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经济与社会文化
重难点 题型 分值
重点 识记辽宋夏金元时期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及城市、社会发展情况 选择题、非选择题 2-4
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学艺术及科技表现
难点 经济重心南移
要点一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
《清明上河图》,是中国的传世名画之一。为北宋风俗画家张择端所作,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都城东京(又称汴京,今河南开封)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北宋时期都城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
【探究】
依据图片并结合所学,分析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经济发展有哪些表现?这些经济发展的原因是什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答案】
1.表现: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商业和城市的繁荣;经济重心南移。
2. 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统治者重视;人民的辛勤劳动等。
3. 封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利于科技文化的发展等。
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1、农业的发展:
●?表现:
作物熟制:一年两熟的稻麦复种制在南方的普及,部分地区出现一年三熟。
经济作物的种植:棉花种植的始于宋,推广于元,带动南方棉纺织业发展;部分地区出现固定经济作物种植户,一定程度上突破自然经济结构。?
人口数量增加:宋代人口实际数量超过1个亿。
?2、手工业的发展:
●?表现:?
制瓷业:宋代五大名窑(汝哥定钧官);元朝青花瓷和釉里红;宋元时期瓷器大量出口海外,成为中华文明新象征;
矿冶业:煤炭开采量很大,东京居民用煤作燃料,提高了金属冶炼的产量和质量。
印刷业: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带动造纸业发展。
辽宋夏金元时期,农业和手工业较之前代有明显的发展,其中农业的发展,带动了人口的大幅增长,手工业的发展也为后面新的生产方式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二、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1、商业:
●?表现:
基层市场:商品经济高度发展,基层市场蓬勃涌现,大众服务商业成主流。??
榷场贸易:宋与辽夏金政权间,官方榷场贸易和民间贸易均十分繁荣。
货币发行:商品流通规模扩大,货币需求量增加,钱币铸造量扩大;北宋开始出现纸币,元朝将纸币作为主币发行,进一步推动商业发展。
海外贸易繁荣:外贸税成宋元的重要财源;出口丝织品、瓷器、茶叶,进口香料、珠宝;主要港口广州、泉州、明州。
2、城市的繁荣
●?表现:北宋东京,南宋临安人口超百万;元大都成为北方的经济中心和商品集散地。
辽宋夏金元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到新的高度,各民族政权间经济往来频繁,海外贸易也十分发达,大量中国商品远销海外,外贸税收是宋元两朝的主要财政来源,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纸币发行,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就出现于此时期。商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城市的繁荣,两宋、元的都城及一些对外港口是当时闻名中外的大城市。
三、经济重心南移
1、经济重心南移:
●过程:唐中叶以来,南方经济实力逐渐超过北方;北宋经济对南方依赖大,户口南多北寡;北宋灭亡后,人口南迁,进一步奠定南方经济重心地位。元朝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全国大部分人口和税收集中在江南。
●原因:自然条件优越;北民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工具和充足的劳动力;社会环境安定;统治者重视。
2、元朝交通运输:
元朝大运河,在原来运河的基础上裁弯取直,缩短航程;元朝开辟海运航线,运输江南粮食;
3、南北文化差距扩大:南北分卷制度,分配名额,分别录取。
宋元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水品逐渐超过黄河流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江南成为主要的人口聚居和税收来源地区,为加强南北经济联系,元代重新整修大运河,开拓海运,并且经济重心的南移也进一步拉大了南北的文化差异。
例题1 989年,北宋全国户数为650万;到北宋末1110年,全国户数已达2 088余万,实际人口数应当超过1亿。北宋人口快速增长的重要原因是 ( )
A.曲辕犁的发明和推广
B.南方开始得到开发
C.农业耕作水平提高
D.经济作物普及
答案:C
思路分析:中国古代是农业社会,人口增长的重要原因是农业得到发展。分析选项,唐时,曲辕犁发明和推广,A项错误;随着魏晋时期人口南迁,南方得到开发,B项错误;宋时农业耕作水平进一步提高,出现了一年三熟制和种植经济作物的现象,提高了粮食产量,C项正确;D项“普及”说法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宋朝农业的发展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理解农业发展与人口增长的关系即可做出正确解答。
例题2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隋唐时期。宋元以来,这条对外贸易路线亦被称为“瓷路”。这反映出中国( )
A.瓷器技术高度发展
B.瓷器外销地位日益重要
C.丝绸贸易逐渐衰落
D.瓷器种类增多,产量提高
答案:B
思路分析:宋元时期中国瓷器大量出口海外,成为继丝绸之后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对外销量越来越大,因此海上丝绸之路被称为“瓷路”,反映出中国瓷器外销地位日益重要,故B项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宋元的海外贸易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陆路丝绸之路被称为“丝路”,而宋元的海上丝绸之路被称为“瓷路”,其主要原因就是主要商品情况的变化所致。
例题3唐代每年铸钱大致是80万贯,而到宋神宗年间每年铸钱额是500多万贯,同时市场上还流通着大量的价证券和票据。这说明( )
A.唐代市场上货币数量不足
B.宋代的货币制度日趋混乱
C.宋代的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D.宋代的货币贬值现象严重
答案:C
思路分析:铸钱的增多实际上说明商品经济发展迅速,“市场上还流通着大量的价证券和票据”也说明商品经济的发展,故C项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宋朝的商业及货币情况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解题时需要适当结合经济学知识。
例题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朝代 南 方 北 方
人口(户)及占全国户口数的比例 人口(户)及占全国户口数的比例
西汉 2 470 685户19.8% 9 985 785户80.2%
唐朝 3 920 415户43.2% 5 148 529户56.8%
北宋 11 224 760户62.9% 6 624 296户37.1%
——据杨远《西汉至北宋中国经济文化之向南发展》
材料二 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江苏)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常熟,天下足。
——《陆游集》
材料三 (南宋)北地称真定府最为繁华富庶,有南人北游归而言曰:“曾不及吴城(即苏州)十之二一。”他州城郭,更荒凉不足取。
(1)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分别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汉至南宋我国经济发展的趋势,并说明其原因。
答案:
(1)材料一反映了北方人南迁,北宋时南方人口已经超过北方。材料二反映了江浙一带已经成为农业高产区,国家赋税仰仗南方。材料三反映了南方的城镇较北方繁华富庶。
(2)趋势:随着南方经济的发展,我国古代经济重心从北方转移到南方。
原因:南方社会相对安定;北方农民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技术和大量劳动力;政府重视农业生产,重视兴修水利;江南地区气候适宜,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政府鼓励海外贸易等。
思路分析:第(1)问要分别概括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的内容所反映出的历史现象。第(2)问要全面分析三则材料所贯穿的主题,即南方从经济落后到经济繁荣,由此推出我国经济发展的趋势是经济重心从北方转移到南方,原因要从社会环境、人口、生产工具、技术、政策、气候等方面进行回答。
要点二 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社会变化
材料:宋代,朝廷对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加干预,仅办理法律手续、缴纳交易税即可。“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成为较为普遍的现象。对于百姓迁移住所、更换职业,官府的限制也比前代更为松弛……
【探究】根据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概括材料中反映了宋朝的哪些社会变化?造成这些社会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
●变化:政府对农业采取“不抑兼并”政策;政府对社会控制的松弛。
●原因: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
社会的变化
1、平民社会的到来:科举制面向全社会开放,强调公平竞争;平民家庭进入政坛,给政治增添活力;“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尚阀阅”。
2、人身自由的增加:贱民阶层数量减少;世袭奴婢减少,雇佣关系发展;农民租佃关系发展,人身束缚减少。
3、国家对社会控制的松弛:“不抑兼并”,对土地买卖、典当不加干预;“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百姓迁移住所,更换职业更自由;金元时期,出现一定程度逆转,大趋势没变。
辽宋夏金元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农业方面“不抑兼并”政策的推行以及手工业、商业的进步,社会发生明显的变化,门第观念逐渐淡化,平民社会逐渐形成,社会成员渐趋平等,国家对社会的控制也更为松弛。
例题1从宋朝开始,科举取士不问家世,科举考试成为淡化仕途与个人家族关系的一种制度。这表明宋代科举旨在 ( )
A.扩大统治基础 B.推动文化发展
C.排除世家子弟 D.提高选官标准
答案:A
思路分析:由“不问家世”可知身份低微的人通过科举考试也可以参与政权,这样会扩大统治基础,故A项正确;“推动文化发展”不是宋代科举制的主旨,排除B项;“排除世家子弟”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由材料可知选官标准在变化而不是提高,排除D项。
考点:本题考查宋朝的社会变化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解题时需要对所学的宋朝时的社会变化加以理解运用。
例题2唐代人口迁移受法律严格限制,只能在特定范围内作有条件的迁移。而宋代则逐步放开对人口迁移的限制,尤其是乡村客户(无地农户)有了迁徙自由。这一变化( )
A.反映中央集权趋于弱化
B.表明政府鼓励民众迁移
C.推动传统社会结构变迁
D.有益于封建统治的维系
答案:C
思路分析:政府对人口迁移的放松,有利于人员的流动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宋代会有利于江南的开发和经济重心的南移。因此,人口自由迁徙会有利于传统社会结构的变迁,故C项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宋朝的社会变化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解题时需要对所学的宋朝时的社会变化加以理解运用。
例题3宋代整个地主阶级统治集团,对于国家财富的看法是“财富的来源不在于小农而在于豪强,兼并之家是‘为国家守财尔”’。在这种看法的影响下,宋代 ( )
A.实行了二府三司制度
B.将地方财政收归中央
C.放松了对商业的监管
D.租佃经济日益发展
答案:D
思路分析:材料观点是宋朝统治者认为社会财富主要来源于地主豪强,“兼并之家是‘为国家守财尔’”,故统治者“不抑兼并”,宋代土地兼并激烈,导致租佃关系普遍化,D项正确。题干主要论述宋朝经济方面的内容,没有谈及政治方面的问题,A项错误;材料主要论述国家财富的来源问题,没有涉及地方财政收归中央,B项错误;材料主要论述国家财富来源于豪强兼并之家,没有涉及商业的问题,故C项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宋朝的社会变化中的农业政策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解题时需要对所学的宋朝时的社会变化加以理解运用。
要点二 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
【探究】
依据图片并结合所学,分析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发展有哪些表现?呈现什么特点?促成这些文化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
表现:文学艺术的发展;科技繁荣;各民族文字文化的创立;史学的发展等。
特点:承上启下(上承隋唐,下启明清);高度繁荣。
原因:经济重心南移,社会经济的繁荣;政局相对稳定;民族融合,各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的加强;中外文化交流的促进;隋唐文化的奠基等。
1、儒学的复兴
●背景:
①从三国到五代,以阐释经书字句为主的儒家学说日益僵化,社会影响总体来说不及佛教和道教。
②从北宋中期起,一批学者掀起了儒学复兴运动。充分发挥儒学在强化社会伦理道德秩序、树立基本价值观,为现实服务。
●代表人物
北宋后期的程颢(hao)、程颐兄弟和南宋的朱熹
●主要思想
宇宙观:“理”是世界万物的本原,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
认识论:“格物致知”。
道德观:“人伦者,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天理的核心是“仁”。?
人生观:“存天理,去人欲”,达到“圣人”的精神境界。
●理学的影响
“四书”,先于“五经”的作为儒学基础读物;1313年,元朝宣布将儒家经书作为科举考试的基本内容,答题标准以程朱理学的解释为主。;从南宋后期起,程朱理学受到官方尊崇,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2、文学艺术
(1)宋词
●背景:
两宋城市生活丰富多彩,娱乐场所需要大量的歌词。
●特点:唐朝后期出现的一种新诗体——词,到宋朝进入鼎盛时期。词的句子长短不等,用来配乐歌唱,根据乐谱分为不同的词牌,各有固定格式。
●成就:士大夫的著名词作在社会上广泛流传。作家以豪放派的苏轼、辛弃疾和婉约派的柳永、李清照成就最突出。
(2)元曲
●内容:包括散曲和杂剧。
●特点:
散曲是一种比词更灵活、更通俗的长短句配乐诗歌体裁,更加适合市井演唱的需要;
将成套的散曲连缀在一起歌唱,辅以音乐、舞蹈、表演、道白,安排不同的角色,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就形成了杂剧。
●代表人物:代表作家有关汉卿、王实甫等。
●地位:元杂剧标志着我国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
(3)话本
宋元城市中,说书演出非常盛行。说书底本即话本,实质是早期的白话小说。
(4)书法
宋元两朝,书法名家辈出,与唐朝相比更加追求个性,不拘法度。
(5)绘画
?●分类: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
?●成就:以山水画成就最为突出,其特点是不强调写实,注重意境和笔墨情趣。
3、科技
(1)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三大发明在宋朝基本成熟
?●表现:
雕版印刷已经相当普及,北宋工匠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火药大量制造并用于军事,由燃烧型火器逐步发展为爆炸型火器;利用磁石指示南北的特性,用人工磁化的方法造出了指南针,并且广泛应用于航海。
?●影响:三大发明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2)沈括和郭守敬
●北宋科学家沈括的著作《梦溪笔谈》,是我国科学发展史上一份珍贵遗产,在世界科学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设计和监制多种天文观测仪器,主持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编定《授时历》,郭守敬天文实测数据在当时世界上大为领先。
4、少数民族文字
●表现:
契丹族:辽契丹大字、小字。
女真族:金女真文字。
党项族:西夏文。
蒙古族:畏兀体蒙古文、八思巴字。
辽宋夏金元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民族间的交流、融合不断加强,再加上中外交往频繁的促进,使这一时期的文化呈现出高度繁荣的景象。科学技术、史学教育、文学艺术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三大发明领先于世,对人类的文明进程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辽、西夏、金同汉族文化交融,既保留了本民族文化传统,又有各自的特点。
例题1胡适说:“(程朱)理学的兴起是个自觉的运动,这个运动是为了恢复佛教(传入中国)之前中国的本土文化。”下列主张中与这个“自觉的运动”直接相关的是 ( )
A.“存天理,灭人欲”
B.“先天下之忧而忧”
C.“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D.“明道救世,经世致用”
答案:A
思路分析:材料“理学的兴起是个自觉的运动,这个运动是为了恢复佛教(传入中国)之前中国的本土文化”可知,理学是复兴儒学伦理纲常的运动,“存天理,灭人欲”意在恢复儒学伦理纲常,故A项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宋元文化的理学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解题时需要有一定的文化常识。
例题2在郭守敬的建议下,元世祖派了14位天文学家,在国内27个地点进行天文观测,其观测结果为编制《授时历》提供了科学的数据。由此推断( )
A.国家扶持促进了古代科技的发展
B.中国古代政府历来重视天文学发展
C.劳动人民是推动科技发展的动力
D.专制统治的强化阻碍了科技的发展
答案:A
思路分析:从题干中可获得的信息是,郭守敬在元世祖的支持下主持了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并据此主持编定了《授时历》,这说明元政府很重视与农业有关的科技的发展,政府在促进科技发展方面,特别是实用科技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故选A项。
考点:本题考查宋元文化的科技方面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解题时需要对材料意思进行解读,同时联系所学知识。
例题3忽必烈作为一个征服者给被征服地区的人民带来了浩劫,但在历史上仍能获得不错的评价。下列属于其历史贡献的是( )
A.形成畏兀体蒙古文 B.促成八思巴字形成
C.编纂《元朝秘史》 D.推动蒙古科举制
答案:B
思路分析:忽必烈即位后,委派藏传佛教高僧八思巴改制藏文字母,创造出一套拼音符号,既用以拼写蒙古语,也用来广泛拼写汉语等多民族语言。故选B项。
考点:本题考查宋元文化中少数民族文字的创立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解题时需要准确识记教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