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会认会写本课的生字,生字要结合易混字多读多写。
(2)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熟读课文,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
读好诗句,整体把握,诵读赏析,领悟情感,拓展延伸。
3.情感与价值
通过朗读感受诗人的豪情壮志和渴望立志报国的赤子之心。
【教学重点】
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整体把握,诵读赏析,感受诗人的情感。
【教学准备】
课前查阅一下关于这三位诗人的资料——他们生活时代的情况,他们写的其他豪情壮志、立志报国的诗篇等。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国是个文明古国,有着约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中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读诗可以使人灵秀,读诗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同学们学过很多古诗,谁愿意来展示一下?
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首好诗。(大屏幕出示:《马诗》)
2.朗读指导。
(1)自由读古诗。
(2)指名读古诗。(教师点评)
(3)齐读古诗。(古诗不仅要读得准确、读得响亮,还要读出韵味)
(4)学生用“/”划分朗读节奏。
(5)听了大家的朗读,老师也忍不住想读这首诗了。(教师范读,学生再齐读)
3.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谁的作品吗?(李贺)有谁了解李贺吗?
4.简介作者。(课件展示)
5.自学古诗。
二、自读古诗,分析古诗
1.学生自学古诗,出示学习要求。
2.(生合作学习,师巡视指导)很多同学都有很好的学习习惯,能在书上批注,古人就说过“不动笔墨不读书”。
3.汇报交流,告诉大家你读懂了哪些内容。
4.讲读第一、二句。
(1)解词。
大漠:广阔无边的沙漠。
燕山:指燕然山,今蒙古国境内杭爱山。这里借指边塞。
钩: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2)指导朗读。
(3)学习“燕、钩”。
燕:多音字,本课读yān,指燕然山。
先查部首灬,再查12画,上中下结构。
钩(gōu):先查部首钅,再查4画,左右结构。
字义:用来悬挂或探取东西的器具,形状弯曲;形状像钩子的;汉字的一种笔画;用钩状物探取;一种缝纫法,用带钩的针编织。
诗意: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了一层白皑皑的积雪。燕然山上的新月,如一把弯钩高悬在连绵的燕然山上。
通过对第一、二句的学习,你知道写的是什么吗?
(写的是边疆战场的环境。)
5.讲读第三、四句。
解词。
何当:何时将要。
络脑:马笼头。金络脑: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说明这是一匹被人看重的骏马。
走:跑。
清秋:金秋,取自秋高气爽之意。
诗意:我何时才能骑上头戴金笼头的骏马,在秋高气爽的季节里,自由地驰骋在疆场上建功立业呢?
后两句仅仅写马吗?表达了什么?
(借马抒情,通过咏马抒发自己的远大志向。)
三、朗读背诵,体会感情
1.指导学生背诵古诗。
2.你会背这首古诗了吗?自己试一试。
3.指名学生背诵。
4.分四人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
5.集体背诵。
四、布置作业
1.背诵《马诗》。
2.请你先把这首诗背给爸爸妈妈听,再给他们讲一讲诗中所表达的意思。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李贺的《马诗》,这首诗的特点是借物言志。接下来我们要学的《石灰吟》,也是一首借物喻人来表述自己志向的诗。你们知道“吟”的意思吗?(吟诵)这首诗的作者是于谦,课前预习后你了解到他的哪些资料?
普通石灰又有什么可以吟诵的呢?于谦要借石灰来表达怎样的胸怀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这首诗。
二、自学古诗
1.回顾之前学习古诗的方法。(先读懂诗中物的形象,再联系诗人生平,体会诗人的情怀志向。)
2.自读。诗中的石灰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诗人借石灰想告诉大家什么?
三、交流学习,理解诗意
1.交流,在交流中体会石灰的形象。
“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粉骨碎身”这些都是石灰的烧制过程。从这些词语中你觉得石灰由一块块石头变成可以为人所用的石灰历经了一段怎样的历程?用词语形容。(千辛万苦,历经磨难)
用朗读表现其历程的艰辛。
从“若等闲”“浑不怕”中体会到石灰面对磨难时的态度和意志。“若等闲”可联系毛泽东的《七律·长征》中的“万水千山只等闲”一句来理解。
用词语形容石灰面对这些困难时的态度。(在所不惜,视若无睹)
朗读表现。
读到这,你的眼前出现的是怎样的石灰形象?(坚强不屈、不怕牺牲)
“要留清白在人间。”抓住“清白”一词,理解:清白用来比喻石灰的什么特征?(美好本性,美好品质)
无论(千锤万凿),不管(烈火焚身),即使(粉骨碎身),我也(要留清白在人间)。
朗读,替石灰呼出他的心声。
2.体会诗人的志向和胸怀。
补充诗人的生平事迹,谈谈自己的体会。
体会诗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为人正直的品性。
朗读古诗,表达诗人的美好品格。
3.诵读古诗。
四、拓展阅读
1.阅读于谦《石灰吟》的姊妹篇《咏煤炭》。
2.课件出示:周敦颐的《爱莲说》。
自读,借助工具书自己尝试解释古文。如果有困难,可以请教同学和老师。
说说在这篇古文里,你读到了一种怎样的莲的形象。
你觉得思想家周敦颐是一个怎样的人?
五、布置作业
1.背诵《石灰吟》。
2.搜集更多爱国诗词佳作,和同学交流。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回顾导入
1.背诵《马诗》《石灰吟》。
2.交流:从这两首诗中,你读到了什么?
3.小结:借物言志。
4.今天我们要学的诗是一位画家写的,他同时还是一位书法家、文学家。他就是清代的郑燮。关于郑燮,你了解多少?(他是“扬州八怪”之一——拓展“扬州八怪”,知道他就是郑板桥。可以结合一些故事来了解。)
二、初读《竹石》
1.齐读,把古诗读正确。
2.再读,读出节奏感。
3.再读,读出平仄的变化。
三、借助诗题,解释古诗
1.读着“竹石”这个诗题,我产生了一个问题,这首诗到底是写竹还是写石呢?你们说呢?
2.自读,从文中找一找依据,说明这首诗写的到底是什么。
3.学生交流,在交流中展开学习。
(1)“咬定青山不放松。”
这个“咬”字让你想到了什么?一个“咬”字会使读者想象竹根盘绕的模样,想象竹牢牢扎根在山石间的情景。你还能想到其他词来形容吗?(如抓、攀等)
朗读表现竹牢牢扎根在山石间的情景。
(2)“立根原在破岩中。”
立根:扎根。
讨论交流:“破岩”是什么?
体会竹子的生长环境的艰险、贫瘠。
朗读表现竹子生长环境的艰险、贫瘠。
把一、二两句诗连起来读,你又读懂了什么?(体会竹子虽然生活在艰险、贫瘠的地方,但它依然坚强地生长着,让人佩服。)
用一个词来形容这立根在破岩中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竹子。(坚韧不拔)
朗读,读出竹子的坚韧来。
读着这样的竹子,你对它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情?(肃然起敬)
朗读,读出你对竹子的这份崇敬之情来。
(3)“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抓住“坚劲”,理解“坚”中的“坚强不屈、坚韧不拔”,理解“劲”中的“挺拔有力、威武挺立”。
抓住“坚强不屈”,深入理解:竹子不屈服于哪些?在交流中理解“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磨——磨难、困难;击——打击。)想象竹子遇到的磨难、打击。在学生每一次想象后都替竹子高呼:“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4.小结诗中的竹子形象。
5.朗读古诗,读出这竹子的形象来。
四、理解诗意,拓展延伸
1.读着这首诗,我们只是看到一株株坚强不屈、挺拔有力的竹子而已吗?让我们来读一读这样几个故事。
2.阅读有关郑燮的故事。(出示课件)
3.读了故事,请你谈谈此刻的感受。
4.小结郑燮竹子般的形象。
5.郑燮的绘画多选竹、兰、梅、菊,其中以竹与兰画得最多、最好。现在你明白郑燮为何如此喜欢画竹,为何还在画上留下这一首题画诗了吧!(小结:借物言志)
6.有许多古人喜欢竹子,比如有一位大诗人这样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说这话的就是大名鼎鼎的苏东坡。
7.推荐阅读郑燮的另一首《竹》诗: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以及:
宋代徐庭筠《咏竹》中的“未出土时先有节,便凌云去也无心”。
宋代王安石《与舍弟华藏院/君亭咏竹》中的“人怜直节生来瘦,自许高材老更刚。曾与蒿藜同雨露,终随松柏到冰霜”。
8.文人墨客们为何如此爱竹,竹又具有哪些特别的形象呢?感兴趣的话不妨去研究研究。
五、布置作业
1.默写《竹石》。
2.收集有关咏竹的诗句。
/
【板书设计】
马 诗 [唐]李贺
沙如雪
月似钩
写景
金络脑
踏清秋
抒情——杀敌报国
石灰吟 [明]于谦
颜色:清白
志向:坚贞不屈、洁身自好
竹 石 [清]郑燮
咬定、立根
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
↓
借物言志
坚劲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教学中,我从词语教学入手,借助注释和插图,联系上下文,疏通理解词的表面意思。经过师生共同的努力,我们总结出了诗人的思想感情:报效国家,不惜牺牲生命。
通过对诗句的理解、交流和研究,同学们可以悟出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由此分析,古诗教学亦应当善于抓住关键句、重点词来予以突破。
[不足之处]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按照预设的教学流程进行,留给学生朗读的时间很少,互动交流的时间也少,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就更少了。大部分时间老师在讲授,没有真正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文本的挖掘也不够深入。下次教学,应该让学生感受更多的诗中的韵味,掌握更多的学习诗的方法。
课件18张PPT。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壹学习《马诗》 同学们,我国是个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中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读诗可以使人灵秀,读诗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以前同学们学过很多古诗,谁愿意来展示一下?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马 诗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马诗
唐·李贺作者简介 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17年),字长吉,汉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等名篇。著有《昌谷集》。作者简介 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留下了“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生字生词络luò 网络 络绎不绝lào 络子生字生词踏tà 踏步 脚踏实地tā 踏实 生字生词燕yàn 燕子 海燕yān 燕山 燕京貮自读古诗、分析古诗大漠:广阔无边的大沙漠。
燕山:古代一直是边疆征战之地。
钩:战场上用的武器。
这两句描绘了战场环境。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诗 意
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是铺上了一层白皑皑的霜雪,燕然山上的新月,如弯刀般高悬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自读古诗、分析古诗自读古诗、分析古诗何当:什么时候才能,安得,希翼之意。
络脑:马络头。金络脑:说明这是一匹
被人看重的骏马。走:跑。
清秋:金秋,取自秋高气爽之意。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诗 意
我何时才能骑上头戴金络头的骏马,在秋高气爽的季节里,自由地驰骋在疆场上建功立业呢?自读古诗、分析古诗 这是一组咏马诗,通过对马和与马有关的许多历史故事的咏叹,表现了英杰异士的抱负和愿望,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感叹和愤慨。合观组诗,浑然天成,紧紧围绕着主旋律弹奏;分而观之,每首又各有侧重而自成一体。作品鉴赏感谢观看课件22张PPT。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壹回顾导入 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马诗》《石灰吟》,两首诗都是诗言志。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诗言志的古诗。古诗简介 《竹石》是清代画家郑燮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是一首咏竹诗。诗人所赞颂的并非竹的柔美,而是竹的刚毅。这首诗借物喻人,作者通过咏颂立根破岩中的劲竹,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绝不随波逐流的高尚的思想情操。古诗简介初读古诗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古诗译文紧紧咬定青山不放松,原本深深扎根石缝中。
千磨万击身骨仍坚劲,任凭你刮东西南北风。初读古诗再读,读出平仄的变化。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貮理解古诗 读着“竹石”这个诗题,我不免产生了一个问题?这首诗到底是写竹还是写石啊?你们说呢?理解古诗“咬定青山不放松”
这个“咬”字让你想到了什么?抓住一个“咬”字会想象竹根盘根错节的模样,想象竹根牢牢扎根在山石间的情景。你还能想到其他词来形容吗?理解古诗“立根原在破岩中”
“破岩”是什么?
体会竹子的生长环境的艰险、贫瘠。
理解“立根”
——把根扎在……理解古诗 把一、二两句诗联系起来读,你又读懂了什么?
体会竹子虽然生活在艰
险贫瘠的地方,但他依然坚
强地生长着,让人佩服。古诗译文 用一个词来形容这立根在破岩中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竹子。坚韧不拔理解古诗“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抓住“坚劲”,理解“坚”中的“坚强不屈、坚忍不拔”,理解“劲”中的“挺拔有力、威武挺立”。理解古诗 第一句:“咬定青山不放松”,首先把一个挺立峭拔的、牢牢把握着青郑板桥诗意竹石山岩缝的翠竹形象展现在了读者面前。一个“咬”字使竹人格化。”咬”是一个主动的,需要付出力量的动作。它不仅写出了翠竹紧紧附着青山的情景,更表现出了竹子那种不畏艰辛,与大自然抗争,顽强生存的精神。紧承上句。理解古诗 第二句“立根原在破岩中”道出了翠竹能傲然挺拔于青山之上的基础是它深深扎根在破裂的岩石之中。在作者郑板桥诗、画中的竹又往往与“石”是分不开的。在这首诗里,竹石则形成了一个浑然的整体,无石竹不挺,无竹山不青。这两句诗也说明了一个简单而深刻的哲理:根基深力量才强。理解古诗 这首诗里竹有个特点,它不是孤立的竹,也不是静止的竹,而是岩竹,是风竹。在作者郑板桥的诗画中,竹往往是高尚品行和顽强意志的象征,而风则往往是恶势力的代表。在这首诗中同样竹子经受着“东西南北风”一年四季的千磨万击。但是由于它深深扎根于岩石之中而仍岿然不动,坚韧刚劲。什么样的风都对它无可奈何。理解古诗 诗人用”千”、“万”两字写出了竹子那种坚韧无畏、从容自信的神态,可以说全诗的意境至此顿然而出。这时挺立在我们面前的已不再是几杆普通的竹子了,我们感受到的已是一种顽强不息的生命力,一种坚韧不拔的意志力,而这一切又都蕴涵在那萧萧风竹之中。理解古诗 这是一首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诗,也是一首咏物诗。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托岩竹的坚韧顽强,言自己刚正不阿、正直不屈、铁骨铮铮的骨气。全诗语言简易明快,执著有力。叁谢谢课件22张PPT。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壹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李贺的《马诗》,这首诗的特点是借物言志接下来我们要学的《石灰吟》,也是一首借物喻人,来表述自己志向的诗。
知道“吟”的意思(吟诵)这位
诗人是于谦,课前预习后了解
到他的哪些资料?导入 通石灰又有什么可以吟诵呢?
于谦又要借石灰来表
达怎样的胸怀呢?导入 “四时”是什么意思?
“四时”指的是一年四季,
这个词把春、夏、秋、冬
全都概括了。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李贺的《马诗》,这首诗的特点是借物言志接下来我们要学的《石灰吟》,也是一首借物喻人,来表述自己志向的诗。
知道“吟”的意思(吟诵)这位
诗人是于谦,课前预习后了解
到他的哪些资料?貮石灰吟古诗学习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明·于谦 《石灰吟》是明代政治家、文学家于谦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托物言志,采用象征手法,字面上是咏石灰,实际借物喻人,托物寄怀,表现了诗人高洁的理想。古诗简介 全诗笔法凝炼,一气呵成,语言质朴自然,不事雕琢,感染力很强;尤其是作者那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大无畏的凛然正气更给人以启迪和激励。古诗简介 于谦,明代大臣。字廷益,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永乐十九年进士。初任御史,历官兵部尚书。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为瓦剌俘去,于谦拥立明景帝,击退瓦剌的侵扰,捍卫了北京,功炳史册。其诗多以忧国爱民和表达坚贞节操的内容为主。有《于忠肃公集》。作者简介 石灰石只有经过千万次锤打才能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
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古诗译文叁理解释义 “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粉身碎骨”这些都是石灰的烧制过程。从这些词语中你觉得石灰由一块块
石头变成可以为人所用的石灰
历经了一段怎样的历程?理解释义“若等闲”、“浑不怕”
从这两个词语中体会石灰对
这个磨难的态度和意志。在所不惜,视若无睹理解释义 读到这,你的眼前出现的是怎样的石灰形象?坚强不屈、不怕牺牲理解释义 抓住“清白”一词,理解:这清白的是石灰的什么?“要留清白在人间”理解释义无论千锤万凿
不管烈火焚身
即使粉身碎骨
我也要留清白在人间肆文学鉴赏 此诗借吟石灰的锻炼过程,表现了作者不避千难万险,勇于
自我牺牲,以保持忠诚清
白品格的可贵精神。感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