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盐到哪里去了
小寺沟镇中心小学 朱小艳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冀教版四年级下册《有趣的变化》单元中的重要内容,以物质的可逆变化过程为线索,设计了3个活动。活动1的目的是通过实验、观察、记录等探究过程,帮助学生认识不同固体物质与水混合后,变化是不一样的。根据物质在水中的不同变化,可以把物体分成两类,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初步了解“溶解”现象。活动2重在指导学生设计实验,把不溶于水或溶于水的物体从水中分离出来,使学生懂得物体分离发生的变化与混合是可逆的,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活动3通过让学生观察汽水和汽水的生产流程图,认识气体气体与水混合、分离的变化现象,这种变化也是可逆的。体会科学技术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能预测各种物质与水混合后的结果。
2.能实事求是地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3.能自己制定标准对各种物质进行分类。
4.能设计分离与混合物体的方法 。
5.能举例说明有一些变化是可逆的。
科学知识目标:
1.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设计的分离混合物的方法。
2.能实事求是地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用的话说明溶解的含义。
2.能用可逆变化的原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能描述汽水(碳酸饮料)生产的基本过程。
2.能举出生活生产中人们利用分离与混合技术的实例(如晒盐)。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做物体与水混合的实验。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
小组准备:白糖、食盐、沙子、铁粉、锯末、烧杯5个、玻璃棒、药匙、纸巾、实验记录单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一)同学们,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个故事,你们想听吗?
从前,有一个国王,在他的王宫里储藏了很多的盐,但是这个国王非常吝啬,从来不把盐分给老百姓吃。由于长期吃不到盐,老百姓们四肢无力,经常生病,就只好冒着生命危险去王宫里偷盐吃。结果很多人把偷来的盐带出王宫时,被卫兵搜到了,还被拉出去砍了头。可是有一个从王宫里往外拉水的人,却天天都能偷到盐,而且一次也没有被卫兵抓到。
同学们,你们知道拉水的人把盐藏到哪里了吗?为什么藏到水里卫兵就没有发现呢?你们觉得拉水的人聪明吗?
(二)故事里拉水的人让盐都化在水里,躲过了卫兵的搜查,是不是所有的物体与水混合后都像盐一样化在水里呢?你们想研究这个问题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盐到哪里去了(课件出示题目)(设计意图: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恰当的导入能够派发学生的兴趣,为新课的教学创造最佳的学习氛围。)
二、自主体验,合作探究
(一)同学们请看,在你们的桌子上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实验材料和器具,大家细心观察,看看都有什么?
(二)谁愿意说一说?在同学并报的时候,请其他同学认真看桌子上是否有这些实验材料和器具,如果他没有说全,你们来补充好吗?
实验材料:白糖、食盐、沙子、铁粉、锯末
实验器具:烧杯、玻璃棒、纸巾、药匙、实验记录单
大家观察得很仔细,你们知道这些实验器具是干什么用的吗?
烧杯是用来装水的,玻璃棒是用来搅拌的,药匙是用来取物品的,纸巾是用来擦玻璃棒的。
师手拿药匙,如果老师用药匙代替玻璃棒搅拌,你们觉得行吗?为什么?
在科学实验中,每一种器具都有它自己的用处,药匙是用来取物品的,不能沾水,所以一会在实验过程中,你们可不能像老师说的那样呀!
(三)同学们,如果我们把食盐、白糖、沙子、铁粉锯末这五种物品分别放入装有水的烧杯中,猜猜会有什么现象发生?请认真想想,一会把你们的猜想告诉大家。
找学生把猜想说给大家听,老师板书。
老师已经把你们的猜想记录下来了,要验证我们的猜想是不是正确,应该怎么办?
(四) 你们打算怎么做实验呢?请小组的同学讨论交流下,在交流过程中,先不要碰桌子上的实验材料和器具。好了,开始讨论交流吧。
1.交流实验方案。(两种)
(1)先在烧杯里放水,再放物品,再用玻璃棒搅拌。
师:你们知道怎样正确使用玻璃棒吗?在搅拌的过程中,玻璃棒要按同一方向做圆周运动,搅拌的速度不能可快,用力不能过大,还有能碰烧杯的底和壁,否则,烧杯里的水有可能溅出来,还有可能把烧杯弄破,所以在使用玻璃棒搅拌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安全。
(2)说一说,你们小组是怎样分工的?
(3)其他小组的实验方案和他们的一样吗?
2.先在烧杯里放物品,再放水,再用玻璃棒搅拌。
(1)为使实验能顺利进行,老师有几点建议想和你们交流,你们愿意听听吗?
(2)(出示课件)为了保证实验的合理,每只烧杯里加入的水量、固体量、搅拌的次数要同样多。
(3)为节省实验时间,老师要求同学们把每个烧杯里都放入150毫升的水,实验材料放半药匙,搅拌的次数由小组同学共同决定。
(4)请大家注意看:(老师演示)如果我们先把物品放入烧杯里,再往烧杯里倒水,可是发现水倒多了,怎么办呀?(把多的水倒出来)但是这样先放入烧杯里的物品是不是也有可能被倒出来呢?实验还合理吗?
(5)请同学们认真想一想,哪个实验方案设计的合理?
(6)接下来,各小组按照咱们设计好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看看哪个小组同学合作的最愉快,实验做得又快又好。
(五)分组做实验 。学生做实验,教师巡视指导糖、盐化在水里的过程。
(六)汇报实验结果。
1.哪个小组的愿意把你们的实验结果汇报给大家听?其他同学一定要认真倾听。
2.重点说糖、盐化在水里的过程(开始把盐放进水里,还能看见盐粒,用玻璃棒搅拌,发现盐粒一点点变小,最后就在水里看不见盐粒了。糖也一样。
3.再说说沙子、铁粉、锯末与水混后的现象。
4.水有什么变化?
5.其他小组的同学再汇报实验结果。
同学们,你们的汇报非常精彩,和我们之前的猜想一样吗?如果我们不亲自实验,怎么会发现这么多有趣的知识?所以,在我们的学习中如果遇到什么疑问,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亲自动手实践,才能得到真正的结论。(设计意图: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没有生成的课堂是不完美的课堂,老师要注意处理学生在实验中生成的问题,给予最好的解答,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三、分析比较,归纳概括
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食盐、白糖、铁粉、沙子、锯末这五种物体与水混合后的现象,哪些化在了水里,哪些没有化在水里?请按照这个标准把桌子上的五只烧杯分一分吧。找学生说说是怎么分的?为什么这么分?
理解“溶解”的含义。
1.请同学们仔细看桌子上你们分好组的烧杯,锯末、沙子、铁粉在水里还看得见吗?食盐和白糖呢?
2.为什么食盐和白糖放入水里后看不到了呢?糖粒和盐粒在水里是变大了还是变小了?小到什么程度了?(眼睛看不见了)
3.老师也很赞同大家的这种看法。盐粒和糖粒大水中化和非常非常小了,小到我们用眼睛看不见了。我们用一个科学术语来描述就说,它们变成了极小极小的微粒。请大家和老师一起说一遍。
4.我们的眼睛看不见了,是不是糖和盐就不在水里了?(不是)你是怎么知道它们还在水里的呢?
5.对,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尝一尝,我们都喝过糖水,糖水甜吗?说明糖还在水里吗?只是它们变成了极小极小的微粒。我们做实验的糖水是不能喝的,因为实验用的糖是没有经过消毒的,是不允许尝的。
6.我们喝的糖水是不是每一口都是甜的?说明糖的微粒怎样分散在水里的?(均匀)很好,请跟老师说一遍,均匀分散在水里。
7.同学们说的真好,你们知道在科学上用哪个术语来描述像白糖和食盐这样化在水里的现象吗?(出示课件):溶解的含义。
8.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什么是溶解了,以后还说“糖化在水里了”吗?那应该怎么说呢?食盐呢?沙子呢?锯末呢?铁粉呢?(设计意图: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在交流中把溶解的定义具体化。)
四、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一)通过做实验,我们知道食盐和白糖能溶解在水里,你们还知道哪些溶解的例子?说给大家听听。(出示课件)生活中溶解的例子。
(二)接下来,老师考验一下同学们,看你们对“溶解”这一现象理解得怎样好不好?(出示课件)(设计意图:学生对周围的生活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所以在这一环节,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溶解的例子,同时出示课件,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五、小结
时间过得真快,一节课的时间就要结束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是溶解,故事里拉水的人是怎样把盐带出王宫的?(溶解在水里),他又是怎样把盐从水里分离出来的呢?请同学们课下自己查阅一下资料,看看哪个同学想的办法最多最合理。
板书设计:
加入水中的物体
预计的现象
实际的现象
水的变化
食盐
化
化
溶解
清
白糖
化
化
溶解
清
锯末
浮
浮
不
浑
沙子
沉
沉
不
浑
铁粉
沉
沉
不
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