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起源和发展》教学设计
课题 第四单元 生物圈中的人第一章 人的由来第一节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目标1.说出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2.概述人类是如何由森林古猿进化来的。二、过程方法目标参加资料分析和技能训练等活动,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三、情感态度目标认同人类起源与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能够区分事实与观点。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概述人类的起源和进化。二、教学难点认识到古人类化石和遗物等对研究人类起源的重要性,认同现代人类是在与自然环境的长期斗争中进化来的观点。
教学设计思路 教学设计思路 一、教材分析本章内容涉及到人类起源和进化、人类的生殖和发育,内容广泛,时空跨度大。要求学生在生物圈这个大的背景下思考人类起源、生存和发展的问题,并认识到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相互影响,发展变化的。本节内容,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图片,认识到人类与现代类人猿的区别和联系,通过资料分析,认同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讲述人类起源和发展的过程。教学中应突出环境的作用,但又不是环境决定论;人类的起源突出直立行走、语言和工具的使用及脑的发达;还应强调人类有自然界中地位的变化,能力方面,本节重在培养资料分析能力、推测能力、想像能力,本节技能训练“区分事实和观点”对于培养科学探究能力有较高价值。二、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内容属于古生物学的内容。而对于大多数七年级学生来说古生物是相当陌生的,因此,如果只是通过文字来讲解本节课,学生很难接受。因此在课程设计中运用一些多媒体教学手段,使抽象晦涩的知识内容更加具体形象,给了学生直观的感性认识,方便他们理解,也有助于他们进行分析能力的锻炼。这节课的内容大多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很远,为了引起初一学生的兴趣在讲课中适当的加入了一些故事,游戏等学生喜欢的活动。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吸收,而且使学生有了很高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幻灯片,设计导学案等。学生:预习课程内容,完成导学案相关内容。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导入新课 以问题导入新课,激活学生思维教师:同学们有没有思考过,我们从哪里来?教师:对,我们是父母生下来的,那么,我们的父母呢?我们的父母的父母的父母……呢?简单点说就是我们人类从哪里来呢?教师:同学们观点基本一致,我们是由古猿类进化而来的,因为我们小学科学有提到过,同学们也从各类书籍里了解过。但是,有些同学可能从你们的爷爷奶奶,或者其他一些信仰神灵的叔叔阿姨、爷爷奶奶哪里听到这样的说法:人是由神创造的! 学生随机发言学生讨论,各抒己见 调动学生积极性,集中学生注意力。
探究新知 探究新知 各种学说介绍,激发学习兴趣教师:利用PPT向学生简单介绍神创论等学说。教师:到底我们该相信谁呢?通过这节内容的学习,同学们就会有自己的答案了。展示学习目标,课程推进教师:PPT展示学习目标教师:我们前面介绍了几种比较常见的关于人类起源的学说和理论,但是,目前以达尔文的《进化论》为代表的对于人类起源的探讨最受认可。但是,在达尔文提出《进化论》学说的初期,却遭受到了极大的阻力,达尔文本人在当时也受到了极大的非议和指责。(PPT简介达尔文和《进化论》)一、人类的祖先——森林古猿教师:现存的类人猿和人类在进化的道路上属于近亲,对它们进行研究可以很好的揭示人类起源之谜,接下来,同学们以组为单位,完成课本观察与思考的先关内容。(教师PPT展示各类有关现代类人猿的资料,简单介绍,给学生作为参考。)教师:同学们说的很好,现代类人猿虽然在进化的道路上与我们有着共同的祖先——森林古猿,但是他们并不如人类走的更远,他们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不及我们人类宽广,手的灵巧度和大脑的开发远远不及我们人类。为什么我们和它们在进化的道路上会分道扬镳呢?二、人类的漫漫进化路1、环境的变化促使人类的产生教师:PPT展示提供东非大裂谷形成前后环境的变化情况,设置学生分析讨论:a、森林减少对森林古猿产生什么影响?b、为什么在东非大裂谷地带有很多早期古人类化石?教师:引导学生得出出结论,环境的改变促使人类的产生。2、人类的进化历程A、“露西”化石骨骼复原图教师:展示“露西”骨骼复原图,同时展示人类、现代猿类、“露西”骨骼解剖图。要求学生讨论:“露西”的上、下肢之间的区别与她的运动方式有什么关系?教师:总结学生发言,得出结论:露西的下肢骨比上肢骨粗,因此她可以直立行走,双手就解放出来了。B、“东非人”的遗物教师:展示“东非人”的遗物,距今175万年的石器图片。要求学生们说说这些石器的用途,同时提出问题:这些石器是天然形成的吗?这说明175万年前的古人类具备了什么样的能力?教师:师生共同得出结论:那时的人类已经能制造和使用工具了。C、人类起源与发展示意图教师:展示人类起源与发展示意图,要求学生自学完成课本其余内容,并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在进化过程中人类还有哪些能力依次得到了发展呢?教师:总结学生结论,并展示人类在漫长进化路中各个方面发生的变化。三、技能训练教师:组织学生阅读课本技能训练知识内容,要求学生总结事实与观点的区别。并尝试完成课本给出的相关练习。教师:总结点拨,讲解事实和观点的区别。事实是记录的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事实从自然收集而来,使用观察、实验、记录等测量手段;事实代表了客观,在语言陈述中体现出理性。观点则是思想的主观判断,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观点来源于头脑,通过学习、比较、判断、质疑等思维方法;观点代表着主观,在语言陈述中体现出感性。 学生聆听,感受 学生齐读学习目标感受、聆听 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完成课本“观察与思考”相关内容,并展示各组成果。 学生根据教师提供内容,结合课本资料分析讨论。 学生思考讨论并进行发言。 学生思考讨论并进行发言。 学生以组为单位,交流讨论彼此的见解,最终汇总得出结论。 学生自学完成,讨论交换意见。 认同科学的进步需要科学家不懈的努力和巨大的付出。 通过观察讨论现代类人猿的生活方式进一步引起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培养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分析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异同点,进一步体会二者之间的亲缘关系,使学生树立保护野生动物的观点,使学生树立唯物主义观点。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材料学习知识,锻炼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自学能力、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 通过分析材料学习知识,使学生初步体会内部原因与外在结果之间的密切关系。从自身体会出发,得到知识,通过多步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得到结论,此时将它们串联起来可以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
课堂小结 PPT课件展示总结内容。
巩固练习 PPT课件展示习题。
布置作业 见习题训练部分。
板书设计 第一节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一、人类的祖先——森林古猿二、漫漫进化路1.环境的变化促使人类的产生2.古人类的进化历程 不适应者 灭绝 森林古猿 环境变化、森林减少 生活在森林中 现代类人猿 下地生活离开森林 直立行走人类 产生语言 劳动 大脑发达 使用火 制造工具 使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