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十六年前的回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会读写本课的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
(1)诵读赏析,领悟情感,拓展延伸。
(2)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写作方法。
(3)体会文章通过李大钊的外貌、神态等描写,对突出人物品质的作用。
3.情感与价值
了解李大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时、被审时与敌人做斗争的表现,体会光荣的革命传统。
【教学重点】
1.深入领会描写李大钊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词句。
2.深入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教学难点】
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准备】
1.课前查阅一下关于李大钊的资料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
2.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1.有那么几句诗“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虽死犹生的革命前辈。结合课前预习,说一说题目为什么叫“十六年前的回忆”。
2.简介李大钊。可让学生结合手里的资料,谈一谈对李大钊的了解,然后教师适当加以补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主要写了李大钊的哪几件事?出示练习:课文除第1自然段,是按 顺序写的,主要写了 、 、 、 这几件事。?
2.指名检查初读和预习情况。课文除第1自然段外,是按时间顺序写的;主要讲了四个时间段:被捕前、被捕时、被审时、被害后。
3.师小结:这篇文章是作者在父亲逝世十六周年时写的,回忆了父亲被捕前、被捕时、被审时以及父亲被害后,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怀念。我们把这样的表达方法称作倒叙。你还想起我们以前学过哪些文章也采用了这样的表达方法呢?
出示练习:《十六年前的回忆》采用 的表达方法,我们以前学过的文章《 》也采用了这样的表达方法。?
4.检查生字词自学情况。
(1)学生自读生字词。
(2)小组互相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对未掌握生字词的学生及时加以辅导。
(3)指导易错字“僻、哼”等字的书写。
(4)学生按结构归类抄写生字。
避 瞪 执 绑 靴 魔 阀
三、理清思路,自主探究
1.自主探究课文内容第一、二部分。
2.默读课文并思考:按照时间的顺序,我们可以把文章分为几部分呢?
指名汇报交流。
3.自主再读课文第一、二部分,思考:从这两部分的描写,你认识了一个怎么样的李大钊?
4.学生自主学文之后在小组合作交流。组内初步交流自学成果,互相补充;如仍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可做上记号,待全班合作探究时解决。
5.品析人物语言,学习“被捕前”。
从语言训练入手,着重引导学生体味李大钊说的两句话:
(1)“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对“知道什么”正确的理解是( )。
A.你小孩子家什么都不知道
B.你小孩子家知道的不多
C.你小孩子家不应该知道
可让学生反复读,在读中品味词语所包含的意思。
(2)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
应抓住词语“坚决”“常”“轻易”“什么时候”让学生在品词中体会李大钊坚持留在北京,忠于革命的伟大精神。最后通过反复阅读,品析反问句的表达效果。
出示练习:我哪能离开呢?请换种说法。
6.体味人物神态,学习“被捕时”。
学习这部分内容,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两句描写人物神态的话,从中领悟人物的思想感情。
(1)“父亲不慌不忙地向外走去。”
把“不慌不忙”换成“匆匆忙忙”行不行?为什么?
(2)面对凶恶的敌人,“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
“惯有”“严峻”两个词去掉行不行?
教师扣住“惯有”一词,进一步引导学生想象李大钊平时对待革命工作的态度。最后使学生弄清李大钊平时的态度和面对敌人的态度保持一致说明什么。体会李大钊处变不惊、把生死置之度外的伟大精神。
7.体会对比描写手法的作用。
文章“被捕前”“被捕时”两部分内容,均采用了怎样的描写手法呢?(对比)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呢?
(1)前后态度的对比。把“父亲”烧文件时对“我”含糊回答的态度,与“父亲”平时对“我”耐心回答的态度做比较,使学生了解到“父亲”前后态度的不同,有力地突出了“父亲”忠于革命的精神。
出示练习:通过这样的对比描写,我认识了一个 的李大钊。?
(2)面对敌人,“我”与“父亲”的态度对比。“我”是“心剧烈地跳动”“恐怖的眼光”。“父亲”是“不慌不忙”“严峻态度”。
出示练习:通过这样的对比描写,我还认识了一个 的李大钊。?
8.教师小结。
四、内化情感,升华品质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李大钊同志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2.学生交流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五、布置作业
预习课文第三、四部分,找出能突出李大钊同志精神品质的句子。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这篇课文采用倒叙的方式,那么运用倒叙的方式描写了哪些内容呢?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课文,更深入地了解李大钊同志。
二、体会忠贞,学习品质
1.默读课文第三部分,并思考问题:李大钊同志是个怎样的人?从哪些句子、哪些词语能看出来?请画出相关句子和词语,并在旁边写出你的体会。
2.自主读书并思考问题,在小组内交流。
3.汇报交流,随机品读。
(1)“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引导学生体会从这句话可以看出“父亲”虽受敌人的折磨,但依旧沉着、慈祥。
出示练习:这句话抓住了人物的 描写,说明了 。?
敌人对李大钊施了重刑,“平静”说明李大钊经历残酷的折磨后依旧坚强,“慈祥”充分体现了李大钊对亲人的爱。
(2)“父亲瞅了瞅我们,没有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
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出示练习:
①从“瞅了瞅”这个词语可以体会到 。李大钊同志不但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毫不动摇,而且也不因亲人的喊声、哭声而忧伤。?
②“非常安定,非常沉着”这是抓住了人物的 描写,可以看出 。李大钊同志在极端危险和困难的情况下能够坦然自若,对革命的事业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4.师:学习了这一部分的内容,李大钊同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三、体会沉重,触动心弦
1.过渡:鲁迅先生有这么一句话“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也是李大钊先生的写照。请大家轻声读课文第四部分,并思考一下这一部分讲了什么内容。(李大钊同志被害后,全家无比悲痛。)
2.学生自主读课文,思考问题并画出相关句子。
3.汇报交流,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最后四个自然段与开头的关系。
出示练习:我知道课文最后四个自然段与开头的关系是 ,这样写的好处是 。?
4.文章除了开头和结尾做到了首尾呼应,在文中还有很多这样前后照应的句子,请大家找出文中相照应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来。(弄清什么叫“前后照应”。)
说说下面每组中相照应的句子有什么好处。
①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②母亲醒过来了,她低声问我:“昨天是几号?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我)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日。”
③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④后来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
⑤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⑥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
5.小结:这些句子前后照应,使人读了会对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得更加清楚,印象和感受也会更深。
6.知识小擂台。
(1)在文中找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慈爱( ) 镇定( ) 占领( )
(2)课文最后四个自然段与开头的关系是 ,这样写的好处是 。?
(3)“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中的“伟大的力量”是指 。?
(4)学了《十六年前的回忆》,我认识了一个 的李大钊。?
四、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收获到了什么?除了李大钊,你还了解哪位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呢?
2.教师小结: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一个对亲人充满慈爱,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对敌人顽强斗争、坚贞不屈的李大钊。让我们继往开来,把和平之花呵护得更好吧!
五、布置作业
阅读有关李大钊或者其他革命前辈的书籍。
【板书设计】
十六年前的回忆
被捕前:形势严峻 工作紧张→忠于革命(1—7)被捕时:不慌不忙 态度严峻→视死如归(8—18)被审时:平静慈祥 安定沉着→坚贞不屈(19—29)被害后:伤心过度 记住日子→为国捐躯(30—33)忠于革命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师生进行自学方式和学习收获的调查、交流,以此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引导学生更深入地与文本进行对话。在生本、生生、师生的不断对话中去发散学生的思维,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梳理问题时紧紧扣住本文的主旨部分:“李大钊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什么能这样?”解决问题采用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教师点拨的学习方式,注意教师的评价与学生的评价相结合,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从中感受到李大钊同志的高大形象和革命精神,与文本产生共鸣,受到情感熏陶、思想启迪,获得审美乐趣。学生学会了前后照应的写法,并进行运用,对所学知识能够进行拓展。
[不足之处] 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应该是平等、互动的。但教师还应该抓住文本“热点”与“难点”,打造课堂的热源效应,打通课堂的壁垒,将阅读活动立体化,将平等对话互动化,将探究体验情感化。让学生感受到阅读文本是心灵与心灵的碰撞,撞出的火花便是文化的积累、思想的熏陶、精神的积淀。如“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的信心呢?”这个问题的引出,教师应服从学生的需求创设情境,调动兴趣,激活思维,体验情感。抓住本文重点,即人物语言、神态的描写,引导品味分析,入情入境。日后应多多注意。
课件30张PPT。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目录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三、理清课文思路,自主探究四、内化情感,升华品质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虽死犹生的革命前辈。谁能结合课前预习,说一说题目为什么叫“十六年前的回忆”? 李大钊同志是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不仅是我党早期卓越的领导人,而且是学识渊博、勇于开拓的著名学者,在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事业中,占有崇高的历史地位。二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主要写了李大钊的哪几件事?课文除第一自然段,
是按_________顺序写的,主要写了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这几件事。 作者是在父亲逝世十六周年时写的,通过回忆父亲被捕前、被捕时、在法庭上以及父亲遇难后的沉痛心情,表达作者对父亲的怀念。我们把这样的表达方法称作倒叙。你还想起,我们以前学过哪些文章,也采取了这样的表达方法呢?练习:
《十六年前的回忆》采用_______的表达方法,我们以前学过的文章_________ 也采用了这样的表达方法。生字生词认读埋头 军阀 躲避 瞪眼 长靴
魔鬼 受刑 严峻 土匪 残忍
执着 侦探 暂时 捆绑 宪兵
啃骨头 棉袍 啪啪响生字生词认读基本释义
指在某一方面有支配势力的人物、家族或集团。军阀阀门生字生词认读基本释义
1.靴子。皮靴左中右结构马靴生字生词认读基本释义
1.魔鬼:恶~。
2.神秘;奇异:~力。魔法魔术三 按照时间的顺序,我们可以把文章分为几部分呢? 读课文第一、第二部分,从这两部分描写,你认识了一个怎么样的李大钊? 品析
人物语言被 捕 前 从语言训练入手,着重引导学生体味李大钊说的两句话:(1)“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中“知道
什么”,正确的理解是( )
A.小孩你什么都不知道。
B.小孩子你知道的不。
C. 小孩子你不应该知道。 从语言训练入手,着重引导学生体味李大钊说的两句话:(2)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体味
人物神态被 捕 时1.“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
一支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
把“不慌不忙”换成“匆匆忙忙”行不行?为什么? 2.面对凶恶的敌人,“父亲保持着
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
把“惯有”“严峻”两个词去掉行不行?为什么? 体会对比描写手法的反衬作用。
(1)文章“被捕前”“被捕时”两部分内容,均采用了怎么样的描写手法呢?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呢? ①前后态度的对比。
把父亲烧文件“我”提出问题时的态度,与父亲平时对“我”耐心的态度做比较,使学生了解到父亲前后态度的不同,有力地突出了父亲忠于革命的精神。 ②面对敌人,
“我”与父亲的态度对比。
“我”是瞪着眼、恐怖……
父亲是“不慌不忙”“严峻的态度”四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李大钊同志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2.学生交流本节课的学习收获。谢谢观看课件25张PPT。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目录1234DIRECTORY复习导入体会忠贞,学习品质体会沉重,触动心弦总结课文,拓展延伸复习导入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这篇课文采用倒叙的方式,那么运用倒叙描写了哪些内容呢?那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课文,更深入地了解李大钊同志。 体会忠贞
学习品质默读课文第三部分,
并思考问题:
李大钊同志是个怎么样的人?从哪个句子哪些词语能看出来?请画出相关句子,并在旁边写写你的体会。(1)“父亲仍旧穿着他
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这句话可以看出父亲虽受敌人的折磨,但依旧沉着、慈祥。练习
“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这句话抓住了人物_________的外貌_________描写,说明了_________。 (2)敌人对李大钊施了重刑,
“平静”说明李大钊经历残酷的折磨后依旧坚强;“慈祥”充分体现了李大钊对亲人的爱。(3)“父亲瞅了瞅我们,
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练习
(1)从“瞅了瞅”这个词语可以体会到_________。 李大钊同志不但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毫不动摇,而且也不因亲人的喊声、哭声而忧伤。 练习
(1)“非常安定,非常沉着”这是抓住了人物的_________描写,这可以看出_________。 李大钊同志在极端危险和困难的情况下能够坦然自若,对革命的事业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体会沉重
触动心弦 鲁迅先生有这么一句话: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也是李大钊先生的写照。 请大家轻声读课文第四部分,并思考一下这一部分讲了什么内容?李大钊同志被害后,全家无比悲痛。 文章除了开头和结尾做到了
首尾呼应,在文中还有很多这样前后照应的句子。
(1)弄清什么叫“前后照应”。
(2)试找出与下面句子相照应的句子,说说有什么好处。①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
②母亲醒过来了,她低声问我:“昨天是几号?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我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③我蹲在旁边,看到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④后来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⑤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
⑥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 这些句子前后照应,使人读了会对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得更加清楚,印象和感受也会更深。⑤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
⑥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收获到了什么?除了李大钊,你还了解哪位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呢? 2.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一个对亲人充满慈爱,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对敌人顽强斗争、坚贞不屈的李大钊。让我们继往开来,把和平之花呵护得更好吧。谢谢您的观看THANK YOU FOR WATCHINGProfessional custom all kinds of industry ppt template, this work belongs to laugh design origi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