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第23章第2节 传染病的预防教案(苏科版八年级下)

文档属性

名称 生物:第23章第2节 传染病的预防教案(苏科版八年级下)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5.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科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09-08-10 11:55: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传染病的预防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想
本节分为两个课时。第一个课时是常见的传染病,第二个课时是传染病的预防。在第一课时中,教材设计了一个调查活动通过调查了解当地易发生的传染病,归纳人类传染病的类型、传播途径、发生和流行季节。在此基础上,教材阐明了人类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与周围的生活环境有一定的关系。不同的季节、不同的环境易流行的传染病种类有所不同。为此,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改善生活环境避免传染病的流行。
教师在进行本节的教学过程时,教师应事先安排好学生进行调查的事项如联系相关单位等工作。课上,教师强调调查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等,再布置学生进行分组调查。
第二课时《遗传病的预防》,课本通过一个关于结膜炎的连环画进行引入。图画中显示了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环节。然后,通过探究竟中的材料分析,引导学生认识预防传染病的具体措施。进而在“实际用”部分阐明了不同的传染病应采取不同的预防措施。
教师在教学时可安排学生对课本的插图进行分析讨论,认识预防传染病的具体措施。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概述传染病的种类。
2.阐明传染病的主要环节,以及预防传染病的方法。
二、能力目标
尝试进行常见传染病种类调查。
三、情感目标
认识传染病的危害,提高保护自身健康的意识。
重点难点
1.传染病的种类和传染病与环境的关系。
2.传染病的三个环节和预防传染病的具体方法。
教学媒体
常见传染病的相关图片
课时建议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常见的传染病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课前准备 教师课前联系好进行调查的单位。
身边事 课本的“身边事”通过一幅漫画创设了一个有关传染病的情境。教师可安排学生阅读该漫画,并思考“什么是传染病?常见的传染病有哪些?等问题。”进行引入。 阅读课本的漫画,思考什么是传染病?常见传染病有哪些?激发探究的兴趣,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探究竟 (一)教师事先教育学生在调查过程中要注意礼节、注意安全等事项。(二)教师对学生进行分组,也可以自愿结组,并确定每组的小组长。小组长负责带队前去调查。(三)小组选择调查的单位进行调查,并将调查的结果填入表格。(四)教师组织学生在课堂上汇报各组的调查结果,并根据“小辞典”的内容对常见传染病进行分类。 认识在调查过程中应注意的礼节问题、注意事项等。在教师的组织下进行分组,或自愿结组,并确定小组长以及小组成员的分工。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到相关单位进行调查活动,将调查结果填入相应的表格中。各组对本组的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并选取学生代表加以汇报。再通过讨论对常见的传染病进行分类。
大家谈 教师组织学生分析“大家谈”的两个问题。对第一个问题,教师可首先利用类比的方法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通过对比人体的哪些结构在游泳时容易接触病原体,哪些结构不容易与病原体接触,分析得出在游泳时人体容易感染的传染病类型。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比较采取不同管理措施的游泳池会有不同的情况,认识环境对传染病流行的重要性。接着,教师组织学生对第二个问题进行总结,如果当年有传染病发生则可统计传染病的种类和发生流行的原因,如果当年没有传染病发生,则可适当分析是否与采取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有关。 对“大家谈”的两个问题进行讨论。通过对第一个问题的讨论认识环境对传染病流行的作用,以及改善环境的重要意义。通过对第二个问题的讨论认识传染病发生的原因,以及预防措施对控制传染病流行的作用。
知识链 本部分对传染病的类别进行了概述。教师可以首先引导学生对一些常见疾病,如甲肝、冠心病、龋齿、结膜炎等进行分析,区别哪种疾病是传染病,哪些不是。然后,教师组织学生共同分析四种传染病的概念、传播途径、病原体寄生部位、预防方法等。 通过对常见疾病的分析,认识传染病的概念。在教师的组织下分析四种传染病的概念、传播途径、病原体寄生部位、预防方法等。
实际用 关于本科“实际用”的内容,教师最好要启发学生联系实际病例,如细菌性痢疾、肝炎、脊髓灰质炎、蛔虫病、肺结核、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疾病,它们的多发季节及多发的原因。教师要强调人类的生活与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的关系,让学生想象不同季节气候的变化和相应的环境情况,从中理解改善环境的重要意义。 分析常见的传染病,认识这些疾病的多发季节及多发原因。在分析过程中,着重认识环境在传染病流行过程中的作用,认识改善环境,讲究卫生对减少传染病发生的作用。
第二课时 传染病的预防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身边事 教师可利用课本的“身边事”进行引入。首先安排学生阅读课本的插图,分析结膜炎是哪种传染病,结膜炎是怎样发生和流行的,应从哪些方面进行控制和预防?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中心内容——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采取什么措施进行预防。 观察课本的插图,认识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过程,并思考预防的方法。
探究竟 (一)教师安排学生阅读课本的“小辞典”,认识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并分析“身边事”中的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等。并提问几名学生,阐明自己的想法。(二)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课本的“探究竟2”中各图的做法属于哪种预防传染病的方法?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在教室中巡视,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但不要轻易给出答案,要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语言能力。最后,教师组织全班学生进行班级讨论得出一致的结论:深埋患有传染病的动物和消毒、灭蝇是属于针对传染源采取的措施;吐痰入盂、生吃瓜果要洗净是针对传播途径采取的措施;积极锻炼身体和预防预防接种是针对易感人群采取的措施。(三)教师引导学生畅所欲言,谈谈自己对预防四类传染病方法的见解。 阅读课本的“小辞典”,认识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然后具体分析漫画中所体现的结膜炎的三个环节。阅读课本“探究竟2”的插图,分析这些现象所反映的方法,哪些是针对传染源的,哪些是针对传播途径的,哪些是针对易感人群的。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对难以取得一致意见的问题进行讨论分析。积极思考,针对四类传染病的特点提出预防措施。
大家谈 在“探究竟3”中通过学生的讨论过程,已经基本解决了本部分的第一个问题。教师举出一些病例引导学生分析这些疾病的特点,最后归纳为三点,即传染病由生物引起发病,有传染性和流行性。(参考:1.讲究个人卫生,保持环境卫生,积极参加爱国卫生运动和体育活动,以增进体质,才能达到目的。具体措施略。2.传染病的特点是由生物引起发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 通过对不同病例的具体分析,归纳传染病的特点。
知识链 本部分介绍了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和针对这些环节应采取的相应措施。教师可以举出一例具体的传染病病例,引导学生思考该病例流行的三个环节,并对如何针对这三个环节进行预防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教师还可以继续举出一些实例引导学生加以分析,以加深学生对该问题的理解。 分析不同病例流行的三个环节并针对这三个环节提出预防的意见。最后,在教师的组织下总结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和预防的措施。
实际用 教师组织学生对呼吸道传染病、消化道传染病、血液传染病、体表传染病的预防方法进行讨论,并将讨论的结果进行整理列成表格。 在教师的组织下,分析四种传染病的特点和预防方法,并总结成表格加以理解和记忆。
板书设计
第七章第二节 传染病的预防
一、常见的传染病
1.传染病概念
2.常见传染病及分类
传染病名称 多发和流行季节 病原体主要传播途径 病原体原始寄生部位 传染病的类型
流行性感冒、百日咳、肺结核、猩红热等 冬、春 飞沫、空气 呼吸道粘膜 呼吸道传染病
细菌性痢疾、病毒性肝炎、蛔虫病等 夏、秋 饮水和食物 消化道及附属器官 消化道传染病
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丝虫病等 四季 吸血昆虫 血液和淋巴 血液传染病
狂犬病、破伤风、沙眼、疥疮、癣等 四季 接触 皮肤和体表粘膜 体表传染病
二、传染病的预防
1.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
传染源
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
2.传染病的预防
(1)控制传染源
(2)切断传播途径
(3)保护易感人群
3.不同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传染病 预防方法
呼吸道传染病 不随地吐痰,保持住房和公共场所空气流通等。
消化道传染病 不吃未洗净的蔬菜、瓜果,饭前便后洗手等。
血液传染病 消灭蚊、虱等吸血节肢动物。
体表传染病 做好个人卫生,不与带有病原体的人或动物接触。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