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4单元 第10章 人体内物质运输和能量供给
第一节 血液和血型(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说出血液的组成和功能。(重点)
认识血常规检查对诊断疾病的意义。(难点)
技能目标:
运用所学知识尝试解读血常规化验数据,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解读血常规化验数据诊断疾病,关注人体的健康。
三、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收集自己或亲人的血常规化验单。
2、教师准备:新鲜的鸡血做“血红蛋白特性的观察”演示实验。
观察实验所需的人血涂片玻片标本。
3、FLASH: 血液的组成
4、视频文件:(1)人的血液构成;(2)白血球的功能;(3)白细胞吞噬细菌;(4)血液中的红细胞。
四、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读图]:引导学生读P38页的图片。[引言]:现代社会离不开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知识经济的时代离不开信息高速公路。你可曾想到,在你的身体里也有一条条繁忙的运输线,它们为组织细胞运送着氧气和养料,并运走二氧化碳等废物。[提问]:你知道这条运 观看图片。 大部分同学能回答出血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血液的组成 血液的功能。 血浆 输线是什么?里面流动着什么吗?[讲述]:血液是一种流动的结缔组织,是人体内重要的组成物质。它在人体内不停的流动,把氧气和养料送到全身各处,把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运走。[联想]:你对血液了解些什么?[提问]:想知道血液到底含有哪些成分吗?[讲述]:我们知道血液一流出血管就会发生凝固,那么怎样观察血液的成分呢?请观察以下的FLASH,初步了解血液的组成成分。[播放FLASH]:血液的组成。[出示]:血液分层图片,请同学们再次观看书上图文,能准确说出血液的成分。血浆血液组成 白细胞血细胞 血小板红细胞[播放视频]:人的血液构成。[提问]:血液能不断地流动,你认为这与血浆的成分有关吗?[介绍血浆]:血浆约占血液总量的55%,其中90%以上是水,其余为蛋白质、葡萄糖、无机盐等。[提问]:请你推测血浆的功能。[小结]:血浆起到了运载血细胞,运输氧气和养料 管,血液在血管里流动。 每位同学都展开联想,把经历过的有关血液的内容进行全班的交流,如:验血、小事故造成的出血,刷牙时出血,静脉注射,街头无偿献血等。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观看FLASH,说出在血液中放入少量的柠檬酸钠溶液,可以防止血液凝固。 学生回答略。 通过观看初步了解血液各成分的作用。 推测血浆主要成分是水。 认为血浆起运输功能。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红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 的作用。[出示]:显微镜下观察到的人血涂片。指导学生认识各种血细胞。[思考题]:1、哪种血细胞数量最多?2、各种血细胞分别有哪些形态特征?[出示]:血细胞特征比较图表。要求学生通过读图和阅读课文P40相关内容进行填表。[讲解]:以学生边回答,教师边补充、辅以图片、视频资料进行讲解。[红细胞]:特征与功能。1.成熟的无核,圆饼状。(电子显微镜下红细胞图片2.含血红蛋白,呈现红色,能运输氧气。(播放视频:血液中的红细胞)3.红细胞或血红蛋白过少,会得贫血症。(介绍贫血有缺铁性和营养性两种)[白细胞]:特征与功能。1.体积比红细胞大。2.有核,种类繁多。(白细胞的形态图片)3.有的能吞噬病菌。(播放视频:白细胞吞噬细菌,白血球的功能)[血小板]:特征与功能。1.体积最小,没核。(电子显微镜下血小板的图片)2.可以止血并加速血液凝固。(血液凝固的原理)[提问]:你做过血常规化验吗?注意过检查项目有哪些吗?为什么化验单上的数据能作为医生为你诊断疾 对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形态进行再次辩认。 对于血细胞的数量,通过观察图片能直观地看出。 血细胞的特征则需要通过自学阅读后思考。 大多数同学都有过查血的体验,知道化验单上会出现血细胞和血红蛋白的数值,但对于依据不是很清楚。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解读:血常规化验数据。 病的辅助手段呢?[讲述]:原来血细胞的数量和血红蛋白的含量是相对稳定的,如果这些指标发生异常变化,人体就可能患病。[解读化验单]:那就让我们做一回小医生,尝试解读血常规化验数据。[指导]:请同学先阅读正常成年人血细胞的数量,填写书上的血常规检查表。[讲述]:医生通过解读血常规化验数据,可以初步确定患者的病情。请同学们主要分析A、B两位患者,猜测一下他们患有什么病?[讲解]:C、D两位患者的可能病症。(不要求学生掌握)[提出问题]:红细胞增多,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增多,血红蛋白增多等各种情况又说明我们身体处于怎样的状况呢?请同学们课后讨论,可以查阅相关资料。 进行初步诊断四位患者的血细胞含量是多于还是少于正常值。 能说出A患者的红细胞数量少于正常值,是贫血。B患者的白细胞数量多于正常值,可能是身体内有炎症。 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血常规化验正常值及意义的资料进行思考。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十章 人体内的物质运输和能量供给
第一节 血液和血型
教学目标:
1、 知识:1、说出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2、观察血涂片,区分白细胞与红细胞、
3、说出血液中几种成分含量的正常值,学会解读血常规化验的主要数据
4、说出ABO血型的类型及鉴定的过程
5、说出失血对人体的影响,理解血型和输血的关系
2、 能力:
培养学生对现象的观察能力,实验的规范操作能力和实验探究的思维方式。
三、情感:
通过对人体血量等知识的学习,对学生进行无偿献血、义务献血的教育。
教学重点:1、说出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2、说出ABO血型的类型及鉴定
教学难点:1、血常规检查对诊断疾病的意义
2、说明血型坚定的过程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方法:实验法,讨论探究法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提问:在我们人的血管里流动的是什么? 讨论,交流,进入课题
观察血液的组成 演示实验:血液的组成成分 观察教师的操作,注意发现问题,学习实验的规范操作
血液中血浆及血细胞的组成 观察量筒内分层现象,注意颜色及所占体积
认识红细胞和白细胞 教师讲解、巡视、指导 实验:观察血涂片
红细胞的正常值,血液为什么是红色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知识和图10—2人的血细胞 显微镜下观察红细胞和白细胞的颜色和数目以及结构上的差异,观察血小板的形状
贫血的概念 如何对待补铁的问题? 阅读补充资料讨论交流
了解发炎 讲解什么是发炎 学习白细胞的作用和正常值
血小板与凝血 巡回演示比较 观察血块周围的液体和使用抗凝剂的血液有什么不同
认识化验单,知道血常规检测内容 展示几张化验单,分发给学生 学生分组阅读,讨论化验单上几项指标的不同
学习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第二课时)输血和血型 如果你医生,面对失血过多的病人,你如何抢救? 讨论,交流
输血原则 巡视并适时指导 分组活动,模拟“血型鉴定”
我过无偿献血制度 讲解我国无偿献血制度 查找有关无偿献血资料(课逅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讨论,交流
课堂练习 布置课堂练习 完成练习
板书设计:
第1节 血液和血型
运载血细胞
血浆(功能) 运输养料和废物
防御保卫
1、血液的组成
红细胞(内含血红蛋白):运输氧气
血细胞 白细胞:吞噬病菌
血小板:加快血液凝固
2、输血和血型
(1)血型:A型、B型、AB型、O型
(2)输血以输同型血为好,紧急状况下,O型血的人可以给任何人输血。
AB型血的人可以接受任何人的血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一节 血液和血型(期末总复习)
1、 血液循环的作用是什么?
血液在人体内不停地循环流动,把氧气和养料送到全身各处,把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运走。
2、 人体的血液由什么组成?血浆的成份及功能?
人的血液是由血细胞和血浆组成的。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血浆约占血液总量的55%,其中90%以上是水,其余为蛋白质、葡萄糖、无机盐等。血浆的主要功能是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等。
3、 血细胞有哪三种?它们是否有细胞核?数量有何不同?正常值是多少?数量异常时会患什么病?功能分别是什么?
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最多,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因此红细胞具有运输氧气的功能。当血液里红细胞的数量过少,或者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的含量过少时,人就会出现贫血。白细胞比红细胞大,有细胞核,白细胞能吞噬侵入体内的病菌。血小板是血细胞中体积最小的一种细胞,数量较多。伤口部位聚集成团,促进止血并加速血液凝固。
4、 人体一次失血不超过总量的多少对人体的健康没有太大影响?如果一次失血超过总量的多少就会严重影响人体的健康甚至危及生命?
人体一次失血如果不超过血液总量的10%(约400mL),如果一个人一次失血超过血液总量的30%(约1200mL)。
5、
6、 人体ABO血型可以分为哪几种?输血时应遵循怎样的原则?如果不这样做,会有什么危害?
ABO血型可以分为A型、B型、AB型和O型四种。输血时,不同血型的血液混合后可能发生凝集反应,使红细胞凝集成团,阻碍血液循环,甚至导致死亡。一般情况下,输血时应该以输同型血为原则;O型血可以输给各类血型的病人,AB型血的病人也可以接受任何血型的血液。
7、 《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中规定什么样的人才能献血?
国家实行无偿献血制度,提倡18周岁至55周岁的健康公民自愿献血。
8、 书后自我评价3
病人血型 可以接受的血型 不能接受的血型
A A、O B、AB
B B、O A、AB
AB AB、A、B、O /
O O A、B、O、AB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四章 体内物质的运输
第一节 血 液
教学目标
1.知识(概念):贫血,发炎,血清,动脉血,静脉血,血浆的成分和功能;红细胞无核,含血红素,运输氧气;白细胞有核,可吞噬病菌,产生免疫反应;血小板的主要功能是促进血液凝固;人体的血量,输血和血型。
2.能力: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认识红细胞和白细胞以及练习显微镜的使用。
3.态度和价值观:进行义务献血的教育。进行骨髓捐献的教育。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
1.血液的成分及功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血液的成分和作用,了解血液的正常值,能够基本看懂常规化验单,所以在教学时应注意和实际结合。
2.义务献血的教育和骨髓捐献的教育,应该从科学的角度讲清献血和骨髓捐献对捐献者的影响和对被捐献者的意义,并且让学生了解社会公众对此问题的看法,课堂以讨论的形式进行,学生充分阐述自己的观点,教师也以平等一员的身份加入讨论,阐述观点。
难点:
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概念。学生往往认为动脉中流的是动脉血,静脉中流的是静脉血。所以要阐述清楚概念。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课建议授课时数为2课时。
二、课前准备:
(一)血液的成分
课前一天,发“血液的成分”讲义,开放实验室,学生按讲义完成实验,讲义内容如下:
医生诊断某些疾病往往要验血,人体失血过多,必须及时输血,可见血液对人体非常重要,那么,血液是由什么组成的?有什么功能?
1.实验材料(四人一组):猪的鲜血10 ml、注射器、20 ml量筒、5%柠檬酸钠、试管。
2.实验步骤:
(1)用10 ml注射器吸取1mL柠檬酸钠溶液放入试管内,用量筒取新鲜猪血10 ml倒入盛有抗凝剂的试管内轻轻振荡,使之充分混和。
(2)静置12小时。
(二)观察凝固的血
课前半小时,按实验讲义,完成演示实验准备工作。
1.实验材料:猪血或鸡血,试管。
2.实验步骤:取5毫升猪血或鸡血,置洁净的试管中,静止一段时间(如半小时)。
(三)要求学生查阅育关血液的资料。
三、教学过程:
(一)引言:阅读下面文字,并讨论。
能够输血是本世纪伟大的医疗成就之一,尽管输血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一些血液疾病的危险,如艾滋病,乙肝等。但是,人类在医学领域的进展使我们相信,献血是安全的,输血也是安全的。不过,医学最终比不上这样一个“奇迹”:成千上万的志愿者心甘情愿地把鲜血捐献出来,以拯救他们从未谋面,不曾相识的人的生命。——美国红十字会主席:伊丽莎白·汉福德·多尔
讨论要点:输血对人类社会的重大贡献,面临的挑战。
讨论题目:
1.谈谈输血的意义。
2.在今日社会中,输血面临巨大的挑战,你认为挑战来自何方?
3.谈谈你对文中“奇迹”一词的看法。
讨论可以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同组同学围坐一起,小组长担任讨论小组的主席,负责记录同学的发言,控制讨论进程,主席要注意安排每一个同学发言,自由发表对讨论问题的看法,讨论时间为15分钟,教师在各组之间巡视,并参加讨论。
总结:正如同学们提出的输血对人类有很大的意义,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但它也面临巨大的挑战,特别是世纪之症——艾滋病对输血的威胁,因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血会使正常人感染艾滋病毒。艾滋病是无药可救的,死亡率是百分之百,输血是感染艾滋病的主要途径之一。另外,在我国,肝炎病毒的感染者在人群中占较可观的比例,特别乙肝是血液传染的,所以,不合格的血液非但救不了人的命,反而威胁人的生命。尽管如此,输血还是拯救垂危病人的最主要方法,那么,血液有什么作用呢?
根据同学的回答,指出血液的功能:人体从外界摄取的养料和氧,被快速地运输(to and from all living cells)。
本节的主题是:血液。
血液是循环系统的一部分。
循环系统组成:包括血液循环系统和淋巴系统。血液循环系统由心脏、血液、血管组成。是一个心脏和血管组成的遍布全身的封闭管道系统,血液就在这个封闭式的管道系统里循环流动。
(二)实验:血液的成分
观察《血液的成分》的实验结果。
讨论:
1.为什么加柠檬酸钠?
柠檬酸钠是一种抗凝剂,加入后,可防止血液凝固。
2.观察时,注意试管中的血液分为几部分?各呈什么颜色?各部分的容积比例大致是多少?
通过实验可以看到,试管中的血液分为两部分:上面部分是淡黄色,半透明的液体一血浆,占血液容积的55%左右。下面的部分是血细胞,不透明,呈暗红色的是红细胞,在红细胞和血浆的交界处,有很薄的一层白色物质——白细胞和血小板。可见,血液是由血浆有细胞组成的。
(三)血浆
1.性质:血浆是一种溶有多种物质的液体,略呈淡黄色。
2.成分:含水分约90%血浆中还含有以下物质:
(1)细胞所需的养分,主要是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和无机盐,这些物质多是由消化管吸收而来,经血液运输,供各部分细胞利用。其中血液中的葡萄糖占0.1%,此浓度为血糖浓度,正常人空腹时为100毫升全血中含80~120毫克葡萄糖。葡萄糖为细胞的新陈代谢提供能量,血液中无机盐的浓度小,为0.9%,此为生理盐水浓度。
(2)细胞代谢废物,如尿素和尿酸等含氮废物。
(3)蛋白质,简称血浆蛋白。其中有些与血液的凝固作用有关,一些免疫球蛋白也是血浆蛋白的一小部分。血浆蛋白在血浆中的含量占7%~8%,分子量大,使血液具有适宜的粘度和浓度,除此以外,血浆中还含有02和CO2。
3.功能:血浆的主要功能是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等。
课堂讨论:
(1)抢救大面积烧伤病人时,是输鲜血还是血浆?
烧伤病人血液中的水分大量渗出,血液的浓度上升,粘度变大。所以在抢救时,应给病人输血浆,如输鲜血,血液粘度大,心脏负担大,反而威胁生命。
(2)严重的贫血病人,救治时,如何输血
严重的贫血病人,由于红细胞减少,血液的浓度下降,应输浓缩的红细胞。
(四)血细胞
1.实验: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讲义)
通过实验一可知,血液中的重要成分之一是血细胞,血细胞的形态如何?数量如何?
实验材料:人血的永久涂片,显微镜
实验步骤:把人血的永久涂片,放在低倍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并对照彩图四,认识红细胞,白细胞,比较它们的形态和数量。
讨论:血细胞中数量最多的是哪种细胞?它有哪些形态特点?
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红细胞的数目最多。
2.红细胞:
(1)数量:红细胞的数目最多,成年人每立方毫米血液里红细胞的数量,男子平均为500万个左右,女子平均为420万个左右。
(2)形态:人类及一般哺乳类的红细胞均无细胞核,(P.26图Ⅳ-28电子显微镜下的红细胞)呈两面凹的圆饼状,平均直径只有7.7微米(1微米一1/1000毫米)左右。四周较厚(约2微米),中央较薄(约1微米)。这样的结构增大了红细胞的表面积。
(3)成分:红细胞内部含有血红蛋白,这是一种含铁的蛋白质,血红蛋白的特性是:为运输O2的主要工具。在氧含量高的地方,与氧容易结合;在氧含量低的地方,又与氧分离。
血红蛋白与氧结合后,使血液呈鲜红色,这种含氧丰富,颜色鲜红的血,叫做动脉血。
血红蛋白与氧分离后,使血液呈暗红色,这种含氧较少,颜色暗红的血,叫做静脉血。
(4)功能:运输氧和一部分二氧化碳。
课堂讨论:
某同学经常出现精神不振。疲劳、头晕、面色苍白等症状,医生检查的结果是血色素太低,被诊断为贫血,这是怎么回事?
人体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含量一定,即血色素(男子为12~15克/100毫升,女子为10.5~13.5克/100毫升)。如血红蛋白含量过低,或血液里红细胞的数量过少,即为贫血,贫血患者由于血液运输氧的能力低,影响体内各器官的正常生理活动,常常表现出精神不振、疲劳、头晕、面色苍白等症状,当100毫升动脉血中血红蛋白的量低于5克时,嘴唇、牙床等处就会呈现紫色,应该找医生诊断和治疗,还要多吃一些含蛋白质和铁质丰富的食物。
3.白细胞:
(1)数量:数量少,每立方毫米血液中只有5000~10000个,通常每日清晨时数目最少,午后即渐增多,此为正常的生理变动。
(2)形态:白细胞有多种,通常呈圆球形,有细胞核,一般都比红细胞大,重量较红细胞轻,所以沉淀后,积于红细胞之上。
(3)功能:白细胞有数种不同的类型,有些种类可吞噬病菌,当身体某处受伤,病菌侵入时,有些白细胞可以穿过毛细血管壁,聚集到受伤的部位,吞噬病菌。同时,伤口周围出现红肿现象,即“发炎”。当病菌消灭后,炎症也就消失,可见有些白细胞对人体起着防御和保护的作用。
课堂讨论:
白细胞比红细胞大,分布在血液中,而身体的某一部分被细菌感染时,白细胞如何到达感染处,吞噬病菌?
白细胞可做变形运动,穿过血管壁,吞噬病菌。
人体受病菌感染时,血中的白细胞总数高于正常,感染处也聚集大量的白细胞,所以,白细胞计数是临床化验的重要项目。
4.血小板:
(1)数量:每立方毫米血液中,含量为10万个~30万个。
(2)形态:呈不规则状,远比红细胞小,也无细胞核。
直径2~3微米。
(3)功能:止血和加速凝血的作用。
向同学介绍实验“观察凝固的血”,观察试管内出现了什么现象?
讨论:试管中血块周围出现的液体叫什么?皮肤划破后流出的血液,为什么会凝固?
实验中,观察到了凝固的血-血块,以及血块周围出现的淡黄色、透明的液体,叫血清。当血管受伤而流血时,血小板会在出血的伤口处聚集成团,并经伤口粗糙表面的摩擦,即破裂而释出一种物质,发生一连串的化学反应,最后产生不溶性的蛋白质纤维。这种蛋白质纤维,将血细胞缠绕成一团血块。血液凝固后,在血块之外,所遗留的澄清的液体,即是血清。所以,血小板有止血和加速凝血的作用。
人体内的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可由红骨髓内的细胞演变而来;也可由脾脏和淋巴结负责制造。
血细胞也有一定的寿命,红细胞的平均寿命约120天,白细胞寿命不等,约13天,血小板的平均寿命是7天。由于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寿命短,所以在血库中贮存的血液基本上只有红细胞。在4℃,加一定的保护剂的条件下,也只能保存6~7周。而需要补充白细胞和血小板时,则要给病人输新鲜的血。
另外,血液对调节体温也有重要作用。
如果造血系统出现了恶性增生性病变,即白血病,会出现白细胞异常增生并侵润全身各组织,血液中有幼稚白细胞出现,病症除了血细胞形态和计数异常以外,还出现贫血、出血、发热、肝脾和淋巴结肿大。虽然应用抗肿瘤药物、放射疗法等能够治疗,但最根本的方法是给病人换正常人的骨髓。
骨髓捐献对白血病患者来说意味着重新获得第二次生命。据统计,白血病的发病率在我国约十万分之三,每年约有30000人患此病,而且青壮年的发病率非常高。如果这些患者都能植入相合的骨髓,可以挽救生命。我国的骨髓捐献与临床需要差距大,因为并不是任何一个患者只要有与他血型相同的骨髓就得救了。白细胞血型非常复杂,实际上约10000例骨髓中才有一例与患者的白细胞血型相合,所以捐献者越多,骨髓库的容量大,数据多,查出合适的捐献者的几率就大,患者康复的几率就高。
但是,自愿捐献骨髓的人却很少,最主要的原因是我们对骨髓的认识不够,担心身体健康受损。实际上,一个人身上的骨髓有3千克左右,在骨髓中干细胞容量只有5克就够了,所以,一个人捐献骨髓后,只要很好的休息和营养,很快就会恢复到原来的水平。
另外,对一例骨髓的白细胞血型检测,至少需要250元,有的捐献者既捐献骨髓也捐钱,让人十分佩服。(此处可展开进行课堂讨论)
(五)血置和输血
1.人体的血量:
人体内的血液总量是维持人体相对稳定,保证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
成年人的血量约为体重的7%~8%。一般血量在4200~4800毫升左右,如果一个健康的成年人,一次失血超过体内血量的30%(1200毫升~1500毫升以上),就会危及生命。
2.输血:
(1)意义:
一个人因大量失血而危及生命的时候,必须通过输血进行抢救,使病人补充血量。
如果一个健康的成年人,一次失血超过体内血量的10%(约400毫升),所丧失的血浆成分和血细胞,在3~4周内相继得到补充而恢复正常,可见,健康的成年人每次献血200毫升~300毫升是不会影响健康的。
(2)献血的条件:
无传染病史,无慢性病的健康的成年人,每一个健康的公民都有献血的义务。
(3)血型:输血前一定要检查献血者和受血者的血型是否符合。
输血可以挽救生命。早在五百多年前,当时年老体衰的罗马教皇英诺森三世输入了三个健康男孩的血。虽不知是静脉注射还是口服,但这次输血是灾难性的,三个孩子死了,教皇也没有保住生命,而庸医则逃往国外。
此后,1618年,维廉·哈维发现了血液循环,在1665年,英国的雷恩和洛维进行了具有历史意义的输血,利用管子把两条狗的静脉连通,实验成功。而被称为化学之父的罗伯特·波义耳随后进行了人体实验,他给患轻度精神病但身体健康的人输入了羊血,发现病人“好多了”。随后的人体实验叫人恐惧,不断有人因输血而死去。直到1909年奥地利人郎德斯泰纳(Kar1Landsteiner)首先发现了了第一种血型——ABO血型。他测出红细胞中有一种化学物质,能同其他人血液中的化学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结果能致人于死地。他将这些化学物质称为A和B,根据血液中含有A物质,即为A型,含有B物质即为B型,两个都没有即为(型,都有即为AB型。即包括A型,B型,O型和AB型四种,才使输血技术发生质的飞跃。此时,人们才明白,人与人之间的输血应该避免“不相容”。输血时,如果供血者和受血者的血型不合,输血后红细胞会凝集成团,阻碍血液循环,而给受血者带来严重的后果,甚至死亡。因此,输血的原则是:应该输同型血。Landsteiner在输血史上作出了重要贡献,为此他于1930年获得诺贝尔医学奖。
血液除了ABO血型以外,还有其他血型系统。所以,安全的方法是输血前应该进行交叉配血实验,即受血者的血与供血者的血液相实验,是否出现凝血现象。
除此以外,输血时应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输入全血或选择适当的血液成分。如,严重贫血者应输什么?
答:浓缩的红细胞。因为严重贫血者主要是红细胞的数量过少但总血量不少,所以,应输浓缩的红细胞。
通过本节的学习,对输血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请同学们回到开始的阅读材料上。我们更应理解的是多尔夫人讲的最后一句话:“医学最终比不上这样一个‘奇迹’:成千上万的志愿者心甘情愿地把鲜血捐献出辛,此拯救他们从未谋面,不曾相识的人的生命。”希望同学们谈谈对此的看法。
在讨论中,教师以平等一员的身份加入讨论,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小资料
临床血液检查:
1.红细胞计数(RBC):
红细胞增多见于:
(1)严重呕吐,腹泻,大面积烧伤及晚期消化道肿瘤患者脱水;(2)心肺疾病:因缺氧必须借助大量红细胞来维持供氧需要;(3)干细胞疾病。
红细胞减少见于:
(1)急性或慢性失血;(2)红细胞遭受物理、化学或生物因素破坏;(3)缺乏造血因造血障碍,造血组织损伤;(4)各种原因的血管内或血管外溶血。
2.血红蛋白(Hb):
反映贫血程度。
3.红细胞比积:
红细胞在全血所占体积的百分比。
正常值:M(男):0.4~0.54;F(女):0.37~0.47。
红细胞比积增加:大量脱水,由于血液失水使红细胞比积增高;红细胞比积减少:贫血。
4.白细胞计数(WBC):
增高见于:
(1)急性感染:急性化脓性感染引起的全身性感染,局部炎症;(2)组织损伤;(3)疾性或瘤及白血病;(4)其它:原髓纤维化,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尿中毒,酸中毒,烧伤等。
减少见于:
(1)某些感染:细菌感染,病毒感染(患流感,风疹,麻疹);(2)某些血液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3)脾功能亢进;(4)理化因素:严重性受损,X线,某些药物等。
5.白细胞分类(DC):
正常值:中性杆状核粒细胞:1%~5%;中性分叶核粒细胞:5%~70%;嗜酸性粒细胞:0.5%~5%;嗜碱性粒细胞:0~1%;淋巴细胞:20%~40%;单核细胞:3%~8%。
(1)中性粒细胞:游走性,吞噬作用。
增高见于:急性感染和化脓性感染,组织损伤,急性肿瘤,各种中毒。
减少见于:某些传染病(患流感),某些血液病,化疗或放疗后等。
(2)嗜酸性粒细胞:与变态反应有关,具有吞噬抗原抗体复合体的作用。
增多见于:变态反应性疾病(患支气管心喘,药物过敏,寻麻疹,过敏性紫癜等),寄生虫病,某些血液病。
减少见于:应用某些激素,伤寒,副伤寒患者。
(3)嗜碱性粒细胞:参与特殊的免疫反应。
增多见于:白血病,某些癌。
(4)淋巴细胞:产生和运载抗体,在防御病毒感染方面有重要作用。
增多见于:某些病毒或细胞所致的传染病,白血病。
减少见于:应用某些激素,接触放射线,细胞免疫缺陷病。
(5)单核细胞:具有游走性和吞噬作用。
增多见于:某些感染,某些血液病。
6.血小板计数:
增多见于:
(1)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白血病等;(2)手术后,急性失血后,创伤,骨折:(3)某些恶性肿瘤,感染,缺氧。
减少见于:
(1)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2)脾功能亢进,放射病,癌;(3)某些传染病或感染;(4)某些药物过敏。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