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三-四单元水平测试(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三-四单元水平测试(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1-23 20:07: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第四单元水平测试
(时间:80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有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 萨克森伯爵每周都去教堂做礼拜或祈祷,聆听牧师讲解《圣经》,向上帝忏悔。他所信仰的宗教是 ( C )
A. 佛教 B. 道教 C. 基督教 D. 伊斯兰教
2. 800年,教皇在罗马为法兰克国王查理举行了加冕礼,称查理为“罗马人的皇帝”。因此,查理被人们称为 ( A )
A.查理曼 B.神圣罗马帝国皇帝 C.奥古斯都 D.元首
3. 2016年2月12日,梵蒂冈天主教教皇方济各与俄罗斯东正教大主教基利尔一世在古巴正式会面。这是自1054年教会大分裂以来,两大宗教领袖千年来的首次会晤。其实,他们信奉的是同一宗教,即 ( A )
A. 基督教 B. 佛教 C. 伊斯兰教 D. 犹太教
4. “一个拥有几个封臣的封君本人也许就是更高一级封君的封臣,而更高一级封君又是一个更大关系网络中的封君手下的一名封臣。”与这一现象有关的是 ( B )
A. 大化改新 B. 西欧封建等级制度 C. 罗马教廷的统治 D. 西欧城市重新兴起
5. “我的主人啊!臣下乃是我主的仆人,领有采邑的家臣。臣下愿竭忠尽智,不顾生死,一生侍奉我的主人。”这种现象出现在 ( C )
A. 古希腊 B. 古罗马 C. 中古西欧 D. 古代日本
6. 下列关于中古西欧社会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
A. 罗马教廷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B. 封建主可以管辖自己附庸的附庸
C. 国王是最大的土地所有者 D. 西欧城市的重新兴起彻底瓦解了西欧封建制度
7. 1077年1月,德皇亨利四世在与罗马教皇的斗争失利后,被迫前往卡诺莎城堡向出身低微的教皇格列高利七世忏悔,受尽了精神上的侮辱,最终才获得了格列高利七世恩赐的一个赦罪的吻,这就是历史上的“卡诺莎之辱”。它充分说明在中世纪的欧洲 ( D )
A. 基督是救世主 B. 国王软弱无能 C. 王权高于教权 D. 教权高于王权
8. 下图为“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以下表述最为准确的是
( D )



A. 与西周的分封制本质相同 B. 一个人不能既是封君又是封臣
C. 封君和封臣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D. 体现了领主与附庸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9. “由此,可以划分出三个职业集团的基础,这三个职业集团是:做工的、打仗的、祈祷的。统治者和被统治者被严格地划分出来了。”材料所述的等级现象主要存在于( A )
A. 中古西欧 B. 古希腊 C. 古代印度 D. 古代中国
10. 查理大帝实行鼓励基督教发展的政策,命令人民把每年收入的1/10贡献给教会,称为 ( C )
A. 继承税 B. 婚姻税 C.“什一税 ” D.农业税
11. 热播美剧《权力的游戏》中庄严的城堡、等级森严的列王和诸侯、宁静的庄园等共同构成了奇幻的世界。这一设计依托的历史背景是 ( A )
A.中古西欧 B.古代南亚 C.古代美洲 D.古代西亚
12. 中古时期西欧的“Manor”拥有大片的土地,在土地上耕作的一部分劳动者被称为“农奴”(serf)。对英语单词“Manor”解释正确的是 ( B )
A. 郡县    B. 庄园   C. 诸侯国   D. 城市
13. 以下对中世纪欧洲庄园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B )
A. 庄园的土地都是领主的自营地 B. 庄园里的佃户能有条件地取得一块份地
C. 在庄园里从事劳作的农奴有一定的人身自由 D. 庄园主只能拥有一个庄园
14. “庄园主很久以来就对奴隶拥有一切权力,而且他们也对自己的封臣和其他自由身份的臣民有广泛的权力。”庄园主行使司法权的权力机构是 ( B )
A. 公民陪审法庭  B. 庄园法庭  C. 元老院  D. 公民大会
15. 请为以下三幅图片,选择一个正确的主题( C )


A. 亚非的文明  B. 欧亚的文明  C. 封建的欧洲  D. 封建的亚洲
16. “12世纪30年代以后,在欧洲的一些地区开始出现了‘市政官’。1200年前后的几年中,马赛等地一度建立起意大利式的小型城市‘共和国’。这些新事物动摇了旧的封建结构,还奠定了新的制度形式——市政体制。”材料反映了西欧城市的哪一现象? ( A )
A. 城市自治 B. 殖民扩张 C. 君权神授 D. 三角贸易
17. 西欧中世纪的城市初建时,并不是政治和文化中心,而是商业和手工业中心。城市的发展 ( D )
A. 形成了雅典民主政治 B. 促使阿拉伯半岛统一
C. 最终淘汰拜占庭文明 D. 为文艺复兴奠定基础
18. 下列各项不属于西欧封建社会特点的是 ( A )
A. 城市经济十分繁荣,远远超过当时的中国城市 B. 各级之间层层分封,依次隶从
C. 城市重新兴起 D. 大学兴起
19. “仅1100—1300年间,英国新增城市就达到140座,德意志则更多。”这些“城市” 可能 ( D )
A. 由刹帝利把持军政大权 B. 仍然实行奴隶主民主政治
C. 会定期分地给农民耕种 D. 是打破封建等级制度的力量
20. “君士坦丁堡陷落后,当初将古希腊学术保存下来并仔细研读的基督教学者,亲自带着这些珍贵手稿逃到了意大利。他们在此受到热烈欢迎,因为文艺复兴学者正四处搜寻古典文献。”下列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有 ( C )
①拜占庭帝国保存了古希腊文献 ②拜占庭帝国的灭亡是因为信奉基督教 ③古希腊文献对文艺复兴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④闭关自守导致落后,开放创新促进发展
A. ②③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21. 至今仍屹立在土耳其第一大城市伊斯坦布尔(原名君士坦丁堡)城内的圣索非亚大教堂,冷眼旁观过政权更迭、宗教斗争与历史的沧桑。它曾见证的国家兴衰是 ( D )
A. 罗马共和国 B. 亚历山大帝国 C. 罗马帝国 D. 拜占庭帝国
22. 1453年,延续了1 000多年的拜占庭帝国被奥斯曼帝国攻破。盛极一时的帝国的灭亡,启示我们 ( B )
A. 要以排外的心理对待外来文化 B. 开放宽容才能繁荣,保守狭隘必将衰落
C. 走向辉煌后必然走向灭亡 D. 只有扩展才能促进经济发展
23. 2019年4月1日,日本正式公布新年号为“令和”。这是日本自公元645年首次使用年号以来的第248个年号。日本首次使用的年号是 ( A )
A. 大化  B. 德川  C. 明治  D. 裕仁
24. “646 年,日本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废除贵族私有的屯仓、田庄和部民,把土地和部民一律收归国家所有;中央设二官八省一台,地方设国、郡、里。”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B )
A. 伯里克利改革 B. 大化改新 C. 明治维新 D. 百日维新
25. 《全球通史》中写道:“6世纪起,中国文明大规模传入日本。……那些游历‘天朝’的日本人,作为热情的皈依者,回国后所起的作用更为重大。”材料中的“作用更为重大”包括 ( D )
①建立了君主立宪制 ②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度 ③促使日本由封建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 ④促使日本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26. 伊斯兰历即伊斯兰教的历法,为世界穆斯林所通用。这种历法把622年定为伊斯兰教教历元年,是为了纪念穆罕默德在这一年 ( A )
A.建立起政教合一的国家的雏形 B.使麦加成为伊斯兰教圣地
C.使各部落承认了他的独尊地位 D.基本上统一了阿拉伯半岛
27. 2015年1月,法国讽刺杂志《查理周刊》总部遇袭,绘制伊斯兰教先知系列漫画的画家夏尔伯成为“基地组织”袭击的目标。他绘制的“先知”应是 ( B )
A. 释迦牟尼 B. 穆罕默德 C. 耶稣 D. 苏格拉底
28. 7世纪初,分散的阿拉伯部落以宗教信仰为纽带形成了统一的国家,他们信奉的是(D )
A. 佛教 B. 基督教 C. 道教 D. 伊斯兰教
29. 下面是小丽同学归纳“上古时期”文明成就时制作的表格。其中与主题不符的是(D )
选 项 文明成就 影 响
A 《荷马史诗》 是研究早期希腊社会的重要史料
B 《汉漠拉比法典》 是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C 司母戊鼎 是世界现存最大的青铜器
D 伊斯兰教创立 促进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

30. 历史事实是指历史的真实情况,历史观点是对历史事实的看法和态度。下列历史事实或历史观点正确的是 ( C )
A. 东方文明发源于亚洲,西方文明发源于欧洲
B. 封建领主推动了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快速发展 
C. 阿拉伯人创造了有自己特色的阿拉伯文化
D. 欧洲最悠久的君主制国家——拜占庭帝国被亚历山大帝国灭亡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有3小题,第31题13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5分,共40分)
31. 学习历史有助于我们面向未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类的历史虽然已有三四百万年,但人类的文明史却仅有五六千年。人类从野蛮步入文明是一个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关键一步,……文明首先在自然条件优越、适合农业生产的亚非大河流域产生。这就是西亚、埃及、印度和中国的古代东方文明,随后在地中海区域又出现了一种带有鲜明海洋性质的古代西方文明,这就是古希腊、古罗马文明。
材料二 中世纪的阿拉伯人继承和发展了古希腊的理性传统,在实验科学、医学、化学、数学、天文等各方面取得了领先全球的成就。阿拉伯天文学家的“图斯双圆”理论出现在300年后的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中,现代天文学家中的很多名称和术语来自阿拉伯天文学家,欧洲语言中的大多数星宿的名称都来源于阿拉伯语。12世纪开始,许多希腊哲学著作的阿拉伯文译本又重新译成欧洲各种文字,欧洲人才重新听到亚里士多德的名字,接触到真实的希腊古典哲学著作。从阿拉伯世界涌来的知识潮流,给欧洲带来了向心灵解放的“大跃进”,促进了发展自由思想的伟大进步,导致了文艺复兴的到来。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也是经阿拉伯人之手,逐步传入西欧。
——改编自蔡德贵《中世纪阿拉伯人对哲学和科学的贡献》
材料三 拜占庭帝国则陶醉于已有的辉煌成就。在以后的时代里,它无视西欧城市出现后悄然兴起的文明新因素,更不屑于学习和吸纳其他文明的优点和长处。拜占庭人认为,他们的职责在于保存祖先的遗产而不在于创新,这种封闭保守的心态持续了若干世纪之后,拜占庭文明终于被历史的大潮所淘汰。
——朱寰《世界中古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古代东西方文明分别诞生于怎样的自然环境中?(2分)
东方:亚非大河流域; 西方:具有鲜明海洋性质的地中海区域。

(2)根据材料二,指出阿拉伯对欧洲社会的影响。(4分)概括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明交流中所起的作用。(2分)
阿拉伯人在自然科学领域取得了领先全球的成就,影响了欧洲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将被中世纪湮没的古代希腊罗马文化成果保存并重新传回欧洲,为文艺复兴提供了条件。阿拉伯人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桥梁、中介。

(3)材料三中的拜占庭帝国是如何灭亡的?(2分)
1453年,被奥斯曼帝国所灭。(或:1453年,奥斯曼帝国攻破其首都君士坦丁堡)

(4)综合以上三则材料,你得到怎样的历史启示?(3分)
世界文明具有多元性和共容性;文明在交流中发展,在创新中进步;封闭导致落后,开放促进发展;闭关锁国导致落后挨打;开放促进国家繁荣富强。

32. 一个自主的民族,有计划地吸收外国文明的优点,在世界范围内是一个常见的现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化改新是古代日本的一次改革,改革内容大部分是对中国隋朝、唐朝政治和经济制度的模仿。这体现了日本民族善于学习、长于模仿的特点。
材料二 (我们)不但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而且学习他们(苏联)先进的科学技术,……应该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一个学习苏联的高潮,来建设我们的国家。
——毛泽东在全国政协一届四次会议上的讲话
材料三 为了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1978年上半年派出多个经济代表团出访日本和欧洲一些主要国家。这是中国在封闭半封闭几十年以后,再一次打开国门看世界,再一次向西方学习。
——萧冬连《1978—1984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思路的演进——决策与实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三例说明日本在大化改新中学习和模仿了中国的哪些制度。(3分)
大化改新中的“租庸调制”模仿自中国的“租庸调制”;大化改新中的“班田收授法”学习自中国的“均田制”;大化改新中的“二官八省”学习自中国的“三省六部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为学习苏联先进科学技术而在全国范围内采取的措施是什么?(1分)这一措施的重点是什么?(1分)
一五计划。发展重工业。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多个经济代表团出国考察的结果促使中国共产党作出了什么战略决策?(2分)此决策实施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逐步确立的目标是什么?(2分)
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综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学习和模仿外国经验的看法。(3分)
学习外国成功经验是加快本国社会发展速度的重要途径;学习外国经验必须结合具体国情,慎重选择方向和内容;不能脱离具体国情,照搬照抄外国经验;在学习外国经验的基础上必须加以改造和创新。

33. 自古以来,对外交往始终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通过四次遣隋使,日本在初步直接接触中国的优秀文化并有所汲取之后,“对中国优秀文化益加叹羡和憧憬,朝野上下醉心于学习和模仿,形成一股狂热的学习高潮”。(《日华文化交流史》)……而当时的中国,在唐继隋统一全国,历太宗、高宗等诸代的治世后,经济高度繁荣发达,文化空前隆盛辉煌。……唐代文化之隆与对留学生待遇之厚,自然对日本有强烈的吸引力。……日皇廷组织大型使团,派遣优秀人物为使节,以便更有效地学习,并随派大批留学生、留学僧,以便长期从事学习。
——摘编自池步洲《日本遣唐使简史》
材料二 建立元朝(1279—1368年)后,中国的船只体积最大,装备最佳;中国商人遍布东南亚及印度各港口。1291年,马可·波罗护送一位蒙古公主绕经东南亚去伊朗时,目睹并描写了中国航海业的盛况;……进口商品除细纹棉纺织品外,还有中亚的皮革、马匹以及南亚的优质木材、玉石、香料和象牙等原材料。而出口商品,除矿石外,还有书、画,尤其是瓷器、丝绸等产品。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中国将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坚定不移在和平共处五项……我们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朝对日本具有巨大吸引力的原因。(3分)并根据所学知识,举一例史实说明日本大规模学习唐朝后对当时日本发展的积极影响。(2分)
经济高度繁荣发达,文化空前隆盛辉煌,对留学生待遇优厚。大化改新。

(2)根据材料二,归纳当时中国对外交往的有利条件。(2分)
航海业发达,进出口贸易商品种类繁多。

(3)根据材料三,指出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什么?(4分)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说明我国21世纪以来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的努力。(2分)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发布《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等。

(4)综上所述,你认为从古至今对外交往的主流是什么?(2分)
和平友好、交流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