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共4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共41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1-24 13:36: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1张PPT)
2.隋朝建立与统一
隋文帝(581~604年在位)


建立者:
杨坚
建立时间:
定都:
统一时间:
581年
长安
589年
一、隋的统一
隋朝统一时的疆域图


隋朝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隋初 隋盛世 结论
人口 3000多万人 4600多万人 人口激增
垦田 1900多万顷 5500多万顷 垦田增多
粮仓 长安太仓 洛阳含嘉仓、兴洛仓 粮仓丰实
隋文帝的统治措施:
1、经济: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货币制和度量衡制度。
3、政治: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先进的储粮技术
含嘉仓遗址160号
影响: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使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隋朝经济繁荣的表现有哪些?
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 ——《贞观政要》
人口激增
垦田扩大
粮仓丰实
时间
项目 隋初 隋盛世 结论(表现)
人口 3000多万人 4600多万人
垦田 1900多万顷 5500多万顷
粮仓 长安太仓 洛阳含嘉仓、 兴洛仓
一、隋的统一
二、开通大运河
三、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四、隋朝的灭亡
二、开通大运河
民谣
运水河,荡悠悠
隋炀皇帝下扬州
一心只把琼花看
千里江山一旦丢
隋炀帝真的是为了看绮丽的琼花而开凿两千多里的大运河吗?
中国古代在没有铁路,汽车等交通工具的条件下,运输粮食只能利用车、马,靠人力、畜力进行,量小速度慢,费用大,水运粮食比起陆运,运量大,速度快,费用小。
所以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目的是: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统治。
1.目的
从公元604年11月发诏,第二年2月正式启动……开凿大运河。……旨在加强南北的经济文化联系。
——袁刚《君王的比较和隋炀帝的事功与暴政》
请回答:根据材料结合课本,说出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的目的。
二、开通大运河
1.隋炀帝为什么要开通运河?
政治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经济目的:搜刮江南财富;
军事目的:为攻打高丽转运军事物资便利;
个人目的:贪恋江都美景。
一言以蔽之: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时间:
隋朝大运河示意图
概况:
公元605年
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它分为四段,连接五大河流,是古代世界最长的人工河。
隋炀帝(604~618年在位)
大运河之“一条二长三点四段五河”
一条:一条贯穿南北的大运河
二长:长2000多千米
三点:涿郡,洛阳,余杭
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五河:海河,黄河,淮水,长江,江南河

4.大运河作用
北通涿郡之鱼商,南通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
“天下转漕,仰此一渠。”
第一,它对统一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起着巩固的作用。通过大运河,江南和关东的财富源源不断的运往京城,维持了封建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
第二、它有力促进全国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大运河开成后,中国南北增添了一条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第三,它促进沿岸经济、文化的繁荣。运河的通航,不但使周围广大地区的农田得到灌溉,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而且大大剌激了沿岩不少市镇的迅速兴起,形成繁华的商业和文化城市。
隋炀帝时为什么能够开通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1、隋文帝在为20多年里,经济繁荣,使隋炀帝开通大运河具备了经济实力。
2、隋朝国家统一,使隋炀帝有征发几百万人的可能性。
3、有前代开凿的几段古运河为基础。
材料一 “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
“天下转漕,仰此一渠。”
材料二 “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胡曾《汴水》
材料三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汴河怀古》
2.大运河开凿的影响
隋炀帝巡游江都时的龙舟
江都---今江苏扬州
隋炀帝龙舟模型
积极影响:
①沟通了南北交通,维护了国家统治;
②客观上促进了南北方的经济文化交流;
③加速了沿岸地区经济的发展;
④至今某些河段依然承担着运输的作用。
消极影响:
①为此工程而征调大量民夫,严重影响人民正常的生产和生活,激化了社会矛盾,成为隋朝灭亡的原因之一。
一、隋的统一
二、开通大运河
三、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四、隋朝的灭亡
关于
我们
古代选官制度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地方行政部门设置“中正”,对当地人物的德才进行评定,分为九等。中正评定的品级成为授官的根据。
九品中正制创立之初,评议人物的标准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
门阀世族就完全把持了官吏选拔之权,于是在中正品第过程中,才德标准逐渐削弱,家世则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唯一的标准,到西晋时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


根据材料讨论科举制产生前的举人制度及影响
(1)在九品中正制下,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有机会做官。出身低微、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老百姓更没有机会做官。
(2)这种制度选拔上来的人没有才能,不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
隋文帝
隋文帝改革选官制度
隋文帝最早用分科考试
的方法来选拔官员。
隋炀帝
科举制诞生
隋炀帝时进士科的
设立,标志着科举制
的正式确立。
1.科举制度的建立
进士科考试主要是三场,其后各代基本沿用下来
第一场是贴经,用现代的话说就是填空。主考官从诸子经书中选取一行,然后把其中的三个字贴盖住,让考生读出被贴的字是哪几个,其用意不过是考考生的背功,测试一下考生对经书的熟练程度。
第二场考诗赋,每个考生作诗一首、赋一首,这一场极为重要。(唐诗)
第三 场考试策,就时务出个题目,让考生回答自己的见解。目的是想看看考生对治国方略的独到见解,以为国家选择治国平天下的英才。这三场考试都实行淘汰制,每场皆定去留。只要一场考不好,状元梦随之破灭。
解元
会元
状元
科举制度创立
隋朝之前的选官制度
九品中正制
特点:官员的选取依据门第和家世,通过考察的方式选取
局限性: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隋文帝创科举制
科举取士制度
特点:以考试的方式选拔人才,参与考试者不论出身
优点:扩大官吏选拔范围
对比思考:科举制与前朝选官制的不同?以及科举制的作用?
主要不同点:在于选拔人才的标准和方式不同。
科举制的作用: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革,
加强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
扩大官吏选拔范围,使有才能的人能够参政,
也推动教育的发展。
材料一 与此前的用人制度相比较,科举制结束了魏晋以来凭家世高低取士任官的制度,它所体现的在考试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扼制了世族官僚在人才荐举和考察时的营私舞弊,士人经由考试而入仕,为庶族知识分子开辟了广阔的入仕道路。
材料二 科举制度间接扩大了教育范围,打破了豪门贵族垄断教育的状况,刺激了官学和私学的发展,促进了学校数量的增加,也扩大了学习内容。
请回答:结合材料和课本知识,说出科举取士的开创有何意义?
2.科举制创立的影响
科举制创立的影响
①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②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1300多年。
科举制的作用:
1、有利于社会公平公正,有利于重学风气的形成。
2、提高官员素质与行政效率,促进社会稳定。
3、打破世家大族的特权垄断,保证了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扩大统治基础。
4、世族被削弱,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历史上最年轻的状元要数唐朝的贾至和明朝的丁显,都是17岁得中状元,可谓少年得志。关于丁显还有一段趣事。据说当年殿试前夕,朱元璋做了一个梦,梦见一枚特别大的钉子牢牢钉在墙上。朱元璋第二天阅卷时看见丁显这个名字,丁者钉也,显者应梦也,丁显就被钦定为状元,人们称之为“应梦状元”。
四、隋朝的灭亡
一、隋的统一
二、开通大运河
三、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四、隋朝的灭亡
相关史事:隋朝末年,人民为逃避徭役和兵役,被迫采用断手断足的方式,时称“福手福足”。有的地区人民,草根树皮也吃不上。起义军在发布的檄文中痛斥隋炀帝:“磬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隋炀帝,在两京和全国的一些重要城市,大修宫殿和离宫别馆。其中著名的有洛阳的显仁宫、西苑,江都的江都宫、临江宫,晋阳的晋阳宫,汾阳的汾阳宫,弘农的弘农宫,涿郡的临朔宫,临榆关的临榆宫等。
——张传玺主编 《中国古代史纲》
3.“隋炀帝远征高丽,发江南以南民夫及船运黎阳及洛口诸仓米至涿郡,舳舻相次千馀里,载兵甲及攻取之具往还在道常数十万人,填咽于道、昼夜不绝,死者相枕,臭秽盈路天下骚动”
——《资治通鉴》
从以上材料中收集重要信息,分析隋朝灭亡原因。
隋炀帝时期沉重的徭役和兵役使得百姓生活困苦不堪,导致各种农民起义。
修筑大量宫殿,耗费国家财力,奢侈无度
多次发动战争,致使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
原因:
隋炀帝暴政施民,导致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隋朝灭亡的原因
材料一 百役繁兴,六军不息,竭尽国力,大兴工役,唯其权力意志是用,根本不考虑民众的承受能力。
——袁刚《暴君隋炀帝评价的论辨——关于暴君之暴的政治分析》
隋炀帝的残暴统治,使人民忍无可忍,终于在受迫害最深的山东地区爆发农民起义,并且蔓延到全国,在各地形成了很多反隋的队伍,在起义军的打击下,隋朝的土崩瓦解,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下所杀,盛极一时的隋朝随之灭亡。
1.隋朝灭亡原因
隋炀帝时期沉重的徭役和兵役使得百姓生活困苦不堪,导致各种农民起义。
修筑大量宫殿,耗费国家财力,奢侈无度。
多次发动战争,致使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
2.灭亡标志:公元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杀,标志隋朝灭亡。
隋末农民起义
隋末农民起义形势图
领导人 起义军 控制地区
李密 瓦岗军 河南地区
窦建德 河北起义军 河北地区
杜伏威 江淮起义军 江淮流域
隋末瓦岗寨起义英雄程咬金
隋末瓦岗寨起义英雄秦琼
结果:在起义军的打击下,隋朝的统治面临瓦解。618年,隋炀帝被部下杀死,隋朝灭亡。
隋炀帝被部将杀死
隋炀帝本人
炀帝陵
罗隐
入郭登桥出郭船,红楼日日柳年年。
君王忍把平陈业,只换雷塘数亩田。
隋炀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又纵情享乐,奢侈无度,致使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
议一议
隋炀帝为何会落得如此下场?隋朝速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隋炀帝的残暴统治
难点突破
秦、隋两朝的共同点
秦朝 隋朝
统治时间 15年 38年
统一意义 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符合各族人民的意愿,结束了奴隶时代,开创了封建时代。 结束了自西晋以后的分裂状态,重建全国大一统的局面,为唐朝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政治制度 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伟大工程 长城 运河
灭亡原因 暴政 暴政
对后朝影响 汉承秦制;汉接受秦亡教训,休养生息 唐承隋制,唐接受隋亡教训,贞观之治
民众是国家的根本,治国必须考虑社会的承受能力,文武之道,有张有弛。只有人民丰衣足食,生活安定,国家才能强大,社会才能和谐发展。
启示
以史为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