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采薇(节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识记字词,理解诗意,体味戍卒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背诵这首诗歌。
2.过程与方法
品味本诗的语言美,赏析重章叠句和情景交融手法的艺术魅力。
3.情感与价值
领悟先贤的故园之思和家国之情,养成高尚的人格情操。
【教学重点】
识记字词,理解诗意,体味戍卒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背诵这首诗歌。
【教学难点】
领悟先贤的故园之思和家国之情,养成高尚的人格情操。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情感导入
翻开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我们会发现,从古至今,大大小小的战争不计其数。有战争,就有伤害,无论是已化为无定河边皑皑白骨的遇难士兵,还是历经九死一生活下来的幸存者,战争给他们的家庭和心灵造成的创伤都是巨大而深远的。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选自《诗经·小雅》中的一首戍边之歌——《采薇》(节选),去走进一位普通戍边士兵回乡途中的内心世界。
二、背景介绍
《诗经》和“《诗经》六义”
师:请同学们将搜集到的关于《诗经》和“《诗经》六义”的知识分享给大家。
学生交流汇报。
《诗经》的305篇诗歌,多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作品,产生于今山西、陕西、河南、山东、湖北等地。大体上说,《风》是民间乐歌,《雅》是宫廷乐歌,《颂》是宗庙乐歌和舞歌。《风》的绝大部分及《小雅》的少部分作品,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代表了《诗经》的最高文学成就。这些产生于民间的作品,或揭露当时的社会政治的黑暗,或反映徭役、兵役的痛苦,或表现劳动生活的苦乐,或描述爱情婚姻的悲欢,从各个侧面广泛地展示了古代社会、政治和日常生活的图景。
三、学生朗读,整体把握
预设:
师:这首诗表现了什么主题?
生1:我觉得这首诗抒发了戍边士兵的思乡之情。
生2:这首诗表现了士兵们的悲伤心情。
师:诗中写的地点是什么?
生:归乡途中。
师:关于这首诗谁能再说说自己的理解?
生3:这首诗主要写士卒归乡途中抚今追昔,痛定思痛而更加悲伤。
四、文本赏析
1.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诗歌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戍边战士思乡)
2.这首诗是不是一开篇就写思乡呢?
(不是)
3.选文开头没写思乡,而写家乡的杨柳和满天的大雪,这是哪一种修辞手法?
(对比)
4.大家思考问题:作者为什么没有直抒胸臆,直接写战士的思乡之情呢?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用对比的手法,将昔日离开家乡时正值春天,杨树柳树依依飘拂,满眼都是生机勃勃的景象与此时战士归乡途中满天飞雪的寒冷孤寂作对比,以乐景写哀情,渲染了诗歌的感情基调。)
5.再看选文有什么特点?
(对偶句式,有加强语气一唱三叹之效,有节奏感和音韵美。)(齐读体会)
6.选文前两句的创作手法是什么?
(以乐景写哀情)
7.战事胜利了,终于可以回家了吧,选文在写法上与前面几章有何不同吗?
(最后一章以抒情为主,借景抒情;另外用了对比手法,以离家时的欢愉与归家时的忧伤作对比。)
8.既然可以回家了,为什么“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呢?你知道“他”的哀吗?试说一说。
9.多年在外作战,音书断绝,家乡的亲人还在吗?人事变化大吗?(“少小离家老大回”“去时里下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几十年的离家,家乡的老母亲或许早已化成一冢坟墓了……真是“近乡情更切,不敢问来人”啊!怀着种种复杂的心情,凶多吉少,怎么能不悲哀呢?)
五、课堂小结
1.这首诗歌写到在国家危难之时,战士在思归与作战之间,毅然决然选择作战,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
2.作为现实主义诗歌,《诗经》中的爱国主义情怀在今天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3.学生交流汇报。
六、作业设计
1.写一首诗或一段文字,表达你对“乡愁”的新的体验。
2.课后搜集更多的表现乡情的诗歌散文作品,将你最感动的一篇拿到班上与同学分享感受。
/
【板书设计】
采 薇(节选)
昔 杨柳依依
今 雨雪霏霏
手法
以乐景写哀情
以哀景写乐情
思想感情
思乡愁苦
归家悲伤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本节课通过反复的吟诵、品味、领悟,通过丰富的联想、探究,在准确解读文本的基础上,深入剖析诗的人文内核,深入理解诗歌中反映的社会生活和作品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人生境界。
真正实现文本的教育教学价值,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并能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培养学生由表及里、抓住本质、深入探究的能力。
[不足之处] 《采薇》(节选)这首诗所叙写的是卫国战士离乡出征时内心的苦痛和归乡时悲伤的心情。这样的军旅生活离学生们的现实生活比较远,诗篇中战士英勇爱国但又思亲恋家的复杂心理让现在的学生在理解上有些困难。所以,如何设置情境,如何引领学生去体会、去理解成为本课教学中的难点。自我感觉本课对这方面难点的处理还不是很好,希望下次可以得到改进。
课件39张PPT。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情感导入背景介绍整体把握文本赏析目录情感导入章第一 翻开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我们会发现,从古至今,大大小小的战争不计其数。有战争,就有伤害,无论是已化为无定河边皑皑白骨的遇难士兵,还是历经九死一生活下来的幸存者,战争给他们的家庭和心灵造成的创伤都是巨大而深远的。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选自
《诗经·小雅》中的一首戍边之歌—《采薇》,去走进一位普通戍边士兵回乡途中的内心世界。背景介绍章第二《诗经》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诗经“六义”“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
“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风,即国风,是各地的民歌,
诗经中共有十五国风。
雅,包括大雅和小雅,多数为公卿
贵族所做,一般看作“正声”。
颂,即祭祀和颂圣的乐曲,分为周
颂、鲁颂和商颂。赋,是直接铺陈叙述。
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
比,即比喻,明喻和暗喻均属此
类。
兴,即起兴,用其他东西引出要
说的内容。《诗经》 《风》的绝大部分及《小雅》的少部分作品,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代表了《诗经》得最高文学成就。这些产生于民间的作品,或揭露当时的社会政治的黑暗,或反映徭役,兵役的痛苦,或表现劳动生活的苦乐,或描述爱情婚姻的悲欢,从各个侧面广泛的展示了古代社会,政治和日常生活的图景。整体感知章第三SwTo诗中的地点是?文章采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 这首诗主要写士卒归乡途中抚今追昔,痛定思痛而更加悲伤,抒发了戍边士兵的思乡之情。整体感知文本赏析章第四 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诗歌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戍边战士思乡 开头没写思乡,写采薇,这是《诗经》中的哪一种手法?还有哪些章用了这种手法?--兴
1-4的章都用了兴的手法。
1-3章都是以采薇起兴。
第4章以棠棣之花起兴。 作者写采薇,不仅有兴的作用,还应该有其它用意,要不,为什么不写采蘑菇?“采菇采菇”不也行吗? 暗示了战事的艰苦。
战士因为没有足够的粮食,所以才以野菜充饥;另外也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再看前三章有什么特点? 重章叠句,有加强语气一唱三叹之效,有节奏感和音韵美。 前三章都以采薇起兴,但也有变化,试说出。 写采薇从生到老的变化。
反映了作战时间之长,可能是一年,更可能是几年、十几年、几十行。
暗示时间的流逝,增强思乡的表达效果。 那么战士思家,他们有没有回去呢? 没有。
这反映了战士保家卫国的高尚情怀,主动的去作战。 第四、五章具体描写了边关战事,都写了哪些与战斗有关的事物呢? 高大的战车、雄壮的战马、整齐的队列、熟练的动作、精良的装备等。 战士们对自己军队的强大,感到骄傲和自豪,面对强敌,雄纠纠,气昂昂,同仇敌忾。最终取得了战事的胜利(一月三捷)。 战事胜利了,终于可以回家了吧,最后一章在写法上与前面几章有何不同吗? 最后一章以抒情为主,借景抒情;另外用了对比手法,以离家时的欢愉与归家时的忧伤作对比。 既然可以回家了,为什么“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呢?你知道“他”的哀吗? 多年的在外作战,音书断绝,
家乡的亲人还在否?人事变化大否?(“少小离家老大回”)“去时里下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几十年的离家,家乡的老母亲或许早已化成一冢坟墓了……真是“近乡情更切,不敢问来人”啊。怀着种种复杂的心情,凶多吉少,怎么能不悲哀呢?《古诗十九首》
十五从军征,
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
家中有何谁?课堂总结章第四 这首诗歌写
到在国家危难之时,
战士在思归与作战之间,毅然决然选择作
战,个人利益服从
国家利益。 作为现实主义诗歌,《诗经》中的爱国主义情怀在今天仍然具有现
实意义。课后作业章第四作业设计1.写一首诗或一段文字,表达你对“乡
愁”的新的体验。
2.课后搜集更多的表现乡情的诗歌散文
作品,将你最感动的一篇拿到班上与
同学分享感受。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