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来造“环形山”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环形山是月球地形的主要特征,环形山大小不一、深浅不同、近似圆形、层层叠叠。
2.环形山的形成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陨石撞击是主要原因。
过程方法
1.通过观察月球表面的图片资料,了解月球地形特点及环形山的观察特征。
2.利用模拟实验重现“月球环形山”的观察特征,并利用模拟实验推断月球环形山的成因。
3.通过研讨梳理自己对环形山形成的推断,加深对环形山形成的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初步培养在解决未知现象中大胆假说、科学推理及模拟实验的意识。
二、教学资源:
1.教具:PPT课件、陨石撞击月面的模拟动画、微课。
2.学具:用以模拟月面的塑料水槽、砂,用以模拟的陨石。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小组合作经历模拟实验,探究发现,参与研讨。
难点:大胆参与集体研讨,阐明自己想法并能对他人的观点补充或质疑。
过程设计:
一、观察导入。(6分钟)
⑴展示环形山照片。结合图片信息,发现月球环形山的显著特征。
⑵交流月球环形山的事实特征形成板书:(预设)“特征大小不一、深浅不同、近似圆形、层层叠叠……
⑶猜想假设。
猜想月球环形山(月坑)形成的诸多可能原因:(预设)“猜想:陨石撞击、火山喷发、月壳运动……
二、模拟实验(15分钟)
1.统计学生情况,选择“月球环形山可能是陨石撞击形成的”做为进一步探究的项目。
2.明确实验要求。
3.学生模拟实验,完成记录单。
三、交流研讨(18分钟)
1. 预设发现:⑴环形山的大小与陨石的大小有关。撞击月球表面的陨石越大形成的环形山也越大。⑵环形山的深浅与撞击的速度有关,速度快,形成的环形山就深。⑶环形山的深浅与陨石的轻重有关,越重形成环形山越深。⑷由于撞击时间有先后,所有会出现叠加在一起的环形山。
预设问题:⑴为什么月球上的环形山都近似于圆形,我们用石块撞击形成的环形山不是圆形的?⑵陨石撞击月球后,陨石去哪里了?⑶我们地球上有陨石撞击形成的“环形山”吗?
2.研讨组织:
⑴.一小组展示发现——其余小组补充提问——梳理形成共同发现
⑵.重点抓住问题引导学生阐述自己想法,引发思维冲突。
针对问题⑴、⑵教师多用“你是怎样想的?有不同的想法吗?”等,让学生充分发表各自观点。之后让学生观看陨石撞击月球表面的动画模拟视频,再进行交流,形成一定的共识:陨石高速撞击月球表面会爆炸,同时形成冲击波,使的不规则的陨石形成的环形山都近似于圆形,且环形山比陨石本身要大的多。
针对问题⑶,先也让学生阐述自己的想法,明确2个问题:是否有?与月球比怎样,什么原因?然后补充微课。
四、整体梳理
1.形成整体共识。教师:“陨石撞击月面能形成环形山吗?通过模拟实验,我们可以知道——陨石撞击月面是月球环形山形成的可能原因之一”。
2.激发进一步学习兴趣。教师:“那么,月球上所有的环形山一定是由陨石撞击形成的吗?你是怎样认为的?”(预设:学生可能会对几厘米大小的月坑提出质疑。)有的环形山有中央峰、有的有辐射纹是怎么回事呢?
3.学习方法小结:大胆假设、模拟实验、阐释解释。