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基业、繁华与思考
——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教学设计
深圳市新华中学 廖紫微
教学内容分析
(一)教材分析
教育部统编《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一课,落实了课标的如下要求:“通过清朝前期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史实,了解清朝前期的兴盛。”
本课学习内容为三个子目——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人口的增长,三个部分联系紧密。农业发展是手工业、商业发展及人口增长的基础;同时它们又共同成为清朝前期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并为清朝前期的兴盛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要把握清朝前期历史发展的总体特征。
清朝前期,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力强盛,当时中国的经济总量居世界首位。但兴盛局面下却隐藏着巨大的危机,教材主要从人口的角度,分析了人口的快速增长带来的诸多问题。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经过一年的历史学科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的储备和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为教师在教学上提供了较大的空间。本课涉及的历史内容和概念较多、头绪繁杂,但是教材过于简略,历史内容、概念和史料介绍得不够完整,这就需要教师对材料内容进行整合和补充史料。同时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还停留在感性认知上,理性思考、逻辑分析及框架构建能力有待教师进一步引导和提升。这就要求在教材的处理上,要合理的组织现有的教学资源,大胆取舍,补充史料,使教学过程更加流畅,衔接更加自然。
七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教师教学中要注重活跃课堂气氛,挖掘身边资源,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探索学生“感兴趣的”和“未知的”,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目标分析
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在基本知识学习的基础上,运用史料实证的方法,突出历史时空观、历史解释等素养的培养,培育学生一分为二辨证分析历史事件的唯物史观,认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情怀以及思索不同历史选择带来不同命运的理性思考。
史料实证:以事实(史料)为依据,通过引导学生搜集、研读、理解、分析和运用图标、数据、文献、教材内容等多元化多样化的史料,让其了解清朝前期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及人口增长的基本状况。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由证来”的史料实证历史思维方式。
历史唯物史观:以“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根源”、“生产力的发展影响生产关系的调整”、“一分为二地看待和辨证分析历史事件”等联系观的原理,理解经济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基础,理解自然环境、社会发展与人口增长的辨证关系。
历史时空观:从远古时期到清朝前期,梳理历朝历代影响农业发展的因素(农业生产工具、农业生产方式、水利工程、农业政策等),认识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发展变化及其趋势。通过“深圳墟”“历代人口数据”“在世界视野下看中国”历史现象的分析和对比,培养学生历史时空观念核心素养。
历史解释:通过加强对“盛世”“手工工场”“机工”“机户”“资本主义”“商帮”“票号”“人口膨胀”等历史概念的解读,通过“在世界视野下看中国”的中外对比,提高学生历史解释的能力,同时,通过问题探究,引导学生对经济发展的原因及影响、人口增长的原因及影响、清朝中后期开始中外差距拉大等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和理解,进行理性思考与历史解释。
(五)家国情怀:通过感性认知和理性分析的学习,促进学生形成认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怀;在对不同历史选择带来不同命运进行理性思索,认同当今中国实力不断增强的价值感,认同中国在伟大崛起背后国家方针政策的正确领导,从而促进学生产生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增强学生为国家为个人奋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清朝经济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人口)的表现、特点和影响。
(二)教学难点:清朝经济发展的原因,人口增长的利弊问题,在世界视野下看中国的发展。
教法与学法
教法:情境创设法、问题启发法、讲授分析法、学法指导
学法:自主学习法、材料研读法、合作探究法、对比分析法
学业水平设计
能够从史料研读中了解和认识清朝前期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及人口增长的基本状况。能够以时序解释和阐述历朝历代影响农业发展的因素(农业生产工具、农业生产方式、水利工程、农业政策等),认识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发展变化及其趋势。
理解和认识经济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基础,理解自然环境、社会发展与人口增长的辨证关系。形成“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根源”和“生产力的发展影响生产关系的调整”等历史联系观,习得“一分为二地看待和辨证分析历史事件”的逻辑思维和技能。
认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不同历史选择带来不同命运的历史规律,认同当今中国实力不断增强背后国家方针政策的正确领导,形成为国家为个人奋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升华家国情怀。
教学过程设计(一课时)
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解读标题,破题 教师:“请同学们在第19课的标题中找出时间信息和强调的主题?” ppt回顾播放清朝“深圳墟”的由来: 当代“深圳”得名的集镇深圳墟(今罗湖区老街一带)出现于清代展界后的新安县,在深圳原居民的传统理解上,“ 深圳”只是指现今东门市场一带,即“深圳墟”。 学生回答“清朝前期”和“经济”。 学生研读史料,感受“深圳墟”的由来 引导学生解读标题,学会筛选和提炼信息,增强时空观念。 挖掘身边资源,创生生活情境,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激发学生好奇与兴趣。
第一章:盛世基业 1、解读“盛世”概念,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习的盛世局面,再切入到清朝前期的“康乾盛世”。 2、引导学生结合所学和教师ppt播放的图片,梳理出历朝历代影响农业发展的因素(农业生产工具、农业生产方式、水利工程、农业政策等。 补充和播放系列图标、数据、文献、教材内容等多元化多样化的史料,提出问题:“这些材料分别反映清朝前期的农业发展有什么特点?” 教师提问:“经济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5、教师分析及引导:“农业发展产生的影响有哪些?” 回忆“汉唐盛世”,加深对“康乾盛世”的理解。 结合所学和教师ppt播放的图片,共同回忆知识,巩固强化认知。 学生结合史料研读,得出“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大力兴修水利”“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经济作物加大种植”等农业发展特点。 学生结合史料阅读分析回答。 学生从多角度思考回答。 直观形象的年代尺,有利于培养学生以时序解释和阐述历朝历代影响农业发展的因素,认识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发展变化及其趋势。增强学生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能力。 培养学生史料阅读与信息提取、概括归纳能力,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由证来”的史料实证历史思维方式。 启发学生多角度多维度解读历史影响。
新课讲授 第二章:盛世繁华 “例如高产作物解决了百姓的温饱和生存问题,带动社会整体发展,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繁荣。而且,像棉花这样的经济作物,用于生产棉纺织业和买卖销售,进行商业活动,所以也带动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所以,现在我们来看第二篇章——盛世繁华。” 播放《盛世滋生图》介绍视频,走近和认识康乾盛世的繁华。 教师节选《盛世滋生图》的片段画面,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清朝前期手工业的表现。 设问:“请找找材料中两种不同的分身?他们之间什么关系?”教师进一步解读“工场”“机工”“机户”“资本主义”等历史概念。 学生观赏《盛世滋生图》介绍视频,关注视频中一些数据。 学生从各种图片史料中得出“传统手工业有很大发展”“出现比较成熟的手工工场”的结论。 学生思考与学习。 形象生动图文并茂的视频资源,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在观赏视频中进一步了解苏州,认同康乾盛世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加强历史解释能力的培养。
出示材料创设情境,提问学生“从情境中你能得出什么信息和结论?” 指导学生从地图中找到盛泽镇、汉口镇、苏州等商业城镇,引导其找出其中商业城镇的发展和分布规律。 3、概念解读“商帮”并出示商帮的分布图,播放《乔家大院》相关介绍和图片。突出“大型商帮的兴起时清朝商业繁荣的结果,正是因为商业的繁荣,使得一些商人积累巨额财富,形成了资本雄厚的大商帮;这些资本雄厚的商帮,网络遍及全国各地,促进清朝商业发展。” 学生得出“交通便利”“商业城镇繁荣”“大型商帮”的结论。 阅读地图,得出商业城镇的发展特点:由中心城镇辐射到中小城辐射到城镇,再渗透深入到内地农村的“点——线——面”分布。 “论从史出、史由证来”史料实证。 构建学生时空观念,增强学生逻辑分析和历史解释能力。
出示从唐朝到清朝前期的人口变化发展数据图,指导学生得出结论。 提出“学习探究”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人口增长的原因从客观、主观原因等多维度)。 教师进行学法指导——要透过现象,挖掘现象背后深层次的历史原因和深远影响——“探因”和“溯果”。教师再次补充史料引导学生深挖清朝前期人口迅速增长原因。 抛出问题:“人口增长会提供大量劳动力,促进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从而带动社会经济,那是不是越多的人口就越好?” 学生阅读数据图和折线图,感受清朝前期人口的快速增长。 学生分组进行“学习探究”并回答展示小组谈论结果。 史料实证。 进行“是什么”到“为什么”“现象——探因——溯果”的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以致用,保持“问题意识”。
课堂升华 第三章:盛世思考 出示《清朝前期人均耕地面积简表》、水土流失图片、《为何清代人口空前膨胀》等史料,启发学生思考人口膨胀的消极影响。 ppt播放史料,让学生感受到“资本主义萌芽”的长期滞后状态和根本原因,解读“自给自足的封建小农自然经济”。联系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进行中外对比。 教师总结“在中国历史纵观发展来看,清朝前期的康乾盛世确有显著发展;但是在世界历史横向发展来看,中国没有把握先机,顺应历史潮流,抓住时代发展趋势,逐渐落后于世界。鸦片战争的爆发验证了一切。” 教师启发:历史证明,选择的不同,命运也会不同!“中国梦”——国家的选择?“我们都是追梦人”——个人的选择?” 学生进行思考、回答,理解自然环境、社会发展与人口增长的辨证关系。得出启发结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学生认识“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封建专制制度”大山的压迫,受“自给自足的封建小农自然经济”的束缚,加深理解。 学生在更宏观的国际世界视野和历史发展长河下看待中国,在系列强烈冲突对比的图片中感受中外发展的差距。 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表达家国情怀。 促进学生形成“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根源”和“生产力的发展影响生产关系的调整”等历史联系观,习得“一分为二地看待和辨证分析历史事件”的逻辑思维和技能。 图片的对比,有利于升华课堂,有利于触动学生,有利于开阔学生学习和认知的宽度、深度,启发学生构建国际视野和大格局观。 引导学生认同当今中国实力不断增强的价值感,认同中国在伟大崛起背后国家方针政策的正确领导,从而促进学生产生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增强学生为国家为个人奋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新课总结 再次呈现教师板书: 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盛世基业:农业 盛世繁华:手工业、商业、人口增长 盛世思考:盛世危机、中外对比 同学们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ppt出世典型选择题,要求学生思考做答。 学生适当做笔记,再次强化梳理所学知识和构建历史框架。 学生回答感悟本课所学和为掌握的内容,进行充分的自我认识。 学生出示ABCD卡片。 学法指导和总结反馈。 增强学生问题意识。 学习内容检查与反馈。
课后拓展与延伸 以下作业3选1: 请将你的所学以年代尺、思维导图、天底盘、手抄报等形式绘制出来。 教师给予学案材料,请同学们结合材料和所学,得出结论并进行论述。 教师提供关于清朝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些经典书目和史料,学生进行研读,撰写读后感。 学生绘制思维可视化的作品,梳理历史线索,再次强化历史时空观念。 学生训练论述题。 学生阅读推荐书目,开阔视野。 思维可视化 知识迁移运用、思维与视野拓展。
(共36张PPT)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康熙南巡苏州图
康乾盛世——据研究当时
中国的经济总量居世界首位
安定兴盛的时代。
社会稳定,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增长迅速。
第
一
章
盛世基业
一、盛世基业——农业
春秋
战国
汉朝
三国两晋
南北朝
铁农具、牛耕技术、都江堰
秦朝
开凿灵渠
休养生息、
耧车
“夫农,天下之本”中国古代尤为重视农业的发展。
农业是国家发展的基石,耕地是农业发展的基石。
翻车、北人南迁带来先进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一、盛世基业——农业
隋朝
宋朝
明朝
大运河
唐朝
秧马
玉米、
甘薯、
马铃薯、
花生、
向日葵
“夫农,天下之本”中国古代尤为重视农业的发展。
农业是国家发展的基石,耕地是农业发展的基石。
曲辕犁、
筒车、
减轻赋税
一、盛世基业——农业
凡各处逃亡流民,不论原籍、别籍均广加招徕( lái,招揽),编入保甲(户籍),使之安心乐业。查本地方无主荒田,州、县官给以印信执照开垦耕种,永准为业。
——《垦荒令》
请根据材料,分析此时耕地面积扩大的原因?
主要原因:统治者重视农业发展,推行垦荒政策。
一、盛世基业——农业
材料一:清朝前期的100多年间,耕地面积增加了40%以上。全国的耕地面积比明朝鼎盛时期增加了近3亿亩。清朝前期的100多年间,人口迅速增长到3.6亿。
表现一:耕地面积不断扩大
年代 耕地
面积(顷)
1661年
(顺治十八年) 5 493 576
1685年
(康熙二十四年) 6 078 430
1724年
(雍正二年) 6 837 914
1766年
(乾隆三十一年) 7 414 495
一、盛世基业——农业
表现二:大力兴修水利
材料二:康照帝对兴修水利极为重视。亲政以后,康照帝曾六次南巡,其主要目的是督察对黄河的治理,提出可行的治理方案,参与治理黄河达30多年,收到显著成效。康熙时,还组织民工修永定河,多次修筑海宁、海盐的海塘。
一、盛世基业——农业
高产作物
经济作物
表现三: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
玉米
甘薯
甘蔗
棉花
茶叶
烟草
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
甘薯:每亩可得数千斤,胜种五谷几倍
特点?
表现四:经济作物加大种植
一、盛世基业——农业
耕地面积不断扩大
大力兴修水利
粮食产量提高
经济作物的大量种植
农业
发展
影响:
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繁荣
推动手工业与商业发展
谚语:“苏湖熟,天下足”
“湖广熟,天下足”
第
二
章
盛世繁华
二、盛世繁华
清·乾隆 《盛世滋生图》
盛世:安定兴盛的时代。
社会稳定,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增长迅速。
二、盛世繁华——手工业
选制官窑各类瓷器
染布坊
表现一:传统手工业有很大发展
根据图片及课文找出清前期手工业发展表现
制瓷业
丝织业、棉织业、印染业
古代中国纺织业发展:国内——国外
二、盛世繁华——手工业
佛山镇棉纺织业的织工超过5万人
江宁著名的机户李扁担、李东阳等,都各自拥有织机五六百张。
从江南丝织业的整个生产过程看,一个机房中有络工、拽工、织工、接头等机工,各有专门技术。
分工明确
人数多
规模大
表现二:出现比较成熟的手工工场
思考:
根据材料归纳出手工工场的特点
1、人们都在做什么?
2、这样的规模能是家庭手工业可以完成的吗?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
——资本主义的萌芽
二、盛世繁华——商业
苏州城一角
△李老板从河南走陆路到湖北省汉口镇,再从汉口镇走水路到吴江县盛泽镇
△李老板在汉口镇买茶叶,盛泽镇挑丝绸,商户数千家
△梁老板介绍李老板去山西商帮开设的“票号”贷款
表现一:交通便利,商业往来频繁
表现二:商业城镇繁荣
表现三:大型商帮的兴起
天下有四聚(聚:这里指商业发达的城镇),北则京师,南则佛山,东则苏州,西则汉口。然东海之滨,苏州而外,更有芜湖,扬州,江宁,杭州以分其势。
商帮:伴随商业的发展和商业群体的壮大,这些商人以乡土亲缘为纽带,结成地方性商业集团。
二、盛世繁华——商业
“舟楫塞港,街道肩摩”
“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
吴江县盛泽镇
湖北汉口镇
乾隆六下江南,每次必去之地就是苏州。
“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当代“深圳”得名的集镇深圳墟(今罗湖区老街一带)出现于清代展界后的新安县,在深圳原居民的传统理解上,“ 深圳”只是指现今东门市场一带,即“深圳墟”。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历史文献中第一次出现了对深圳墟的记载。
二、盛世繁华——商业
【乔家大院】是清代赫赫有名的商业金融资本家乔致庸的宅院,原名“在中堂”,乔家大院始建于清乾隆、嘉庆年间,共有6个大院,20个小院,313间房屋,具有很高的建筑美学和居住民俗研究价值,故有“皇家有故宫,民宅看乔家”之说。
二、盛世繁华——人口
二、盛世繁华——人口
人口持续增多
安史之乱、藩镇割据等造成的长期战乱
649年(唐太宗贞观23年) 1900万人
726 年(唐玄宗开元14年) 4141万人
741年(唐玄宗开元29年) 4531万人
755年(唐玄宗天宝14年) 约5291多万
760年(唐肃宗上元元年) 1690万人
821年(唐穆宗长庆元年) 约1576多万人
1464年 (明朝中期) 超过6000万人
1644年(明末) 超过1亿人
1711年(清康熙五十年) 超过1亿人
1794年(清乾隆五十九年) 约3亿1千万人
二、盛世繁华——人口
到康熙时,全国人口总数已达到1.5亿。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1/3。
学习与探究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人口增长的原因。
(从客观、主观原因等多维度)
二、盛世繁华——人口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1.耕地面积不断扩大
2.大力兴修水利
3.粮食产量提高
4.经济作物大量种植
人口增长
1.传统手工业的发展
2.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1.商业城镇的繁荣
2.大型商帮的兴起
清朝前期的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使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人口的数量也有很大的增长。
“本朝轻薄徭税、休养生息百余年,姑海内殷富,素封之家,比户相望,实有胜于前代。”
——《啸亭续录》
第
三
章
盛世思考
三、盛世思考——危机
消极影响一:人口膨胀与耕地不足的矛盾
人地相争矛盾逐渐突出
通过以上材料,你能得到什么信息?
材料一:清朝前期人均耕地面积简表
时间 全国人均耕地面积统计数
顺治十八年(1661年) 6.88亩
康熙六十年(1721年) 8.26亩
雍正十二年(1734年) 8.13亩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 2.51亩
三、盛世思考——危机
材料二:
材料三:在人口膨胀的压力下, 移民成为人口的“宣泄阀”。.....尤其值得人们注意的是,流徙城市的人群因无业可就,沉淀形成一个由流氓、乞丐、小偷、賭徒、娼妓、迷信职业者和杀人越货者等组成的次生社会群。……人口膨胀实际上也是酝酿大小农民起义的潜在原因之一。
——《为何清代人口空前膨胀》
消极影响二:南北各地湖泊面积缩小,水患增加,环境被破坏
消极影响三:衍生社会问题与危机,造成社会压力,影响经济的持续发展
掌握自然规律,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材料:清朝乾隆时“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田地,或数十顷,或数百顷”。
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经济:
自给自足的
封建小农经济
经济:
与时俱进的
工业革命
三、盛世思考——世界视野下看中国
VS
三、盛世思考——世界视野下看中国
清 朝
英 国
“清帝国好比是一艘破烂不堪的头等战舰……而他胜过其邻船的地方,只在它的体积和外表。”
——马戛尔尼
三、盛世思考——世界视野下看中国
从中国历史的纵向发展看,康乾盛世是值得称颂和自豪的,它在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上都有显著发展,其盛世局面超过前代任何一次,确实值得赞扬。
但从世界历史横向发展来看,却不宜夸大评价。在这一时期的世界历史上,资本主义成为历史发展的主流,与西方国家相比,这种盛世已显得暗淡无光了。
五十年后爆发的鸦片战争最终验证了这一切。
三、盛世思考——世界视野下看中国
“中国梦”——国家的选择?
“我们都是追梦人”——个人的选择?
历史证明,选择的不同,命运也会不同!
我们从历史中走出来,展望未来……
课外读物推荐
课后检测
1.文物承载着历史,(右图)清朝开荒执照,
是清朝政府将州县卫所荒地无主者分给流民
及官兵屯种,并由官府给以印信执照,它说
明清朝( )
重视农业的发展
B.商业发达
C.手工业发展
D.商帮兴起
A
课后检测
2.谚语是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反映。谚语由“苏湖熟,天下足”变为“湖广熟,天下足”说明了( )
清朝前期农业的发展
宋元时期商业繁荣
C. 古代北方经济的发展
D. 古代南方成为工业中心
3.一位殷实的商人,多年从事丝绸产销,由于生意兴隆,就添置十几台织机,雇佣十几位技术工人织绸。这一历史情境最有可能出现在( )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清朝
A
D
课后检测
4. 在某学校的历史知识竞赛中,主持人出示了中国古代几个历史阶段和概括历史阶段特征的词组。下列词组中,概括了康雍乾时期历史发展特征的是( )
A. 繁荣开放的社会 B. 经济重心南移
C. 统一国家的建立 D. 盛世潜伏危机
5.明清商业兴盛,请问哪两个地方的商人最为活跃( )
A.山西和徽州商人 B.广州和北京商人
C.湖南和新疆商人 D.福建和浙江商人
D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