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六下 11《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六下 11《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1-23 15:07: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1 十六年前的回忆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阅读是一种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无疑是课堂阅读活动的主体,是阅读教学的中心。正如《语文课程标准》里所说的那样:“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鉴于崭新的阅读理念,审视阅读教学的过程,笔者以为:阅读课的教学首先要保证学生独立、充分、深入地与文本对话。其对话的内容至少包括:读懂了什么,受到怎样的情感熏陶,获得了怎样的思想启迪。所以,《十六年前的回忆》第二课时的教学是建立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的。引导学生更深入地与文本进行对话,在生本、生生、师生的不断对话中去发散学生的思维,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中感受李大钊同志的高大形象和革命精神,与文本产生共鸣,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搜集李大钊同志的相关资料及图片,制作课件。
学生准备:1.结合预习卡预习课文。
2.搜集有关李大钊同志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趣导学
1.导入:每个人都有刻骨铭心的记忆,今天我们将和作家李星华一起感受那一幅幅令人难忘的历史画面。
2.教师板书课题,学生读题,教师在关键词下面做上记号。
3.教师引导学生围绕关键词质疑。(谁回忆?回忆谁?回忆了哪些事情?为什么说是“十六年前”的回忆?)
设计意图:抓住题眼、触发情思,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其探究文本的兴趣。
二、自读课文,扫清障碍
1.带着疑问,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读顺。
2.学习生字新词。
(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幼稚(zhì) 避免(bì) 僻静(pì) 严峻(jùn)
(2)指导学生分析字形结构。
本课共有15个生字。先让学生查字典写出每个字的偏旁、字义。
(3)课堂讨论识记重点字的方法。
(4)理解词语。
让学生自由轻声读文,从中找出不理解的词语,用“____”画出。
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3.整体感知。
导学:李星华在文中主要回忆了父亲李大钊的哪些事?迅速地浏览一下课文,用自己的话简单地说一说。
指导学生学会抓住关键词,按时间顺序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相机板书: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对课文内容进行梳理。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是了解课文内容,并把课文读准确、读通顺,从找时间、说事件中了解作者的表达顺序,适时引导学生说说每一段的内容,为深入学习课文打下基础。
三、交流资料,了解作者
1.学生交流自己搜集到的资料。
2.教师出示课件,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时代背景和人物的生平。
设计意图:对于李大钊这个人,对于他所处的时代,对于发生在他身上的事情,我们都可能不太了解。此环节设计可起到跨越时空,体会那令人难忘的岁月的教学效果。
四、独立阅读,整体感知
1.导学:这篇课文我当学生的时候读过,当老师以后也读过,但每一次读,我的心里都会有一种深深的感动。现在,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课文,在你读的过程中,围绕着李大钊这个人,他说的哪些话,做的哪些事令你感受最深?一边读,一边做批注。
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和神态等感悟人物的品质。
2.自主阅读,圈点批画。
3.小组交流。(如果学生在自主学习阶段读书批注比较充分,观点鲜明,则考虑直接进入集体交流。)
设计意图:学生在深入了解李大钊后,就情不自禁地读起课文来,为烈士坚定的信念所震撼!由此看出:语文,正是依靠着文字向阅读者传递着信息与情感,只有“读进去”,才能“悟出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理清思路
1.听写词语。
2.复习课文的写作顺序,引导学生思考:李大钊给你们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
3.导入:课文是需要细细品味的,这节课就让我们继续走进《十六年前的回忆》,走进那段历史。
设计意图:简单的复习旨在唤起学生对基础知识和课文的整体回忆,让学生理清思路,为下面的学习做铺垫。
二、精读课文,走进人物内心
(一)学习“被捕前”这部分。
1.指名读课文第2~7自然段,教师相机出示重点段,学生扣住段中的重点句子,先议后读,表达自己的感受。
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2.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出示课文的第2~7自然段,通过“局势越来越严峻”和父亲态度的对比,感受人物的内心。

教师要引导学生少说空话,通过对关键词句的理解,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
预设:
生1:由“坚决”可以体会到李大钊说话时的毫不犹豫,态度的坚定,留下的决心。
生2:由“不能轻易”“哪能离开”可以体会到不到最后关头,他是不会离开的。
生3:由“现在是什么时候”“多么重要”可以体会到李大钊把工作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要重要。
3.多种形式朗读课文,读中体会李大钊不同于普通人的地方——他是一个把党的工作看得比生命更重要的人。
(二)学习“被捕时”这部分。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第11自然段。引导学生扣住关键词语“不慌不忙”,走进人物内心。
导学:“几声尖锐的枪声”,父亲听见了,可他依旧“不慌不忙”,想象一下,他当时的心里在想些什么?
2.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的第17自然段,引导学生扣住关键词语“严峻态度”,走进人物内心。
导思:你从“严峻”想到了什么?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学习“被捕后”这部分。
1.指导学生读议第20自然段,引导学生抓住父亲外表的变化谈感受。
2.依循学生的阅读需要,以课文的第23自然段为切入点,联系上下文学习。
(1)根据第23自然段中的第1、2句话,导学:这是“我们”被捕十多天之后,亲人间的第一次见面,其实这也是最后一次见面。“我们”多么希望父亲能对“我们”说些什么啊!可是,文章怎么写的?请同学们读一读第23自然段的第1句和第2句话。
(2)学生朗读质疑:“没有说一句话”,为什么?父亲是不是不爱他的孩子?谁来谈谈自己的想法?
(3)联系上下文阅读第19~28自然段,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3.教师小结:在李大钊的子女后来的访谈和传记作品中,我们都可以感受到李大钊对孩子的爱。他是孩子的父亲,他是妻子的丈夫,他深深地爱着他们。可是为了不连累亲人,为了不在敌人面前表现出丝毫的软弱,他把爱深深地埋在心里。这是普通人难以做到的事情啊!这种力量从何而来?
(1)联系上下文,同桌间互相探讨,在探讨中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感悟人物精神的伟大。
(2)相机出示重点句子:“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重点朗读这段话,在读中感悟人物之所以不平凡的内在原因。
(3)总结全文:正是因为他的心被这样一种力量占据着,所以面对越来越严重的局势,他毫不犹豫地选择留下;面对魔鬼般的敌人,他依然保持着他那严峻的态度;面对凶狠的法官,亲人的呼喊,能那样的镇定、从容。他是一个平凡的人,他更是一个伟大的人。为什么?因为他的心——(生齐读重点句)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人物内心世界。学习这篇课文,可以体会到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的伟大精神和临危不惧的高尚品质。但课文内容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学生很难理解烈士的伟大精神。通过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的方式再现当时的情景,体会人物的内心。这时学生渐渐为人物的品质所折服,他们的神情肃穆了,朗读的语气也饱含了对烈士的尊重。
三、升华情感,体会表达方式
1.课件出示李大钊临刑前的一张照片,并配上音乐。
2.再读文章的首尾两个部分,体会其在内容上的联系和情感表达上的作用。
3.朗读课文首尾两个部分,体会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
设计意图:帮助高年级学生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同时通过这个问题使孩子进一步感受李大钊对家人的深刻影响,感受文章表达出来的深切怀念与悲痛之情。
四、读写结合,拓展练笔
1.创设情境,读写结合。
(1)过渡:无数革命先烈为了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浴血奋战,前仆后继。李大钊、刘胡兰、董存瑞,还有飞夺泸定桥的红四团……他们在革命事业的道路上谱写了壮烈的篇章。查找资料,了解先烈的革命事迹,和同学交流。
(2)小组合作交流,教师相机补充。
(3)动笔写一写。
2.展示学生的作品。
设计意图:读写结合,引导学生结合文中的具体事例和框架的资料交流,并感受文章的表达效果,鼓励学生在习作中加以巧妙地运用。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阅读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而是师生与文本及作者进行反复、深层次的“对话”。本节课的教学在“对话”的过程中,体验、领悟、探究与发现,把握与发展文本的内核之所在。
2.在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时,为了抓住文本的“热点”与“难点”,打造课堂的热源效应,打通课堂的壁垒,将阅读活动立体化,将平等对话互动化,将探究体验情感化。
3.不足之处:理想的阅读,应该是课文、学生、教师、作者(编者)四者之间对话交流的平等互动关系,且富有情感的。但这一点做得还不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