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单元 找规律
第1课时 找规律(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5页的例1及“做一做”,练习二十第1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欣赏、操作、交流等活动,发现图形的一些简单排列规律,并通过实践活动自主设计图形的排列规律。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推理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
3.在探究规律的过程中,使学生感觉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到规律能创造美、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图形排列的简单规律。
【教学难点】
培养初步的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今天,老师为大家请来了一个朋友,看,她是谁? (课件出示卡通人物:小精灵)
师:小精灵就要参加森林舞蹈比赛了,可她的裙子还缺一条漂亮的花边,你们愿意帮她设计一下吗?生:愿意。
师:那好,听清要求。老师给每个四人小组都准备了一袋小花和一条裙边。请你们先用小花摆出自己喜欢的花样,再将小花裙帖在裙边上。
学生四人小组活动,教师巡视。
师抽取几个小组的花边展示:(老师任意拿几组)请你比一比,这两边的设计有什么不一样呢?
学生汇报:左边(有规律的)是摆得有顺序的,右边(没有规律的)有很多颜色。
(学生在回答两边设计有什么不一样这个问题时,并不一定能回答出一边的设计是有规律的,而另一边的设计是没有规律的。此时,教师应进行引导,不断重复出现同一种现象可以称为是有规律的排列;反之则没有规律)
师:好,让我们先看左边的第一组,说说它有什么顺序呢?生:顺序是红色、黄色、红色、黄色……
师:像这样红色、黄色,又是红色、黄色,还是红色、黄色重复的排列,我们就说这是有规律的排列。来看看这两组,是按什么规律重复排列的呢?
学生汇报
师:再来看看右边的两组,它有规律吗?生:没有。
师: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找规律。(板书课题:找规律)
二、合作实践,探究新知
师:接下来,小精灵要带小朋友们去舞会现场看看,想去吗?(课件出示教科书第85页例1图)
师:小精灵发现舞会现场有许多有规律的排列。你们能找到吗?
学生汇报:我发现了彩旗是有规律的。
师:它是按照怎样的规律排列的呢?(课件出示彩旗)
生1:它是按照黄色、红色、黄色、红色的规律排列的。
师:说得不错,(课件展现彩旗规律)还有吗?生2:还有,灯笼挂得也有规律。
师:说说看。
学生逐一汇报灯笼以及跳舞小朋友存在的规律,教师加以课件辅助演示规律。
三、联系生活,欣赏规律
师:通过仔细观察,我们找到了舞会现场中有规律的排列。其实在我们生活中,还有许多有规律的现象。
老师收集了一些图片,看谁是火眼金睛,能最快找到图片中的规律。课件出示生活中有规律的图片供学生欣赏。
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汇报发现的规律。
四、闯关夺宝,加深认识
师:你们真棒!下面,让我们一起去神秘岛探险吧!
1.出示第一关:“划一划,圈一圈”。(教科书第89页练习二十的第1题)
师:仔细观察有什么规律,划去不符合规律的图形或文字,圈出正确的答案。
指名个别学生汇报。
师:你能圈出重复的部分吗?
部分困难的学生可以先用笔圈出正确的规律,再划出不符合规律的图形。
2.出示第二关:“涂一涂”(教科书85页做一做)
师:想一想,怎样涂出有规律的颜色?动手涂一涂。
学生动手操作。
教师选取个别作品展示,并请学生说说是按什么规律涂色的。
五、联系实际,找身边的规律
师:通过划一划、填一填、涂一涂、摆一摆,我们顺利闯关成功!接下来,老师还要考考你,观察一下,我们身边有哪些有规律的现象呢?
学生思考、观察、汇报。(找自己身边的规律,有可能在刚开始时,学生会没有头绪,而没法指出。这时需要教师加以引导,“回想一下刚才欣赏过的图片”、“某同学的衣服花纹”、“一年四季”、“交通红绿灯”……通过引导,帮助学生拓宽思路,获得更大的收获)
六、课堂小结
师:大家说得都不错。那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学生汇报)
【板书设计】
找规律(1)
1.图中的人和物都是按规律排列的 2.按自己喜欢的规律涂色
【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以及他们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为他们创造一个发现、探究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执教“找规律”这一课时,以学生喜欢的“联欢会”为主线展开教学,使学生在自己喜欢的实践活动中探究、发现事物的规律,培养初步的观察、概括、推理能力,提高相互合作的意识。课后,我对课堂上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思索。重点没有讲透。在教学找规律的方法时,我没有强调规律是一组一组重复出现的,只在口头上说:“我发现了黄、红、黄、红这样的规律。”结果有些学生认为身边的事物只要出现了两次,就是有规律的。其实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在有规律的每组图形之间画上虚线,让学生充分理解规律就是这样一组一组重复出现的,从而学会找规律的方法。
第2课时 找规律(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6页的例2及“做一做”,练习二十第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活动初步认识图形与数字的排列规律,能根据图形的排列规律找出数字的排列规律。
2.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培养积极思考、善于与人合作交流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图形与数字的排列规律,能根据图形的排列规律找出数字的排列规律。
【教学难点】
培养动手能力和观察、交流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上节课大家学习了“简单图形的排列规律”,你学会了找规律的方法了吗?首先是找出一组,再看是不是以这一组重复排列。现在老师来看看大家的眼睛厉不厉害。我这里有两组有规律的图,你能根据规律快速地填出横线上的图形吗?指名回答。
2.师:原来图形如果都是由一组图形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的,也就说它们是有规律的排列。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图形的变化规律。[板书课题:找规律(2)]
二、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例2第一组碗图。
师:这个图形的排列有规律吗?
教师出示图形卡片,让学生上台动手排一排。
师:接下去,应该是哪个图形呢?
同桌互相讨论:碗的个数排列有什么规律?
交流:2 3 2 3 2 3 接着排什么数?这列数字排列规律是什么?
师:哦,原来不只图形有排列规律,数字也有排列规律。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简单的图形和数字的排列规律。
2.课件出示例2第二组鸡图。
师:快来看,快来看,小动物的排列也是有规律的哦,那它们有什么样的规律呢?
师:鸡的排列有什么规律?
师:1 3 1 3
这列数字的排列有什么规律,接来下应该排什么数?
3.动手摆一摆。
学生拿出学具盒里的学具,自己动手摆一摆,看看能摆出什么有规律的图形排列。
师:你能说一说图形数量的排列规律吗?
三、课堂小结
师: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学生个别汇报。
【板书设计】
找规律(2)
【教学反思】
“简单图形和数字的排列规律”这一节课,活动性和探究性比较强。因此我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体验,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画一画”这一活动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验规律,进一步提高找规律的能力,同时能够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快乐。此外,学生通过“摆一摆”,自己创造规律这一环节,使学生对规律的认识得到了升华,同时,也开阔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在小组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造意识。
第3课时 找规律(3)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7页的例3、例4及“做一做”,练习二十的第3、5、6题。
【教学目标】
1.理解图形和数字的对应关系,并结合图形的变化规律,发现相应的数字变化规律。
2.通过观察、实验,使学生认识图形和相应的数字之间的联系,启发学生结合图形的变化规律发现相应的数字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点】
结合图形的变化规律,发现相应的数字变化规律和相应的数字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
理解和掌握找数字排列规律的一般方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摆图形吗?大家看看老师摆的这个图形[即例3第(1)小题的图],你们能接
着老师的后面摆出来吗?好!大家试试。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3。
1.观察第一幅图。
(1)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操作摆一摆。
(2)师:你能找出这些图形的摆放规律吗?谁来告诉大家这些图形的规律是什么?(出示数字)
师:那么,后面应怎么摆呢?
根据学生的发言依次出示相应的数字卡片。请大家对着图形找一找数字变化有什么规律,接着排什么数?(出示图形与数字)
再往后你会摆吗?应摆几个?为什么?
(3)师:小朋友们,刚才我们找到的规律与我们以前找的规律一样吗?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这些图形的排列规律并不是重复出现的,而是依次增加3个图形。
师:相应的,图形的数量变化有规律,那数字的变化也有规律,谁能找出这个规律?
教师引导学生计算相邻两项数字之间的差。
2.观察第二幅图。
(1)出示第二幅图。
(2)师引导学生观察:跟第一幅图相比,这组图形的变化规律有什么不一样?(第一幅图是图形的数量慢慢变多,而这幅图是图形的数量慢慢变少)
(3)师引导学生计算:那相应的,数字的变化规律有什么不一样?
(第一幅图数字是慢慢变大,而这幅图数字是慢慢变小)
(4)小结:看来数字的变化规律可以是每一次增加或减少相同的数。我们可以通过计算的方法,找出相邻两个数字之间的差,从而找出数字的排列规律。
3.教学例3第(2)小题。
(1)出示题图,并让学生先观察。
(2)此题抽象为数字之间的关系及位置关系,要靠计算来找出规律。
(3)学生独立完成,全班集体交流并订正。
(4)总结找数字规律的方法。
(二)教学例4。
1.师:刚才你们可真了不起,找到了数字的排列规律,还找到了找数字规律的方法。那你们敢不敢接受挑战?观察这幅图,你能找到其中的规律吗?能填出空格里的数吗?认真观察观察。
学生先认真观察、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个别学困生教师给予指点。
2.师:谁找出了每幅图中各个数字之间的关系?
指名学生回答。(40+50=90 30+40=70 20+40=60)
师:这样的规律你找到了吗?那相加的两个加数它们的位置是在哪里呢?和的位置又是在哪里呢?
教师动手示范:原来右上的数与下面的数之和是左上的数。
师:按照这样的规律,空格里的数应该是多少啊?
你怎么算的?
3.师:谁还能找出每幅图中各个数字之间的其他关系?
(90-50=40 70-30=40 60-20=40)
师:哦,原来上面的两个数相减等于下面的数。真了不起,还能找到这样的规律。那按照这样的规律,空格里的数应该是多少啊?你怎么算的?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集体交流订正。
三、课堂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找规律”这一单元的第3课时内容,由例3的图形和数字变化规律过渡到例4较复杂的数字变化规律,抽象程度较高,探究性较强,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引导探究法,让学生结合独立思考和计算探究的方法教学。在课上我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摆一摆、算一算来发现图形与数字的排列规律,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理解和掌握找数字规律的方法,既有乐趣,又能有所收获,学习效果良好。在例4的教学过程中,由于这是难点,我将教学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引导观察数字之间的关系,第二引导观察各数字之间的位置关系,以此来突破难点。
第4课时 稍复杂的图形变化规律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8页的例5及“做一做”,练习二十的第4、9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验证等活动,初步认识稍复杂的图形变化规律,并能根据规律做出一定的猜想。
2.经历观察、猜测、验证等活动过程,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找出稍复杂的图形排列规律。
【教学难点】
根据规律做出一定的猜想。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我们认识了图形和数字的排列规律,下面的规律你找得出来吗?试一试吧!
学生自主完成练习。
师:看来小朋友们已经很会找规律,很了不起,你们愿意发挥你们的聪明才智帮一帮小红吗?
二、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情境图。
小红按规律穿了一串手链,但掉了2颗珠子,掉的是哪2颗?
学生认真观察,并动手拿黄色和蓝色的学具摆一摆,教师指名学生说一说。
师:谁能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
师:这是一条怎样的手链啊?(这条手链是由2颗黄珠,1颗蓝珠,2颗黄珠,1颗蓝珠……串成的)
师:问题是什么?(掉的是哪2颗珠子)
2.师:要帮助小红解决这个问题,该怎么办呢?应该要先做什么?(找出手链中珠子的规律)
同桌先独立思考,摆一摆,再互相讨论。
师:这条手链中珠子重复的部分有哪些?它的规律是什么?(珠子是按2黄1蓝的规律排列的)最后面的珠子只有1颗黄色的,那少了什么颜色的呢?掉了哪2颗珠子?
师:谁明白了?说给大家听一听。
指名个别学生回答。
3.师:要知道掉的到底是不是这2颗珠子,怎么检验呢?
同桌先独立思考再互相讨论。
师:我们可以把这2颗珠子穿上去,看看是不是符合规律。
学生利用学具动手摆一摆,把学具的头尾连起来,看看有没有规律。
4.师:今天小朋友们很厉害,帮小红解决了这样一个难题。相对于我们第一节课认识的图形排列规律,今天的图形排列规律怎样?
(稍微复杂一些)我们今天学的就是稍复杂的图形排列规律。(板书课题:稍复杂的图形变化规律)
师:生活当中,我们也可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那要解决问题,我们要先了解条件是什么再去找解决办法,最后还可以验证一下。希望小朋友们在今后的生活中,也能用这样的办法来解决你们遇到的问题,看看谁的能力最强!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不但用有关规律的知识帮助了同学,我们还设计了许多漂亮的手链,我相信,只要同学们多注意观察,多动脑筋,一定能创造出更多更新的规律来丰富我们的生活。
【板书设计】
稍复杂的图形变化规律
例5的图片
1.初步认识稍复杂图形的变化规律,并能根据规律做出一定的猜想。
2.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
【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将“探索规律”作为数学中与运算独立的内容,其目的是加强这方面教学的力度,把这种“探索规律”的活动,结合其他方面内容的学习,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中,以开阔学生的思路。因此在设计时,我根据本课探究性和活动性比较强的特点,为学生设置了丰富的、现实的、具有探索性的内容,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推理和总结的能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大部分的学生初步学会了如何去探索和发现规律,体会到了规律在生活中的作用,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