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的动物
一、教材分析:
《快乐的动物》一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三册70-72页上的内容。本节课是学生接触“倍”的概念的第一课。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倍”这个概念是比较抽象的,但却非常重要。从教材编写体系看:教材首先展示了一幅春天动物王国欢聚图的情景,图中蕴含着各种动物的数量以及数量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我们说甲的数量是乙的数量的多少倍,就是指甲的数量中包含有多少个乙的数量,也就是说“乙的数量”是“一份数”,那么“倍数”就是 “份数”。教材提出3个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倍的意义,学会通过图形直观或除法算式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
二、学情分析:
“倍”这一概念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比较陌生的,缺乏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因此,我把教学目标定位在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过程,感受“倍”的含义,建立“倍”的概念,初步学会运用“倍”的含义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同时,由于“倍”的概念建立和解决倍数问题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所以把初步解决倍数问题列入本节课的目标之一。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在比较小动物数量关系的过程中体会“倍”的意义,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
能力目标:会用图形直观和除法算式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初步观察、分析能力、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建立“倍”的概念,能说出和摆出一个数量是另一个数量的几倍。
难点:理解“倍”的概念,并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学生每人10个彩色小圆片、课件。
一、情境导入,感知美。
春天,气候温暖,动物王国欢聚!森林中的许多小动物都来到 河边玩耍!它们是谁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课件出示情境图。
1.你们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2.数一数,填一填。
鸭□只 小松鼠□只 孔雀□只
猴子□只 小鸟□只 小鸡□只
【设计意图:以学生感兴趣的动物为情境,让学生感到快乐、贴近生活。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让学生感觉非常有趣,在一种兴奋、积极的心态下学习数学,激发他们探索、创新的欲望。】
二、探究新知,发现美。
画一画、圈一圈、认一认。
现在我们用一个○来代表一只的数量,在表中画一画。
猴子:○○○
小鸭:○○○ ○○○
现在我们按3只一组,在小鸭右边的圆片图上圈一圈。
①猴子有3只,是几个3?(口答:1个3)
②动手圈一圈,看鸭子的只数里面有几个3?
生圈,师巡视,圈完后小组内说一说为什么这么圈。
③指名学生汇报,生可能汇报:
猴子有3只,是1个3,鸭子有6只,6里面有2个3。(生汇报时师圈)
④师小结:6里面有2个3,我们还可以这样说:鸭子的只数是小猴子的2倍。(板书:鸭子的只数是小猴子的2倍。)
板书:6÷3=2
我们发现6只小鸭里面有(2)份3只小猴那么多。因此,我们可以说小鸭的只数是小猴只数的2倍,
板书:小鸭只数是小猴只数的(2)倍。
提示:现在要注意的是“倍”不是单位名称,得数2后面不要写“倍”字。
【设计意图: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在探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在这种学习方式下,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好的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而是充当指导者、合作者和助手的角色,与学生共同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学生不再作为知识的接收者,被动学习,而是能与教师一样通过各种途径获取信息,带着自己的兴趣、需要与客观世界对话,从而使学习与探究统一。】
2、画一画、圈一圈、填一填。
请同学们用刚学到的倍数知识 ,能不能根据小动物的只数,还能找出其他的倍数问题吗?
以小组为单位自己活动,争取每位同学都来说说是怎么想的?有困难的同学别泄气,先用学具摆一摆,再说一说;
然后推荐一名同学说一说!
【设计意图:这个活动是为了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以小组为单位自己活动,争取每位同学都来说说是怎么想的?;如果采用以小组为单位活动、汇报的形式,让学生考教师、考学生;教师考学生等多样活动,学生的积极性会很高,活动面会更广,这样效果可能会更好。】
3、摆一摆小游戏
同学们的表现真棒,现在我们来一个摆小棒游戏可以吗?
1.课件出示摆的要求:第1行摆(2)根,第2行摆3个2根。
2.学生摆。
3.说一说,第二行的小棒根数是第一行小棒根数的几倍?
4.如果第二行是第一行的( )倍时,第2行又怎么摆?
三、实践运用,体验美。
小袋鼠的文具店要开业了,小动物们都来文具店买东西,你们愿意帮它们算算账吗?
1.你们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2.说一说题中的倍数关系?
3.学生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
4.汇报。
2)1.我花的钱是小兔的4倍是什么意思?
2.用小圆片表示其中的数量关系。
3.我花的钱是小兔花的钱的( )个( )。
4.列式完成。
四、拓展延伸、创造美。
妈妈今年28岁,小红今年4岁,今年妈妈的年龄是小红的几倍?去年妈妈的年龄是小红的几倍?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体会两个人的年龄差永远不变,有时会存在倍数关系,但并不是倍数关系保持不变。】
五、总结评价,欣赏美。
今天,我们认识了哪位朋友。哪位同学能在生活找一找,哪些问题可以用倍数来表示。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