四、评价与反思
1.今天学习了什么?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疑惑?有什么感受?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点评并板书:
(1)垂直的有关概念.
(2)垂线的画法,垂线的性质及应用.
(3)点到直线的距离.
2.分层作业:
(1)教材P121习题10.1第3~4题.
(2)完成“智慧学堂”相应训练.
五、教后反思
本节课学习了垂线的概念和垂线的性质,垂直是相交的一种特殊情况,要说明两条相交线的位置关系,一般都是垂直.垂线的两条性质中,不要遗漏条件“在同一平面内”,以保证定理的精确性.对于垂线的概念和性质,要让学生理解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