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北宋的建立,列举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
分析政治上的重文轻武给北宋带来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识读《北宋形势图》等与相关文献,从中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通过阅读课
本以及有关史料,列举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认识北宋政治重文轻武特
点的形成和影响。通过讲述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等历史故事再现历史,多
渠道感悟历史,学会历史事件的叙述方法。通过探究赵匡胤实施集权的原因、
和具体的措施的分析,提高总结归纳、抓住重点的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所带来的利与弊,客观认识历史问
题,反思历史,吸取历史经验教训。
【教学重、难点】
重点:赵匡胤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重文轻武政策的表现与影响。
难点:赵匡胤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的内容和影响。
【教学内容与过程】
教师活动(大标题为板书设计) 学生活动 备注
导入新课 播放微课《“他”是谁?》, 内容为赵匡胤在当上北宋朝开国 皇帝前的简单生平。 提问:“他”是谁? 过渡:赵匡胤是如何当上 皇帝、建立北宋的?一起进入 今天的新课——《北宋的政治》 学生观看视频,通过视频内容猜测并回答微课中的人物为--赵匡胤 强调 赵匡胤“胤”字的读音和写法。
陈桥兵变显智慧,黄袍加身夺帝位 ——北宋的建立 陈桥兵变 北宋建立的概况 国号:宋(史称北宋) 时间:960年 都城:东京(开封) 开国皇帝:赵匡胤--宋太祖 3、北宋统一中原 此后,宋太祖及其后继者依照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方针,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过渡:赵匡胤当上皇帝是否从此走上人生巅峰呢?答案是否定的,此时的他,特烦恼! 【说一说】学生讲述陈桥兵变的故事,了解赵匡胤是如何当上北宋开国皇帝的。 【自主学习】学生自学P28子目一第一段,注意勾划重点(关键词),一起回答北宋建立的基本信息。 学生讲故事相当于训练叙述历史事件的方法,注意进行点评是否具备六要素。 学生通过北宋形势图要注意北宋只是统一了中原和南方地区而不是全国。
藩镇割据教训深,中央集权势必行 ——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一)太祖特烦恼 1、政权并立,危机四伏! 2、政权更迭,各个短命! 3、武将专权,前车之鉴! 提问:所以,在四夷环伺的形势下,怎样才能避免五代十国时期武将夺权、分裂割据的局面再次出现、使北宋政权能够长久呢? (二)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要解决问题,先找原因,宰相赵普从权钱兵三个方面给赵匡胤提出了具体的措施。 1、收其精兵 稍夺其权 制其钱谷 唐末藩镇割据根源在于节度使权力:地方军事、财政、行政权力一手掌握,虽然现在收了兵权、行政权,但如果有钱照样能够招兵买马,所以,财政权也不得不收。 小结 赵匡胤在赵普的启发下,采取了这些措施,把权、钱、兵牢牢收归中央,把中央集权强化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过渡:赵匡胤把各方面权力都收了,那在北宋为官究竟轻松不轻松呢?你能否根据所学和诗句概括北宋政治的特点? 【看一看】 学生通过观察北宋形势图发现北宋虽然统一中原和南方地区,但四周仍有强大的少数民族政权围绕,危机四伏! 观察五代十国政权更迭表格,发现短短53年历经5朝14帝,最短的后汉仅仅4年,说明各个短命! 再看五代开国皇帝原职务均是武将出身,连赵匡胤自己也是武将夺权! 【说一说】 学生根据这些烦恼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 【自主学习】 自主阅读P29-30,找出赵普说的三个方面的具体措施以及目的,完成表格,可以小组讨论。 时间:3min 【说一说】 按照三个方面依次学生回答自己看书找到的措施和目的。 【说一说】 讲述“杯酒释兵权”的故事。 【读一读】 阅读史料,回答通判的职责、从而理解设置通判的目的是与知州分权制衡,防止地方权力过大。 【看一看】 观察宋朝官制示意图和汉→宋皇帝与宰相地位变化图,发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权力被一分为三,地位也由最初和皇帝平起平坐变成了皇帝坐、宰相站,地位下降了。 【说一说】 根据诗句回答北宋政治的特点为:重文轻武。 注意前面指导过叙述历史时间的方法,要求学生按照方法叙述,不再是随意说说。 阅读史料注意勾画关键词。
文人高官又重禄,武将家贫卖宝刀 ——重文轻武的政策 重文轻武的表现 2、重文轻武的利弊 展示宋朝成就的图片,为后面的学习做铺垫: 【自主学习】 自主阅读P30-31,然后归纳概括北宋重文轻武的具体政策。 【看一看】 观察宋朝科举考试图,了解北宋科举考试大致情况; 观察科举录取人数表得出北宋科举制大大发展的结论; 观察文举武举录取人数对比,认识到文官地位大大高于武官。 综合四则材料分析总结北宋重文轻武的政策的表现为:兴文教、抑武事。 【合作探究】 齐读文字材料,结合P31、P32知识拓展,讨论分析重文轻武政策的利与弊。通过分析利与弊学会一分为二、辩证地看待问题的方法。 时间:3min. 将学生提到的关键词进行副板书。
课堂小结 1、板书 2、你心目中的赵匡胤? (用词语概括) 方法指导:评价历史人物必须遵循当时当地标准。 【说一说】 学生根据本节课所学所思所感,评价自己心目中的赵匡胤。学习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要让学生通过学习认识到重文轻武既是北宋政治的特点,也是北宋政治的一大政策。
(共23张PPT)
赵匡胤
(yìn)
第六课 北宋的政治
蜀光绿盛实验学校:曾莉萍
一、陈桥兵变显智慧,黄袍加身夺帝位--北宋的建立
赵匡胤
(yìn)
陈桥兵变
时间:
国号:
都城:
北宋
皇帝:
一、陈桥兵变显智慧,黄袍加身夺帝位--北宋的建立
宋(北宋)
960年
东京(开封)
宋太祖(赵匡胤)
先南后北的方针、
统一中原和南方地区
宋太祖赵匡胤
二、藩镇割据教训深,中央集权势必行--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还以为从此走上
人生巅峰了!呜呜呜~
太祖特烦恼!!!
伺
环
夷
四
一、陈桥兵变显智慧,黄袍加身夺帝位--北宋的建立
其一:政权并立、危机四伏!
北宋形势图
唐
907亡
北宋
960兴
二、藩镇割据教训深,中央集权势必行--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其二:政权更迭、各个短命!
其三:武将夺权、前车之鉴!
宋太祖赵匡胤
二、藩镇割据教训深,中央集权势必行--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怎样才能避免再次出现五代十国时期武将夺权、分裂割据的局面、使北宋政权长久呢??
宰相赵普
“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项目 目的 措施
兵权
行政权 中央: 中央:
地方: 地方:
财政权
二、藩镇割据教训深,中央集权势必行--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消除武将专权的积弊
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
统调分离;
更戍法。
二、藩镇割据教训深,中央集权势必行--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兵符出于密院,而不得统其众;兵众隶于三衙,而不得专其制。”
——出自《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作者:[清]秦缃业、卷五十三、第311页
调兵权
统兵权
统调分离
项目 目的 措施
兵权
行政权 中央: 中央:
地方: 地方:
财政权
二、藩镇割据教训深,中央集权势必行--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消除武将专权的积弊
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
统调分离;
更戍法。
防止宰相权力过大
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文臣知州,三年一换;
设置通判
二、藩镇割据教训深,中央集权势必行--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二府三司化相权
宰相赵普
为了这个国家我付出了太多!嘤嘤嘤~~~
皇帝
皇帝
宰相
宰相
汉
宋
二、藩镇割据教训深,中央集权势必行--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
——《宋史·职官志》
通判、知州互相牵制
项目 目的 措施
兵权
行政权 中央: 中央:
地方: 地方:
财政权
二、藩镇割据教训深,中央集权势必行--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消除武将专权的积弊
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
统调分离;
更戍法。
防止宰相权力过大
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文臣知州,三年一换;
设置通判
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取消节度使税收的权利,
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富
收归中央。
兵权
皇权大大加强
行政权
财权
二、藩镇割据教训深,中央集权势必行--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轻武
重文
根据材料和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你能否归纳出北宋政治的特点?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三、文人高官又重禄,武将家贫卖宝刀--重文轻武的政策
(一)重文轻武的表现
1、兴文教:改革发展科举制度
宋朝科举考试图
2、抑武事:抑制武将,提升文官的地位。
“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
—太祖誓碑
免死金牌
这个时代——
经济繁荣,却用于购买和平;
文化发展,却无力抵挡外敌。
北宋既辉煌过,却又无奈着。
这是一个美好的时代,却也是一个糟糕的时代。
三、文人高官又重禄,武将家贫卖宝刀--重文轻武的政策
(二)重文轻武的利与弊
通过分析利与弊
三、文人高官又重禄,武将家贫卖宝刀--重文轻武的政策
(二)重文轻武的利与弊
人才辈出、文化昌盛
浓厚的读书风气
科技发达
军队作战灵活度低
北宋的建立——
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北宋的政治
陈桥兵变
稍夺其权
收其精兵
制其钱谷
重文轻武
你心目中的赵匡胤?
本课完。
课后活动
对下列关于宋朝重文轻武的表述作出正误判断。
武将只有调动军队的权力。
√
×
√
√
√
×
通判与知州互相牵制
武将只有领兵的权力
中央机构的要职由文人出任。
文臣主持国家的军事大权。
派文人担任地方的知州。
知州的权力很大,不受牵制。
扩大科举考试录取的名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