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聚落与环境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差别
、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以丰富直观形象的图片引导学生诠释聚落的含义、类别、差异以及演变过程。
、通过教师引导与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理解聚落的形成发展与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密切联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聚落的发展与保护,是学生明确保护传统聚落是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并要把这种责任和义务落实到实际行动中。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说出聚落的区位、分布、形态以及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结合聚落方面的世界文化遗产,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难点:说出聚落的区位、分布、形态以及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结合聚落方面的世界文化遗产,自觉养成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习惯。
三、教法设计与学法指导
教学设计
结合初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我讲本节课的教法确定为:
引导发现法:根据教材的结构特点,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将教材划分为一个一个的连贯过程,然后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基本知识特点,引导学生通过将所学知识融合分析,得出结论;
对比发现法:将城市与乡村进行对比,显现其差异。
学法设计:
观察发现法:学生观察发现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区别联系
对比分析法:对比分析城市与乡村的差异
四、教学课件、学案
五、教学过程与设计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备注
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根据综艺图片,回答问题: 师:(展示《爸爸去哪儿》图片)相信各位同学对图片上的这几个萌娃都不陌生吧,这是最近几年很火的一个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有没有同学能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个节目的大概内容? 生:来自城市的明星家庭的孩子和他们的爸爸一起到乡村体验生活,增进感情。 师:非常好,孩子们从城市中来,到乡村中去,城市与乡村便是我们今天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聚落——人类的聚居地”。 (板书:聚落——人类的聚居地) 师:(展示Jasper的照片及香港图片)想必这个小朋友大家应该认识吧?对,Jasper,他来自于香港,香港是我国两个特别行政区之一,另外一个是谁? 生:澳门 师:很好,香港特别行政区,总面积约为1100平方千米,大概是达州的十五分之一,但香港的总人口约为726万人,比达州市总人口多了约41万人,,其人口密度居世界第三,那么如此多的人口,面积却那么小,我们怎样解决他们的居住问题呢? 生:修高楼 师:对,我们在地面上没有办法扩展,我们可以向上扩展,因此香港的楼房都是建的十分的高大而且密集 (展示嗯哼的照片及北京图片)这一位是可爱的嗯哼,他来自于我国的首都——北京,提起北京,大家都会想到它是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同时也有很多的地标性建筑,例如中央电视台、银河SOHO,还有我们熟悉的鸟巢。 Jasper、嗯哼以及其他小伙伴儿在《爸爸去哪儿》的第一站来到了福建省平潭县的东庠岛,从图片呢中你可以看出东庠岛有怎样的特点。 生:三面环海,小渔村,房屋低矮 师:在结束东庠岛的旅程以后,他们来到了湖南省凤凰县的无愁河扭仁村,以及隐藏在甘肃迭部扎尕那崇山峻岭间的小村落,在旅途中他们还参与了很多当地的农业生产活动,例如掰玉米、割稻草、摘火龙果、喂猪、推磨等。 无论是他们的家城市,还是他们在旅途中所处的乡村,都是人类聚居的场所,我们把它称为聚落,而城市和乡村也是聚落的两种基本形式。 探索新知,激发兴趣 议一议: 师:请同学们刚才我们看到的图片,将有关于城市与乡村差异的表格填写完整,并思考一下有没有你能补充的差异: 建筑人口商店、学校、医院等设施的多少高矮疏密数量密度乡村聚落城市聚落
师:我们请一位同学来回答一下以下问题:、 乡村和城市的差异: 城市范围大,建筑物高且密集,道路宽阔,人口数量多,汽车流量大,生产方式以农业生产为主。乡村与之相反。 师:你还能补充城市与乡村的差异吗? 生:思考回答 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用词不够准确; 师:在纠正学生的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相关的讲解;得出城市与乡村的差异。 师:由于城市规模较大、人口多、经济较为发达,因此城市也分化出了多样的功能区丰富人们的生活,例如居民区、商业区、工业区、文化区和休闲娱乐区等。我们达州也是一个功能多样的城市,同学们能举出一些周边的功能区的实例吗?例如昆明有哪些居民区,哪些商业区? 生:居民区:; 商业区:罗浮广场、升华广场、大北街步行街。 师:纠正学生在表述过程中的错误,让学生理解功能区的概念。 师:城市除了可以划分出多种多样的功能区外,城市本身还有大小的区别,我们以城市人口的规模大小,将城市由小到大依次划分为: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等不同等级。那我们的城市是不是一开始就人口规模这么大而成为了城市呢? 生:不是,城市是从乡村发展演化而来的。 师:回答得非常正确。城市有大小等级之分,乡村也有类型之分。 例如《爸爸去哪儿》的第一站东庠岛三面环海,人们以捕鱼为生,这样的乡村可以称为渔村;在第五站扎尕那,由于地处高原,高山草甸适合发展放牧业,因此当地的小村落也可称为牧村,除此之外,还可以把乡村分为农村与林场。在聚落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自然环境对其的影响和制约比较明显,人们在组建聚落的时候都愿意选择自然环境比较优越的地方。同学们能举出一些有利于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有利条件吗? 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交通便利、自然资源丰富、气候温暖湿润等。 师:为了能够更加充分地利用好这些有利条件,许多聚落的形态、规模等也在随着自然环境发生改变。例如在河流附近的聚落往往沿着河流两岸分布,因此呈现出条带状;平原地区由于地势平坦,所以聚落多为团块状,规模较大,密度也较大;山地丘陵地区的聚落,主要分布在较为低平且容易形成河流的山谷地带,所以也呈现条带状;沙漠地区的聚落主要分布在绿洲上,因此主要呈点状或带状分布;我们所熟悉的莲花湖,以前莲花湖还没有改造的时候,周边有很多的农家乐、名居等等,那莲花湖周围的聚落又会是怎样的形态呢? 生:环状。 师:不但只是聚落的形态、规模和密度在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聚落的建筑材料、建筑风格、建筑结构等也被自然环境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例如在东庠岛,由于三面环海,容易受到台风天气的影响,当地建筑了一种特色民居——石厝,石厝上有密密麻麻的小石头堆积在屋顶,增加屋顶的稳固性;又如在扎尕那萌娃们所居住的当地特色藏族民居,受到当地高海拔低气温的影响,房屋墙壁建的很厚以保暖;在北极圈附近的因纽特人就地取材,用冰块搭建了冰屋保暖;在北京也有特色民居四合院,一般坐北朝南利于采光取暖;你还能举出哪些与自然环境有关的特色民居呢?请完成学案上 的表格然后与大家一起分享。 生:傣家竹楼、黄土高原的窑洞。 师:在本季《爸爸去哪儿》的最后一站,大家来到了安徽黄山的呈坎古镇,呈坎古镇有江南第一村的美誉,而与它相距不远的安徽黄山,不仅仅是我国十大名山之一,还是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许多聚落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印刻了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痕迹,也记录并传递着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信息,成为了人类宝贵的财富,像这样具有科学研究和文化审美价值的聚落,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为了世界文化遗产。 例如我们云南的丽江,北京故宫、西藏布达拉宫、塞纳河畔、意大利的水城威尼斯、枫叶之国加拿大的魁北克古城、被誉为“画中的乡村”的皖南的宏村等等。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很多文化遗产与经济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冲突,面对这样的矛盾,我们的文化遗产到底该拆了寻求更好的规划,还是保护起来继续传承呢? 生:自由发言。 师:这些聚落文化遗产所传递的,除了人类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之外,更重要的是体现着人地和谐的关系。虽然并不能带来过多的经济效益,但是它所承载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是无法取代的。 三、课堂练习 1、有关聚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聚落是指只有三家五户的小村落 B.人类先有城市聚落,再有乡村聚落 C.城市是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 D.聚落是指仅供人们居住、生活、休息的场所 2、根据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条件,判断甲、乙、丙三地最可能发展为聚落的是哪出?并简要分析其形成聚落的有利条件。 四、课堂小结: 请同学们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结合各个知识点间的相互联系,补充完整我们的“聚落知识树”,让它更加枝繁叶茂,能够展示更多的聚落知识。 为本节学习内容做铺垫 2、引入城市与乡村 3、通过看图让学生自己发现乡村与城市存在的差异 学生思考尝试填表,复习知识,探究新知; 5、通过学生思考,教师纠正错误的过程,介绍知识点加深学生的印象; 6、让学生进行模仿,自己总结出相关知识点;加深印象 通过思考与分析让学生自己得出聚落与自然环境之间的联系 8、及时练习,纠正学生的错误,及时巩固知识 课堂练习,巩固知识。 1、强调:聚落包括乡村与城市,乡村与城市之 间存在差异 让学生边听课边完成学案表格; 在比较乡村与城市的差异时用词要准确 强调:聚落形成的有利条件需要多方面考虑 5、强调聚落的不同形态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在“聚落——人类的聚居地”一节的教学过程中:
1、优点和成绩
(1)以贴近学生们生活与兴趣的《爸爸去哪儿》作为本节内容的开篇引入与线索, 能有效地抓住学生们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2)课堂中运用了学生生活周边的实例,例如周围的功能区举例,启发提问来自于 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地理就在身边;
(3)通过表格填写、问题讨论,以《爸爸去哪儿》为线索,环环相扣,富有条理性,
逐步完成教学目标。
(4)课件设计与制作花了较多心思,在多媒体的辅助下获得了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2、问题与不足
(1)在教学过程中语速稍快,虽然总体来说教学节奏紧凑,但是在一定意义上给学生 留下反思与回味的空间与时间也有所欠缺;
(2)学生活动时间太少,在有些问题的设计上仍有不足,例如在特色民居与自然环境 的联系上可以给学生留更多的思考空间和讨论时间,让学生自己分析其存在的内在联系,既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又突破了教学难点;
(3)时间把握不到位,由于留给学生的活动及表达意见的时间太少,所以在完成所有 教学内容后仍有五分钟左右的时间空余,在课堂上将这五分钟留给学生补充学案上未完成的部分,但经过课后反思,这五分钟其实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得到更合理的运用。
3、措施与建议
本节教学内容的设计思想,重在对学生地理学习过程中结构式思维的培养,践行“对中学生有用的地理”教学,通过反思在教学过程中的诸多不足,今后我努力的方向是:
1、在教学中给学更多的思考空间和时间,让学生“敢说话”、有时间说话;
2、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快速阅读、信息提炼、总结归纳、口头表达等方面的综合 培养,以及注重思维过程的训练,通过一定的引导让学生有自己分析、
推理的能力;
3、多反思、多设计如何将自己懂的知识更好地转化为学生易懂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