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生存的家园——生物圈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生物圈是生物生存的惟一家园。
能力目标
收集资料,运用资料说明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模拟试验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增强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初步具有保护生物及生物圈的意识,拒绝破坏环境的行为。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资料分析、模拟实验等感受生物圈是生物生存的惟一家园。
教学难点
理解生物圈的惟一性。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收集有关资料、图片。
四、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师提问:什么是生态系统,引导学生思考: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什么?从而引出课题。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多媒体展示图片资料:
分析什么是生物圈,及其范围以及各个圈层的特点。
举例说出生物圈的三个圈层中各有哪些生物生存?
分析生物圈的范围,包括:大气圈的底部、岩石圈的上部和水圈的大部。
讨论生物圈的各圈层的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的特点。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
交流“自制生态瓶”活动的感想:要想瓶中的生物很好的生存,需要提供什么条件?
生物圈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家园。引导学生分析图片,思考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哪些基本条件。
多媒体展示图片资料:“万物生长靠太阳”
多媒体展示图片资料:“水是生命之源。”
多媒体展示图片资料:“生物的生长需要营养物质。”
生物圈还为生物提供了哪些生存条件?
学生交流看法,瓶中要放置植物和动物,并有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阳光、空气、水分等。
学生分析图片。
分析图片,了解到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阳光。
分析图片,了解到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水。
分析图片,了解到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营养物质。
学生分析讨论,还有空气、温度、生存空间等等。
生物圈为生物提供了基本的生存条件:阳光、空气、水、营养物质……随着地球人口数量的急剧增加,生活空间的有限,我们能否到别的星球上居住呢?
引导学生结合生物圈提供的基本生存条件,分析其他星球有没有生物生存的条件?
那我们能否创造一个地球以外的适合生物生存的生物圈呢?
学生讨论月球、火星、水星、金星等能否适合人类居住?经过讨论得出结果:其他星球上没有水和氧气的存在,温度不是太高就是太低,也没有食物来源,如果没有特殊装备是不可能生活的。
学生深思。
多媒体播放视频资料:
人类居住区 “生物圈Ⅱ号”
结合课本p.37中的文字资料,分析以下问题:
1、为什么把这个实验基地命名为“生物圈Ⅱ号” ?
2、科学家们为什么要提前撤出“生物圈Ⅱ 号”?
3、“生物圈Ⅱ 号”实验的失败给了你什么启迪?
引导学生分析以上问题,形成正确的认识。
学生欣赏相关视频资料。
学生讨论问题,了解“生物圈Ⅱ号”的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得出结论:人类目前还无法建立一个人造的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生物圈是人类和其他生物共同生活的惟一家园。
学生能认识到生物圈是生物生存的惟一家园,形成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随着人口激增,人类的活动已使我们生存的地球受到严重的损害。
多媒体展示图片资料:
滥砍乱伐
土地沙漠化
藏羚羊的呼唤
乱丢乱扔
观察图片,思考:我国在环境治理方面取得了哪些经验和成就?
课前查找相关图片,课上讨论交流。
通过同学说出自己的感受,相互交流之下,了解到生物圈受到的损害、原因及带来的后果,激起学生对我国环境现状的担忧,感受到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生存的惟一家园,增强环保意识。
通过相关图片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在保护环境方面取得了许多成就,激发起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结合所学知识,思考:作为一名新时代的中学生,你能为保护生态环境做出哪些力所能及的小事?
学生积极思考,从身边的 小事做起,做一些保护环境的力所能及的事。认同:保护环境,拯救地球,是我们人类共同的责任。
五、板书设计:
第2节 生物圈
一、认识生物圈
1、什么是生物圈?
2、生物圈的范围: 大气圈的底部
岩石圈的上部
水圈的大部
二、生物圈提供的生存条件:
阳光、空气、水、温度、生存空间、营养物质等。
三、分析“生物圈Ⅱ号”: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
四、我们现在的环境: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能够把握了教学重点、难点,体现出参与式教学的教学理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到了引导的作用,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体验整个学习的过程,而不是灌输,学生能够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说出自己独特的见解与看法。教学中通过视频、图片,分析“生物圈Ⅱ号”,总结实验失败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生物圈是人类和其他生物共同生活的惟一家园。同时也通过大量的图片与事例让学生知道造成生物圈受破坏的原因,并且能够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情况让学生说出作为一名中学生,对于保护环境该做点什么,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提高同学们的环保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