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江上渔者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课文,理解诗歌内容。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课文,了解诗人创作古诗的经历。发现诗是因景生情,因事有感而创作的,也能通过故事更好地理解诗意。
3.情感与价值
懂得渔民的艰辛,珍惜劳动成果。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课文,理解诗歌内容。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课文和反复诵读文中古诗,了解诗人范仲淹创作古诗的经历,体会诗人同情劳动人民的情感,受到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
【教学准备】
1.搜集诗人范仲淹的相关资料。
2.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启发谈话,解释诗题
1.同学们,相信大家都知道《悯农》(其二)这首古诗,谁能背诵?(学生背诵)
教师出示古诗:《悯农》(其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哪位同学能把它读好?
(指名朗读,评价引导:你读得可真好。但老师想知道你为什么要这样读?)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江上渔者》。(板书课题)
2.解诗题:同学们,你们觉得题目是什么意思?
学生:江上打鱼的人。
(教师引导: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理解:渔者——以打鱼为生的人。这首诗题目的意思是:江上以打鱼为生的人。
3.读诗题:全班齐读。
4.了解诗人。
学生小组讨论所调查的诗人资料,派代表进行全班汇报,师补充总结。
二、初读古诗,了解诗意
1.自己读古诗。
2.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3.四人小组合作读诗。
4.指名读诗,师生共同正音。开火车读、齐读。
注意:“出没”的“没”读作“mò”,不要读作“méi”。
“风波”的“波”读作“bō”,不要读作“pō”。
5.学生练习读古诗。
谁愿意再来读这首古诗,并能将诗读正确。
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仔细听,如果同学有读错的地方,请帮助指出来,如果没有读错的地方,我们就用掌声来表扬他,好吗?)
6.学生齐读。
7.学生自己再读读课文,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太明白。
三、深入学习,读诗解意
1.我们读古诗,不但要会读,而且要知道诗句的意思,下面请同学们,再次仔细地读读诗句,根据下面的注释想想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把不明白的字词画下来,然后可以和同学商量,当然也可以找身边的老师请教。
(1)出示注释:
往来:来来往往。
但:只。
美:鲜美。
出没: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风波:风浪。
(2)学生自由读,思考诗句意思。
(3)学生边读边勾画有关句子。
(4)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2.学生集体交流诗句的主要内容。
(1)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酒楼里坐满了南来北往的客人,他们不住地称赞鲈鱼的肉嫩味鲜。”
(2)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只见江面上波涛汹涌,一只渔船像一片树叶,随风浪起伏。一会儿被卷上浪尖,一会儿被打入浪谷。人们都知道,这些渔民是多么艰辛,捕鱼是多么危险啊!”
(3)小结:在这一带来来往往的行人,只知道鲈鱼的味道鲜美。你看江中那只小小的渔船,在风浪中漂着,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多么惊险啊!
3.由此范仲淹想到什么?你想到什么?
(1)渔民捕鱼的艰辛和危险。
(2)诗人对捕鱼的人的同情。
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学生交流补充,师适当总结。
4.带着自己的体会练习吟诵古诗《江上渔者》。
5.练习背诵古诗。
四、细读诗文,体会情感
1.同学们,你们可真了不起,那么快就不但会读古诗,而且已经知道了《江上渔者》这首诗的内容,那么大家知道作者范仲淹是怎样写下这首古诗的吗?你们能猜测一下吗?学生猜测。
请大家自由读读下面这段话。
(多媒体出示句子:一天,范仲淹走进江边的一家酒楼吃饭,看见酒楼里坐满了南来北往的客人,他们不住地称赞鲈鱼肉嫩味鲜。于是就找了个靠窗的座位坐下,往窗外望去,只见江面上波涛汹涌,一只渔船像一片树叶,随着风浪起伏。它一会儿被卷上浪尖,一会儿又被打入浪谷。想到了打鱼人的辛苦,就写下了《江上渔者》这首古诗。)
2.现在谁来说说作者在酒楼里听到了什么?又看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看见酒楼里坐满了南来北往的客人,他们不住地称赞鲈鱼肉嫩味鲜。这其实就是诗句: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多媒体出示)
3.从这里你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客人很多,鲈鱼味道鲜美。
你能把客人的多和鲈鱼味道的鲜美通过朗读告诉大家吗?学生读。
4.“吃水不忘挖井人”,同样“吃鱼不忘打鱼人”。你们读了这首古诗以后,脑海中又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学生交流:打鱼人那只像片树叶的小船在风浪里漂荡,时隐时现,场面惊险。
(1)教师出示画面: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你们又仿佛听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出示诗句)看到了小船,看到了汹涌的波涛。
“波涛汹涌”和“一片树叶”,一个是多么的可怕,力大无比,一个是多么的柔弱,轻飘飘。这是多么的危险——看到了渔民的船,一会儿被卷上浪尖,一会儿又被打入浪谷。
“卷”和“打”这两个动词用得真好,我从“卷”和“打”两个动词体会到小船随时都有被浪打沉的危险。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捕鱼人随时都可能船毁人亡,渔民为了捕鱼随时都可能丢掉性命。
(2)学生朗读三、四两句。
看着这滚滚波涛,想到打鱼人随时会遭强风雷暴的袭击;看着这滚滚波涛,想到一叶小舟行驶危险,随时有可能翻沉……农民劳动很辛苦。
5.此时此刻,如果你是一位正在品尝美味鲈鱼的人,你肯定有很多话想对那些在汹涌的波涛中捕鱼的人说。请试着说一说。
6.全诗只有短短的四句话,却描写了两幅截然不同的画面(江上往来的客人欢快地品尝鲈鱼的画面和江里渔者冒着风浪捕鱼的场景),反映了什么?
反映了劳动者的艰辛,体现了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表达了作者对劳动者的同情。
五、课堂总结
《江上渔者》这首古诗是宋朝诗人范仲淹的名作。全诗只有短短的20个字,却描写了两幅截然不同的画面(江上往来的客人欢快地品尝鲈鱼的画面和江里渔者冒着风浪捕鱼的场景),反映了劳动者的艰辛,体现了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表达了作者对劳动者的同情。整首诗语言精练,意境深远。
六、布置作业
抄写背诵古诗,用书中的语言说说诗句的意思。
【板书设计】
江上渔者
江上:往来人 但爱 鲈鱼美
(吃鱼者) (鲜美)
江中:一叶舟 出没 风波里
(打鱼人) (危险)
渔民生活 苦难艰辛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目前,新课程改革强调“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提高儿童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要求教学应“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培养语感”。儿童学习古诗文,可以全面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好基础。我国的古诗文从表现形式和表达内容上都有其独特的写作特点和深厚的历史背景,儿童通过学古诗文,既可受到文化的熏陶感染,又可以从情感上、思想上得到美的体验。使其终生受益。本文的教学正是让孩子们通过这个小故事,来理解古诗含义,了解写作背景,深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使其受到感染和教育,并积淀一定的语文素养。
[不足之处]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按照预设的教学流程进行,留给学生朗读的时间很少,互动交流的时间很少,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也很少,大部分时间老师在讲授,没有真正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文本的挖掘不够深入,课本插图没有完全发挥作用,应该让学生感受更多的诗中的韵味,掌握更多的学习诗的方法。
课件20张PPT。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启发谈话,解释诗题一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
《江上渔者》同学们,你觉得题目是什么意思?这首题目的意思是:
江上以打鱼为生的人。 视频资料初读古诗,自主识字二江上渔者
宋·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作者简介 范仲淹,字希文。死后谥号文正,史称范文正公。为北宋名臣,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思想家。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较深。有《范文正公集》传世。1注释1.渔者:捕鱼的人。 2.但:只
3.爱:喜欢 4.君:你。
5.一叶舟:像漂浮在水上的一片树叶似的小船。
6.出没:若隐若现。
7.风波:波浪。 2译文 江上来来往往的人们,只喜爱鲈鱼的美味。
你看那渔人驾着像树叶一样的小舟,在大风大浪里时出时没。 3创作背景 此诗约作于北宋景祐元年。当时范仲淹四十六岁,主政苏州,为治水患,正在苏常一带察看水情。目睹江中一叶扁舟,在风急浪高的水面忽浮忽沉,感慨赋诗。4文学鉴赏 这首诗语言质朴、形象生动,全诗仅二十个字,但言近而旨远,词浅而意深,可以引发丰富的联想。有“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绅《悯农二首》)之意,蕴含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品读古诗,体会情感三赏析 首句说江岸上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十分热闹。自然引出第二句。原来人们往来江上的目的是“但爱鲈鱼美”。但爱,即只爱。鲈鱼体扁狭,头大鳞细,味道鲜美。赏析 人们拥到江上,是为了先得为快。但是却无人知道鲈鱼捕捉不易,无人体察过捕鱼者的艰辛。世人只爱鲈鱼的鲜美,却不怜惜打鱼人的辛苦,这是世道之不公平。赏析 于是作者在三四句,构拟了一幅生动的图画来反映江上渔民的辛劳。一叶扁舟,出没在风波里,真是“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赏析 而渔民们要冒这样的风险的原因,诗人却没有明说,便戛然而止,而读者已经能够体会到作者的弦外之音了。这就是:渔民们完全是为生活所迫,鲈鱼之美是靠渔民之苦换来的,这种言尽意不尽的手法,使诗歌含蓄隽永,耐人回味。赏析 诗中饱含了诗人对那些驾着一叶扁舟出没于滔滔风浪中的渔民的关切与同情之心,也表达了诗人对“只爱鲈鱼美”的江上人规劝之意。赏析 在江上和舟中两种环境、“来往”和“出没”两种动态、吃鱼人和捕鱼人两种生活的强烈对比中,显示出了诗人的意旨所在。视频资料感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