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陶罐和铁罐
【教学内容】
教科书P18~20 内容。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会认10 个生字,会写11 个生字。
3. 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了解寓言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点】
通过陶罐和铁罐的对话、神态描写,了解铁罐的
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而不软弱。
【教学难点】
理解寓言告诉我们的道理。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 提问:(出示课文插图)这就是国王橱柜里的两个罐子,请小朋友们仔细看看哪个是陶的哪个是铁的。你们是怎么看出来的呢?学生交流。
2. 教师点拨:从外形上看,左边是铁罐,是用铁做的。右边是陶罐,是用陶做的,上边还有美丽的花纹。从神态上看,铁罐眉毛竖着,斜视着陶罐嘴巴翘得老高,好像对陶罐不屑一顾的样子,一副骄傲自大的样子。而陶罐是用温和的眼神看着铁罐,笑眯眯的,一副容忍的样子。从个头上看,铁罐自以为比陶罐高大,陶罐不敢和它比,因此把头昂得高高的。
3.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国王的橱柜,去看看这两个罐子的故事,想想从他们的对话中能明白什么道理。下面就跟随老师一起去学习课文。(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 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明白的词语、句子标上记号。
2. 学生齐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
3.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根据自己情况加深字词的认识。注意体会对话的语气。
4. 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本课生字、生词。
(1)纠正读音、点评。重点指导:生字“懦”的声母是鼻音。
(2)读词语。
(3)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
①“奚落”是用尖刻的话讽刺别人,使人难堪。联系下文铁罐说的“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东西!”这样尖刻的话就是对陶罐的奚落,文中的对话框作了这方面的提示。②“相提并论”是把不同的人或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来看待或评说的意思,课文中陶罐、铁罐虽然都是盛东西用的,但铁罐自认为比陶罐强,不愿把自己和陶罐放在一起比较。③“和睦相处”是指相处得平安和谐,不争吵。通过读上文陶罐的话,就能理解“和睦相处”的意思。
5. 学习本课近义词和反义词。
(1)近义词:
和睦——友好 骄傲——高傲 懦弱——软弱
争辩——争论 恼怒——愤怒 轻蔑——轻视
(2)反义词:
谦虚——骄傲 懦弱——坚强 荒凉——繁华
朴素——奢华 羞耻——光荣 轻蔑——重视
三、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1. 学生自由轻声朗读课文,将课文读正确、流利。
2. 完整地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国王橱柜里自以为坚硬的铁罐看不起陶罐。许多年后,被埋在土里的陶罐
依旧光洁如新,而当年坚硬的铁罐却不复存在,完全氧化掉了。)
3. 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1)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比比谁知道得多。
(2)学生交流。教师注意激励学生。
四、课堂小结,指导朗读
这篇课文是一个很有趣的寓言故事,揭示了一个很重要很深刻的道理。可以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后进行朗读比赛,看看谁读得好,谁语气掌握得好。除了读课文还要注意记忆生字和新词。
第2课时
一、复习巩固,加强记忆
生字词语巩固,听写。
二、品读课文,体会感情
1. 学生齐读第1 自然段,思考“奚落”是什么意思?
2.“你敢碰我吗,陶罐子!”“和你在一起,我感到羞耻,你算什么东西!”
读句子,体会铁罐的自以为是、傲慢无礼。读出奚落的语气。
3. 教师:面对铁罐的奚落,陶罐是怎样回应的呢?学生:“不敢,铁罐兄弟。”
体会陶罐的谦让宽容。
4. 面对铁罐的轻蔑,陶罐是不是勃然大怒呢?我们一起读读第5~9 自然段,看
看陶罐是怎么做的,铁罐又是怎样的呢?
“我确实不敢碰你,但并不是懦弱。”陶罐争辩说,“我们生来就是盛东西
的,并不是来互相碰撞的。说到盛东西,我不见得就比你差。再说……”
这几句话是陶罐受到傲慢的铁罐奚落之后的据理力争。对于铁罐的无理取闹,陶罐表现出谦虚克制的态度,不和质地坚硬的铁罐去碰撞,然后用“但”字一转,说这“并不是懦弱”,因为“罐子”生来就是给人们盛东西的,“并不是来互相碰撞的”,这是罐子的职责。至于盛东西,陶罐说:“我不见得就比你差”,这是从履行职责能力上来讲的。“再说”后面的省略号,略去了一些别的理由,从下文许多年以后陶罐光洁如新、铁罐消失得无踪无影可以看得出来。
5. 分角色朗读第1~9 自然段。从对话中体会感情。
6. 朗读第10~17 自然段。和同桌交流这一部分讲了什么内容。
(这部分主要讲了:许多年过去了,埋在地下的陶罐依然光洁如新,而铁罐
却不复存在。)
7.“我的兄弟铁罐就在我旁边,请你们把它也掘出来吧,它一定闷得不行了。”
说说从这句话中你有什么体会?(说明陶罐非常善良,对铁罐十分友好。)
8. 人们立即动手,翻来覆去,把土都掘遍了,但是,连铁罐的影子也没见到。
理解这句话说的是什么意思?谈谈自己的感受。(这句话讲的是铁罐的下场
是消失得无影无踪。“翻来覆去,把土都掘遍了”说明找得很仔细,找的时
间很长,但仍不见铁罐的影子。这也说明铁罐是有缺点的,因为它怕氧化。
反过来,陶罐虽然碰不过铁罐,却有优点,它不怕氧化。所以,时间虽然过
去很久了,陶罐还是和当年一样完好,铁罐却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9. 过渡小结:“氧化”是化学专用名词。就是铁和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化学反应,
变成铁锈,最后腐烂了。在这里,铁罐可悲的下场和陶罐不朽的文物价值形
成了鲜明的对照。
三、指导朗读,体会感情
1. 分角色朗读,进一步体会铁罐的傲慢、自负和陶罐的善良、谦虚。
2. 指导朗读句子。
(1)出示句子:
“你敢碰我吗,陶罐子!”
“住嘴!”“你怎么敢和我相提并论!你等着吧,要不了几天,你就会破成
碎片,我却永远在这里,什么也不怕。”
由于陶罐说得有理,铁罐变得恼羞成怒,应该用什么语气读这些话呢?(声高气粗。)
(2)出示句子:
“何必这样说呢?”陶罐说,“我们还是和睦相处吧,有什么可吵的呢!”
“不敢,铁罐兄弟。”陶罐谦虚地回答。
自读这两句,体会出什么?读这两句时语气一样吗?读时能变换语调吗?
(3)出示句子:
“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东西!”铁罐说,带着更加轻蔑的神气。
“我确实不敢碰你,但并不是懦弱。”陶罐争辩说,“我们生来就是盛东西
的, 并不是来互相碰撞的。说到盛东西,我不见得就比你差。再说……”
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两句话。
3. 朗读比赛。
四、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本文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9 自然段):铁罐奚落陶罐。
第二部分(第10~17 自然段):陶罐完好如初,铁罐不复存在。
五、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1. 学习完课文,你们觉得陶罐和铁罐哪个更好呢,为什么?
(陶罐更好。因为陶罐谦虚、友善、宽容,而铁罐傲慢无礼、自以为是。)
2. 这篇课文通过陶罐和铁罐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
(做人要谦虚,不要骄傲;要多看看别人的长处,要正确对待自己的不足,
骄傲的人下场可悲。)
【板书设计】
陶罐和铁罐
陶罐:谦虚,宽容 成为文物
铁罐:骄傲,无礼 无影无踪
要谦虚,要正确对待自己的不足
【教学反思】
本课内容简单,教学应以学生自主感悟人物性格为主线,课文以分析朗读为主。不管是陶罐还是铁罐都应该让学生读,再找和神态有关的词。这样让学生模仿陶罐和铁罐的语言和表情,能够更好地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从中明白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