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诗三首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1.古诗三首 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1-25 18:34: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8张PPT。第一单元古诗三首字词学习鸳鸯惠崇减少yuān tún河豚jiǎnhuì yāng chóng 芽融组词:融化 融洽造句:春天来了,小河结的冰都融化了。部首:虫róng 组词:芦苇 芦荟造句:芦荟有观赏、美容和药用的功能。 部首:艹芦lú课文朗读绝 句
[唐]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fǔ作者简介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巩县(今河南巩义)人,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注释①迟日:春日。
②泥融:这里指泥土变湿软。
③鸳鸯:一种鸟,常在水边嬉戏,雄鸟与雌鸟常结对生活。课文解读迟日江山丽江山沐浴着春光,多么秀丽。春风花草香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泥融飞燕子燕子衔着湿泥忙筑巢。沙暖睡鸳鸯暖和的沙子上睡着成双成对的鸳鸯。 江山沐浴着春光,多么秀丽,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燕子衔着湿泥忙筑巢,暖和的沙子上睡着成双成对的鸳鸯。 首句就从大处着墨,描绘出在初春灿烂阳光的照耀下,浣花溪一带明净绚丽的春景。
“迟日”即春日,语出《诗经·豳风·七月》“春日迟迟”。这里用以突出初春的阳光,以统摄全诗。同时用一“丽”字点染“江山”,表现了春日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溪水映日的秀丽景色。 第二句诗人进一步以和煦的春风,初放的百花,如茵的芳草,浓郁的芳香来展现明媚的大好春光。因为诗人把春风、花草及其散发的馨香有机地组织在一起,所以通过联想,可以有惠风和畅、百花竞放、风送花香的感受,起到如临其境的艺术效果。在明丽阔远的图景之上,三、四两句转向具体而生动的初春景物描绘。 第三句诗人选择初春最常见,也是最具有特征性的动态景物来勾画。春暖花开,泥融土湿,秋去春归的燕子,正繁忙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这生动的描写,使画面充满勃勃生机,春意盎然,具有一种动态美。
杜甫对燕子的观察十分细致,“泥融”紧扣首句,因春回大地,阳光普照才“泥融”;紫燕新归,衔泥做巢而不停地飞翔,显出一番春意闹的情状。 第四句是对静态景物的勾勒。
春日冲融,日丽沙暖,鸳鸯也要享受这春天的温暖,在溪边的沙洲上静睡不动。这也和首句紧相照应,因为“迟日”才沙暖,沙暖才引来成双成对的鸳鸯出水,它们沐浴在灿烂的阳光中,是那样悠然闲适。 从景物的描写来看,静态的鸳鸯与动态的飞燕相对照,动静相间,相映成趣。三、四两句以工笔细描衔泥飞燕、静睡鸳鸯,与一、二两句粗笔勾画阔远明丽的景物相配合,使整个画面和谐统一,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生机勃发,具有美感的初春景物图。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
“三年饥走荒山道”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草堂的安适心情,也是诗人对初春时节大自然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的欢悦情怀的表露。课文主旨课文朗读惠崇春江晚景
[宋]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sū shìsònglóu hāo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注释①惠崇是北宋名僧,能诗善画。这首诗是苏轼为惠崇的画作《春江晚景》所写的题画诗。
②芦芽:芦苇的嫩芽。
③河豚:一种肉味鲜美的鱼,有毒性。课文解读从哪些景物可以知道春天来了?你还知道春天的哪些景物,它们又是什么样的?桃花初开鸭子戏水蒌蒿长势很旺鲜嫩的芦笋从土里钻出来 我还知道春天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小溪里的冰融化了叮叮咚咚地流淌;杨柳树都开始枝条柔软,接着就是扬出白色的花絮……诗意: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回暖。河滩上已经长满了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了,而这恰是河豚从大海回归,将要逆江而上产卵的季节。诗的前两句:从桃花初开、鸭子戏水、蒌蒿长势很旺、鲜嫩的芦笋从土里钻出来可以感受到春天就要来了。
诗的后两句:作者通过观察岸上、水面之物引发联想,它在告诉人们:桃花开放、春江水暖、蒌蒿满地、芦苇冒尖,也就是河豚上游产卵繁殖的季节。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写了怎样的景象?(核心问题) 《惠崇春江晚景》这是一首题图诗。温暖的春天,给万物带来了活力,使他们充满了生机。竹林里的竹子翠绿翠绿的,给人一种凉爽、舒服的感觉。在这片竹林的不远处,绽开着几株俏丽的桃花,沐浴着春天的阳光欢笑着。江面上,几只可爱的小鸭在水里游来游去,玩耍嬉戏,那么快活。岸边长出了蒌蒿,芦苇的嫩芽也悄悄地冒出了地面。我想:这正是河豚肥美上市的时节……课文主旨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惠崇春江晚景》是一首题图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活生生的江南水乡春景图,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课文朗读三衢道中
[宋] 曾几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zēngqú作者简介 曾几:南宋诗人,字吉甫,号茶山居士,赣州(今江西赣州)人。曾几学识渊博,勤于政事。他的学生陆游替他作《墓志铭》,称他“治经学道之余,发于文章,雅正纯粹,而诗尤工。”后人将其列入江西诗派。其诗多属抒情遣兴、唱酬题赠之作,闲雅清淡。五、七言律诗讲究对仗自然,气韵疏畅。古体如《赠空上人》,近体诗如《南山除夜》等,均见功力。所著《易释象》及文集已佚。《四库全书》有《茶山集》8卷。注释①三衢:即浙江衢州,境内有三衢山,所以又称“三衢”。
②小溪泛尽:乘小船到小溪的尽头。
③却:再,又。
④阴:树荫。课文解读诗人在去“三衢”的时候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诗人看到了杨梅黄透、天气晴好、绿阴不减,听到了黄鹂的叫声。诗意:
梅子黄透了的时候,天天都是晴和的好天气,乘小舟沿着小溪而行,走到了小溪的尽头,再改走山路继续前行。山路上苍翠的树,与来的时候一样浓密,深林丛中传来几声黄鹂的欢鸣声,比来时更增添了些幽趣。“来时路”将此行悄然过渡到归程,“添得”二字则暗示出行归而兴致犹浓,故能注意到归途有黄鹂助兴。
作者将一次平平常常的行程,写得错落有致,平中见奇,不仅写出了初夏的宜人风光,而且诗人的愉悦情状也栩栩如生,让人领略到平凡生活中的意趣。课文主旨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三衢道中》一首纪行诗,写了诗人行于三衢道中的见闻感受。诗作写出了初夏时宁静的景色和诗人山行时轻松愉快的心情。拓展积累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春天景物的诗句?同学们之间互相交流。1.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 孟浩然《春晓》
2.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 崔护《题都城南庄》谢谢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