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单元 认识人民币
第1课时 认识人民币(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2、53页的例1、例2及“做一做”,练习十二第1~4题。
【教学目标】
1.认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1元、1角、5角的纸币和硬币与1分、2分、5分的硬币九种人民币,理解1元=10角,1角=10分。
2.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并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
认识较小面值的人民币。
【教学难点】
理解元、角、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导入新课
1.谈话交流。
同学们,你们自己去买过东西吗?买东西时要用到什么呢?(学生答:钱)那你知道我们国家的钱叫什么吗?(人民币)
2.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一些小面值的人民币,并学会正确使用它们。
[板书课题:认识人民币(1)]
二、引导探索,认识人民币
1.组内交流,初步认知。
每个小组桌面上放一个信封,里面放有一些小面值的人民币,请同学们认一认,把你认识的人民币在小组里介绍一下,然后认真观察人民币上都有什么?注意要互相谦让,不要损坏人民币。
2.分组汇报,交流展示。
谁愿意到前面来把你认识的人民币介绍给大家?要先说出你介绍的人民币的面值(就是多少钱),再简单说说你是怎样辨认出来的。
人民币上都有什么呢?引导学生观察。
师:我们可以通过看阿拉伯数字知道它是多少元。你通过这种方法还认识哪些人民币?
师:人民币上大写的汉字还有壹、贰、伍等。
板书:壹、贰、伍
生1:我认识1元的纸币,我是通过看颜色认识的。1元是绿色的。
生2:我还认识5角的纸币,5角的正面有两个少数民族的人像,背面有国徽。
小结:1.认识人民币的办法很多,不仅可以通过颜色、数,还可以通过图案进行辨认,也可以将这几种方法结合起来辨认。2.国徽代表我们伟大的祖国,所以,我们一定要像热爱我们的祖国一样爱护人民币,不要在人民币上乱涂乱画,更不要损坏人民币。
三、认识人民币的单位,了解元、角、分之间的进率
1.简单分类,了解人民币的单位。
(1)给这些人民币分分类,小组内研究分类的方法。
(纸币和硬币)
(2)学生汇报不同分法,教师板书“元、角、分”,介绍元、角、分就是人民币的单位。
(板书:元、角、分)
2.探究元、角、分的关系。
我们认识了人民币,现在老师想买一支一元钱的自动铅笔,请同学们想一想,我可以怎样付款。
这些付款方式都对吗?为什么呢?(板书:1元=10角)
你们知道1角等于多少分吗?
引导学生拿人民币学具摆一摆。
(板书:1角=10分)
四、课堂小结
师:今天你学会了什么知识?
学生交流汇报。(学生交流后强调:认识人民币可以通过颜色、图案、文字来辨别,以及1元=10角,1角=10分)
【板书设计】
认识人民币(1)
1元 5角 1角 1分 2分 5分
1元=10角 1角=10分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先是以购物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好奇心,唤起学生已有的经验。接着再让学生同桌合作,初步认识了1元以内人民币的特征后,自然而然地建立了1元=10角的概念,同理也感受了1角=10分,使学生在头脑中清晰地建立起元与角、角与分之间的进率关系。教学时,认币、换币、取币、找币等活动都做到人人参与,有的是独立思考,有的是同桌合作,有的是小组交流或全班交流。学生们在课堂上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学习探索知识的方法,并体验成功的乐趣,激发了更大的学习兴趣。
第2课时 认识人民币(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4页的例3、例4及“做一做”,练习十二第5~7题。
【教学目标】
1.认识较大面值的人民币: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
2.通过“换币”的教学活动让学生理解5元、10元可以换几张的1元,20元、50元、100元可以换几张10元的,以及100元可以换几张50元的等价兑换货币。
3.对学生进行爱护人民币和节约用钱教育。
【教学重点】
能够认识较大面值的人民币。
【教学难点】
等价兑换货币。
【教学过程】
一、新知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人民币,你会认这些人民币吗?教师出示人民币,请学生认。
师:今天我们还要来进一步认识人民币,看看小朋友们会不会用人民币呢?
[板书课题:认识人民币(2)]
二、互动新授
1.课件出示全套人民币,特征辨认。
师:这些人民币你们都认识吗?
师:(拿出装着人民币的篮子)那好,老师来考考你们,(举起一张5元的纸币)这张人民币的面值是多少?
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呢?生:上面写着数字“5”。(回答不确切,结合其他特征说明)
师:可能是5角、5分啊。(启发补充,还要看单位)
师:对,有“伍圆”的字样。(每说出一个就把方法归结出来)师:辨别(认识)人民币,咱们可以看字样、颜色、图案。
师:这一张呢?(举起新版100元)
生:有毛主席的就是100元。(教师注意纠正)
师:(举起新版50元)这一张也有毛主席啊,也是100元吗?
生:不是,是50元,因为它是绿色的,写着“伍拾”……
师:对了,同学们说得很好,认识人民币可从图案、字样、颜色、数、大小等方面进行观察。那么,关键是看什么呢?(用手指着,结合例币小结每一种方法)
2.认识其他的人民币。
(1)小组认识活动。
师:我要请小组长考考大家。首先请小组长把信封里的人民币全倒出来,考考同学:“你们知道是多少钱吗?从哪儿看出来的?”答对了就放回信封里面,比一比哪个组的同学最先把所有的人民币都认完。
各小组在组长带领下开始活动,教师下组倾听,调控活动方法,适当给予赞扬鼓励。
(2)以抢答方式小组汇报。 反馈小组活动的学习效果。
3.大额人民币的换算。
师:小明和妈妈买完东西乘车回家,车票1元,可是妈妈的钱包里只有这些钱(出示大额人民币,如5元、10元的人民币)。没有1元,怎么办? 生:可以换成1元的。
师:谁可以帮小明换一下?
学生用学具人民币边摆边说。
课件出示:
学生口答。
师:同学们,平时买东西时,我们还可能用到10元,下面的问题谁会?
课件出示:
三、课堂小结
1.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请个别学生汇报,全班交流。
2.师:回家以后,请把学到的知识讲给爸爸、妈妈听。
【板书设计】
认识人民币(2)
5元=(5)张1元 10元=(10)张1元 20元=(2)张10元
50元=(5)张10元 100元=(10)张10元=(2)张50元
【教学反思】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也会经常见到一些大面值的人民币,有些学生可能已经认识了这些人民币。本节课的教学,是让学生在观察和交流中认识大面值的人民币。在教学时,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来解决问题,同时提醒有困难的学生先用学具换一换,再想一想、说一说,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能通过自主的活动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做一做”时,既要放手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活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又要适时地对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策略的过程进行指导,做到“扶”“放”结合,“扶”得得体,“放”得有度。要做到这点,的确很难,所以,教师为有待继续学习,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学水平。
第3课时 简单的计算(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7页的例5、例6及“做一做”,练习十三第1~3题。
【教学目标】
1.学会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会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知道物品价格,通过简单的加减解决问题。
2.通过购物活动,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并知道爱惜人民币。
【教学重点】
学会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会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
【教学难点】
学会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人民币的单位有哪些?(元、角、分)
2.按质地分为哪两类?(纸币和硬币)
3. 1元=( )角 1角=( )分 1张2角可以换( )个1角……
教师给予鼓励。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有关人民币的知识——简单的计算。
[板书课题:简单的计算(1)]
二、互动新授
1.师:一把尺子是1元2角,怎样拿钱去买?(课件出示例5)
生讨论:(1)可以拿两张5角,一张2角;
(2)可以用10个1角换一张1元,2个1角换1张2角。
师:那么,1元2角=( )角
小结:因为1元=10角,所以1元2角就是12角。
2. 18角=( )元( )角
师:你是怎么想的?学生个别作答。
3.出示教科书例6图,让学生仔细观察。
师:你们从图中知道了什么?
师:从图中你可以提什么数学问题?(学生自由提出问题,并回答可以怎么解决,教师纠正不合理之处)
最后,教师根据教科书问题,进行集体讲评。
三个问题:
5+8=13(角)13角=1元3角
师:13角=1元3角,你是怎么想的?生:13角可以分成10角和3角,所以13角=1元3角。
1元=10角10-6=4(角)
师:为什么把1元换成10角?
生:1元减6角,它们的单位不一样,只有单位一样的时候才可以计算,因此1元换成10角。
1元+3元1角=4元1角
师:谁来说说是怎样计算的?
生:1元加3元等于4元,再加上1角,所以等于4元1角。
三、课堂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学生交流汇报后,教师总结。
【板书设计】
简单的计算(1)
例5:1元2角=12角 例6:5+8=13(角) 13角=1元3角
18角=1元8角 1元=10角10-6=4(角)
1元+3元1角=4元1角
【教学反思】
本节课内容是在认识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的十进制关系的基础上,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教学资源,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实现对人民币单位间的互化,学习简单的关于人民币的加、减计算。其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学会简单的计算。这一节内容是整学期的过渡,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巩固,又为两位数相加减的计算奠定基础。认识人民币是为了使用人民币,也只有在使用中才会熟悉人民币,才会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模拟购物的活动,不仅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使学生进一步感悟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体会到学数学的乐趣。学生在思维交锋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不同认知结构和思维方式的学生实现了“互补”,达到了共同提高、合作学习的目的,从而获取交流的实效,提高了探究实践能力。
第4课时 简单的计算(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8页的例7及“做一做”,练习十三第4、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计算人民币的方法及一步加、减的应用,并巩固已学过的有关人民币的知识。
2.通过购物活动,解决简单的购买物品的问题,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并懂得爱惜人民币。
【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计算人民币的方法及一步加、减应用。
【教学难点】
通过购物活动,解决简单的购买物品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口算:1元5角=( )角14角=( )元( )角1元3角=( )角
二、探究新知
教学教科书第58页例7。
出示教科书第58页例7的四种杂志的价格图。
《我是小学生》 《画报》 《卡通世界》 《连环画》
5元 6元 8元 7元
师:用13元钱正好可以买这四种杂志中的哪两种杂志?
师:“正好”是什么意思?生:是指两种杂志的价钱加起来等于13元。
让学生先小组合作解答问题,然后请小组代表展示不同的解答方法。
方法一:
先随便选2本,试一试。
方法二:
先选定一本,然后按顺序试。
共两种答案。
三、课堂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学生交流汇报后,教师总结。
【板书设计】
简单的计算(2)
5元+8元=13元 6元+7元=13元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依然是元、角的加减法计算,教学设计先复习旧知,为新知的学习做铺垫。然后让学生观察图,独立思考,在各自思考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总结出例题的答案,接着通过总结比较使学生学会如何根据题中条件有序地进行思考,使学生感受数学的实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