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植物的生殖和发育 教案(4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0章植物的生殖和发育 教案(4课时)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5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科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09-08-17 14:17: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扬州市竹西中学 备课人 管晓青 审核人
总 课 题 第二十章植物的生殖和发育 总课时 4 第 1 课时
课 题 第一节 植物的生殖 课 型 新课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概述绿色开花植物的受精过程。 2、举例说明几种植物的营养繁殖。 3、说出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对植物生殖的图示观察,尝试图与文字转换的表达。 2、能够模仿人工营养繁殖的图示,进行植物的嫁接、扦插或压条等活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观察植物的组织培养过程,阅读人工种子形成的资料,体验新科技与传统生产的差异。 2、参与嫁接、扦插或压条等活动,体验植物新生命的诞生过程。
教学重点 观察植物的受精过程。
教学难点 概述植物的受精过程。
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备课札记
教 学 过 程 学生活动
1、导入: 花是植物体的重要器官,植物生长到一定的时候,都要开花。植物开花后又要进行哪些生理活动呢?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指出开花是:花的各部分成熟后,花被(花萼和花瓣)展开,雌蕊和雄蕊显露出来的过程。然后再指出:植物开花后,还要经过传粉才能结果,然后引出本课的课题。 指出生殖的概念。 2、关于植物受精过程的教学。 绿色开花植物在生殖过程中,表现出丰富多彩的生命现象,如生长到一定的阶段,就开花、结出果实和种子,先回顾花的结构(可示课件) 讨论:花被包括什么?有什么作用? 花的主要部分是什么?为什么呢? 雌蕊包括几部分?雄蕊包括几部分? (示课件植物的受精过程)了解绿色开花植物的果实和种子是怎样形成的?首先,使学生弄清楚子房内部的结构。教师可边画板图边讲解:雌蕊的子房中间有胚珠,胚珠外有珠被和珠孔(珠孔的位置可以在顶端、侧面或底部)。胚珠中间有一个胚囊。胚囊中,珠孔下有一个较大的细胞,叫卵细胞。胚囊中间的部位还有两个极核。 教师画制的板图要很规范,可以用不同颜色的粉笔勾画出子房各部分结构和名称,与此同时,学生会学着教师的板图画。这样,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绘制生物图的能力;另一方面还会加深学生对子房结构的记忆。 然后,再讲解受精的过程。受精的过程应包括三个步骤:第一,花粉落到柱头上以后,受柱头上粘液的刺激而萌发;第二,萌发出的花粉管不断伸长,把花粉中的两个精子沿着花柱,通过珠孔送到胚囊中;第三,进入胚囊中的花粉管顶端破裂,两个精子移动出来:一个精子与卵细胞融合,形成受精卵;另一个精子与两个极核融合,形成受精极核。 教师及时给出受精的概念和双受精的概念。而且要说明,双受精是绿色开花植物所特有的。 在讲解上述三个过程的同时,教师可用活动教具示意花粉管萌发及生长的情况。可以告诉学生:在柱头上落有许多花粉,而且有许多花粉萌发,因而有不少花粉管在花柱中生长,但在一般情况下,只有一个花粉管进入胚囊,完成双受精过程。在双受精完成后,受精卵和受精的极核将进入胚和胚乳的发育。 讨论: a.子房是花的雌蕊的主要结构,它由哪几部分组成? b.果实包括果皮和种子,它们的各部分是由花的什么结构发育而成的? c.为什么桃、李的果实里只有一粒种子?而西瓜、番茄的果实里有多个种子?举些日常食用农产品,让学生回答食用的部分,是植物体的哪个器官。特别是有些果实,它的种皮和果皮紧紧贴在一起,像米和小麦,它们的种子也叫果实。教师总结。
教学反思:
扬州市竹西中学 备课人 管晓青 审核人
总 课 题 第二十章植物的生殖和发育 总课时 4 第 2 课时
课 题 第一节 植物的生殖 课 型 新课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概述绿色开花植物的受精过程。 2、举例说明几种植物的营养繁殖。 3、说出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对植物生殖的图示观察,尝试图与文字转换的表达。 2、能够模仿人工营养繁殖的图示,进行植物的嫁接、扦插或压条等活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观察植物的组织培养过程,阅读人工种子形成的资料,体验新科技与传统生产的差异。 2、参与嫁接、扦插或压条等活动,体验植物新生命的诞生过程。
教学重点 观察植物的受精过程。
教学难点 概述植物的受精过程。
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备课札记
教 学 过 程 学生活动
1.导入:在复习前课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这样说:花、果实、种子是植物体的繁殖器官,这些器官为植物体繁衍后代立下了“汗马功劳”,除了这些器官可以进行繁殖作用外,植物体还有哪个结构能起到繁殖的作用呢?学生会提到:叶、茎、根。教师可以接着说:确实如此,植物体的根、茎、叶也有一定的繁殖作用,植物体靠营养器官繁殖新个体的过程,叫营养繁殖(板书)。 2.关于“植物的营养繁殖”的教学。紧接引言,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举例,也可看课本上的例子分析讨论有哪些植物的繁殖是靠营养器官来完成的。如落地生根的叶、甘薯的块根、马铃薯的块茎以及草莓的茎都能发芽、生根、长出新个体。在学生举例的基础上,教师可问:“用营养器官繁殖新个体有什么好处呢?”最后总结出:用营养器官繁殖可以保持植物体的优良特性,加快繁殖的速度。下面以茎繁殖为例,来说明营养繁殖的过程。 首先,告诉学生,茎繁殖常用的方法有扦插、嫁接和压条。 然后,讲解三种方法的具体操作过程。教师可以先请知道的同学讲一讲,而后再用教具、挂图补充讲解或说明。 ①关于“扦插”,注意说明:选取扦插的枝条要新鲜、饱满。有些植物,如油桐、油茶、苹果、梨、梅、杏等不易产生不定根,成活比较困难,可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和维生素B1浸润插条,促进不定根的发生与生长。 ②关于“嫁接”,要重点从概念、方法、意义上讲解。 嫁接是将一个植物体的芽或枝,接到另一个带有根系的植物体上,使接在一起的两部分长成一个完整的植物体。接上的芽或枝叫做接穗,被接的植物体叫做砧木。在理论上,嫁接是利用植物受伤后具有愈伤的机能来进行的。嫁接时,使两个伤面的形成层靠近并扎紧在一起,结果因细胞增生,彼此愈合成为维管组织连接在一起的一个整体。 在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可用教具说明接穗和砧木的关系。并且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影响嫁接成活因素有哪些?在讨论的基础上,说明主要影响成活的因素有二条:①接穗与砧木彼此间的亲缘关系如何?一般亲缘关系越近,越容易成活。②嫁接的技术和嫁接后的管理,也是影响成活的重要因素。嫁接时,接穗与砧木两者的形成层一定要紧贴在一起,并注意不要碰动接穗。 嫁接除了能达到繁殖的目的外,还能保持亲本的优良性状和提高各种抵抗力。我国北方地区通过矮生砧木的嫁接,改良苹果的品质,使果树植株矮化,便于管理和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对核桃和枣树也可通过嫁接改良品质,取得良好的成果。嫁接的方法分两种:芽接和枝接。芽接是用芽作接穗。枝接是用枝作接穗。芽接是应用最广的嫁接方法。优点是:芽接利用的接穗最经济,一年生的砧木苗即可嫁接,而且成苗快,愈合容易,接合牢固,操作简单,工作效率高,可接的时期长,未成活的便于补接,可以大量繁殖苗木。枝接主要在休眠期进行。以砧木树液开始流动而接穗尚未萌动时最好。枝接的时期较短,但接后长得快,当年可以成苗。 ③关于“压条”,可做为一般了解的内容,见P116页请一位学生给大家讲清楚就可以了。 3.关于“植物的组织培养”的教学,可以这样安排: 首先,教师要向学生说明,近几年来的研究发现:植物体的任何一个活细胞,在一定的条件下,都有分化发育成完整植物体的能力。这叫做植物细胞的全能性。这主要原因是:任何一个植物细胞内都含有发育成完整植株的全部遗传信息。在离体培养下,这些遗传信息可以表达出来,从而使植物细胞(或组织)产生出完整的植株。 在讲这部分内容时,对初一学生而言,可能不好理解,教师可以深入浅出,做适当解释,并可告诉学生,有些生物学知识,在以后的学习中还会接触到,希望同学们努力学习,去揭示生物界中的一个个奥秘。 第二,教师还要向学生说明:利用组织培养技术,可以实现植物细胞的全能性。组织培养是指:在人工培养基上,离体培养植物的器官、组织、细胞和原生质体,并使其生长、增殖、分化以及再生植株的技术。教师可以利用一些幻灯片、图片向学生介绍组织培养的设备、条件和方法;也可以带领学生去参观学校附近有组织培养室的单位,加强学生对这一广泛推广的新技术的了解。最后,教师要向学生介绍一下,利用组织培养技术取得的丰硕成果。例如:利用植物的器官、组织和细胞进行组织培养,快速、大量生产有经济价值的试管苗,然后移入温室或苗圃栽培,供应市场需要。在花卉、果树和林木等多种植物上已用此方法进行工厂化育苗。又如:用植物的茎尖进行组织培养,可以除去植物体中所带的病毒,大量生产无毒苗,改善苗木的质量,提高经济产量。目前这一技术,已在马铃薯、兰花、菊花和草莓等植物上得到应用,产生了十分可观的经济效益。教学反思:
扬州市竹西中学 备课人 管晓青 审核人
总 课 题 第二十章植物的生殖和发育 总课时 4 第 3 课时
课 题 第二节 植物的生长发育 课 型 观察课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概述种子的形态和结构。 2.分析种子的萌发与外界条件的关系。 3.说明种子萌发的过程。 4.说出叶芽的结构。 二、能力目标 1.尝试画出所观察的种子结构。 2.选择某一外界条件,尝试探究它与种子萌发的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分析种子萌发的条件,形成生物的生长发育与环境有着密切关系的观念。 2.参与种子萌发与外界条件的探究,交流外界条件对种子萌发影响的看法。
教学重点 能够概述种子的结构,尝试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
教学难点 观察叶芽的结构。
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备课札记
教 学 过 程 学生活动
本课最好采取同步教学法,让学生手中有观察的实物材料,并能够亲手对材料进行处理(如剥离、挑取、染色、使用放大镜观察等)。在老师的指导下,边观察边听讲解,这样所得到的印象是深刻的。此外,像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的种子,各个学校都很容易得到,刀片在任何日用品商店都可以买到,至于放大镜前面已经介绍了自制的方法,所以,这样的教学方法在绝大多数学校应该是可行的。1.导入: 绿色开花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大都是先由种子发育成幼苗,才依次出现其他各种器官。可以有兴趣的问题开始,提问:“我们吃的萝卜是植物的一种组织还是一个器官?”在学生回答后接着问:“萝卜是植物的什么器官?”“植物还有哪些器官?”等。接着说“要想知道种子是怎样长成一株植物体的,就要研究它的萌发过程以及和萌发有关的许多问题。如种子是什么样的结构?所有植物种子的结构都相同吗?它们萌发需要什么样的条件?当条件具备时为什么有些种子并不萌发?种子能活多久,等等。这些问题我们要依次去探讨,去解决。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种子的结构……”2.新课的设计: (1)在引入本课主题后,可以分发实验材料,同时提醒学生要注意听老师的讲述,因为种子较小,尤其是种子内的胚更是娇嫩,一不小心就会将其损伤,影响观察。 (2)指导学生了解双子叶植物种子的结构,让学生按教材所示的方法观察,解剖认识菜豆种子(或其他双子叶种子)的结构。可对照课本图20-5然后板书归纳: (3)指导学生先了解玉米等单子叶植物种子的结构,出示挂图或使用模型来简述单子叶种子的结构,然后让学生按要求剥开玉米种子的种皮,用针将中央白色的胚剥离,用放大镜观察其形态,再取一粒玉米种子让学生按教材所示的方法将种子切开,在切面上滴一滴碘液(说明,胚乳中贮存着大量淀粉,遇碘会变蓝,而胚不变蓝色)。再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对照教材图20-6所示的结构认真弄清胚的结构,最后板书归纳玉米种子的结构: (4)将两类种子进行比较,让学生注意到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可以列表总结 (5)指出胚是种子结构中的最重要部分,它是将来植物体的雏形,一旦胚受到损伤,这粒种子就不能萌发了,例如将大米或豆瓣种下去却不能长出幼苗,因为水稻种子在碾成大米的过程中已经去掉了种皮和胚,而豆瓣是子叶,不是一个完整的胚,所以,胚的完整是种子萌发的重要内因。胚乳(双子叶植物种子的胚乳已被子叶吸收)和种皮只不过是在胚长成幼苗过程中提供营养和起保护的作用。 (6)明确两个问题:①单子叶植物种子多数都有胚乳,但也有些种类的单子叶植物种子没有胚乳,例如:慈姑②双子叶植物的种子多数无胚乳,但有些种类的种子具有胚乳,例如:蓖麻以此问题来说明植物的多样性,同时打消学生所可能出现的错误认识。不要把两类种子的结构知识绝对化。以上的教学过程安排要根据学校条件和学校情况来灵教学反思:
第二节 植物的生长发育
扬州市竹西中学 备课人 管晓青 审核人 陈群
总 课 题 第二十章植物的生殖和发育 总课时 4 第 3 课时
课 题 第二节 植物的生长发育 课 型 观察课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概述种子的形态和结构。 2、比较蚕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结构 二、能力目标 1、.尝试画出所观察的种子结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认清种子的结构,形成正确的世界观2、通过实验,养成科学的实验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3、培养学生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 能够概述种子的结构,并进行比较
教学难点 .尝试画出所观察的种子结构。
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备课札记
教 学 过 程 学生活动 复习植物体的六大器官课前准备一些单子叶植物种子和双子叶植物种子的实物,课上展示给学生观看
本课最好采取同步教学法,让学生手中有观察的实物材料,并能够亲手对材料进行处理(如剥离、挑取、染色、使用放大镜观察等)。在老师的指导下,边观察边听讲解,这样所得到的印象是深刻的。此外,像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的种子,各个学校都很容易得到,刀片在任何日用品商店都可以买到,至于放大镜前面已经介绍了自制的方法,所以,这样的教学方法在绝大多数学校应该是可行的。1.导入: 绿色开花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大都是先由种子发育成幼苗,才依次出现其他各种器官。可以有兴趣的问题开始,提问:“我们吃的萝卜是植物的一种组织还是一个器官?”在学生回答后接着问:“萝卜是植物的什么器官?”“植物还有哪些器官?”等。接着说“要想知道种子是怎样长成一株植物体的,就要研究它的萌发过程以及和萌发有关的许多问题。如种子是什么样的结构?所有植物种子的结构都相同吗?它们萌发需要什么样的条件?当条件具备时为什么有些种子并不萌发?种子能活多久,等等。这些问题我们要依次去探讨,去解决。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种子的结构……”2.新课的设计: (1)在引入本课主题后,可以分发实验材料,同时提醒学生要注意听老师的讲述,因为种子较小,尤其是种子内的胚更是娇嫩,一不小心就会将其损伤,影响观察。 (2)指导学生了解双子叶植物种子的结构,让学生按教材所示的方法观察,解剖认识菜豆种子(或其他双子叶种子)的结构。可对照课本图20-5然后板书归纳: 蚕豆种子的结构:种皮和胚。胚包括胚根、胚轴、胚芽和子叶。(3)指导学生先了解玉米等单子叶植物种子的结构,出示挂图或使用模型来简述单子叶种子的结构,然后让学生按要求剥开玉米种子的种皮,用针将中央白色的胚剥离,用放大镜观察其形态,再取一粒玉米种子让学生按教材所示的方法将种子切开,在切面上滴一滴碘液(说明,胚乳中贮存着大量淀粉,遇碘会变蓝,而胚不变蓝色)。再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对照教材图20-6所示的结构认真弄清胚的结构,最后板书归纳玉米种子的结构: 玉米种子的结构:种皮和胚、胚乳。胚包括胚根、胚轴、胚芽和子叶。(4)将两类种子进行比较,让学生注意到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可以列表总结 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的比较:两片子叶 无胚乳一片子叶 有胚乳(5)指出胚是种子结构中的最重要部分,它是将来植物体的雏形,一旦胚受到损伤,这粒种子就不能萌发了,例如将大米或豆瓣种下去却不能长出幼苗,因为水稻种子在碾成大米的过程中已经去掉了种皮和胚,而豆瓣是子叶,不是一个完整的胚,所以,胚的完整是种子萌发的重要内因。胚乳(双子叶植物种子的胚乳已被子叶吸收)和种皮只不过是在胚长成幼苗过程中提供营养和起保护的作用。(6)明确两个问题:①单子叶植物种子多数都有胚乳,但也有些种类的单子叶植物种子没有胚乳,例如:慈姑②双子叶植物的种子多数无胚乳,但有些种类的种子具有胚乳,例如:蓖麻以此问题来说明植物的多样性,同时打消学生所可能出现的错误认识。不要把两类种子的结构知识绝对化。 友情提醒:刀片锋利,要小心。碘液不能滴的太多,否则现象不明显。 课堂小结:蚕豆种子的结构 玉米种子的结构 比较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教后反思 回顾旧知学生实验碘遇淀粉变蓝色,已有的知识体验学生进行对比分析
第二节 植物的生长发育
扬州市竹西中学 备课人 管晓青 审核人 陈群
总 课 题 第二十章植物的生殖和发育 总课时 4 第 4 课时
课 题 第二节 植物的生长发育 课 型 探究课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分析种子的萌发与外界条件的关系。 2.说明种子萌发的过程。 3.说出叶芽的结构。 二、能力目标 选择某一外界条件,尝试探究它与种子萌发的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分析种子萌发的条件,形成生物的生长发育与环境有着密切关系的观念。 2.参与种子萌发与外界条件的探究,交流外界条件对种子萌发影响的看法。
教学重点 尝试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
教学难点 观察叶芽的结构。
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备课札记
教 学 过 程 学生活动 为新旧知识做联系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课前准备好带有不同芽的枝条,课上展示知识拓展引导学生探讨侧芽发育和顶芽发育的关系问题。
提问导入:本课可以从复习种子的成分开始,用几个简明的问题让学生回忆起种子内的基本组成成分,然后提出:“种子内为什么要贮存这些成分呢?”(为种子萌发提供营养物质)“有了这些营养物质就能够使种子萌发成幼苗吗?”(种子萌发的条件)“为什么?”从而引出本课的课题。教学过程:设问:科学探究的过程由哪几个步骤组成? 1、由班级有播种体验的学生或教师介绍农民播种时的一些做法,帮大家建立一些感性认识。2 、学习小组讨论影响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可能有哪些?(学生先列举出:水、温度、空气、阳光、土囊、无机盐。然后一 一分析哪些条件不是种子萌发必须要的,与学生一起排除了阳光、土囊、无机盐这几个条件,得出影响是种子萌发的条件水、温度、空气。)3、根据本小组的共同兴趣,确定本组探究的内容。4、设计实验方案和实施计划。5、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并得出结论。6、小组交流各自的结论,并接受其他小组的质疑或询问。7、师生共同得出准确的结论。8、写出探究报告,包括提出的问题、假设、方案设计、实验步骤、结论等。(学生进行探究实验,得出结论)向学生出示一株植物(盆栽花卉或移植到花盆内的农作物),然后提出问题:“这株植物是由什么发育而成的?”“种子是怎样生长发育成一株植物体的?”在学生回答出:“需要施肥”、“需要浇水”、“需要土壤”、“需要适宜的温度”之后,教师可以归纳出:“一粒种子要长成一株植物体,需要许多条件”,“今天就让我们了解一下种子萌发都需要哪些条件”,引出本课主题。2、观察种子萌发的过程 (1)出示演示实验,提出问题:“为什么只有一粒种子可以萌发?而其它种子不能萌发的原因是什么?” (2)归纳出影响种子萌发的外因,即适宜的温度、水分和空气。在此要讲明为什么,如低温使种子内的物质转化处于停顿状态;缺水则使种子内的营养无法被胚所利用;空气太少影响了种子的呼吸,从而不能提供给种子足够的能量等等。让学生不但了解了影响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而且还了解了这些条件怎样影响了种子的萌发,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3)让学生再观察演示实验,从种子本身来发现问题,这时学生会很容易地看出,有完好胚且外界条件适宜的种子才能萌发,而即使是外界条件充足,种子本身的胚被破坏了,种子也不能萌发,这说明种子的内部条件也是必需的。 (4)此时教师可提出一关键问题:“一粒完好的种子在外界条件充足的情况下就一定能够萌发吗?”可能学生会不知该怎样回答,教师可以让学生做大胆的假设,认为能够萌发的学生要讲出理由,教师并不急于评判,而是让认为不能萌发的学生也讲出理由。 (5)在学生期盼老师给出正常答案的时候,教师要从分析问题开始,逐渐将正确答案揭示出来。如,让学生观察一些具有不同厚度种皮或果皮的种子,请一位或两位同学说出将它们同时种在土壤中,哪个先萌发,哪个后萌发,学生一定会认为皮厚的不易萌发。至此,教师可以讲述:除了有完好的胚以外,还有一些种子本身的其他条件也对其萌发起着作用。 (6)引出种子的休眠现象问题和寿命问题,并充分举例说明。 (7)小结并出示萌发过程课件,让学生在充分认识了种子萌发所需要的内外因条件之后,再了解一下种子的萌发过程,也就是胚的各部分将生长发育成植物体的哪些器官。此部分内容可以简单叙述,并不需要做过多的解释。 (8)让学生从所了解的农业生产过程或刚刚学到的知识中谈一谈种子的萌发知识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实例,以此来明确本课内容的重要意义。(农民在收获后,准备第二年耕种时都要进行换种,即用刚收获的粮食到种子站换取明年所需的种子,该种子的发芽率是农民最关心的指标之一,测定种子的发芽率就直接用到了本课所学的知识内容,所以,在普及科学种田的今天,此课的内容尤显其重要)。3、芽的发育1.提问:植物体的根和叶各有什么功能。由此引出,营养物质的运输是由茎完成的。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讨论:植物体的茎是怎样产生的?启发学生得出:茎是由芽发育而成的。2.课前可准备一些枝条(杨树)、挂图或投影片,告诉学生芽有许多种类,分类的标准不一样,名称也不一样。可以组织学生讨论芽分类的标准和名称的确定。一般学生能够提到书上的两种分类标准,教师可稍加扩充,如杨树等植物的芽外有些鳞片保护着,这种芽又叫做鳞芽,没有鳞片的芽又叫做裸芽。以此说明芽的名称的多样性。教师可提示学生:顶芽有可能是叶芽也有可能是混合芽,也可能是花芽,但发育成枝条的芽,应该是叶芽或混合芽。3.“叶芽的结构”的教学,应采取实验与教学同步的方法,这样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也培养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一些基本的技能。方法步骤a、把杨树枝上的顶芽轻轻地摘下(杨树枝的顶芽是叶芽)。b、用刀片将顶芽从顶部向下纵向剖开。c、用解剖针轻轻地挑动顶芽的内部,并且用放大镜仔细观察芽轴、生长点、叶原基、幼叶和芽原基。讨论:叶芽展开以后,它的各部分将会发育成什么?为了便于学生观察叶芽的纵切面,教师可以用元白菜心,制作成“叶芽纵剖教具”,用来表明叶芽各部分的结构和名称;用动画投影片说明叶芽发育的过程,也可用伸缩教鞭示意叶芽伸展情况;有条件的也可给学生放录像片,进一步展示叶芽的生长、发育的全过程。明确叶芽就是枝条的雏型,其中孕育着茎的结构,茎是由芽发育的。为了检查学生掌握的程度,教师可在黑板上画出叶芽的结构图,请学生填出图注和各部分发育的结构名称。顺着思路,可问学生:①如果把叶芽的生长点去掉,叶芽会怎样?②叶芽的各部分是不是都不能生长了?③侧芽的发育与顶芽的发育有没有关系?4.引导学生讨论植物的侧芽发育与顶芽发育是否有关系。然后用生活中的一些实际例子,示图片,说明顶芽生长抑制侧芽发育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向日葵、松树、杨树等)。最后再解释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植物体内产生的生长素可以促进植物生长,它主要分布于生长旺盛的地方。为什么顶芽生长会使侧芽生长缓慢,甚至停止生长呢?在解释这一现象时,要考虑到初一学生的知识水平,,用最简明的语言,讲清生长素的作用和顶端优势现象产生的道理就可以。在讲解过程中,一定要说明:生长素多集中在顶芽等生长旺盛的部位,并能往下运输。在含量微少时会促进植物生长,含量稍多就会抑制植物生长。一般情况下顶芽生长素含量少生长快,侧芽生长素多生长慢或停滞。当顶芽去掉后,生长素往下运输的量减少了,侧芽处生长素含量降低,顶芽对侧芽的抑制解除,侧芽开始生长,并能发育成侧枝。侧枝上也有顶芽,同样的道理会抑制侧枝上的侧芽发育,以此类推。为了使学生能理解这一作用机理,讲解时可同时示课件。讲解后还可以播放有关的动画片、录像片,使学生加深对这些较为抽象的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可以用多媒体手段播放一些影片或资料,说明顶端优势和整枝摘心在农业实践中和植物栽培中的广泛利用。也可以用学生熟悉的材料进行说明,使学生能够进一步理解:不同的植物根据需要的不同,可以维持顶端优势(向日葵、黄麻、松柏科植物),也可以摘心整枝,促进侧芽的大量发育,以便获得更多的花芽和果实(棉花、番茄)。课堂小结: 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和外界条件 叶芽的结构 芽的不同类型教后反思 知识回顾 分析实验学生制定方案,进行实验学生讨论,依次让学生找出影响种子萌发的原因。学生对比分析种子萌发的情况学生计算种子的发芽率学生观察叶芽的结构并观看叶芽的生长、发育的全过程学生课堂巩固练习知识拓展
第二节 植物的生长发育
扬州市竹西中学 备课人 管晓青 审核人 陈群
总 课 题 第二十章植物的生殖和发育 总课时 4 第 3 课时
课 题 第二节 植物的生长发育 课 型 观察课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概述种子的形态和结构。 2、比较蚕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结构 二、能力目标 1、.尝试画出所观察的种子结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认清种子的结构,形成正确的世界观2、通过实验,养成科学的实验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3、培养学生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 能够概述种子的结构,并进行比较
教学难点 .尝试画出所观察的种子结构。
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备课札记
教 学 过 程 学生活动 复习植物体的六大器官课前准备一些单子叶植物种子和双子叶植物种子的实物,课上展示给学生观看
本课最好采取同步教学法,让学生手中有观察的实物材料,并能够亲手对材料进行处理(如剥离、挑取、染色、使用放大镜观察等)。在老师的指导下,边观察边听讲解,这样所得到的印象是深刻的。此外,像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的种子,各个学校都很容易得到,刀片在任何日用品商店都可以买到,至于放大镜前面已经介绍了自制的方法,所以,这样的教学方法在绝大多数学校应该是可行的。1.导入: 绿色开花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大都是先由种子发育成幼苗,才依次出现其他各种器官。可以有兴趣的问题开始,提问:“我们吃的萝卜是植物的一种组织还是一个器官?”在学生回答后接着问:“萝卜是植物的什么器官?”“植物还有哪些器官?”等。接着说“要想知道种子是怎样长成一株植物体的,就要研究它的萌发过程以及和萌发有关的许多问题。如种子是什么样的结构?所有植物种子的结构都相同吗?它们萌发需要什么样的条件?当条件具备时为什么有些种子并不萌发?种子能活多久,等等。这些问题我们要依次去探讨,去解决。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种子的结构……”2.新课的设计: (1)在引入本课主题后,可以分发实验材料,同时提醒学生要注意听老师的讲述,因为种子较小,尤其是种子内的胚更是娇嫩,一不小心就会将其损伤,影响观察。 (2)指导学生了解双子叶植物种子的结构,让学生按教材所示的方法观察,解剖认识菜豆种子(或其他双子叶种子)的结构。可对照课本图20-5然后板书归纳: 蚕豆种子的结构:种皮和胚。胚包括胚根、胚轴、胚芽和子叶。(3)指导学生先了解玉米等单子叶植物种子的结构,出示挂图或使用模型来简述单子叶种子的结构,然后让学生按要求剥开玉米种子的种皮,用针将中央白色的胚剥离,用放大镜观察其形态,再取一粒玉米种子让学生按教材所示的方法将种子切开,在切面上滴一滴碘液(说明,胚乳中贮存着大量淀粉,遇碘会变蓝,而胚不变蓝色)。再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对照教材图20-6所示的结构认真弄清胚的结构,最后板书归纳玉米种子的结构: 玉米种子的结构:种皮和胚、胚乳。胚包括胚根、胚轴、胚芽和子叶。(4)将两类种子进行比较,让学生注意到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可以列表总结 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的比较:两片子叶 无胚乳一片子叶 有胚乳(5)指出胚是种子结构中的最重要部分,它是将来植物体的雏形,一旦胚受到损伤,这粒种子就不能萌发了,例如将大米或豆瓣种下去却不能长出幼苗,因为水稻种子在碾成大米的过程中已经去掉了种皮和胚,而豆瓣是子叶,不是一个完整的胚,所以,胚的完整是种子萌发的重要内因。胚乳(双子叶植物种子的胚乳已被子叶吸收)和种皮只不过是在胚长成幼苗过程中提供营养和起保护的作用。(6)明确两个问题:①单子叶植物种子多数都有胚乳,但也有些种类的单子叶植物种子没有胚乳,例如:慈姑②双子叶植物的种子多数无胚乳,但有些种类的种子具有胚乳,例如:蓖麻以此问题来说明植物的多样性,同时打消学生所可能出现的错误认识。不要把两类种子的结构知识绝对化。 友情提醒:刀片锋利,要小心。碘液不能滴的太多,否则现象不明显。 课堂小结:蚕豆种子的结构 玉米种子的结构 比较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教后反思学生动手做实验兴趣很高,边做实验边学习种子的结构,效果很好。通过对蚕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比较,增强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课前准备一些单子叶植物种子和双子叶植物种子的实物,课上展示给学生观看,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回顾旧知学生实验碘遇淀粉变蓝色,已有的知识体验学生进行对比分析
第二节 植物的生长发育
扬州市竹西中学 备课人 管晓青 审核人 陈群
总 课 题 第二十章植物的生殖和发育 总课时 4 第 4 课时
课 题 第二节 植物的生长发育 课 型 探究课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分析种子的萌发与外界条件的关系。 2.说明种子萌发的过程。 3.说出叶芽的结构。 二、能力目标 选择某一外界条件,尝试探究它与种子萌发的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分析种子萌发的条件,形成生物的生长发育与环境有着密切关系的观念。 2.参与种子萌发与外界条件的探究,交流外界条件对种子萌发影响的看法。
教学重点 尝试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
教学难点 观察叶芽的结构。
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备课札记
教 学 过 程 学生活动 为新旧知识做联系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课前准备好带有不同芽的枝条,课上展示知识拓展引导学生探讨侧芽发育和顶芽发育的关系问题。
提问导入:本课可以从复习种子的成分开始,用几个简明的问题让学生回忆起种子内的基本组成成分,然后提出:“种子内为什么要贮存这些成分呢?”(为种子萌发提供营养物质)“有了这些营养物质就能够使种子萌发成幼苗吗?”(种子萌发的条件)“为什么?”从而引出本课的课题。教学过程:设问:科学探究的过程由哪几个步骤组成? 1、由班级有播种体验的学生或教师介绍农民播种时的一些做法,帮大家建立一些感性认识。2 、学习小组讨论影响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可能有哪些?(学生先列举出:水、温度、空气、阳光、土囊、无机盐。然后一 一分析哪些条件不是种子萌发必须要的,与学生一起排除了阳光、土囊、无机盐这几个条件,得出影响是种子萌发的条件水、温度、空气。)3、根据本小组的共同兴趣,确定本组探究的内容。4、设计实验方案和实施计划。5、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并得出结论。6、小组交流各自的结论,并接受其他小组的质疑或询问。7、师生共同得出准确的结论。8、写出探究报告,包括提出的问题、假设、方案设计、实验步骤、结论等。(学生进行探究实验,得出结论)向学生出示一株植物(盆栽花卉或移植到花盆内的农作物),然后提出问题:“这株植物是由什么发育而成的?”“种子是怎样生长发育成一株植物体的?”在学生回答出:“需要施肥”、“需要浇水”、“需要土壤”、“需要适宜的温度”之后,教师可以归纳出:“一粒种子要长成一株植物体,需要许多条件”,“今天就让我们了解一下种子萌发都需要哪些条件”,引出本课主题。2、观察种子萌发的过程 (1)出示演示实验,提出问题:“为什么只有一粒种子可以萌发?而其它种子不能萌发的原因是什么?” (2)归纳出影响种子萌发的外因,即适宜的温度、水分和空气。在此要讲明为什么,如低温使种子内的物质转化处于停顿状态;缺水则使种子内的营养无法被胚所利用;空气太少影响了种子的呼吸,从而不能提供给种子足够的能量等等。让学生不但了解了影响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而且还了解了这些条件怎样影响了种子的萌发,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3)让学生再观察演示实验,从种子本身来发现问题,这时学生会很容易地看出,有完好胚且外界条件适宜的种子才能萌发,而即使是外界条件充足,种子本身的胚被破坏了,种子也不能萌发,这说明种子的内部条件也是必需的。 (4)此时教师可提出一关键问题:“一粒完好的种子在外界条件充足的情况下就一定能够萌发吗?”可能学生会不知该怎样回答,教师可以让学生做大胆的假设,认为能够萌发的学生要讲出理由,教师并不急于评判,而是让认为不能萌发的学生也讲出理由。 (5)在学生期盼老师给出正常答案的时候,教师要从分析问题开始,逐渐将正确答案揭示出来。如,让学生观察一些具有不同厚度种皮或果皮的种子,请一位或两位同学说出将它们同时种在土壤中,哪个先萌发,哪个后萌发,学生一定会认为皮厚的不易萌发。至此,教师可以讲述:除了有完好的胚以外,还有一些种子本身的其他条件也对其萌发起着作用。 (6)引出种子的休眠现象问题和寿命问题,并充分举例说明。 (7)小结并出示萌发过程课件,让学生在充分认识了种子萌发所需要的内外因条件之后,再了解一下种子的萌发过程,也就是胚的各部分将生长发育成植物体的哪些器官。此部分内容可以简单叙述,并不需要做过多的解释。 (8)让学生从所了解的农业生产过程或刚刚学到的知识中谈一谈种子的萌发知识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实例,以此来明确本课内容的重要意义。(农民在收获后,准备第二年耕种时都要进行换种,即用刚收获的粮食到种子站换取明年所需的种子,该种子的发芽率是农民最关心的指标之一,测定种子的发芽率就直接用到了本课所学的知识内容,所以,在普及科学种田的今天,此课的内容尤显其重要)。3、芽的发育1.提问:植物体的根和叶各有什么功能。由此引出,营养物质的运输是由茎完成的。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讨论:植物体的茎是怎样产生的?启发学生得出:茎是由芽发育而成的。2.课前可准备一些枝条(杨树)、挂图或投影片,告诉学生芽有许多种类,分类的标准不一样,名称也不一样。可以组织学生讨论芽分类的标准和名称的确定。一般学生能够提到书上的两种分类标准,教师可稍加扩充,如杨树等植物的芽外有些鳞片保护着,这种芽又叫做鳞芽,没有鳞片的芽又叫做裸芽。以此说明芽的名称的多样性。教师可提示学生:顶芽有可能是叶芽也有可能是混合芽,也可能是花芽,但发育成枝条的芽,应该是叶芽或混合芽。3.“叶芽的结构”的教学,应采取实验与教学同步的方法,这样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也培养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一些基本的技能。方法步骤a、把杨树枝上的顶芽轻轻地摘下(杨树枝的顶芽是叶芽)。b、用刀片将顶芽从顶部向下纵向剖开。c、用解剖针轻轻地挑动顶芽的内部,并且用放大镜仔细观察芽轴、生长点、叶原基、幼叶和芽原基。讨论:叶芽展开以后,它的各部分将会发育成什么?为了便于学生观察叶芽的纵切面,教师可以用元白菜心,制作成“叶芽纵剖教具”,用来表明叶芽各部分的结构和名称;用动画投影片说明叶芽发育的过程,也可用伸缩教鞭示意叶芽伸展情况;有条件的也可给学生放录像片,进一步展示叶芽的生长、发育的全过程。明确叶芽就是枝条的雏型,其中孕育着茎的结构,茎是由芽发育的。为了检查学生掌握的程度,教师可在黑板上画出叶芽的结构图,请学生填出图注和各部分发育的结构名称。顺着思路,可问学生:①如果把叶芽的生长点去掉,叶芽会怎样?②叶芽的各部分是不是都不能生长了?③侧芽的发育与顶芽的发育有没有关系?4.引导学生讨论植物的侧芽发育与顶芽发育是否有关系。然后用生活中的一些实际例子,示图片,说明顶芽生长抑制侧芽发育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向日葵、松树、杨树等)。最后再解释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植物体内产生的生长素可以促进植物生长,它主要分布于生长旺盛的地方。为什么顶芽生长会使侧芽生长缓慢,甚至停止生长呢?在解释这一现象时,要考虑到初一学生的知识水平,,用最简明的语言,讲清生长素的作用和顶端优势现象产生的道理就可以。在讲解过程中,一定要说明:生长素多集中在顶芽等生长旺盛的部位,并能往下运输。在含量微少时会促进植物生长,含量稍多就会抑制植物生长。一般情况下顶芽生长素含量少生长快,侧芽生长素多生长慢或停滞。当顶芽去掉后,生长素往下运输的量减少了,侧芽处生长素含量降低,顶芽对侧芽的抑制解除,侧芽开始生长,并能发育成侧枝。侧枝上也有顶芽,同样的道理会抑制侧枝上的侧芽发育,以此类推。为了使学生能理解这一作用机理,讲解时可同时示课件。讲解后还可以播放有关的动画片、录像片,使学生加深对这些较为抽象的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可以用多媒体手段播放一些影片或资料,说明顶端优势和整枝摘心在农业实践中和植物栽培中的广泛利用。也可以用学生熟悉的材料进行说明,使学生能够进一步理解:不同的植物根据需要的不同,可以维持顶端优势(向日葵、黄麻、松柏科植物),也可以摘心整枝,促进侧芽的大量发育,以便获得更多的花芽和果实(棉花、番茄)。课堂小结: 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和外界条件 叶芽的结构 芽的不同类型教后反思1、利用探究活动让学生了解影响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学生易于接受。2、用白菜心制作的叶芽教具,抽象变直观,学生易于理解叶芽的结构。3、课前准备好带有不同芽的枝条,课上展示给学生观看,学生便于分清芽的不同类型 知识回顾 分析实验学生制定方案,进行实验学生讨论,依次让学生找出影响种子萌发的原因。学生对比分析种子萌发的情况学生计算种子的发芽率学生观察叶芽的结构并观看叶芽的生长、发育的全过程学生课堂巩固练习知识拓展
第 19 页 共 2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