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导学案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十四.《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导学案 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1-23 13:41:49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十四.《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识记生字、词及文学常识;初步学会略读;初步学习夹叙夹议写法,认识并学会找评价性语句;学会品析重点语句的含义及作用;体会叶圣陶先生关于写作的观点及本文的语言风格。
2.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查阅资料法,学习在略读中快速捕捉重点内容的方法;学习用评价性语句结构文章的方法。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学习叶圣陶先生宽以待人、严以律己的品质,体会作者对故人的深沉情感,培养自己宽厚的品质。
课前预学
一.?识记文学常识。
1.叶圣陶(1894年-1988年),原名    ,字秉臣,辛亥革命后改字圣陶。汉族,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   ??家、   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主要作品有我国第一部童话集《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    》,短篇小说集《隔膜》、《火灾》、《线下》、《城中》、《未厌集》等。
2.?张中行(1909-2006),原名张璇,学名张璿,河北省香河县河北屯乡石庄(今属天津市武清区河北屯镇)人,著名学者、哲学家、   家。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是二十世纪末未名湖畔(在北大)三雅士之一,与    、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他的代表作是《     》
二.?识记字音字形。
给下列加粗斜体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商zhuò(①  ) 累(②  ) zhuì(③  ) 拖 tà(④  )  丁 mǎo(⑤  ) 
修rùn(⑥  ) huì(⑦  )人不倦  pì(⑧ )如  chān(⑨  )和?(⑩  )
rǒnɡ(?  )长  打gǒng(?  )  生shū(?  )  ménglòng(?    )  颠pèi(?  )流离  ??
三.?识记词语及词义。
查词典,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累赘: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拖沓:?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颠沛流离:?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沾溉: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冗长: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修润: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
著作等身:⑦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耻下问:⑧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以贯之:⑨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文典册:⑩______________________
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而不厌,诲而不倦,何有于我哉:??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学习略读。
什么叫略读?略读是一种通过快速阅读文章了解其内容大意的阅读方法。七年级学生的略读速度标准是:每分钟400-500字。
1.本文约2000字,争取在5分钟内读完全文。来,试一试!
我读完全文用了  分   秒。
2.?读完全文后,合上书本。按照正面表格的要求,记录自己通过略读所获知的文章信息。
             略读信息梳理表
①这篇散文主要写了叶圣陶先生      和       两方面的事。
②文章中,叶圣陶先生的哪些事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简要概括并记录下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作者在文中提到叶圣陶先生提倡的“写话”主张是(用自己的话表述即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读了这篇文章,我获得的初步感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课时课堂研讨活动
一.?学习解读文章标题。
1.?回忆以前学过的文章标题的作用,说说“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这个标题都包含了哪些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家在预习时可能都有同感:这篇叙事的文章与以前学过的记叙文不太一样。
再细读一遍文章,你都发现哪些不一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上面的讨论,请大家将“叙”与“议”分别标注在相应地方。
二.?学习议论评价性语句。
1.记叙性语句与议论评价性语句的辨别。
记叙是写“谁做什么事”“哪里有什么”,议论评价是写“谁是怎么样的人”。根据这一特征,从下面两组句子中选出评价性语句,并指出另一句是什么语句,写在句子后的括号内。
(1)?一次井下突然有一个信号测不到了,大家十分焦虑,人们劝他回去,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   )
稼先为人忠诚纯正,是我最敬爱的挚友。他的无私的精神与巨大的贡献是你的也是我的永恒的骄傲。(  )
(2)?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 ?)
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
2.?再次略读文章,用色笔画出文中的评价性语句,想一想:①这些评价性语句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②这些评价性语句有没有相对应的小事,如有请概括出这件小事。


3.结论:夹叙夹议的文章,边叙事边议论,议论一般起领起下文、承上启下(过渡)、总结上文、点明主旨、深化中心、抒发感情等作用。议论的位置可以在段首,也可以在中间或段尾,或全文结尾。
三.?为什么本文选择的小事大多与文字有关?
四.?通过这么多讨论之后,你能否划分全文的结构层次?并概括出层意。



第二课时课堂研讨活动
一.?品析重点语句。
有人说张中行在写此文时,已经“过滤”了对于叶老逝世的深重的“悲哀”,将这种情感“潜藏”在文字的背后。你能在下列句子中品出“潜藏”着的“悲哀”之情吗?试试看。
1.?记得那是旧历丁卯年除夕,晚上得知这消息,外面正响着鞭炮,万想不到这繁碎而响亮的声音也把他送走了,心里立即罩上了双层的悲哀。


2.??“有一天到叶先生的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描”字能否换为“改”?



3.?其时他刚到北方来,跟家乡人说苏州话,跟其他地方人说南腔北调话。可是他写文章坚决用普通话。



4.?他对普通话生疏,于是不耻下问,让我帮他修润。



5.?第二天就接到他的信。他说他非常悔恨,真不该到天坛去看花。



6.?叶圣陶先生,人,往矣,我常常想到他的业绩。凡是拿笔的人,尤其或有意或无意而写得不像话的人,都要常常想想叶圣陶先生的写话的主张,以及提出这种主张的深重的苦心。



二.??体会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
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来表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这种风格具体讲的是什么?
这个材料用来表现什么?



三.?体会叶圣陶先生关于文风的主张。
在文风方面,叶老主张什么?



四.??“拿出自己最近写过的作文,看看有没有累赘的地方,做些修改。”句子中的“做”能否改成“作”?请根据第八段内容回答。


五.?体会本文的语言风格。
本文大多用短句,容易听记,显得简洁;用词也平易,行文自然流畅。全文态度诚恳,叙述平实,语言朴素,所写正是简明而有条理的口头语,同时又不失其深致。这是一篇实践叶老“写话”主张范文。

课前预学参考答案:
一.1.答案:叶绍钧, 作, 教育, 稻草人, 倪焕之
2.答案:散文,  季羡林,  负暄琐话。
二.答案:①酌, ②?léi ③赘, ④沓, ⑤卯, ⑥润, ⑦诲, ⑧譬, ⑨搀, ⑩?huo ?冗, ?拱, ?疏, ?朦胧, ?沛。
三.答案:①多余;麻烦。 ②?形容做事拖拉 ③?指生活艰难,四处流浪。颠沛:遭受挫折或困难;沛:水草丰美的地方。 ④?浸润浇灌  ⑤?(文章、讲话等)废话多,拉得很长,含贬义。 ⑥?修改润色。 ⑦?形容著作极多,叠起来能跟作者的身高相等。  ⑧?不以向地位、学问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羞耻。  ⑨?用一个根本性的事理贯通事情的始末或全部的道理。  ⑩?经典性著作。 ??做一个身体力行的君子,那我还没有做到。  ??学习不觉得满足,教导人不知道疲倦,对我来说,有哪一样呢??  ??比喻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去看有不同的看法。  ?自己要站得住,同时也要使别人站得住;自己要事事行得通,同时也要使别人事事行得通。
四.
2.答案:①?待人厚(待人宽厚)  律己严(严于律已)  ②示例1:描吕叔湘一篇文章的标点。 示例2:让我给他修润文章时不必客气,直接改上。示例3:送人一定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  ③?示例:作文要用语鲜明简洁,平易自然。 ④示例:叶圣陶先生道德修养很高,写作水平也很高。
解析:关于略读。
略读侧重于观其大略,粗知文章的大意。对于不同的文体,了解的大意也不同:记叙性文章要了解故事的梗概--包括文章写了“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发生了什么事”等;论述性文章要把握住作者的观点是什么,行文的思路顺序是怎样的等。
略读的主要特征是--选择性阅读。这就要求阅读时不能在片言只语上纠缠,不必追求对所有细节都能理解,只要能以较快的速度粗知文章大意即可,遇到不懂的字、词等都可以跳过,甚至还可以跳过某些内容。所以略读有人也叫跳读。
略读时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探寻作者的思路和关键性语句上。
第一课时课堂研讨活动参考答案:
一.1.答案:一是告诉我们这是写人的,二是通过几件小事来写人,即这个标题概括了全文的内容,交代了文体。
2.答案:一是叙事的文字不多,且所叙之事也不连贯;
二是所叙之事大多是关于文字、写作方面的事,这与叶圣陶先生所从事的工作有关;
三是用了夹叙夹议的写法,在叙事的同时,用了较多的议论评价文字,读起来较难懂。
二.
1.(1)答案: 描写。  评价。
(2)答案:评价。  抒情。
2.答案:
评价性语句 在文章中位置 对应的小事(概括) 作用
①《左传》说不朽有三种,居第一位的是立德。在这方面,就我熟悉的一些前辈说,叶圣陶先生总排在最前列。叶圣陶先生是单一的儒,思想是这样,行为也是这样。 第二段中间 下文的小事均是 总领全文
②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厚而深受感动。 第三段开头 描吕叔湘文章的标点;让我帮他修润用普通话写的文章。 领起第三、四、五段写的小事。
③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 第四段开头 叶圣陶先生送客。 承上启下
④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包括正心修身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第六段开头 写文章要当写话对待。 领起第六、七、八段关于写文章的一些事。
⑤在文风方面,叶圣陶先生还特别重视“简洁”。 第七段开头 关于写文章要简洁的小事 领起本段。
⑥在我认识的一些前辈和同辈里,重视语文,努力求完美,并且以身作则,鞠躬尽瘁,叶圣陶先生应该说是第一位。 第八段开头 对待“做”“作”问题。 领起本段。

3.略
三.答案:一是作者与叶圣陶先生的交往基本是在文字方面的--“我编课本,他领导编课本”;
二是“叶圣陶先生是单一的儒,思想是这样,行为也是这样”。
这两个方面决定了作者选材的独特性。
四.答案:第一层(第1段):谈写作本文的缘由。
第二层(第2段):总写叶圣陶先生品德有过人之处。
第三层(第3-8段):分两个小层分别写叶圣陶先生“待人厚”和“律己严”的品德。
第四层(第9段):谈学习和仿效叶圣陶先生品德思考。
第二课时课堂研讨活动参考答案:
一.
1.答案:“除夕”本是一家团圆之时,也是亲朋好友间互相祝福之时,而作者收到的却是亦师亦友的叶老逝世的噩耗,岂不悲哉!“鞭炮”是喜庆的、热闹的,然而在此时的作者耳中却是“繁碎而响亮的”,是属于催命的声音,岂不悲哉!“晚上”闻噩耗,一个老人很难立即动身赶去悼念,只能呆在家中向空中遥悼,这不又增一层悲哀吗?“除夕”“晚上”能得知好友噩耗的,可见他们平时关系是何等的亲密!所以得知噩耗,心里便“立即罩”上悲哀。一个“罩”字,透露出作者闻噩耗当时内心悲哀之多、之广、之深沉。
但初读这段文字,好像只是平淡的叙述。
2.答案:不能换。“描”的是标点,意思是原稿中的标点不够显眼或不太清楚,叶老把它“描”一写,使它更清楚更显眼,方便排字工人排字,也防止将标点排错了。如果用“改”,那就说明原稿标点用错了,才需要修改。要知道,叶老“描”的原稿出自语言学家吕叔湘之手,标点怎么会用错呢?另外,连个不明显的标点都要重新“描”一遍,更突出叶老对工作的一丝不苟和治学的严谨。所以不能换。
3.答案:“跟家乡人说苏州话”,表现叶老担心家乡人听不懂,说家乡话也让对方感到更亲切。“跟其他人说南腔北调话”,一是说明叶老见多识广,懂得的方言多,但更主要表现叶老首先考虑听话者能容易听懂自己的话,即把别人放在第一位来关照,不给别人带来麻烦和苦恼。“写文章坚决用普通话”,因为一篇文章写出来后,要给全天下的人看,如果用某地方言写,就会给很多人带去麻烦,让别人看不懂,尤其在普通话已普及的情况下更是这样。“坚决”一词更是突出叶老首先关照别人的态度没有商讨余地。
总之,对于这样一位只考虑给别人方便的好友的逝世,作者内心怎不悲哀呢!
4.答案:前面已经交代过,“我编课本,他领导编课本”,叶老是“我”的上级,但叶老有着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实事求是作风,他不是凭借自己官大就胡来,对于自己不是很精通的就“不耻下问”,让“我”这个下级和名声较逊一点的人帮他修润,这既是严谨又是谦逊。
为何作者会想起这么一些小事?因为内心有着“悲哀”,借回忆这些小事来寄托这种悲哀。
5.答案:一个“就”,表现叶老回信之速之急,这样才能免得对方久等音讯。“悔恨”一词用得很重,嫌这还不够,前面再加了“非常”来修饰,以突出“悔恨”之深,透露出自己内心对来访好友的重视程度,后面又加了“真不该”来补充,让人觉得这种“悔恨”不是矫情而完全是真心的。有这样一位重视自己的人做朋友,真是三生有幸啊。
而现在他竟走了,心中怎不悲哀呢!
6.答案:第一句为什么不写成“叶圣陶先生的人往矣”,而写成现在这样,中间多了两个逗号,这不是不够简洁吗?大家一读就清楚了,这叫做一字一顿,要读得很慢,两个逗号中寄托着作者深重的悲哀之情。
第一个“常常”写出两人情感的深厚,对这位业绩非凡的故人的离去饱含着深重的悲哀;第二个“常常”有对叶圣陶先生写话主张的推崇,也有叶老的主张还没有普遍受到“拿笔的人”重视的无奈。
“凡是……都要……”,有对叶圣陶先生提出写话主张的深重苦心的理解,也有对“拿笔的人”的殷切期望。
二.答案:写话。
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
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还特别重视“简洁”。
作者拿这个材料用来表现叶老严于律已的高尚品质。
三.答案:?简洁。
“你写成文章,给人家看,人家给你删去一两个字,意思没变,就证明你不行。”
意思就是这一两个字完全是多余的,那就是不简洁。
四.答案:?第八段谈到“做”与“作”的用法问题。结论是“定为‘行动’义用‘做’,‘充当’义用‘作’”。根据这个意思,“做些修改”中的“做”具有“行动”的意思,没有“充当”的意思,所以不能换。
五.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