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古诗三首 课件(3课时,3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0 古诗三首 课件(3课时,3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1-26 13:53: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2张PPT。语文六年级 下册第四单元10古诗三首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马诗》你都知道哪些有关马的知识呢?你喜欢马吗?二、学习诗歌学习古诗的方法有哪些(1)看诗题明对象。(2)看作者知背景。(3)看诗文解大意。(4)看资料(注释)悟诗情。(5)反复诵读入诗境。马 诗
[唐] 李贺
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
快走踏清秋。注释:
[燕山]指燕然山,今蒙古国境内杭爱山。这里借指边塞。
[钩]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何当]何时将要。
[金络脑]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生字 络luò组词:网络 笼络 脉络 络绎不绝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 快走/踏清秋。划分节奏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这两句诗中哪些词语两两相对?这样写看起来怎样?读起来呢?在这里把什么比喻成了什么?还把什么比喻成了什么?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意思。 (漠漠旷野,沙石像雪一样晶莹洁白,燕山顶挂着一弯金钩似的新月)“沙如雪”“月似钩”表现了怎样一番情景?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一弯冷月下,大漠闪现出如雪般的清辉,是那么清冷、悲凉,气氛是何其肃杀,此时此刻,你仿佛听到了什么?你心里在想什么?你马上要做什么?何当金络脑, 快走踏清秋。这是一匹怎样的马?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什么时候才能够带上黄金的笼头,在秋高气爽的战场上奔驰杀敌呢)(轻捷矫健)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内容。广阔的沙漠在月的映照下如铺上了一层霜雪,燕山之上悬挂着一轮如银钩(兵器)的弯月。何时能配上金饰的络头,在清爽的秋季里奔驰在沙场上。《马诗》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呢?表达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但壮志难酬的思想感情。小结李贺的这首诗,既是写马,也是写人。马希望纵横大漠、快踏清秋,在广阔无边的天地里自由地奔驰;人也希望有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第二课时一、回顾导入1.背《马诗》。2.《石灰吟》也是一首借物喻人,来表达自己志向的诗,了解作者于谦。于谦(于忠肃,1398-1457),字廷益,号节庵,杭州府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人,明朝名臣、民族英雄。有《于忠肃集》传世。《明史》称赞其“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他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二、自学古诗石灰吟
[明]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粉骨碎身”这些都是石灰的烧制过程。从这些词语中你觉得石灰由一块块石头变成可以为人所用的石灰历经了怎样一段历程?用词语形容。(千辛万苦,历经磨难)从“若等闲”“浑不怕”这两个词语中体会石灰对这个磨难的态度和意志。 用词语形容石灰面对这些困难时的态度。(在所不惜,视若无睹) 读到这,你的眼前出现的是怎样的石灰形象?(坚强不屈、不怕牺牲)要留清白在人间。 抓住“清白”一词,理解:这“清白”是石灰的什么?(美好本性,美好品质)无论( ),不管( ),即使( ),我也( )。千锤万凿烈火焚身粉骨碎身要留清白在人间三、拓展阅读1.阅读于谦《石灰吟》的姊妹篇《咏煤炭》。
2.《爱莲说》[宋] 周敦颐第三课时一、回顾导入1.背诵于谦的《石灰吟》。2.今天我们要学的诗是一位画家写的,他同时还是一位书法家、文学家。他就是清代的郑燮。关于郑燮,你了解多少?“扬州八大怪”二、初读《竹石》竹石
[清]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这个“咬”字让你想到了什么?抓住一个“咬”字想象竹根盘根错节的模样,想象竹根牢牢扎根在山石间的情景。“咬定青山不放松”(抓、攀)你还能想到其他词来形容吗?“立根原在破岩中”“破岩”是什么?表现出了什么?(指破碎、破裂的岩石,表现了竹子生长环境的艰险、贫瘠)把一、二两句诗联系起来读,你又读懂了什么?(竹子虽然生活在艰险贫瘠的地方,但它依然坚强地生长着,让人佩服)用一个词来形容这立根在破岩中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竹子。坚韧不拔“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竹子不屈服于哪些?“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磨—磨难、困难;击—打击)三、理解诗意郑燮的绘画多选竹、兰、梅、菊,其中尤其以竹与兰画得最多、最好。现在你明白郑燮为何如此喜欢画竹,为何还在画上留下这一首题画的《竹石》了吗?阅读郑燮的另一首写竹的诗: 竹
一节复一节,
千枝攒万叶。
我自不开花,
免撩蜂与蝶。文人墨客们为何如此爱竹,竹又具有哪些特别的形象呢?你感兴趣的话不妨去研究研究。锤凿焚chuífénzáo四、总结与作业布置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2.借助古诗注释,分别用自己的话说说三首诗的意思。3.体会这三首诗歌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表达的方法有什么共同点?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